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象典第四十三卷

關燈
然惟孟子容光之照,周子光霁之懷,程子吟弄之趣,朱子秋寒冰月之句,茲固觀之以理,而玩之以心者,若夫寫景嶽陽,模像滕閣,蘭亭醉翁之遊,赤壁黃州之玩,皆能收景物之熙明,悉造化之情狀而感慨忘情。

    若羽化而不能自已,謂之玩物可也。

    謂之善觀物不可也。

    謂之适情可也。

    謂之見道則未也。

    噫,今之人非惟不能觀物,亦且不能玩物,非惟不能見道,抑且不能适情,佳時勝景,不易得也。

    孳孳碌碌,患得患失,殆無虛日,殊不知青鬓易皓,朱顔難售,童冠相偕,風浴惟時,與點之意,吾何獨不然。

     《女紅馀志》:東陽詩雲:圓魄始降晨離嗣之,光景忽,石火猶遲,君何不來,徒有相思。

     《天工開物》:凡蚌孕珠即千仞水底。

    一逢圓月中天,即開甲仰照,取月精以成其魄,中秋月明,則老蚌尤喜甚。

    若徹曉無雲,則随月東升西沒,轉側其身而映照之。

     凡玉映月,精光而生。

    故國人沿河取玉者多于秋間明月夜。

    望河候視,玉璞堆聚處,其月色倍明亮。

    遵生八箋三生石,談月中竺後,山鼎分三石,居然可坐,傳于澤公,三生遺迹。

    山僻景幽,雲深境寂,松陰樹色,蔽日張空,人罕遊賞。

    炎天月夜,煮茗烹泉,與禅僧詩友分席相對,覓句赓歌,談禅說偈,滿空孤月,露浥清輝,四野輕風,樹分涼影,俨然人在冰壺,直欲談空玉宇,寥寥岩壑,竟是仙都,最勝處矣。

    忽聽山頭鶴唳,溪上雲生,便是駕我仙,去俗抱塵,心蕭然冰釋。

    恐朝來去此,是即再生五濁欲界。

     勝果寺月岩,望月勝果寺,左山有石壁削立,中穿一窦圓若鏡,然中秋月滿,與隙相射,自窦中望之,光如金璧。

    秋時當與詩朋酒友赓和,清爽更聽萬壑江聲,滿空海色,自得一種世外玩月意味。

     脈望,每朔旦之前,月與日會于箕鬥之鄉,箕鬥為艮,艮卦陰侵陽也,号曰鬼路。

    月每至此而失其明,故曰喪明,有若世人順行陰陽五行,生老病死,寒暑代謝也。

     《帝城景物略》:幼兒見新月曰月芽兒。

    即拜笃笃,祝乃歌曰:月月月,拜三拜,休教兒生疥。

     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之如蓮花,紙肆市月光紙,繪滿月像,趺坐蓮華者,月光遍照菩薩也。

    華下月輪,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搗藥,臼中紙小者三寸,大者丈緻,工者金碧缤紛,家設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供而拜,則焚月光紙,徹所供,散家人必遍。

     金聲《與友人書》:月色滿地,爛若塗霜。

    深更推戶,阒無人迹,良夜勝情,此為奇絕。

     《日知錄》:日食,月掩日也。

    月食,地掩月也。

    今西洋天文說如此,自其法未入中國而已有此論。

    陸文??《金台紀聞》曰:嘗聞西域人算日月食者,謂日月與地同大,若地體正掩日輪上,則月為之食。

    南城萬實月食辯曰:凡黃道平分,各一百八十二度,半強對沖處,必為地所隔,望時,月行适當黃道交處,與日正相對,則地隔日光,而月為之食矣。

    按其說,亦不始于近代,漢張衡《靈憲》曰:當日之沖,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

    是謂闇虛在星,星微月過,則食載。

    後漢天文志中,俗本地字,有誤作他者,遂疑别有所謂,闇虛而緻紛紛之說。

    靜樂李鲈習西洋之學,述其言曰:月本無光,借日之照以為光耀,至望日,與地日為一線,月見地不見日,不得借光,是以無光也。

    或曰:不然。

    曾有一年,月食之時,當在日沒後,乃日尚未沈而出地之月已食矣。

    東月初升,西日未沒,人兩見之,則地固未嘗遮日月也。

    何以雲見地不見日乎。

    答曰:子所見者非月也。

    月之影也。

    月固未嘗出地也。

    何以驗之,今試以一文錢置虛器中,前之卻之不見錢形矣。

    卻貯水令滿而錢見,則知所見者,非錢也,乃錢之影也。

    日将落時,東方蒼蒼涼涼,海氣升騰,猶夫水。

    然其映而升之,亦月影也。

    如必以東方之月為真月,則是以水面之錢為真錢也。

    然乎,否乎。

    又如漁者見魚浮水面,而投叉刺之必稍下,于魚乃能得。

    魚其浮于水面者,魚之影也,舟人刺篙其半,在水視之若曲焉。

    此皆水之能映物也。

    然則月之受隔于地,又何疑哉。

     今人謂十五為月半,蓋古經已有之儀。

    禮士喪禮,月半不殷奠。

    《禮記祭義》:朔月月半,君巡牲,周禮大司樂王大食,三侑注大食。

    朔月月半以樂侑食,時也。

    晉溫峤《與陶侃書》:剋後月半大舉。

    然亦有以上下弦為月半者。

    劉熙釋名,弦月,半之名也。

    其形一旁曲,一旁直,若張弓施弦也。

    望,月滿之名也。

    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東,月在西,遙相望也。

    是則所謂月半者,弦也。

    禮經之所謂月半者,望也。

    弦曰半,以月體而言之也。

    望曰半,以日數而言之也。

     《昌平州志》:八月中秋祭月,設果品香楮,乘月歡飲,戚裡率以瓜佛等物相饋,俗名團圓節。

     《平谷縣志》:八月十五日夕,設瓜果于庭院,坐待月華,祭畢群飲為樂,謂之賞月。

     《遵化州志》:中秋日祭月以瓜果,繪廣寒宮式,候月出拜祭。

     《永平府志》:中秋占月為雲蔽,來年燈節必雪。

     《棗強縣志》:中秋日陳瓜果祭月光,共設酒馔燕飲,曰圓月。

     《衡水縣志》:中秋,親友于尊長佃田賃房者,于主家各饋送月餅瓜果酒殽,謂之玩月。

     《淄川縣志》:中秋,皓月臨空,碧天如水,友朋歡宴,竟夜為常。

     《襄垣縣志》:八月十五日,邀親友夜飲玩月,謂之團圓會。

     《太原府志》:明月泉在五台山中,人傳以紗帛障目,下視或見月在水中。

     《常熟縣志》:八月望日,以月餅相饋遺,遊人操舟,集湖望月。

     《松江府志》:中秋食月餅,登樓台,賞月觀鶴。

    宋朱純三山詩序注雲:華亭,每中秋夜有仙鶴下,不多見也。

    《如臯縣志》:中秋,夜設瓜果餅餌祀月,兒女羅拜,作月餅相饷,好事家登船設雅座,玉箫金管,清讴達旦,如白下秦淮故事。

     《通州志》:中秋,以瓜餅饋節,折桂賞月,候月恒至天曉。

    《浙江通志》:處州府遂昌縣西,月山狀如月。

    與瑞牛山相望,俗呼為犀牛望月。

     《金華府志》:浦江縣明月泉在縣西二裡,其泉視月盈虛為消長。

    宋時疏為曲池,築亭以備遊觀,搆精舍于泉上,元改為月泉書院。

     《新城縣志》:中秋,月光則魚少。

    若雲重,則來歲元宵多雨。

     《湖廣通志》:常德府明月池,在沅江縣東二十裡,水清徹。

    陰晦時池中有月,涓涓可人。

     《雲夢縣志》:八月十五日為月夕,親友以月餅相饋贻,中宵宴集,候賞月華。

     《應山縣志》:中秋,闬裡無他務,木綿花出,紡織之聲與砧杵相雜,多就月下至夜分,士人多舉酒吟哦。

    《蕲州志》:中秋,設高案,以貼金大餅,焚香秉燭祭月畢,切分親黨。

     《巴陵縣志》:中秋,坊閒設酒具、瓜餅賞月,觀月華。

    見之則吉,以月之明暗,蔔江魚之有無。

     《上杭縣志》:中秋,兒女于月下設果餅膜拜緻詞,号請月姑。

    置筐于盤,神降則筐自舉,為剝啄聲,審其數以蔔災祥。

     《建甯府志》:八月中秋夜,置酒玩月食月餅。

    近有挂幡燈,乞嗣月宮者。

     《海澄縣志》:中秋饋遺有月餅,月果餅圓如三尺月,厚徑寸,而高起,皆蟾輪,桂殿兔杵人立,或吳質倚樹,或姮娥竊藥,精緻奪目。

     《英德縣志》:八月中秋,酌桂樽,剝熟蓣為大餅,以象璧月。

    又十五夜謂之太陰還元,宜焚香守夜。

     《四會縣志》:中秋設果餅,望月而拜,緻詞謂之請月姑。

    《雲南通志》:鶴慶府石明月在劍川州治南一百三十裡,崖壁上白石如輪,至夜,水田相映,皎若月然。

    大理府太和縣洱海,月在下關,五更時,月落已盡,水中猶現一輪,惟十一月見之。

     臨安府通海縣半月池,在縣城南,月圓月缺俱映半輪。

     月部外編 《山海經·大荒西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

    天樞也。

    吳姖天門,日月所入,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遁甲開山圖》:女狄暮汲石鈕山下泉水中,得月精如雞子,愛而含之,不覺而吞,遂有娠,十四月生夏禹。

    《張河間集》:靈憲羿請無死之藥,于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黃。

    有黃筮之曰:吉。

    翩翩歸妹,獨将西行,逢天晦芒,無驚無恐,後且大昌。

    姮娥遂托身于月,是為蟾蜍。

     《三馀帖》:嫦娥奔月之後,羿晝夜思,惟成疾。

    正月十四夜,忽有童子詣宮求見,曰:臣夫人之使也。

    夫人知君懷思,無從得降,明日乃月圓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團團如月,置室西北方,呼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耳。

    如期果降,複為夫婦如初,今言月中有嫦娥,大謬。

    蓋月中自有主者,乃結璘,非嫦娥也。

     銷夏河東項曼都好道學仙,去家三年而反,曰:去時有數仙人将上天,離月數裡而止。

    月之旁,其寒凄凄。

    《拾遺記》:越王八劍,三名轉魄以之指月,蟾兔為之倒轉。

     《十洲記》:方朔雲:臣學仙者耳,非得道之人,曾随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