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七 志第二十七

關燈
年州廢,以黃土隸金州,豐利隸均州,上津來屬。

    乾元。

    中下。

    本安業,萬歲通天元年析豐陽置,景龍三年隸雍州,景雲元年來屬,乾元元年更名,隸京兆,尋復還屬。

     鳳翔府扶風郡,赤上輔。

    本岐州,至德元載更郡曰鳳翔,二載復郡故名,號西京,為府。

    上元二年罷京,元年曰西都,未幾復罷都。

    土貢:榛實、龍鬚席、蠟燭。

    戶五萬八千四百八十六,口三十八萬四百六十三。

    縣九。

    有府十三,曰岐山、雍北、道清、洛邑、留谷、岐陽、文城、廄邑、三交、鳳泉、望苑、邵吉、山泉。

    天興,次赤。

    本雍,至德二載曰鳳翔,仍析置天興縣,寶應元年省鳳翔入天興。

    岐山,次畿。

    貞觀七年,析扶風、岐山及京兆之上宜置岐陽縣,八年省上宜入岐山,永徽五年復置,元和三年省。

    有岐山。

    扶風,次畿。

    本湋川,武德三年析岐山置,以湋水名之,貞觀八年更名。

    麟遊,次畿。

    義寧元年置,以麟遊及京兆之上宜、扶風郡之普潤置鳳棲郡。

    二年以仁壽宮中獲白麟,更郡曰麟遊,又以安定郡之鶉觚并析置靈臺縣隸之。

    武德元年曰麟州貞觀元年州廢,省靈臺入麟遊,以麟遊、普潤來屬,上宜還隸雍州,鶉觚還隸涇州。

    西五裡有九成宮,本隋仁壽宮,義寧元年廢,貞觀五年復置,更名,永徽二年曰萬年宮,乾封二年復曰九成宮,周垣千八百步,并置禁苑及府庫官寺等。

    又西三十裡有永安宮,貞觀八年置。

    普潤,次畿。

    有隴右軍,貞元十年置;十一年以縣隸隴右經略使,元和元年更名保義軍。

    寶雞,次畿。

    本陳倉,至德二載更名。

    東有渠引渭水入昇原渠,通長安故城,鹹通三年開。

    西南有大散關。

    有寶雞山。

    虢,次畿。

    貞觀八年省入岐山,天授二年復置。

    東北十裡有高泉渠,如意元年開,引水入縣城。

    又西北有昇原渠,引汧水至鹹陽,垂拱初運岐、隴水入京城。

    郿,次畿。

    義寧二年置郿城郡,又析置鳳泉縣。

    武德元年曰郇州,以鳳泉來屬,三年州廢,以郿隸稷州,七年來屬。

    貞觀八年省鳳泉。

    大曆五年權隸京兆。

    有太白山,有鳳泉湯。

    盩厔。

    本畿,隸雍州。

    武德二年析置終南縣,貞觀八年省,天寶元年更名宜壽,至德二載復故名,乾寧中隸乾州,天復元年來屬。

    有駱谷關,武德七年置。

    有司竹園。

    東南三十二裡有隋宜壽宮。

    有樓觀、老子祠。

     邠州新平郡,緊。

    義寧二年析北地郡之新平、三水置。

    邠,故作「豳」,開元十三年以字類「幽」改。

    土貢:剪刀、火箸、蓽豆、澡豆、白蜜、地膽。

    戶二萬二千九百七十七,口十二萬五千二百五十。

    縣四。

    有府十,曰嘉陽、宜祿、公劉、良社、胡陵、蚌川、萬敵、金池、舜城、宜山。

    新平,望。

    有永定壘二,太宗討薛舉置。

    三水,緊。

    有石門山。

    北二十裡有萬壽湫,大曆八年因風雷而成。

    永壽,上。

    武德二年析新平置,神龍元年隸雍州,唐隆元年來屬。

    宜祿。

    中。

    貞觀二年析新平及涇州之保定、靈臺置。

    有淺水原,有長武城。

    右京畿採訪使,治京城內。

     隴州汧陽郡,上。

    本隴東郡,義寧二年,析扶風郡之汧源、汧陽、南由,安定郡之華亭置。

    天寶元年更郡曰汧陽。

    土貢:榛實、龍鬚席。

    戶二萬四千六百五十二,口十萬一百四十八。

    縣三。

    有府四,曰大堆、龍盤、開川、臨汧。

    汧源,上。

    垂拱二年更華亭曰亭川,神龍元年復故名,元和三年省入汧源。

    西有安戎關,在隴山。

    本大震關,大中六年,防禦使薛逵徙築,更名。

    有鐵。

    有五節堰,引隴川水通漕,武德八年,水部郎中姜行本開,後廢。

    華亭有義寧軍,大曆八年置。

    貞元十三年築永信城于平戎川。

    汧陽,上。

    有臨汧城,大和元年築。

    吳山。

    中。

    本長蛇,義寧二年置,貞觀元年更名,上元二年曰華山,尋復曰吳山。

    武德元年以南由縣置含州,四年州廢,元和三年省入焉。

    有西鎮吳山祠,有紫塠山。

    西有安夷關。

     涇州保定郡,上。

    本安定郡,至德元載更名。

    土貢:龍鬚席。

    戶三萬一千三百六十五,口十八萬六千八百四十九。

    縣五。

    有府六,曰涇陽、四門、興教、純德、肅清、仁賢。

    保定,上。

    本安定,至德元載更名,廣德元年沒吐蕃,大曆三年復置。

    有折墌故城。

    靈臺,上。

    本鶉觚,天寶元年更名。

    臨涇,中。

    良原,上。

    興元二年沒吐蕃,貞元四年復置。

    潘原。

    中。

    本陰盤,天寶元年更名,後省為彰信堡,貞元十一年復置。

     原州平涼郡,中都督府,望。

    廣德元年沒吐蕃,節度使馬璘表置行原州於靈臺之百裡城。

    貞元十九年徙治平涼。

    元和三年又徙治臨涇。

    大中三年收復關、隴,歸治平高。

    廣明後復沒吐蕃,又僑治臨涇。

    土貢:氊、覆鞍氊、龍鬚席。

    戶七千三百四十九,口三萬三千一百四十六。

    縣二。

    有府二,曰彭陽、安善。

    平高,望。

    有崆峒山。

    西南有木峽關。

    州境又有石門、驛藏、制勝、石峽、木崝等關,并木峽、六盤為七關。

    又南有瓦亭故關。

    百泉。

    上。

     渭州,元和四年以原州之平涼縣置行渭州,廣明元年為吐蕃所破,中和四年,涇原節度使張鈞表置。

    凡乾元後所置州,皆無郡名;及其季世,所置州縣,又不列上、中、下之第。

    縣一。

    平涼。

    上。

    廣德元年沒吐蕃,貞元四年復置。

    及為行渭州,其民皆州自領之。

    西南隴山有六盤關。

    有銀,有銅,有鐵。

    西北五裡有吐蕃會盟壇,貞元三年築。

     武州,中。

    大中五年以原州之蕭關置。

    中和四年僑治潘原。

    縣一。

    蕭關。

    中。

    貞觀六年以突厥降戶置緣州,治平高之他樓城。

    高宗置他樓縣,隸原州,神龍元年省,更置蕭關縣。

    白草軍在蔚茹水之西,至德後沒吐蕃。

     寧州彭原郡,望。

    本北地郡,天寶元年更名。

    土貢:五色覆鞍氊、龍鬚席、芫青、亭長、菴{艹閭}、假蘇。

    戶三萬七千一百二十一,口二十二萬四千八百三十七。

    縣五。

    有府十一,曰彭池、高望、靜難、驎寶、天固、蒲川、東原、三會、大延、和泉、永寧。

    定安,望。

    義寧二年析置歸義縣,十七年省入定平。

    有定安故關。

    真寧,緊。

    本羅川。

    有要冊湫。

    天寶元年獲玉真人像二十七,因更名。

    襄樂,緊。

    彭原,緊。

    武德元年以縣置彭州,二年析置豐義縣。

    貞觀元年州廢,以彭原、豐義來屬。

    開元八年以豐義隸涇州,尋復還屬,唐末省。

    定平。

    上。

    武德二年析定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