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七 志第二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坑儒,玄宗更名。
齊陵在東十六裡。
高陵,畿。
武德元年析置鹿苑縣,貞觀元年省。
西四十裡有龍躍宮,武德六年,高祖以舊第置,德宗以為脩真觀。
有古白渠,寶曆元年,令劉仁師請更水道,渠成,名曰劉公,堰曰彭城。
同官,畿。
有女迴山。
富平,次赤。
有荊山,有鹽池澤。
定陵在西北十五裡龍泉山,元陵在西北二十五裡檀山,豐陵在東三十三裡甕金山,章陵在西北二十裡,簡陵在西北四十裡。
藍田,畿。
武德二年析置白鹿縣,三年更曰寧民,又析藍田置玉山縣,貞觀三年皆省。
有覆車山。
有藍田關,故嶢關。
有庫谷,谷有關。
武德六年,寧民令顏昶引南山水入京城。
永淳元年作萬全宮,弘道元年廢。
鄠,畿。
有渼陂。
東南三十裡有隋太平宮,西南二十二裡有隋甘泉宮。
奉天,次赤。
文明元年,析醴泉、始平、好畤、武功、豳州之永壽置,以奉乾陵,陵在北五裡梁山。
靖陵在東北十裡。
乾寧二年以縣置乾州,及覃王出鎮,又以畿內之好畤、武功、盩厔、醴泉隸之。
好畤,畿。
故上宜,武德二年析醴泉置好畤。
貞觀八年廢上宜入岐陽,二十一年省好畤、岐陽,復置上宜,更上宜曰好畤。
有大橫關。
武功,畿。
武德三年,以武功、好畤、盩厔及郇州之郿、鳳泉置稷州,又析始平置扶風縣,四年以岐州之圍川隸之,七年以郿隸岐州。
貞觀元年州廢,省扶風,以圍川、鳳泉隸岐州,盩厔、武功隸雍州。
天授二年,復以武功、始平、奉天、盩厔、好畤置稷州,大足元年州廢。
有太一山。
南十八裡有慶善宮,臨渭水,武德元年,高祖以舊第置宮,後廢為慈德寺。
西原,殤帝所葬。
醴泉,次赤。
武德元年析置溫秀縣,後省醴泉。
貞觀十年營昭陵,析雲陽、鹹陽復置。
有芳山,有九嵕山。
昭陵在西北六十裡九嵕山。
建陵在東北十八裡武將山,一名馮山。
華原,畿。
義寧二年以華原、宜君、同官置宜君郡,并置土門縣以隸之。
武德元年曰宜州,貞觀十七年州廢,省宜君、土門,以華原、同官隸雍州。
垂拱二年更華原曰永安。
天授二年復以永安、同官、富平、美原置宜州,大足元年州廢。
有永安宮,長安二年置。
神龍元年復永安曰華原。
有蒲萄園官。
天祐三年,李茂貞墨制以縣置耀州。
美原。
畿。
鹹亨二年,析富平、華原及同州之蒲城,以故土門縣置。
天祐三年,李茂貞墨制以縣置鼎州。
華州華陰郡,上輔。
義寧元年析京兆郡之鄭、華陰置,垂拱二年避武氏諱曰太州,神龍元年復故名,上元二年又更名太州,寶應元年復故名,乾寧四年曰興德府。
縣次畿、赤。
光化三年復為州。
土貢:鷂、烏鶻、伏苓、伏神、細辛。
戶三萬三千一百八十七,口二十二萬三千六百一十三。
縣四。
有府二十,曰普樂、豐原、義全、清義、萬福、脩仁、神水、常興、義津、定城、延壽、羅文、鄭邑、宣義、相原、孝德、溫湯、宣化、懷德、懷仁。
有鎮國軍,肅宗上元元年置。
鄭,望。
有少華山。
東北三裡有神臺宮,本隋普德宮,鹹亨二年更名。
西南二十三裡有利俗渠,引喬谷水,東南十五裡有羅文渠,引小敷谷水,支分溉田,皆開元四年詔陝州刺史姜師度疏故渠,又立隄以捍水害。
華陰,望。
垂拱元年更名仙掌。
天授二年析置潼津縣,在關口,後隸虢州,聖曆二年來屬,長安中省。
神龍元年復曰華陰,上元二年曰太陰,華山曰太山,寶應元年復故名。
有嶽祠。
有潼關,有渭津關。
有漕渠,自苑西引渭水,因古渠會灞、滻,經廣運潭至縣入渭,天寶三載韋堅開。
又有永豐倉,有臨渭倉。
西十八裡有瓊嶽宮,故隋華陰宮,顯慶三年更名。
東十三裡有隋金城宮,武德三年廢,顯慶三年復置。
西二十四裡有敷水渠,開元二年,姜師度鑿,以洩水害,五年,刺史樊忱復鑿之,使通渭漕。
下邽,望。
本隸同州,垂拱元年來屬。
東南二十裡有金氏二陂,武德二年引白渠灌之,以置監屯。
櫟陽。
本畿。
故萬年,隸雍州。
武德元年更名,又析置平陵縣,二年更平陵曰粟邑,貞觀八年省。
有煮鹽澤。
天祐三年來屬。
同州馮翊郡,上輔。
武德元年更諸郡為州,其沒于賊者,事平乃更。
天寶三載以州為郡,乾元元年復以郡為州。
凡州、郡、縣無所更置者皆承隋舊。
土貢:靴鞹二物、皺紋吉莫、麝、芑茨、龍莎、凝水石。
戶六萬九百二十八,口四十萬八千七百五。
縣八。
有府二十六,曰濟北、唐安、秦城、太州、大亭、河東、興德、連邑、伏龍、溫湯、安遠、業善、南鄉、臨高、瀵陽、襄城、崇道、淅谷、吉安、長春、華池、永大、洪泉、善福、司禦、效誠。
馮翊,望。
武德九年析置臨沮縣,貞觀九年省。
有沙苑。
南三十二裡有興德宮,在志武裡,高祖將趨長安所次。
朝邑,望。
有長春宮。
武德三年析置河濱縣,貞觀元年省。
北四裡有通靈陂,開元七年,刺史姜師度引洛堰河以溉田百餘頃。
乾元三年曰河西,隸河中府,大曆五年復曰朝邑,還隸同州。
有河瀆祠、西海祠。
小池有鹽。
韓城,上。
武德八年徙置西韓州,貞觀八年州廢,以韓城、河西、郃陽來屬,天祐二年更名韓原。
有鐵。
有梁山。
有龍門山,有關。
武德七年,治中雲得臣自龍門引河溉田六千餘頃。
郃陽,望。
有陽班湫,貞元四年堰洿谷水成。
夏陽,本河西,武德三年析郃陽置,又以河西、郃陽、韓城置西韓州。
乾元三年更河西曰夏陽,隸河中,後復來屬。
白水,望。
澄城,望。
武德三年析置長寧縣,貞觀八年省。
奉先。
本次赤。
故蒲城,開元四年更名,隸京兆府。
橋陵在西北三十裡豐山,泰陵在東北二十裡金粟山,景陵在西北二十裡金熾山,光陵在北十五裡堯山,惠陵在西北十裡。
有鹵池二,大中二年,其一生鹽。
天祐三年來屬。
商州上洛郡,望。
土貢:麝香、弓材。
有洛源監錢官。
貞元七年,刺史李西華自藍田至內鄉開新道七百餘裡,迴山取塗,人不病涉,謂之偏路,行旅便之。
戶八千九百二十六,口五萬三千八十。
縣六。
有府二,曰洵水、玉京。
有興平軍,初在郿縣東原,至德中徙。
上洛,緊。
有熊耳山。
豐陽,上。
洛南,上。
有金,有銅,有鐵。
商洛,望。
東有武關。
上津,上。
義寧二年以上津、豐利、黃土置上津郡,并置長利縣。
武德元年曰上州。
貞觀元年省長利。
八
齊陵在東十六裡。
高陵,畿。
武德元年析置鹿苑縣,貞觀元年省。
西四十裡有龍躍宮,武德六年,高祖以舊第置,德宗以為脩真觀。
有古白渠,寶曆元年,令劉仁師請更水道,渠成,名曰劉公,堰曰彭城。
同官,畿。
有女迴山。
富平,次赤。
有荊山,有鹽池澤。
定陵在西北十五裡龍泉山,元陵在西北二十五裡檀山,豐陵在東三十三裡甕金山,章陵在西北二十裡,簡陵在西北四十裡。
藍田,畿。
武德二年析置白鹿縣,三年更曰寧民,又析藍田置玉山縣,貞觀三年皆省。
有覆車山。
有藍田關,故嶢關。
有庫谷,谷有關。
武德六年,寧民令顏昶引南山水入京城。
永淳元年作萬全宮,弘道元年廢。
鄠,畿。
有渼陂。
東南三十裡有隋太平宮,西南二十二裡有隋甘泉宮。
奉天,次赤。
文明元年,析醴泉、始平、好畤、武功、豳州之永壽置,以奉乾陵,陵在北五裡梁山。
靖陵在東北十裡。
乾寧二年以縣置乾州,及覃王出鎮,又以畿內之好畤、武功、盩厔、醴泉隸之。
好畤,畿。
故上宜,武德二年析醴泉置好畤。
貞觀八年廢上宜入岐陽,二十一年省好畤、岐陽,復置上宜,更上宜曰好畤。
有大橫關。
武功,畿。
武德三年,以武功、好畤、盩厔及郇州之郿、鳳泉置稷州,又析始平置扶風縣,四年以岐州之圍川隸之,七年以郿隸岐州。
貞觀元年州廢,省扶風,以圍川、鳳泉隸岐州,盩厔、武功隸雍州。
天授二年,復以武功、始平、奉天、盩厔、好畤置稷州,大足元年州廢。
有太一山。
南十八裡有慶善宮,臨渭水,武德元年,高祖以舊第置宮,後廢為慈德寺。
西原,殤帝所葬。
醴泉,次赤。
武德元年析置溫秀縣,後省醴泉。
貞觀十年營昭陵,析雲陽、鹹陽復置。
有芳山,有九嵕山。
昭陵在西北六十裡九嵕山。
建陵在東北十八裡武將山,一名馮山。
華原,畿。
義寧二年以華原、宜君、同官置宜君郡,并置土門縣以隸之。
武德元年曰宜州,貞觀十七年州廢,省宜君、土門,以華原、同官隸雍州。
垂拱二年更華原曰永安。
天授二年復以永安、同官、富平、美原置宜州,大足元年州廢。
有永安宮,長安二年置。
神龍元年復永安曰華原。
有蒲萄園官。
天祐三年,李茂貞墨制以縣置耀州。
美原。
畿。
鹹亨二年,析富平、華原及同州之蒲城,以故土門縣置。
天祐三年,李茂貞墨制以縣置鼎州。
華州華陰郡,上輔。
義寧元年析京兆郡之鄭、華陰置,垂拱二年避武氏諱曰太州,神龍元年復故名,上元二年又更名太州,寶應元年復故名,乾寧四年曰興德府。
縣次畿、赤。
光化三年復為州。
土貢:鷂、烏鶻、伏苓、伏神、細辛。
戶三萬三千一百八十七,口二十二萬三千六百一十三。
縣四。
有府二十,曰普樂、豐原、義全、清義、萬福、脩仁、神水、常興、義津、定城、延壽、羅文、鄭邑、宣義、相原、孝德、溫湯、宣化、懷德、懷仁。
有鎮國軍,肅宗上元元年置。
鄭,望。
有少華山。
東北三裡有神臺宮,本隋普德宮,鹹亨二年更名。
西南二十三裡有利俗渠,引喬谷水,東南十五裡有羅文渠,引小敷谷水,支分溉田,皆開元四年詔陝州刺史姜師度疏故渠,又立隄以捍水害。
華陰,望。
垂拱元年更名仙掌。
天授二年析置潼津縣,在關口,後隸虢州,聖曆二年來屬,長安中省。
神龍元年復曰華陰,上元二年曰太陰,華山曰太山,寶應元年復故名。
有嶽祠。
有潼關,有渭津關。
有漕渠,自苑西引渭水,因古渠會灞、滻,經廣運潭至縣入渭,天寶三載韋堅開。
又有永豐倉,有臨渭倉。
西十八裡有瓊嶽宮,故隋華陰宮,顯慶三年更名。
東十三裡有隋金城宮,武德三年廢,顯慶三年復置。
西二十四裡有敷水渠,開元二年,姜師度鑿,以洩水害,五年,刺史樊忱復鑿之,使通渭漕。
下邽,望。
本隸同州,垂拱元年來屬。
東南二十裡有金氏二陂,武德二年引白渠灌之,以置監屯。
櫟陽。
本畿。
故萬年,隸雍州。
武德元年更名,又析置平陵縣,二年更平陵曰粟邑,貞觀八年省。
有煮鹽澤。
天祐三年來屬。
同州馮翊郡,上輔。
武德元年更諸郡為州,其沒于賊者,事平乃更。
天寶三載以州為郡,乾元元年復以郡為州。
凡州、郡、縣無所更置者皆承隋舊。
土貢:靴鞹二物、皺紋吉莫、麝、芑茨、龍莎、凝水石。
戶六萬九百二十八,口四十萬八千七百五。
縣八。
有府二十六,曰濟北、唐安、秦城、太州、大亭、河東、興德、連邑、伏龍、溫湯、安遠、業善、南鄉、臨高、瀵陽、襄城、崇道、淅谷、吉安、長春、華池、永大、洪泉、善福、司禦、效誠。
馮翊,望。
武德九年析置臨沮縣,貞觀九年省。
有沙苑。
南三十二裡有興德宮,在志武裡,高祖將趨長安所次。
朝邑,望。
有長春宮。
武德三年析置河濱縣,貞觀元年省。
北四裡有通靈陂,開元七年,刺史姜師度引洛堰河以溉田百餘頃。
乾元三年曰河西,隸河中府,大曆五年復曰朝邑,還隸同州。
有河瀆祠、西海祠。
小池有鹽。
韓城,上。
武德八年徙置西韓州,貞觀八年州廢,以韓城、河西、郃陽來屬,天祐二年更名韓原。
有鐵。
有梁山。
有龍門山,有關。
武德七年,治中雲得臣自龍門引河溉田六千餘頃。
郃陽,望。
有陽班湫,貞元四年堰洿谷水成。
夏陽,本河西,武德三年析郃陽置,又以河西、郃陽、韓城置西韓州。
乾元三年更河西曰夏陽,隸河中,後復來屬。
白水,望。
澄城,望。
武德三年析置長寧縣,貞觀八年省。
奉先。
本次赤。
故蒲城,開元四年更名,隸京兆府。
橋陵在西北三十裡豐山,泰陵在東北二十裡金粟山,景陵在西北二十裡金熾山,光陵在北十五裡堯山,惠陵在西北十裡。
有鹵池二,大中二年,其一生鹽。
天祐三年來屬。
商州上洛郡,望。
土貢:麝香、弓材。
有洛源監錢官。
貞元七年,刺史李西華自藍田至內鄉開新道七百餘裡,迴山取塗,人不病涉,謂之偏路,行旅便之。
戶八千九百二十六,口五萬三千八十。
縣六。
有府二,曰洵水、玉京。
有興平軍,初在郿縣東原,至德中徙。
上洛,緊。
有熊耳山。
豐陽,上。
洛南,上。
有金,有銅,有鐵。
商洛,望。
東有武關。
上津,上。
義寧二年以上津、豐利、黃土置上津郡,并置長利縣。
武德元年曰上州。
貞觀元年省長利。
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