卷三十七 志第二十七

關燈
地理一 自秦變古,王制亡,始郡縣天下。

    下更漢、晉,分裂為南、北。

    至隋滅陳,天下始合為一,乃改州為郡,依漢制置太守,以司隸、刺史相統治,為郡一百九十,縣一千二百五十五,戶八百九十萬七千五百三十六,口四千六百一萬九千九百五十六。

    其地:東西九千三百裡,南北一萬四千八百一十五裡,東、南皆至海,西至且末,北至五原。

     唐興,高祖改郡為州,太守為刺史,又置都督府以治之,然天下初定,權置州郡頗多。

    太宗元年,始命併省,又因山川形便,分天下為十道:一曰關內,二曰河南,三曰河東,四曰河北,五曰山南,六曰隴右,七曰淮南,八曰江南,九曰劍南,十曰嶺南。

    至十三年定簿,凡州府三百五十八,縣一千五百五十一。

    明年,平高昌,又增州二,縣六。

    其後,北殄突厥頡利,西平高昌,北踰陰山,西抵大漠。

    其地:東極海,西至焉耆,南盡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陀界;東西九千五百一十一裡,南北一萬六千九百一十八裡。

    景雲二年,分天下郡縣,置二十四都督府以統之。

    旣而以其權重不便,罷之。

    開元二十一年,又因十道分山南、江南為東、西道,增置黔中道及京畿、都畿,置十五採訪使,檢察如漢刺史之職。

    天寶盜起,中國用兵,而河西、隴右不守,陷于吐蕃,至大中、鹹通,始復隴右。

    乾符以後,天下大亂,至於唐亡。

     然舉唐之盛時,開元、天寶之際,東至安東,西至安西,南至日南,北至單于府,蓋南北如漢之盛,東不及而西過之。

    開元二十八年戶部帳,凡郡府三百二十有八,縣千五百七十三,戶八百四十一萬二千八百七十一,口四千八百一十四萬三千六百九,應受田一千四百四十萬三千八百六十二頃。

     考隋、唐地理之廣狹、戶口盈耗與其州縣廢置,其盛衰治亂興亡可以見矣。

    蓋自古為天下者,務廣德而不務廣地,德不足矣,地雖廣莫能守也。

    嗚呼,盛極必衰,雖曰勢使之然,而殆忽驕滿,常因盛大,可不戒哉! 關內道,蓋古雍州之域,漢三輔、北地、安定、上郡及弘農、隴西、五原、西河、雲中之境。

    京兆、華、同、鳳翔、邠、隴、涇、原、渭、武、寧、慶、鄜、坊、丹、延、靈、威、雄、會、鹽、綏、宥為鶉首分,麟、豐、勝、銀、夏、單于、安北為實沈分,商為鶉火分。

    為府二,都護府二,州二十七,縣百三十五。

    其名山:太白、九嵕、吳、岐、梁、華。

    其大川:涇、渭、灞、滻。

    厥賦:絹、綿、布、麻。

    京兆、同、華、岐調綿,餘州布、麻。

    開元二十五年,以關輔寡蠶,詔納米粟,其河南、河北非通漕州,皆調絹,以便關中。

    厥貢:毛、羽、革、角、布、席、弓、刀。

     上都,初曰京城,天寶元年曰西京,至德二載曰中京,上元二年復曰西京,肅宗元年曰上都。

    皇城長千九百一十五步,廣千二百步。

    宮城在北,長千四百四十步,廣九百六十步,周四千八百六十步,其崇三丈有半。

    龍朔後,皇帝常居大明宮,乃謂之西內,神龍元年曰太極宮。

    大明宮在禁苑東南,西接宮城之東北隅,長千八百步,廣千八十步,曰東內,本永安宮,貞觀八年置,九年曰大明宮,以備太上皇清暑,百官獻貲以助役。

    高宗以風痺,厭西內湫濕,龍朔二年始大興葺,曰蓬萊宮,鹹亨元年曰含元宮,長安元年復曰大明宮。

    興慶宮在皇城東南,距京城之東,開元初置,至十四年又增廣之,謂之南內,二十年,築夾城入芙蓉園。

    京城前直子午谷,後枕龍首山,左臨灞岸,右抵灃水,其長六千六百六十五步,廣五千五百七十五步,周二萬四千一百二十步,其崇丈有八尺。

     京兆府京兆郡,本雍州,開元元年為府。

    厥貢:水土稻、麥、麰、紫稈粟、隔紗、粲席、靴氊、蠟、酸棗人、地骨皮、櫻桃、藕粉。

    天寶元年領戶三十六萬二千九百二十一,口百九十六萬一百八十八。

    領縣二十。

    有府百三十一,曰真化、匡道、水衡、仲山、新城、竇泉、善信、鳳神、安業、平香、太清,餘皆逸。

    萬年,赤。

    本大興,武德元年更名。

    二年析置芷陽縣,七年省。

    總章元年析置明堂縣,長安二年省。

    天寶七載曰鹹寧,至德三載復故名。

    有南望春宮,臨滻水,西岸有北望春宮,宮東有廣運潭。

    福陵在東二十五裡,敬陵在東南四十裡。

    長安,赤。

    總章元年析置乾封縣,長安二年省。

    有大安宮,本弘義,後更名。

    南五十裡太和谷有太和宮,武德八年置,貞觀十年廢,二十一年復置,曰翠微宮,籠山為苑,元和中以為翠微寺。

    有子午關。

    天寶二年,尹韓朝宗引渭水入金光門,置潭于西市,以貯材木。

    大曆元年,尹黎幹自南山開漕渠抵景風、延喜門,入苑以漕炭薪。

    鹹陽,畿。

    武德元年析涇陽、始平置。

    有望賢宮。

    有便橋。

    有興寧陵,又有順陵,在鹹陽原。

    興平,畿。

    本始平,景龍二年,中宗送金城公主降吐蕃至此,改曰金城,至德二載更名。

    西十八裡有隋仙林宮。

    雲陽,赤。

    武德元年析置石門縣,三年以石門、溫秀置泉州。

    貞觀元年州廢,省溫秀,更石門曰雲陽,雲陽曰池陽。

    八年省雲陽,更池陽曰雲陽。

    天授二年以雲陽、涇陽、醴泉、三原置鼎州,大足元年州廢。

    有堯山、甘泉山,凡禁樵採者著于志。

    有古鄭、白渠。

    崇陵在北十五裡嵯峨山,貞陵在西北四十裡。

    涇陽,畿。

    三原,次赤。

    武德四年曰池陽,六年曰華池,析置三原,隸泉州,貞觀元年省,復華池曰三原。

    永康陵在北十八裡,獻陵在東十八裡,莊陵在西北五裡,端陵在東十裡。

    渭南,畿。

    武德元年隸華州,五年還隸雍州。

    天授二年析渭南、慶山置鴻門縣,以渭南、慶山、鴻門、高陵、櫟陽置鴻州,尋省鴻門,大足元年州廢。

    西十裡有遊龍宮,開元二十五年更置。

    東十五裡有隋崇業宮。

    昭應,次赤。

    本新豐,垂拱二年曰慶山,神龍元年復故名。

    有宮在驪山下,貞觀十八年置,鹹亨二年始名溫泉宮。

    天寶元年更驪山曰會昌山。

    三載,以縣去宮遠,析新豐、萬年置會昌縣。

    六載,更溫泉曰華清宮,宮治湯井為池,環山列宮室,又築羅城,置百司及十宅。

    七載省新豐,更會昌縣及山曰昭應。

    東三十五裡有慶山,垂拱二年湧出。

    有清虛原,本鳳凰,有幽棲谷,本鸚鵡,中宗以韋嗣立所居更名。

    有旌儒鄉,有廟,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