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花緣 第五十二回 談春秋胸羅錦繡 講禮制口吐珠玑
關燈
小
中
大
賓主以之敬讓。
其《樂》之五聲,《易》之八象,《詩》之《風》《雅》,《書》之《典》《诰》,《春秋》之勸懲,《孝經》之尊親,莫不由此而後立。
唐、虞之時,祭天之屬為大禮,祭地之屬為地禮,祭宗廟之屬為人禮。
故舜命伯夷典三禮,所以彌綸天地,經緯陰陽,綱紀萬物,雕琢六情,莫不以此節之。
’但《魏書》有雲:‘三皇不同禮。
’又雲:‘時易則禮變。
’故殷因于夏有所損益,商辛無道,雅章湮滅。
周公救亂,宏制斯文,以吉禮敬鬼神,以兇禮哀邦國,以賓禮親賓客,以軍禮誅不虔,以嘉禮合姻好;謂之‘五禮’。
及周昭王南征之後,禮失樂微,上行下效,故敗檢失身之人,必先廢其禮:如昭公諱孟子之姓,莊公結割臂之盟,是婚姻之禮廢了,那滢僻之亂莫不從此而生;齊侯悅婦以慢客,曹伯觀脅以亵賓,是賓客之禮廢了,那傲慢之情莫不從此而至;文公逆祀于五廟,昭公不感于母喪,是喪祭之禮廢了,那骨肉之恩莫不從此而薄;天子下堂,河陽召君,是朝聘之禮廢了,那侵陵之漸莫不從此而起。
孔子欲除時弊,故定禮正樂,以挽風化。
及至戰國,繼周、孔之學,講究禮法的惟孟子一人。
嗣後秦始皇并吞六國,收其儀禮,盡歸鹹陽;惟采其尊君抑臣之儀,參以己意,以為時用,餘禮盡廢。
漢高祖初平秦亂,未遑朝制,群臣飲酒争功,或拔劍擊柱,高祖患之,叔孫通于足撰朝儀,胡廣因之輯舊禮。
漢末天下大亂,舊章殄滅。
迨至三國,魏有王粲、衛觊共創朝儀,吳有丁孚拾遺漢事,蜀有孟光草建衆典。
晉初,荀觊以魏代前事撰為晉禮。
宋何承天、傅亮同撰朝儀。
齊何佟之、王儉共定新禮。
至梁武帝乃命群儒裁成大典,以複周公五禮之舊。
陳武帝即位,禮制雖本前梁,仍命江德藻、沈洙等随時酌斟棄取,以便時宜。
迨至前隋,高祖命辛彥之、牛宏等采梁舊儀,以為五禮。
自西漢之初以至于今,曆代損益不同,莫不參之舊典,并非古禮不存,不過取其應時之變。
所以《宋書-禮志》有雲:‘任己而不師古,秦氏以之緻亡;師古而不适用,王莽所以身滅。
’至注《禮》各家:漢有南郡太守馬融、安南太守劉熙、大司農鄭元、左中郎将蔡邕、侍中阮谌;魏有秘書監孫炎、衛将軍王肅、太尉蔣濟、侍中鄭小同; 蜀有丞相蔣琬,吳有齊王傅射慈;晉有太尉庚亮、太保衛-、侍中劉逵、司空賀循、給事中袁準、益壽令吳商、散騎常侍幹寶、廬陵太守孔輪、征南将軍杜預、散騎常侍葛洪、太常博士環濟、谘議參軍曹耽、散騎常侍虞喜、司空中郎盧谌、安北将軍範汪、司空長史陳邵、開府儀同三司蔡谟;宋有光祿大夫傅隆。
太尉參軍任預、中散大夫徐愛、撫軍司馬費沉、中散大夫徐廣、大中大夫裴松之、員外常侍庚蔚之、豫章郡丞雷肅之、谘議參軍蔡超宗、禦史中丞何承天; 齊有太尉王儉、光祿大夫王逸、步兵校尉劉-、給事中樓幼瑜、散騎郎司馬-、禦史中丞荀萬秋、東平太守田憎紹、征士沈麟士;梁有護軍将軍周舍、五經博士賀-、散騎侍郎皇侃、通直郎裴子野、尚書左丞何佟之;陳有國子祭酒謝峤、尚書左丞沈洙、散騎常侍沈文阿、戎昭将軍沈不害、散騎侍郎王元規;北魏有内典校書劉獻之;北齊有國子博士李铉;北周有露門博士熊安生;隋有散騎常侍房晖遠、禮部尚書辛彥之。
他們所注之書,或聽見不同,各有來取;或師資相傳,共枝别幹。
内中也有注意典制,不講義理的;也有注意義理,不講典制的。
據妹子看來;典制本從義理而生,義理也從典制而見,原是互相表裡。
他們各執一說,未免所見皆偏。
近來盛行之書,隻得三家;其一,大司農鄭康成;其二,露門博士熊安生:其三,散騎侍郎皇侃。
但熊氏每每違背本經,多引外義,猶往南而北行,馬雖疾而越去越遠;皇氏雖章句詳正,惟稍涉冗繁,又既道鄭氏,而又時乖鄭義,此是水落不歸本,狐死不首邱;這是二家之弊。
惟鄭注包舉宏富,考證精詳,數百年來,議《禮》者鑽研不盡,自古注《禮》善本,大約莫此為最。
妹子冒昧妄談,尚求指教。
”亭亭聽了,不覺連連點頭道: “如此議論,才見讀書人自有卓見,真是家學淵源,妹子甘拜下風。
”親自倒了兩杯茶,奉了上來。
二人茶罷,閨臣暗暗忖道:“他的學問,若以随常經書難他,恐不中用。
好在他遠居外邦,我們天朝曆朝史鑒,或者未必留神;即使略略曉得,其中年歲亦甚紛雜。
何不就将史鑒考他一考?” 未知如何,下回分解—— 古香齋輸入
其《樂》之五聲,《易》之八象,《詩》之《風》《雅》,《書》之《典》《诰》,《春秋》之勸懲,《孝經》之尊親,莫不由此而後立。
唐、虞之時,祭天之屬為大禮,祭地之屬為地禮,祭宗廟之屬為人禮。
故舜命伯夷典三禮,所以彌綸天地,經緯陰陽,綱紀萬物,雕琢六情,莫不以此節之。
’但《魏書》有雲:‘三皇不同禮。
’又雲:‘時易則禮變。
’故殷因于夏有所損益,商辛無道,雅章湮滅。
周公救亂,宏制斯文,以吉禮敬鬼神,以兇禮哀邦國,以賓禮親賓客,以軍禮誅不虔,以嘉禮合姻好;謂之‘五禮’。
及周昭王南征之後,禮失樂微,上行下效,故敗檢失身之人,必先廢其禮:如昭公諱孟子之姓,莊公結割臂之盟,是婚姻之禮廢了,那滢僻之亂莫不從此而生;齊侯悅婦以慢客,曹伯觀脅以亵賓,是賓客之禮廢了,那傲慢之情莫不從此而至;文公逆祀于五廟,昭公不感于母喪,是喪祭之禮廢了,那骨肉之恩莫不從此而薄;天子下堂,河陽召君,是朝聘之禮廢了,那侵陵之漸莫不從此而起。
孔子欲除時弊,故定禮正樂,以挽風化。
及至戰國,繼周、孔之學,講究禮法的惟孟子一人。
嗣後秦始皇并吞六國,收其儀禮,盡歸鹹陽;惟采其尊君抑臣之儀,參以己意,以為時用,餘禮盡廢。
漢高祖初平秦亂,未遑朝制,群臣飲酒争功,或拔劍擊柱,高祖患之,叔孫通于足撰朝儀,胡廣因之輯舊禮。
漢末天下大亂,舊章殄滅。
迨至三國,魏有王粲、衛觊共創朝儀,吳有丁孚拾遺漢事,蜀有孟光草建衆典。
晉初,荀觊以魏代前事撰為晉禮。
宋何承天、傅亮同撰朝儀。
齊何佟之、王儉共定新禮。
至梁武帝乃命群儒裁成大典,以複周公五禮之舊。
陳武帝即位,禮制雖本前梁,仍命江德藻、沈洙等随時酌斟棄取,以便時宜。
迨至前隋,高祖命辛彥之、牛宏等采梁舊儀,以為五禮。
自西漢之初以至于今,曆代損益不同,莫不參之舊典,并非古禮不存,不過取其應時之變。
所以《宋書-禮志》有雲:‘任己而不師古,秦氏以之緻亡;師古而不适用,王莽所以身滅。
’至注《禮》各家:漢有南郡太守馬融、安南太守劉熙、大司農鄭元、左中郎将蔡邕、侍中阮谌;魏有秘書監孫炎、衛将軍王肅、太尉蔣濟、侍中鄭小同; 蜀有丞相蔣琬,吳有齊王傅射慈;晉有太尉庚亮、太保衛-、侍中劉逵、司空賀循、給事中袁準、益壽令吳商、散騎常侍幹寶、廬陵太守孔輪、征南将軍杜預、散騎常侍葛洪、太常博士環濟、谘議參軍曹耽、散騎常侍虞喜、司空中郎盧谌、安北将軍範汪、司空長史陳邵、開府儀同三司蔡谟;宋有光祿大夫傅隆。
太尉參軍任預、中散大夫徐愛、撫軍司馬費沉、中散大夫徐廣、大中大夫裴松之、員外常侍庚蔚之、豫章郡丞雷肅之、谘議參軍蔡超宗、禦史中丞何承天; 齊有太尉王儉、光祿大夫王逸、步兵校尉劉-、給事中樓幼瑜、散騎郎司馬-、禦史中丞荀萬秋、東平太守田憎紹、征士沈麟士;梁有護軍将軍周舍、五經博士賀-、散騎侍郎皇侃、通直郎裴子野、尚書左丞何佟之;陳有國子祭酒謝峤、尚書左丞沈洙、散騎常侍沈文阿、戎昭将軍沈不害、散騎侍郎王元規;北魏有内典校書劉獻之;北齊有國子博士李铉;北周有露門博士熊安生;隋有散騎常侍房晖遠、禮部尚書辛彥之。
他們所注之書,或聽見不同,各有來取;或師資相傳,共枝别幹。
内中也有注意典制,不講義理的;也有注意義理,不講典制的。
據妹子看來;典制本從義理而生,義理也從典制而見,原是互相表裡。
他們各執一說,未免所見皆偏。
近來盛行之書,隻得三家;其一,大司農鄭康成;其二,露門博士熊安生:其三,散騎侍郎皇侃。
但熊氏每每違背本經,多引外義,猶往南而北行,馬雖疾而越去越遠;皇氏雖章句詳正,惟稍涉冗繁,又既道鄭氏,而又時乖鄭義,此是水落不歸本,狐死不首邱;這是二家之弊。
惟鄭注包舉宏富,考證精詳,數百年來,議《禮》者鑽研不盡,自古注《禮》善本,大約莫此為最。
妹子冒昧妄談,尚求指教。
”亭亭聽了,不覺連連點頭道: “如此議論,才見讀書人自有卓見,真是家學淵源,妹子甘拜下風。
”親自倒了兩杯茶,奉了上來。
二人茶罷,閨臣暗暗忖道:“他的學問,若以随常經書難他,恐不中用。
好在他遠居外邦,我們天朝曆朝史鑒,或者未必留神;即使略略曉得,其中年歲亦甚紛雜。
何不就将史鑒考他一考?” 未知如何,下回分解—— 古香齋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