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象典第四十三卷

關燈
六十六日,周而複始。

     《酉陽雜俎》:昆吾陸鹽,周十馀裡無水自生末鹽,月滿則如積雪,味甘。

    月虧則如薄霜,味苦。

    月盡則全盡。

    《雲溪友議》尉遲匡塞上曲雲:夜夜月為青冢鏡,年年雪作黑山花。

     摭言裴筠婚,蕭楚公女問名,未幾,便擢進士第。

    羅隐以一絕刺之,詩曰:細看月輪還有意,信知青桂近嫦娥。

     《雲仙雜記》:皇甫湜稱韓愈文曰:穿天心出月脅。

    虞松方春以謂:握月擔風,且留後日,吞花卧酒,不可過時。

     《書譜》: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涯, 《續博物志》:月上下弦之時,觸醬辄壞,裡俗忌之,《高誘注淮南子》雲:方諸大蛤,熟摩拭令熱以向月,則水生。

    《許慎說文》曰:諸珠也方石也。

     日月蝕而私者,生兒則多疾,日月晦朔弦望而私者,生兒則愚癡瘖啞。

    朱草狀如小桑,栽長三四尺,枝葉皆丹,汁如血,朔望生,落如蓂莢,周而複始。

     《宋史·天文志》:天柱五星主晦朔晝夜之職。

     《周敦頤傳》:敦頤,字茂叔,黃庭堅稱其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霁月。

    〈又〉程颢曰:自再見周茂叔後,吟風弄月以歸有吾與點也之意。

     墨客揮犀,黃魯直使予對句曰:呵鏡雲遮月。

    對曰:啼妝露著花。

     《六一詩話》:蘇子美《新橋對月》詩所謂:雲頭滟滟開金餅,水面沈沈卧彩虹者,時謂此橋非此句雄偉不能稱也。

     《懶真子》:今之僧尼戒牒雲:知月黑白大小,及結解夏之制,皆五印度之法也,中國以月晦為一月,而天竺以月滿為一月。

    唐《西域記》雲:月生至滿謂之白月,月虧至晦謂之黑月。

    又其十二月所建,各以所直,二十八宿名之如中國建寅之類是也,故夏三月自四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謂之額沙茶月,即鬼宿名也。

    自五月十六日至六月十五日,謂之室羅伐挐月,即柳星名也。

    自六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謂之婆達羅缽陁月,即翼星名也。

    黑月或十四日或十五日,月有大小故也。

    中國節氣與印度遞争半月,中國以二十九日為小盡,印度以十四日為小盡,中國之十六日乃印度之初一日也,然結夏之制宜如西域記用,四月十五日乃屬逝瑟吒月,乃印度四月盡日也。

    《雲笈七簽》:噏月精法:凡月初出時,月中時,月入時,向月立正,不息八通,仰頭噏月精,八咽之,令陰氣長,婦人噏之,陰精益盛,子道通。

    《夢溪筆談》:北齊向子信候天文,凡月前有星,則行速,星多則尤速,月行自有遲速定數。

    然遇行疾曆其前,必有星,如子信說,亦陰陽相感,自相契耳。

    〈按此說似月前無 星行之遲速難見有星則見之星多愈易見耳乃謂陰陽相感殊不知七政之行千載不容差謬也 〉 《後山談叢》:中秋陰暗,天下如一,中秋無月,則兔不孕,蚌不胎,荞麥不實,兔望月而孕,蚌望月而胎,荞麥得月而秀,世兔皆雌,惟月兔雄爾,故望月而孕。

     《毛詩名物解》:《說文》曰:太陰之精象形,古文作月,内象蟾桂之形,故夕從月半見。

    而林罕以為象其未有蟾桂之狀也。

    釋名曰:月阙也,言滿則複缺也。

    朔,月初之名也,朔,蘇也,月死後,蘇生也。

    晦,月盡之名,晦,死也,死為灰月,光盡似之也。

    禮曰,大明生于東,月生于西,蓋朔而月出西,序夕見莫也,故王者早見曰朝,暮見曰夕,義取諸此,所謂朝夕放于日月者也,至望然後出于東方,夕見。

    尚書大傳以為,晦而月見西方謂之朏,朔而月見東方謂之朒,蓋言異也。

    詩曰:東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

    東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闼兮,在我闼兮,履我發兮。

    履,禮也,而日月之盛皆在東方,故詩舉以刺襄而言男女淫奔,不能以禮化也。

    蓋君無失道,如東方之日,以禮即我,故彼姝者,子在我室兮也。

    臣無失道,如東方之月,以禮發我,故彼姝者,子在我闼兮也。

    詩曰:如日之升,如月之恒。

    恒,上弦也,字或作縆,蓋宜以縆為正,升言有隆而無降,恒言有盈而無虧也。

    書曰:哉生明。

    又曰:哉生魄。

    說者以謂,朔後月明生而魄死,望後月明死而魄生,故書以朏望生明生魄紀月甲子紀日也。

    揚子曰:未望則載魄于西,既望則終魄于東,其愬于日乎。

    此言士之或貴或賤,或肆或拘,其在上與之如何而己。

    《風俗通》曰:吳牛望月而喘,言使之苦于日矣,是故見月而喘。

    蓋傷禽驚于虛,疲牛望而喘,物之憚怯,見似而驚,有如此者。

    屈子曰:懲于羹者吹齑,此之謂也。

    舊說,積陽之氣生火,火氣之精為日,積陰之氣生水,水氣之精為月,故陽燧取火于日,方諸取水于月。

    《易》曰:離為日,坎為月,其以此乎。

     《彥周詩話》:作詩押韻是一巧,中秋夜月詩,押尖字,數首之後,一婦人詩雲:蚌胎光透殼,犀角暈盈尖。

    《春渚紀聞》:王荊公言,月中彷佛有物,乃山河影也,至東坡先生,亦有正如大圓鏡,寫此山河影,妄言桂兔蟆,俗說皆可屏之句,以二先生窮理盡性,固當無可議者,然尚有未盡解處,今以半鏡懸照物像,則全而見之,月未滿則中之物像亦隻半見,何也。

     東坡先生雲,中秋月明則是秋必多兔,野人或言兔無雄者,望月而孕,信斯言,則木蘭詩雲,雌兔眼迷離,雄兔腳撲朔,何也。

     《東京夢華錄》: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争占酒樓玩月,絲簧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雲外。

    《本草拾遺》:江東諸處每至四五月後嘗于衢路拾得桂子,大如狸豆,破之辛香,故老相傳是月中下也,北方獨無者,非月路也。

     《蠡海集》:太陰之行,與日同宮為晦朔,對宮為望日,明晝,月明夜。

    初一、初二,日月同于卯時,出卯宮至酉時,日月俱沒于酉位,故月夜行于地下,出地下,日稍近則不能明也。

    初三、初四卯時,月到寅宮,自寅加卯,遞數至申位逢酉,故月生于申。

    初五、初六卯時,月到醜宮,自醜加卯,遞數至未位逢酉,故月生于未。

    初七、初八、初九卯時,月到子宮,自子加卯,遞數至午位逢酉,故月生于午。

    初十、十一卯時,月到亥宮,自亥加卯,遞數至巳位逢酉,故月生于巳。

    十二、十三卯時,月到戌宮,自戌加卯遞數至辰位逢酉,故月生于辰。

    十四、十五、十六卯時,月到酉宮,自酉加卯遞數至卯位逢酉,故月生于卯。

    十七、十八卯時月到申宮,自申加卯,遞數至寅位逢酉,故月死于申。

    十九、二十卯時,月到未宮,自未加卯,遞數至醜位逢酉,故月死于未。

    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卯時,月到午宮,自午加卯,遞數至子位逢酉,故月死于午。

    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卯時,月到巳宮,自巳加卯,遞數至亥位逢酉,故月死于巳。

    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卯時,月到辰宮,自辰加卯,遞數至戌位逢酉,故月死于辰。

    三十日卯時,月到卯宮,自與日近,故月全死,與日會而為晦矣。

    是以初一二卯時出,初三四辰時出,初五六巳時出,初七八九午時出,初十十一未時出,十二三中時出,十四五六酉時出,十七八戌時出,十九二十亥時出,二十一二三子時出,二十四五六醜時出,二十七八九寅時出,三十日亦卯時出也。

    蓋月出地上,則明卯酉分地平,卯酉上為出地,卯酉下為入地,日生于東,月生于西,其此之謂欤。

     諺雲:月如仰瓦,不求自下,月如張弓,少雨多風,蓋月有九行,月行八道,青白赤黑各二道,皆出入于黃道之中,故曰九行。

    道不中而過南,則為陽道,道不中而過北,則為陰道。

    行陽道則旱,行陰道則潦,月借日為光,月生如仰瓦則行陰道,如張弓則行陽道也,明矣。

    《揮麈馀話》延福宮曲燕記:上命近侍取茶具,親手注湯擊拂,少頃,白乳浮盞,面如疏星澹月。

     《容齋随筆》:世俗多言李太白在當塗采石,因醉泛舟于江,見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故其地有捉月台。

    予按李陽冰作《太白草堂集序》雲,陽冰試弦歌于當塗,公疾亟草槁萬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簡俾為序。

    又李華作太白墓志,亦雲賦臨終歌而卒,乃知俗傳良不足信,蓋謂與杜子美因食白酒牛炙而死者同也。

    《西溪叢語》:杜甫《月》詩雲:塵匣元開鏡,風簾自上鈎,乃用沈雲卿月詩,台前疑挂鏡,簾外自懸鈎。

     月盈于朔望,消于朏魄,虛于上下弦,息于輝朒。

    《讀書雜鈔》:月三日而成魄。

    朱氏曰:魄者,月之有體而無光處也,故書言哉。

    生明旁死魄,皆謂月二三日,月初生時也,凡言既生魄,皆謂月十六日,月始阙時也。

    鄉飲酒義兩言月三日而成魄,則是漢儒專門陋學,未嘗讀尚書者之言耳,疏知其謬而曲徇之故,既言月明盡而生魄,又言月二三日而生魄,何相戾之甚邪。

     《搜采異聞錄》《酉陽雜俎·天咫篇》載:月星神異數事,其命名之義,取國語楚靈王曰,是知天咫,安知民則之說。

    其紀月中蟾桂,引釋氏書言,須彌山南面有閻扶樹,月過樹影入月中。

    或言月中蟾桂地影也,空虛水影也。

    予記東坡《鑒空閣》詩雲:明月本自明,無心孰為境,挂空如冰鑒,寫此山河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