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象典第四十三卷

關燈
主履行,比至朱陵,扶桑蜃海,冥夜之丘,純陽之陵,始青之下月宮之閒。

     《洞冥記》:炎洲仙山有遠飛雞,朝往夕還,銜月中桂實于南土,故北方無桂,南方當月路,江東諸處,每于路衢得。

     《珍珠船》:君思,晉人,正月十五夜,坐室中,遣兒視月中有異物否。

    兒曰:今年常水,月中有人被蓑帶劍。

    思田視之曰:非水也,将有兵,月中人乃帶甲仗矛耳。

    果如其言。

     《西域記》:婆泥斯國有三獸,塔劫初,有狐猿兔。

    異類相悅。

    時天帝釋化,一老夫詣三獸,求食。

    于是狐銜鯉,猿采果俱來,惟兔空還,自傷卑劣,乃投火充餐,時老夫收取燋兔,歎謂狐猿曰:吾感其心不泯,其迹寄之月輪,傳乎後世。

    鹹言月中之兔,因斯而有。

     《法苑珠林》:如《起世經》雲:佛告比丘,月,天子宮殿。

    縱廣正等四十九由旬,四面垣牆,七寶所成。

    月天宮殿,純以天銀天青琉璃而相閒錯。

    二分天銀,清淨無垢,光甚明曜,馀之一分,天青琉璃,亦甚清淨,表裡映徹,光明遠照,亦為五風攝持而行。

    月天宮依空而行,亦有無量,諸天宮殿引前而行,恒受快樂于此。

    月殿亦有大辇,青琉璃成,舉高十六由旬,廣八由旬,月天子身與諸天女在此辇中,以天種種五欲,功德和合受樂,随意而行。

    彼月天子身,壽五百歲,子孫相承,皆于彼治。

    然其宮殿,住于一劫。

    彼月天子,身分光明照彼青辇,其辇光明照月宮殿,宮殿光照四大洲。

    彼月天子有五百光向下而照,有五百光旁行而照,是故月天名千光明。

    亦複名為涼冷光明。

    又何因,緣月天宮殿,漸漸現邪。

    佛答此月三因緣,一背相轉,二青身。

    諸天形服璎珞,一切悉青,常半月中隐覆,其宮以隐覆,故月漸而現。

    三從日。

    天宮殿有六十光明,一時流出,障彼月輪,以是因緣,漸漸而現。

    複何因緣。

    是月宮殿,圓淨滿足,亦三因緣,故令如是。

    一,爾時,月天宮殿面相轉出。

    二,青色,諸天一切皆青,當半月中隐,于十五日時形最圓滿。

    光明熾盛,譬如于多油中,然火熾炬,諸小燈明皆悉隐翳,如是月宮十五日時能覆諸光。

    三複次。

    日宮殿六十光明,一時流出,障月輪者,此月宮殿十五日時圓滿具足。

    于一切處,皆離翳障。

    是時日光不能隐覆,複何因緣。

    月天宮殿,于黑月分,第十五日,一切不現,此月宮殿于黑月分十五日最近日宮,由彼日光所覆翳,故一切不現。

    複何因緣,名為月耶。

    此月宮殿于黑月分,一日已去,乃至月盡光明,威德漸漸減少,以此因緣名之為月。

    〈西方一月分為黑白月初一日至十五日名為白月十六日已去至于月盡名為黑月此方通攝黑月合為一月也〉複何因緣月宮殿中有諸影現,此大洲中有閻浮樹,因此樹故名。

    閻浮洲其樹高大,影現月輪。

    又瑜伽論雲:由大海中有魚鼈等影現月輪,故其内有黑相現。

    〈依西國傳雲過去有兔行菩薩行天帝試之索肉欲食舍身火中天帝憫之取其焦兔置于月内令未來一切衆生舉目瞻之知是過去菩薩行慈之身〉。

     《龍城錄》:開元六年,上皇與申天師、道士鴻都客。

    八月望日,夜因天師作術,三人同在雲上遊月中,過一大門,在玉光中飛浮,宮殿往來無定,寒氣逼人,露濡衣袖皆濕。

    頃見一大宮府,榜曰:廣寒清虛之府。

    其守門兵衛甚嚴,白刃粲然,望之如凝雪。

    時三人皆止,其下不得入。

    天師引上皇起,躍身如在煙霧中。

    下視王城崔巍。

    但聞清香霭郁,視下若萬裡琉璃之田,其間見有仙人道士,乘雲駕鶴,往來若遊戲。

    少焉,步向前,覺翠色冷光,相射目眩,極寒,不可進。

    下見有素娥十馀人,皆皓衣,乘白鸾往來,舞笑于廣陵大桂樹之下,又聽樂音嘈雜,亦甚清麗。

    上皇素解音律,熟覽而意已傳。

    頃,天師亟欲歸,三人下若旋風,忽悟,若醉中夢回。

    爾次夜,上皇欲再求往,天師但笑,謝而不允。

    上皇因想素娥風中舞袖,編律成音,制霓裳羽衣舞曲,自古洎今,清麗無複加于是矣。

     《漱石閒談》:明皇中秋夜,羅公遠擲杖化為銀橋,請遊月宮。

    見廣寒庭女群仙舞,問是何曲,曰:霓裳羽衣。

    帝記其聲,回遂制其曲舞。

     《楊太真外傳》:逸史雲:羅公遠天寶初侍元宗,八月十五日夜,宮中玩月,曰:陛下能從臣月中遊乎。

    乃取一枝桂向空擲之,化為一橋,其色如銀,請上同登,約行數十裡,遂至大城阙。

    公遠曰:此月宮也。

    有仙女數百,素練寬衣,舞于廣庭。

    上前問曰:此何曲也。

    曰:霓裳羽衣也。

    上密記其聲調,遂回。

    橋卻顧随步而滅,旦谕伶官,象其聲調,作霓裳羽衣曲。

     《集異記》:明皇八月望夜,與葉法善同遊月宮。

    還過潞州城上,俯視城郭悄然,而月色如晝。

    法善因請上以玉笛奏曲,時玉笛在寝殿中,法善命人取之,旋頃而至,曲奏,既複以金錢投城中而還。

    旬馀潞州奏,是夜有天樂臨城,兼獲金錢以進。

     《艅艎日疏》:盧杞未第時,遇仙姬曰:麻氏以葫蘆如二鬥甕,令杞乘之,騰入霄漢。

    至一處曰水晶宮,見太陰夫人,問三事,曰:公有仙相,能居此宮乎,能為地仙時一到此乎,能為中國宰相乎。

    公願何事,曰:願為宰相。

    夫人恨然遣還。

     《酉陽雜俎》:長慶初,山人楊隐之在郴州,常尋訪道者。

    有唐居士,土人謂百歲人。

    楊谒之,因留楊止宿。

    及夜,呼其女曰可将一下弦月子來。

    其女遂帖月于壁上如片紙耳。

    唐即起祝之曰:今又有客,可賜光明言訖一室朗若張燭。

     太和中,鄭仁本表弟不記姓名,常與一王秀才遊。

    嵩山扪蘿越澗,境極幽夐,遂迷歸路。

    将暮,不知所之,徙倚間,忽覺叢中鼾睡聲,披榛窺之,見一人,布衣甚潔白,枕一襆物,方眠熟。

    即呼之曰:某偶入此徑迷路,君知向官道否。

    其人舉首略視,不應,複寝。

    又再三呼之,乃起坐顧曰:來此二人,因就之,且問其所自。

    其人笑曰:君知月乃七寶合成乎,月勢如丸,其影日爍,共凸處也。

    常有八萬二千戶修之,予即一數。

    因開襆,有斤鑿數事,玉屑飯兩,裹授與二人曰:分食此。

    雖不足長生,可一生無疾耳。

    乃起二人,指一支徑,但由此自合官道矣。

    言已不見。

     《宣室志》:太和中,有周生者有道術。

    中秋夜,會月色方瑩,謂坐客曰:我能挈月置之懷袂。

    因命虛一室,取著數百條,繩而駕之,曰:我将梯取此月。

    俄見天地曛晦,因開室曰:月在某衣中,因以手舉衣,懷中出月寸許,一室盡明,寒入膚骨。

     《酉陽雜俎》: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

    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随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谪令伐樹,釋氏書言,須彌山南面,有閻扶樹,月過樹影,入月中,或言月中蟾桂,地影也,空處水影也,此語差近。

     《續幽怪錄》:唐韋固旅次宋城,見老人向月檢書,問囊中赤繩。

    彼雲:以系夫婦足,雖仇家異域,此繩系不可易,君妻乃鄰比陳妪之女,固見抱三歲女陋。

    刺于椆人,中傷眉。

    後十四年,相州刺史王秦妻以女,容貌端麗,眉間常貼花钿。

    逼問曰,妾郡守之猶子,父卒于宋城,幼時乳母抱之,為賊所刺,痕尚在。

     《雲笈七簽》:月姓文名申,字子光。

     月中黃氣,上皇神母,諱曜道支,字玉荟條。

     月中夫人,魂精内神,名暧蕭台摽。

     月中青帝,夫人諱隐娥,珠字芬豔,嬰衣青華,瓊錦帔翠,龍鳳文飛羽裙。

    月中赤帝夫人,諱逸寥,無字,婉筵靈衣,丹蕊玉錦,帔朱華鳳,落飛羽裙。

    月中白帝夫人,諱靈素,蘭字郁連。

    華衣白珠,四出龍錦,帔素羽鸾,章飛華裙。

    月中黑帝夫人,諱結連翹,字淳厲。

    金衣元琅,九道雲錦,帔黑羽,龍文飛華裙。

    月中黃帝夫人,諱清營,襟字炅定,容衣黃雲,山文錦帔,綠羽鳳華,繡裙。

    〈注〉已上五夫人,頭并頹三角髻,發垂之至腰。

     月中樹名骞樹,一名藥王。

    凡有八樹,得食其葉者,為玉仙,玉仙之身,洞徹如水,精琉璃焉。

    《虛谷閒抄》:蜀中有一道人賣自然羹,人試買之,碗中二魚,鱗鼠腸胃,皆具鱗,間有黑紋如一圓月,味如澹水,食者旋剔去鱗腸,其味香美,有問魚上何故有月,道人從碗中傾出,皆是荔枝仁,初未嘗有魚,并月,則笑而急走,回顧雲:蓬萊月也。

    不識明年時疫,食羹人皆免,道人不複見。

     《琅嬛記》:九天先生降王方平宅,書尺牍,遺龍女曰:汝谪以來,月輪周圍減一寸矣。

    更減其半,汝得複還本處。

    幸自努力。

    方平問故,先生對月屈指曰:自垂象以來,至黃帝時減若幹,自黃帝以至唐堯,又減若幹,自唐堯以至三代,漸減至今,則愈減矣。

    減之又減,以至于無,則天地毀,不但是也,即世間聲色滋味,莫不漸減。

    如人自少至老,精神消損,頃刻不停,亦複如是,非日變而月化也。

    人皆不覺,以真人睹之,若日影過庭,分毫不差耳。

    時八月十五日也。

     《快雪堂漫錄》:虞長孺祖母,今年八十一矣,嘗雲:年三四十時,秋夜露坐庭中,見有三人挨月而過,異之,急呼長孺伯母同觀,伯母出遲,僅見其二,須臾俱入月中矣。

    親語陳季象,為餘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