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五 志第二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如有持之者。
破其管,門乃啟。
又浙西觀察使王璠治潤州城隍,中得方石,有刻文曰:「山有石,石有玉,玉有瑕,瑕即休。
」 廣明元年,華嶽廟玄宗禦製碑隱隱然有聲,聞數裡間,浹旬乃止。
近石言也。
光化三年冬,武德殿前鐘聲忽嘶嗄;天復元年九月,聲又變小。
常暘。
武德三年夏,旱,至于八月乃雨。
四年,自春不雨,至于七月。
雨,少陰之氣,其氣毀則不雨。
少陰者,金也,金為刑、為兵,刑不辜,兵不戢,則金氣毀,故常為旱。
火為盛陽,陽氣彊悍,故聖人制禮以節之。
禮失則僭而驕炕,以導盛陽,火勝則金衰,故亦旱。
於五行,土實制水,土功興則水氣壅閼,又常為旱。
天官有東井,主水事,天漢、天江,亦水祥也。
水與火仇,而受制于土,土火謫見,若日蝕過分而未至,與七曜循中道之南,皆旱祥也。
七年秋,關內、河東旱。
貞觀元年夏,山東大旱。
二年春,旱。
三年春、夏,旱。
四年春,旱。
自太上皇傳位至此,而比年水旱。
九年秋,劍南、關東州二十四,旱。
十二年,吳、楚、巴、蜀州二十六,旱;冬,不雨,至于明年五月。
十七年春、夏,旱。
二十一年秋,陝、絳、蒲、夔等州旱。
二十二年秋,開、萬等州旱;冬,不雨,至于明年三月。
永徽元年,京畿雍、同、絳等州十,旱。
二年九月,不雨,至于明年二月。
四年夏、秋,旱,光、婺、滁、潁等州尤甚。
顯慶五年春,河北州二十二,旱。
總章元年,京師及山東、江淮大旱。
二年七月,劍南州十九,旱;冬,無雪。
鹹亨元年春,旱;秋,復大旱。
儀鳳二年夏,河南、河北旱。
三年四月,旱。
永隆二年,關中旱,霜,大饑。
永淳元年,關中大旱,饑。
二年夏,河南、河北旱。
永昌元年三月,旱。
神功元年,黃、隋等州旱。
久視元年夏,關內、河東旱。
長安二年春,不雨,至于六月。
三年冬,無雪,至于明年二月。
神龍二年冬,不雨,至于明年五月,京師、山東、河北、河南旱,饑。
太極元年春,旱;七月復旱。
開元二年春,大旱。
十二年七月,河東、河北旱,帝親禱雨宮中,設壇席,暴立三日。
九月,蒲、同等州旱。
十四年秋,諸道州十五,旱。
十五年,諸道州十七,旱。
十六年,東都、河南、宋亳等州旱。
二十四年夏,旱。
永泰元年春、夏,旱。
二年,關內大旱,自三月不雨,至于六月。
大曆六年春,旱,至于八月。
建中三年,自五月不雨,至于七月。
興元元年冬,大旱。
貞元元年春,旱,無麥苗,至于八月,旱甚,灞、滻將竭,井皆無水。
六年春,關輔大旱,無麥苗;夏,淮南、浙西、福建等道大旱,井泉竭,人暍且疫,死者甚衆。
七年,揚、楚、滁、壽、澧等州旱。
十四年春,旱,無麥。
十五年夏,旱。
十八年夏,申、光、蔡州旱。
十九年正月,不雨,至七月甲戌乃雨。
永貞元年秋,江浙、淮南、荊南、湖南、鄂嶽陳許等州二十六,旱。
元和三年,淮南、江南、江西、湖南、廣南、山南東西皆旱。
四年春、夏,大旱;秋,淮南、浙西、江西、江東旱。
七年夏,揚、潤等州旱。
八年夏,同、華二州大旱。
十五年夏,旱。
寶曆元年秋,荊南、淮南、浙西、江西、湖南及宣、襄、鄂等州旱。
大和元年夏,京畿、河中、同州旱。
六年,河東、河南、關輔旱。
七年秋,大旱。
八年夏,江淮及陝、華等州旱。
九年秋,京兆、河南、河中、陝華同等州旱。
開成二年春、夏,旱。
四年夏,旱,浙東尤甚。
會昌五年春,旱。
六年春,不雨;冬,又不雨,至明年二月。
大中四年,大旱。
鹹通二年秋,淮南、河南不雨,至于明年六月。
九年,江淮旱。
十年夏,旱。
十一年夏,旱。
廣明元年春、夏,大旱。
中和四年,江南大旱,饑,人相食。
景福二年秋,大旱。
光化三年冬,京師旱,至于四年春。
詩妖。
竇建德未敗時,有謠曰:「豆入牛口,勢不得久。
」 貞觀十四年,交河道行軍大總管侯君集伐高昌。
先是其國中有童謠曰:「高昌兵馬如霜雪,漢家兵馬如日月,日月照霜雪,回首自消滅。
」 永徽後,民歌武媚娘曲。
調露初,京城民謠有「側堂堂,橈堂堂」之言。
太常丞李嗣真曰:「側者,不正;橈者,不安。
自隋以來,樂府有堂堂曲,再言堂堂者,唐再受命之象。
」 永淳元年七月,東都大雨,人多殍殕。
先是童謠曰:「新禾不入箱,新麥不入場,迨及八九月,狗吠空垣牆。
」 高宗自調露中欲封嵩山,屬突厥叛而止;後又欲封,以吐蕃入寇遂停。
時童謠曰:「嵩山凡幾層,不畏登不得,但恐不得登,三度徵兵馬,傍道朾騰騰。
」 永徽末,裡歌有桑條韋也、女時韋也樂。
龍朔中,時人飲酒令曰:「子母相去離,連臺拗倒。
」俗謂盃盤為子母,又名盤為臺。
又裡歌有突厥鹽。
永淳後,民歌曰:「楊柳楊柳漫頭駝。
」 垂拱後,東都有契苾兒歌,皆淫豔之詞。
契苾,張易之小字也。
如意初,裡歌曰:「黃麞黃麞草裏藏,彎弓射爾傷。
」其後,壬孝傑敗於黃麞谷。
神龍以後,民謠曰:「山南烏鵲窠,山北金駱駝,鐮柯不鑿孔,斧子不施柯。
」山南,唐也,烏鵲窠者,人居寡也;山北,胡也,金駱駝者,虜獲而重載也。
安樂公主於洛州造安樂寺,童謠曰:「可憐安樂寺,了了樹頭懸。
」 景龍中,民謠曰:「黃牸犢子挽紖斷,兩足踏地鞵〈麻需〉斷,城南黃牸犢子韋。
」又有阿緯娘歌。
時又謠曰:「可憐聖善寺,身著綠毛衣,牽來河裏飲,踏殺鯉魚兒。
」 玄宗在潞州,有童謠曰:「羊頭山北作朝堂。
」 天
破其管,門乃啟。
又浙西觀察使王璠治潤州城隍,中得方石,有刻文曰:「山有石,石有玉,玉有瑕,瑕即休。
」 廣明元年,華嶽廟玄宗禦製碑隱隱然有聲,聞數裡間,浹旬乃止。
近石言也。
光化三年冬,武德殿前鐘聲忽嘶嗄;天復元年九月,聲又變小。
常暘。
武德三年夏,旱,至于八月乃雨。
四年,自春不雨,至于七月。
雨,少陰之氣,其氣毀則不雨。
少陰者,金也,金為刑、為兵,刑不辜,兵不戢,則金氣毀,故常為旱。
火為盛陽,陽氣彊悍,故聖人制禮以節之。
禮失則僭而驕炕,以導盛陽,火勝則金衰,故亦旱。
於五行,土實制水,土功興則水氣壅閼,又常為旱。
天官有東井,主水事,天漢、天江,亦水祥也。
水與火仇,而受制于土,土火謫見,若日蝕過分而未至,與七曜循中道之南,皆旱祥也。
七年秋,關內、河東旱。
貞觀元年夏,山東大旱。
二年春,旱。
三年春、夏,旱。
四年春,旱。
自太上皇傳位至此,而比年水旱。
九年秋,劍南、關東州二十四,旱。
十二年,吳、楚、巴、蜀州二十六,旱;冬,不雨,至于明年五月。
十七年春、夏,旱。
二十一年秋,陝、絳、蒲、夔等州旱。
二十二年秋,開、萬等州旱;冬,不雨,至于明年三月。
永徽元年,京畿雍、同、絳等州十,旱。
二年九月,不雨,至于明年二月。
四年夏、秋,旱,光、婺、滁、潁等州尤甚。
顯慶五年春,河北州二十二,旱。
總章元年,京師及山東、江淮大旱。
二年七月,劍南州十九,旱;冬,無雪。
鹹亨元年春,旱;秋,復大旱。
儀鳳二年夏,河南、河北旱。
三年四月,旱。
永隆二年,關中旱,霜,大饑。
永淳元年,關中大旱,饑。
二年夏,河南、河北旱。
永昌元年三月,旱。
神功元年,黃、隋等州旱。
久視元年夏,關內、河東旱。
長安二年春,不雨,至于六月。
三年冬,無雪,至于明年二月。
神龍二年冬,不雨,至于明年五月,京師、山東、河北、河南旱,饑。
太極元年春,旱;七月復旱。
開元二年春,大旱。
十二年七月,河東、河北旱,帝親禱雨宮中,設壇席,暴立三日。
九月,蒲、同等州旱。
十四年秋,諸道州十五,旱。
十五年,諸道州十七,旱。
十六年,東都、河南、宋亳等州旱。
二十四年夏,旱。
永泰元年春、夏,旱。
二年,關內大旱,自三月不雨,至于六月。
大曆六年春,旱,至于八月。
建中三年,自五月不雨,至于七月。
興元元年冬,大旱。
貞元元年春,旱,無麥苗,至于八月,旱甚,灞、滻將竭,井皆無水。
六年春,關輔大旱,無麥苗;夏,淮南、浙西、福建等道大旱,井泉竭,人暍且疫,死者甚衆。
七年,揚、楚、滁、壽、澧等州旱。
十四年春,旱,無麥。
十五年夏,旱。
十八年夏,申、光、蔡州旱。
十九年正月,不雨,至七月甲戌乃雨。
永貞元年秋,江浙、淮南、荊南、湖南、鄂嶽陳許等州二十六,旱。
元和三年,淮南、江南、江西、湖南、廣南、山南東西皆旱。
四年春、夏,大旱;秋,淮南、浙西、江西、江東旱。
七年夏,揚、潤等州旱。
八年夏,同、華二州大旱。
十五年夏,旱。
寶曆元年秋,荊南、淮南、浙西、江西、湖南及宣、襄、鄂等州旱。
大和元年夏,京畿、河中、同州旱。
六年,河東、河南、關輔旱。
七年秋,大旱。
八年夏,江淮及陝、華等州旱。
九年秋,京兆、河南、河中、陝華同等州旱。
開成二年春、夏,旱。
四年夏,旱,浙東尤甚。
會昌五年春,旱。
六年春,不雨;冬,又不雨,至明年二月。
大中四年,大旱。
鹹通二年秋,淮南、河南不雨,至于明年六月。
九年,江淮旱。
十年夏,旱。
十一年夏,旱。
廣明元年春、夏,大旱。
中和四年,江南大旱,饑,人相食。
景福二年秋,大旱。
光化三年冬,京師旱,至于四年春。
詩妖。
竇建德未敗時,有謠曰:「豆入牛口,勢不得久。
」 貞觀十四年,交河道行軍大總管侯君集伐高昌。
先是其國中有童謠曰:「高昌兵馬如霜雪,漢家兵馬如日月,日月照霜雪,回首自消滅。
」 永徽後,民歌武媚娘曲。
調露初,京城民謠有「側堂堂,橈堂堂」之言。
太常丞李嗣真曰:「側者,不正;橈者,不安。
自隋以來,樂府有堂堂曲,再言堂堂者,唐再受命之象。
」 永淳元年七月,東都大雨,人多殍殕。
先是童謠曰:「新禾不入箱,新麥不入場,迨及八九月,狗吠空垣牆。
」 高宗自調露中欲封嵩山,屬突厥叛而止;後又欲封,以吐蕃入寇遂停。
時童謠曰:「嵩山凡幾層,不畏登不得,但恐不得登,三度徵兵馬,傍道朾騰騰。
」 永徽末,裡歌有桑條韋也、女時韋也樂。
龍朔中,時人飲酒令曰:「子母相去離,連臺拗倒。
」俗謂盃盤為子母,又名盤為臺。
又裡歌有突厥鹽。
永淳後,民歌曰:「楊柳楊柳漫頭駝。
」 垂拱後,東都有契苾兒歌,皆淫豔之詞。
契苾,張易之小字也。
如意初,裡歌曰:「黃麞黃麞草裏藏,彎弓射爾傷。
」其後,壬孝傑敗於黃麞谷。
神龍以後,民謠曰:「山南烏鵲窠,山北金駱駝,鐮柯不鑿孔,斧子不施柯。
」山南,唐也,烏鵲窠者,人居寡也;山北,胡也,金駱駝者,虜獲而重載也。
安樂公主於洛州造安樂寺,童謠曰:「可憐安樂寺,了了樹頭懸。
」 景龍中,民謠曰:「黃牸犢子挽紖斷,兩足踏地鞵〈麻需〉斷,城南黃牸犢子韋。
」又有阿緯娘歌。
時又謠曰:「可憐聖善寺,身著綠毛衣,牽來河裏飲,踏殺鯉魚兒。
」 玄宗在潞州,有童謠曰:「羊頭山北作朝堂。
」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