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花緣 第五十三回 論前朝數語分南北 書舊史揮毫貫古今
關燈
小
中
大
話說唐閨臣知亭亭學問非凡,若談經書,未免徒費唇舌,因他遠屢外邦,或于天朝史鑒未必留神,意欲以此同他談談,看他怎樣,因說道:“請教姐姐:貴邦曆朝史鑒,自然也與敝處相仿。
可惜尊處簡策流傳不廣,我們竟難一見。
姐姐博覽廣讀,敝鄉曆朝史書,該都看過;即如盤古至今,年歲多少,前人議論不一,想高明自有卓見了?”亭亭道:“妹子記得天朝開避之初,自盤古氏以及天皇、地皇、人皇至伏羲氏,其中年歲,前人雖有二百餘萬年之說,但無可考,《春秋元命包》言:‘自開辟至春秋獲麟之歲,凡二百二十六萬六千年’,而張揖《廣雅》以三皇、疏仡之類,分為十紀,共二百七十六萬歲,與《元命包》所載參差至五十萬年之多。
妹子曆稽各書,竟難定其是否。
至年歲可考,惟伏羲以後,按孔安國《尚節序》,以伏羲、神農、軒轅為三皇;班固《漢志》,以少昊、颛顼、帝喾、帝堯帝舜為五帝。
三皇共計一千八百八十年,五帝共計三百八十四年。
其後夏、商至今,皆曆曆可考了。
”若花道:“近日史書,都以天下、地支紀年,此例始于何時?至今共有若幹年了?”亭亭道:“史書以幹支紀年,始于帝堯。
自帝堯甲辰即位,至今武太後甲申即位,共三千四十一年;若以伏羲至今而論,共五千一百五十三年了。
” 閨臣忖道:“我們天朝南北朝,往往人都忽略,大約他也未必透徹,何不将此考他一考?”因說道:“請教姐姐,敝處向有六朝、五代、南北朝,不知貴處作何區别?”亭亭道:“妹子記得:當日吳孫權及東晉、宋、齊、梁、陳俱在金陵建都,人皆呼為六朝;宋、齊、梁、陳、隋為時無幾,人或稱為五代。
至南北朝之分,始于劉宋,終于隋初。
宋、齊、梁、陳在金陵建都,所以有南朝之稱; 元魏、高齊、宇文周在中原建都,所以有北朝之稱。
那時天下半歸南朝,半歸北朝,彼此各據一方,不相統屬。
以南朝始末而論,宋得晉朝天下,共傳五主,被齊所篡;齊傳七主,被梁所篡;梁傳四主,被陳所篡;陳傳五主,被隋所篡。
南朝共計一百六十八年。
以北朝始末而論,魏在東晉時,雖已稱王,幅員尚狹,及至晉末宋初,魏才奄有中原,謂之大魏,傳了一百四十九年,到了第十三代皇帝,因臣子高歡起兵作亂,魏君棄了本國,逃至關西大都督宇文泰處,就在關西為帝,人都叫作西魏;傳了三帝,計二十二年,被宇文泰之子字文覺篡位,改為周朝。
那高歡逐了魏君,又立魏國宗室為帝,人都叫作東魏;在位十七年,被高歡之子高洋篡位,改為北齊。
那時北朝分而為二,一為北齊,一為周朝,北齊傳了五主,計二十八年,被周所滅;周傳五主,前後共二十六年,被臣子大司馬楊堅篡位,改國号為隋。
随即滅了陳國,天下才得一統。
此是南北朝大概情形。
妹子道聽途說,不知是否?尚求指示。
” 若花道:“剛才阿姐言夏、商至今曆曆可考,其年号、名姓也還記得大概麼。
” 閨臣忖道:“怎麼若花姐姐忽然問他這個,未免苦人所難了。
”隻聽亭亭道:“妹子雖略略記得,但一時口說,恐有訛錯,意欲寫出呈教,二位姐姐以為何如?” 若花點頭道:“如此更妙。
”亭亭正在磨墨濡毫,忽見紅紅、婉如從外面走來。
大家見禮讓坐。
亭亭問了婉如姓氏,又向紅紅道:“姐姐才到海外,為何忽又回來?”紅紅見問,觸動叔叔被害之苦,不覺淚流滿面,就把途中遇盜,後來同閨臣相聚的話,哽哽咽咽,告訴一遍。
亭亭聽了,甚為嗟歎。
衆人把紅紅解勸二番,這才止淚,亭亭鋪下箋紙,手不停毫,草草寫去。
四人談了多時,亭亭寫完,大家略略看了一遍,莫不贊其記性之好。
閨臣道:“這是若花姐姐故意弄這難題目; 那知姐姐不假思索,竟把前朝年号以及事迹,一揮而就。
若非一部全史了然于中,何能如此。
妹子惟有拜倒轅門了。
”亭亭道:“妹子不過仗著小聰明,記得幾個年号,算得甚麼!姐姐何必如此過獎!” 紅紅道:“姐姐:你可曉得他們三位來意麼?”
可惜尊處簡策流傳不廣,我們竟難一見。
姐姐博覽廣讀,敝鄉曆朝史書,該都看過;即如盤古至今,年歲多少,前人議論不一,想高明自有卓見了?”亭亭道:“妹子記得天朝開避之初,自盤古氏以及天皇、地皇、人皇至伏羲氏,其中年歲,前人雖有二百餘萬年之說,但無可考,《春秋元命包》言:‘自開辟至春秋獲麟之歲,凡二百二十六萬六千年’,而張揖《廣雅》以三皇、疏仡之類,分為十紀,共二百七十六萬歲,與《元命包》所載參差至五十萬年之多。
妹子曆稽各書,竟難定其是否。
至年歲可考,惟伏羲以後,按孔安國《尚節序》,以伏羲、神農、軒轅為三皇;班固《漢志》,以少昊、颛顼、帝喾、帝堯帝舜為五帝。
三皇共計一千八百八十年,五帝共計三百八十四年。
其後夏、商至今,皆曆曆可考了。
”若花道:“近日史書,都以天下、地支紀年,此例始于何時?至今共有若幹年了?”亭亭道:“史書以幹支紀年,始于帝堯。
自帝堯甲辰即位,至今武太後甲申即位,共三千四十一年;若以伏羲至今而論,共五千一百五十三年了。
” 閨臣忖道:“我們天朝南北朝,往往人都忽略,大約他也未必透徹,何不将此考他一考?”因說道:“請教姐姐,敝處向有六朝、五代、南北朝,不知貴處作何區别?”亭亭道:“妹子記得:當日吳孫權及東晉、宋、齊、梁、陳俱在金陵建都,人皆呼為六朝;宋、齊、梁、陳、隋為時無幾,人或稱為五代。
至南北朝之分,始于劉宋,終于隋初。
宋、齊、梁、陳在金陵建都,所以有南朝之稱; 元魏、高齊、宇文周在中原建都,所以有北朝之稱。
那時天下半歸南朝,半歸北朝,彼此各據一方,不相統屬。
以南朝始末而論,宋得晉朝天下,共傳五主,被齊所篡;齊傳七主,被梁所篡;梁傳四主,被陳所篡;陳傳五主,被隋所篡。
南朝共計一百六十八年。
以北朝始末而論,魏在東晉時,雖已稱王,幅員尚狹,及至晉末宋初,魏才奄有中原,謂之大魏,傳了一百四十九年,到了第十三代皇帝,因臣子高歡起兵作亂,魏君棄了本國,逃至關西大都督宇文泰處,就在關西為帝,人都叫作西魏;傳了三帝,計二十二年,被宇文泰之子字文覺篡位,改為周朝。
那高歡逐了魏君,又立魏國宗室為帝,人都叫作東魏;在位十七年,被高歡之子高洋篡位,改為北齊。
那時北朝分而為二,一為北齊,一為周朝,北齊傳了五主,計二十八年,被周所滅;周傳五主,前後共二十六年,被臣子大司馬楊堅篡位,改國号為隋。
随即滅了陳國,天下才得一統。
此是南北朝大概情形。
妹子道聽途說,不知是否?尚求指示。
” 若花道:“剛才阿姐言夏、商至今曆曆可考,其年号、名姓也還記得大概麼。
” 閨臣忖道:“怎麼若花姐姐忽然問他這個,未免苦人所難了。
”隻聽亭亭道:“妹子雖略略記得,但一時口說,恐有訛錯,意欲寫出呈教,二位姐姐以為何如?” 若花點頭道:“如此更妙。
”亭亭正在磨墨濡毫,忽見紅紅、婉如從外面走來。
大家見禮讓坐。
亭亭問了婉如姓氏,又向紅紅道:“姐姐才到海外,為何忽又回來?”紅紅見問,觸動叔叔被害之苦,不覺淚流滿面,就把途中遇盜,後來同閨臣相聚的話,哽哽咽咽,告訴一遍。
亭亭聽了,甚為嗟歎。
衆人把紅紅解勸二番,這才止淚,亭亭鋪下箋紙,手不停毫,草草寫去。
四人談了多時,亭亭寫完,大家略略看了一遍,莫不贊其記性之好。
閨臣道:“這是若花姐姐故意弄這難題目; 那知姐姐不假思索,竟把前朝年号以及事迹,一揮而就。
若非一部全史了然于中,何能如此。
妹子惟有拜倒轅門了。
”亭亭道:“妹子不過仗著小聰明,記得幾個年号,算得甚麼!姐姐何必如此過獎!” 紅紅道:“姐姐:你可曉得他們三位來意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