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象典第四十三卷
關燈
小
中
大
月部雜錄
《易經·小畜·上九》:既雨既處,尚德載,婦貞,厲。
月幾望,君子征,兇。
〈程傳〉月望則與日敵矣。
幾望,言其盛将敵也。
不已,則将盛于陽,而兇矣。
于幾望而為之戒,曰:婦将敵矣。
君子動則兇也。
幾望将盈之時,若已望,則陽已消矣。
尚何戒乎。
《歸妹·六五》:帝乙歸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
月幾望,吉。
〈程傳〉月望陰之盈,盈則敵陽矣。
幾望未至于盈也,五之貴高常不至。
于盈極則不亢,其夫乃為吉也。
中孚六四:月幾望,馬匹亡,無咎。
〈大全〉方氏曰:月幾望不處盈也,以陰居陰,履柔處,正不敢敵陽,此人臣功業已盛而不敢居其盛者。
故為月幾望之象。
《書經·周書·洪範·四五紀》:一曰歲,二曰月。
〈大全〉臨川吳氏曰:月自合朔至來月合朔,凡二十九日,六辰有奇,月與日一會也。
以晦朔弦望,定月之大小,是為一月之紀。
《詩經·齊風·雞鳴章》:匪東方則明,月出之光。
《東方之日章》:東方之月兮。
彼姝者,子在我闼兮。
《陳風·月出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又〉,月出皓兮,佼人懰兮,〈又〉,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小雅·天保章》:如月之恒。
〈朱注〉恒弦也,月上弦而就盈。
〈大全〉孔氏曰:八日九日月體大率正半,昏而中,似弓之張,而弦直,謂之上弦,此取漸進之義,故雲上弦。
不言望。
《禮記·鄉飲酒義》:讓之三也。
象月之三日而成魄也。
〈陳注〉劉氏曰:以月魄思之,望後為生魄,然人未嘗見其魄。
蓋以明盛則魄不可見,月魄之可見,惟晦前三日之朝,月自東出,明将滅,而魄可見。
朔後三日之夕,月自西将堕,明始生,而魄可見。
過此則明漸盛而魄不複可見矣。
蓋明讓魄則魄現,明不讓魄則魄隐。
《易》:乾,鑿度。
月,坎也,水魄。
聖人畫之,二陰一陽,内剛外柔,坎者水,天地脈,周流無息,坎不平,月水滿而圓,水傾而昃,坎之缺也。
月者阙水道。
聖人究得源脈,浰涉淪漣,上下無息,在上曰漢,在下曰脈,潮為浍,随氣曰濡,陰陽礡礉為雨也。
月陰精水為天地,信順氣而潮,潮者水氣來,往行險而不失其信者也。
《尚書·考靈耀》:月合地統。
《詩》:推度災月,三日成魄,八日成光,蟾蜍體就,穴鼻始萌。
《春秋·感精符》:月,太陰之精,海蚌食其光生珠。
《春秋·孔演圖》:蟾蜍,月精也。
《春秋·元命苞》:月之為言阙兩,設以蟾蜍與兔者,陰陽雙居,明陽之制陰,陰之倚陽。
《禮鬥威儀》:政太平則月圓而多輝,政升平則月清而明。
〈又〉政頌平則赤明,政和平則黑明,政象平則白明,〈又〉君乘土而王,其政平則月圓而多暈。
《洛書·甄耀度》:月者,陰之精,地之理。
《三墳書·山墳》:象,臣,月。
《形墳》:月天夜明。
〈又〉月地斜曲,〈又〉陰形月天,月淫地,月伏輝,日月代明,山月升騰,川月東浮,雲月藏宮,氣月冥陰。
〈又〉月山斜巅。
〈又〉月川曲池。
〈又〉月雲素雯。
〈又〉,月氣夜圓。
《管子·四時篇》:北方曰月,其時曰冬,其氣曰寒,寒生水與血,其德淳越溫。
怒周密其事。
号令修,禁徙民,令靜止,地乃不洩。
斷刑緻罰,無赦有罪,以符陰氣。
大寒乃至,甲兵乃強,五谷乃熟,國家乃昌,四方乃備,此謂月德,月掌罰,罰為寒。
《關尹子·五鑒篇》:紛紛想識,皆緣有生,曰想曰識,譬如犀牛望月。
月形入角,特因識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胸中之天地萬物亦然。
知此說者,外不見物,内不見情。
《文子·上德篇》:月望日奪光,陰不可以承陽。
範子:月者尺也,尺者紀度而成數也。
屍子:使星司夜,月司時,猶使雞司晨也。
《呂子·精通篇》:月也者,群陰之本也。
月望則蚌蛤實,群陰盈,月晦則蚌蛤虛,群陰虧。
夫月形乎天而群陰化乎淵。
《勿躬篇》:聖王之德融乎,若月之始出,極燭六合而無所窮屈。
《淮南子·天文訓》:積陰之寒氣為水,水氣之精者為月。
〈又〉月者陰之宗也,是以月虛而魚腦減,月死而蠃蛖膲。
〈又〉方諸見月,則津而為水。
《墜形訓》:蛤蟹珠龜,與月盛衰。
《覽冥訓》:畫随灰而月暈阙。
〈注〉以蘆草灰圜,畫缺其一面,則月暈亦缺于上。
《方諸》:取露于月。
《說林訓》:明月之光,可以遠望,而不可以細書。
〈又〉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
《揚子·修身篇》:三年不目,月精必矇。
《十洲記》:冬至後,月養魄于廣寒宮。
《新論》:箕麗于月,而飄風起。
〈又〉将以權決為本,卒以齊力為先。
是以列宿滿天,不及胧月,形不一,光不同也。
《論衡》:濤之起也,随月盛衰小大滿損不齊同,如子胥為濤,子胥之怒,以月為節也。
《風俗通義》:吳牛望見月則喘,使之苦于日,見月怖喘矣。
〈按《太平禦覽》雲雲。
按《風俗通》今本無。
〉 《張衡·靈憲》:月者,陰精之宗,積而成獸象、兔陰之類,其數耦。
《參同契·聖人上觀章》:三日出為爽,震庚受西方,八日兌受丁,上弦平如繩,十五乾體就,盛滿甲東方。
蟾蜍與兔魄,日月氣雙明,蟾蜍視卦節,兔者吐生光。
七八道已訖,屈折低下降,十六轉受統,巽辛見平明,艮直于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東北喪其朋,節盡相禅與,繼體複生龍,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終,七八數十五,九六亦相應,四者合三十,陽氣索滅藏。
《魏志·管辂傳注》:辂謂石苞曰:三五盈月,清耀燭夜。
可以遠望,及其在晝,明不如鏡。
《晉書·天文志》:北極五星第一星,主月太子也。
《博物志》:兔舐毫,望月而孕,口中吐子。
《禽經》:鵝月。
〈注〉伏月卵,則向月取其氣,助卵也。
郭璞《省刑疏》:月者屬坎,群陰之府,所以照察幽情,以佐太陽精者也。
《抱樸子》:俗有見遊雲西行而謂月之東行。
〈又〉月初生如破環。
〈又〉今月不及古月之朗。
《西京雜記》:漢掖庭有月影台。
《古今注》:漢明帝時,太子舍人作歌詩四章,以贊太子之德,二曰月重輪。
《虞喜安天論》:俗傳月中仙人桂樹,今視其初生,見仙人之足漸已成,桂樹後生。
《拾遺記》:嗽月獸,形似豹,飲金泉之液,食銀石之髓,夜噴曰氣,其光如月,軒轅時獲焉。
《南史·謝莊傳》:孝武問顔延之曰:謝希逸《月賦》何如。
答曰:美則美矣,但莊始知隔千裡兮共明月。
帝召莊以延之答語語之,莊應聲曰:延之作《秋胡》詩,始知生為久離别,沒為長不歸。
帝撫掌竟日。
《謝弘微傳》:弘微,孫朏胐次子,譓不妄交。
接門無雜賓,有時獨醉,曰:入吾室者,但有清風對吾,飲者惟當明月。
《世說》:劉尹雲:清風朗月,辄思元度。
《唐書·儀衛志》:大橫吹部有節,鼓二十四曲,二十一對月。
《張志和傳》:陸羽嘗問,孰為往來者。
對曰:太虛為室,明月為燭。
與四海諸公共處,未嘗少别也。
何有往來。
《王琚射經》:左手輪指坐腕,弝弓箭,如懷中吐月之勢。
《法苑珠林》:依立世阿毗昙論有雲:雲何黑半,雲何白半。
由日黑半,由日白半。
日恒逐月,行一日相近,四萬八千八十。
由旬日日相離,亦複如是。
若相近時,日月圓,被覆三,由旬又一,由旬三分之一以是事。
故十五日月,被覆則晝,是日黑半圓滿,日日離月,亦四萬八千八十。
由旬月日,日開三,由旬又一,由旬三分之一以是事。
故十五日月則開淨圓滿世閒,則名白半圓滿,日月若最相離,行是時,月圓世閒,則說白半圓滿,日月若共一處,是名合行世閒,則說黑半圓滿。
若日随月後行,日光照月光,月光粗,故被照生影,此月影還,自翳月,是故見月後,分不圓。
以是事,故漸漸掩覆。
至十五日,覆月都盡,随後行時,是名黑半,若日在月前行,日日開淨,亦複如是,至十五日具足圓滿,在前行時,是名白半,智度論雲:一月或三十日半,或三十日,或二十九日半,或二十七日半,有四種月。
一者日月,二者世間月,三者月月,四者星宿月。
日月者三十日半,世間月者三十日。
月月者二十九日加六十二分之三十。
星宿月者,二十七日加六十分之二十一。
閏月者,從日月世閒月二事中出,是名十三月,或十三月名一歲。
是歲三百
月幾望,君子征,兇。
〈程傳〉月望則與日敵矣。
幾望,言其盛将敵也。
不已,則将盛于陽,而兇矣。
于幾望而為之戒,曰:婦将敵矣。
君子動則兇也。
幾望将盈之時,若已望,則陽已消矣。
尚何戒乎。
《歸妹·六五》:帝乙歸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
月幾望,吉。
〈程傳〉月望陰之盈,盈則敵陽矣。
幾望未至于盈也,五之貴高常不至。
于盈極則不亢,其夫乃為吉也。
中孚六四:月幾望,馬匹亡,無咎。
〈大全〉方氏曰:月幾望不處盈也,以陰居陰,履柔處,正不敢敵陽,此人臣功業已盛而不敢居其盛者。
故為月幾望之象。
《書經·周書·洪範·四五紀》:一曰歲,二曰月。
〈大全〉臨川吳氏曰:月自合朔至來月合朔,凡二十九日,六辰有奇,月與日一會也。
以晦朔弦望,定月之大小,是為一月之紀。
《詩經·齊風·雞鳴章》:匪東方則明,月出之光。
《東方之日章》:東方之月兮。
彼姝者,子在我闼兮。
《陳風·月出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又〉,月出皓兮,佼人懰兮,〈又〉,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小雅·天保章》:如月之恒。
〈朱注〉恒弦也,月上弦而就盈。
〈大全〉孔氏曰:八日九日月體大率正半,昏而中,似弓之張,而弦直,謂之上弦,此取漸進之義,故雲上弦。
不言望。
《禮記·鄉飲酒義》:讓之三也。
象月之三日而成魄也。
〈陳注〉劉氏曰:以月魄思之,望後為生魄,然人未嘗見其魄。
蓋以明盛則魄不可見,月魄之可見,惟晦前三日之朝,月自東出,明将滅,而魄可見。
朔後三日之夕,月自西将堕,明始生,而魄可見。
過此則明漸盛而魄不複可見矣。
蓋明讓魄則魄現,明不讓魄則魄隐。
《易》:乾,鑿度。
月,坎也,水魄。
聖人畫之,二陰一陽,内剛外柔,坎者水,天地脈,周流無息,坎不平,月水滿而圓,水傾而昃,坎之缺也。
月者阙水道。
聖人究得源脈,浰涉淪漣,上下無息,在上曰漢,在下曰脈,潮為浍,随氣曰濡,陰陽礡礉為雨也。
月陰精水為天地,信順氣而潮,潮者水氣來,往行險而不失其信者也。
《尚書·考靈耀》:月合地統。
《詩》:推度災月,三日成魄,八日成光,蟾蜍體就,穴鼻始萌。
《春秋·感精符》:月,太陰之精,海蚌食其光生珠。
《春秋·孔演圖》:蟾蜍,月精也。
《春秋·元命苞》:月之為言阙兩,設以蟾蜍與兔者,陰陽雙居,明陽之制陰,陰之倚陽。
《禮鬥威儀》:政太平則月圓而多輝,政升平則月清而明。
〈又〉政頌平則赤明,政和平則黑明,政象平則白明,〈又〉君乘土而王,其政平則月圓而多暈。
《洛書·甄耀度》:月者,陰之精,地之理。
《三墳書·山墳》:象,臣,月。
《形墳》:月天夜明。
〈又〉月地斜曲,〈又〉陰形月天,月淫地,月伏輝,日月代明,山月升騰,川月東浮,雲月藏宮,氣月冥陰。
〈又〉月山斜巅。
〈又〉月川曲池。
〈又〉月雲素雯。
〈又〉,月氣夜圓。
《管子·四時篇》:北方曰月,其時曰冬,其氣曰寒,寒生水與血,其德淳越溫。
怒周密其事。
号令修,禁徙民,令靜止,地乃不洩。
斷刑緻罰,無赦有罪,以符陰氣。
大寒乃至,甲兵乃強,五谷乃熟,國家乃昌,四方乃備,此謂月德,月掌罰,罰為寒。
《關尹子·五鑒篇》:紛紛想識,皆緣有生,曰想曰識,譬如犀牛望月。
月形入角,特因識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胸中之天地萬物亦然。
知此說者,外不見物,内不見情。
《文子·上德篇》:月望日奪光,陰不可以承陽。
範子:月者尺也,尺者紀度而成數也。
屍子:使星司夜,月司時,猶使雞司晨也。
《呂子·精通篇》:月也者,群陰之本也。
月望則蚌蛤實,群陰盈,月晦則蚌蛤虛,群陰虧。
夫月形乎天而群陰化乎淵。
《勿躬篇》:聖王之德融乎,若月之始出,極燭六合而無所窮屈。
《淮南子·天文訓》:積陰之寒氣為水,水氣之精者為月。
〈又〉月者陰之宗也,是以月虛而魚腦減,月死而蠃蛖膲。
〈又〉方諸見月,則津而為水。
《墜形訓》:蛤蟹珠龜,與月盛衰。
《覽冥訓》:畫随灰而月暈阙。
〈注〉以蘆草灰圜,畫缺其一面,則月暈亦缺于上。
《方諸》:取露于月。
《說林訓》:明月之光,可以遠望,而不可以細書。
〈又〉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
《揚子·修身篇》:三年不目,月精必矇。
《十洲記》:冬至後,月養魄于廣寒宮。
《新論》:箕麗于月,而飄風起。
〈又〉将以權決為本,卒以齊力為先。
是以列宿滿天,不及胧月,形不一,光不同也。
《論衡》:濤之起也,随月盛衰小大滿損不齊同,如子胥為濤,子胥之怒,以月為節也。
《風俗通義》:吳牛望見月則喘,使之苦于日,見月怖喘矣。
〈按《太平禦覽》雲雲。
按《風俗通》今本無。
〉 《張衡·靈憲》:月者,陰精之宗,積而成獸象、兔陰之類,其數耦。
《參同契·聖人上觀章》:三日出為爽,震庚受西方,八日兌受丁,上弦平如繩,十五乾體就,盛滿甲東方。
蟾蜍與兔魄,日月氣雙明,蟾蜍視卦節,兔者吐生光。
七八道已訖,屈折低下降,十六轉受統,巽辛見平明,艮直于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東北喪其朋,節盡相禅與,繼體複生龍,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終,七八數十五,九六亦相應,四者合三十,陽氣索滅藏。
《魏志·管辂傳注》:辂謂石苞曰:三五盈月,清耀燭夜。
可以遠望,及其在晝,明不如鏡。
《晉書·天文志》:北極五星第一星,主月太子也。
《博物志》:兔舐毫,望月而孕,口中吐子。
《禽經》:鵝月。
〈注〉伏月卵,則向月取其氣,助卵也。
郭璞《省刑疏》:月者屬坎,群陰之府,所以照察幽情,以佐太陽精者也。
《抱樸子》:俗有見遊雲西行而謂月之東行。
〈又〉月初生如破環。
〈又〉今月不及古月之朗。
《西京雜記》:漢掖庭有月影台。
《古今注》:漢明帝時,太子舍人作歌詩四章,以贊太子之德,二曰月重輪。
《虞喜安天論》:俗傳月中仙人桂樹,今視其初生,見仙人之足漸已成,桂樹後生。
《拾遺記》:嗽月獸,形似豹,飲金泉之液,食銀石之髓,夜噴曰氣,其光如月,軒轅時獲焉。
《南史·謝莊傳》:孝武問顔延之曰:謝希逸《月賦》何如。
答曰:美則美矣,但莊始知隔千裡兮共明月。
帝召莊以延之答語語之,莊應聲曰:延之作《秋胡》詩,始知生為久離别,沒為長不歸。
帝撫掌竟日。
《謝弘微傳》:弘微,孫朏胐次子,譓不妄交。
接門無雜賓,有時獨醉,曰:入吾室者,但有清風對吾,飲者惟當明月。
《世說》:劉尹雲:清風朗月,辄思元度。
《唐書·儀衛志》:大橫吹部有節,鼓二十四曲,二十一對月。
《張志和傳》:陸羽嘗問,孰為往來者。
對曰:太虛為室,明月為燭。
與四海諸公共處,未嘗少别也。
何有往來。
《王琚射經》:左手輪指坐腕,弝弓箭,如懷中吐月之勢。
《法苑珠林》:依立世阿毗昙論有雲:雲何黑半,雲何白半。
由日黑半,由日白半。
日恒逐月,行一日相近,四萬八千八十。
由旬日日相離,亦複如是。
若相近時,日月圓,被覆三,由旬又一,由旬三分之一以是事。
故十五日月,被覆則晝,是日黑半圓滿,日日離月,亦四萬八千八十。
由旬月日,日開三,由旬又一,由旬三分之一以是事。
故十五日月則開淨圓滿世閒,則名白半圓滿,日月若最相離,行是時,月圓世閒,則說白半圓滿,日月若共一處,是名合行世閒,則說黑半圓滿。
若日随月後行,日光照月光,月光粗,故被照生影,此月影還,自翳月,是故見月後,分不圓。
以是事,故漸漸掩覆。
至十五日,覆月都盡,随後行時,是名黑半,若日在月前行,日日開淨,亦複如是,至十五日具足圓滿,在前行時,是名白半,智度論雲:一月或三十日半,或三十日,或二十九日半,或二十七日半,有四種月。
一者日月,二者世間月,三者月月,四者星宿月。
日月者三十日半,世間月者三十日。
月月者二十九日加六十二分之三十。
星宿月者,二十七日加六十分之二十一。
閏月者,從日月世閒月二事中出,是名十三月,或十三月名一歲。
是歲三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