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象典第四十二卷
關燈
小
中
大
月部紀事
《通鑒前編》:黃帝命常儀占月。
《竹書紀年》:帝颛顼高陽氏母曰:女樞見瑤光之星,貫月如虹,感己于幽房之宮,生颛顼于若水。
《外紀》:堯之時,有草生焉,曰蓂莢。
十五之前日,生一葉。
十五之後日,落一葉。
小馀則一葉,厭而不落。
觀之可以知旬朔,故又名曆草。
《拾遺記》:舜于寶露壇下,起月館以望夕月。
東方朔作《寶甕銘》曰:寶雲生于露壇,祥風起于月館。
《竹書紀年》:主癸之妃曰扶都,見白氣貫月,意感,以乙日生湯,号天乙。
《周禮·秋官》:司烜氏以鑒取明水于月。
〈注〉鑒鏡屬取水者也,世謂之方諸。
《左傳》:晉楚遇于鄢陵,呂锜夢射月,中之,退入于泥。
占之曰姬姓,日也。
異姓,月也。
必楚王也。
《荀子·解蔽篇》:夏首之南,有人焉,曰涓蜀梁。
其為人也,愚而善畏,明月而宵行。
俯見其影,以為伏鬼也。
仰視其發,以為立魅也。
背而走,比至其家者,失氣而死。
《三輔黃圖》:滄池在長安城中,武帝鑿以玩月,其旁起望鹄台以眺月。
《洞冥記》:武帝于望鹄台西,起俯月台。
台下穿池廣千尺。
登台以眺,月影入池中,使仙人乘舟弄月影。
因名影娥池,亦曰眺蟾台。
影娥池中,有遊月船、觸月船。
《前漢書·匈奴傳》:單于舉事常随,月盛壯以攻戰,月虧則退兵。
《元後傳》:後母魏郡李氏任政君,在身夢月入其懷,及壯大,婉順得。
婦人道嘗許嫁未行,所許者死,後東平王聘政君為姬。
未入,王薨。
父禁獨怪之,使蔔數者相政君,當大貴不可言。
《兒世說》:徐稚九歲,嘗月下戲人,語之曰:若令月中無物,當極明耶。
曰:不然。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
《拾遺記》:任末年十四,時學無常師,負笈不遠崄阻,或依林木之下,編茅為庵,削荊為筆,剋樹汁為墨,夜則映星望月,暗則縛麻蒿以自照,觀書有合意者,題其衣裳以紀其事。
《晉書·天文志》:順帝時,張衡制渾象于殿上,室内星中出沒,與天相應,因其關戾,又轉瑞輪,蓂莢于階下,随月虛盈。
《會稽先賢傳》:阚澤字德潤,在母胞八月,叱聲震外,年十三,夢見名字炳然在月中。
《侍兒小名錄》:孫亮作琉璃屏風,甚薄,而瑩徹。
每于月下清夜舒之。
《拾遺記》:太始十年,有浮支國獻望舒草,其色紅,葉如荷。
近望則如卷荷,遠望則如舒荷。
團團似蓋,亦雲月出則葉舒,月沒則葉卷。
植于宮中,因穿池廣百步,名曰望舒荷池。
憫帝之末,移入胡,胡人将種還胡中,至今絕矣。
池亦填塞。
《香案牍》:晉太康中,田宣隐于鳴石岩下,葉風霜月,拊石自娛。
《晉書·庾亮傳》:亮鎮武昌,諸佐史殷浩之徒,乘月登南樓,不覺亮至,将起避之,亮曰:諸君且住,老子于此,興複不淺。
《劉琨傳》:琨在晉陽,嘗為胡騎所圍數重,城中窘迫無計。
琨乃乘月登樓清嘯。
賊聞之,皆悽然長歎。
中夜,奏胡笳,賊又流涕歔欷,有懷土之切。
向曉,複吹之,賊并棄圍而走。
《謝朗傳》:朗子重,字景重,明秀有才名,為會稽王道子骠騎長史,嘗因侍坐于時,月夜明淨,道子歎以為佳,重率爾曰:意謂乃不如微雲點綴。
道子因戲重曰:卿居心不淨,乃複強欲滓穢太清耶。
《王徽之傳》:徽之嘗居山陰,夜雪初霁,月色清朗,四望皓然。
獨酌酒,詠左思招隐詩,忽憶戴逵。
逵時在剡,便夜乘小船詣之,經宿方至。
造門不前而反。
人問其故,徽之曰:本乘興而來,興盡而反,何必見安道耶。
《袁宏傳》:宏字彥伯,侍中猷之孫也。
父勖臨汝令,宏有逸才,文章絕美,曾為詠史詩。
是其風情所寄,少孤貧,以運租自業。
謝尚時鎮牛渚,秋夜乘月,與左右微服泛江,會宏在舫中諷詠,聲既清會,辭又藻拔,遂駐聽。
久之,遣問焉。
答雲:是袁臨汝郎誦詩,即其詠史之作也。
尚傾率有勝緻,即迎升舟,與之談論,申旦不寐。
自此名譽日茂。
《顧恺之傳》:恺之,義熙初,為散騎常侍。
與謝瞻連省夜于月下,長詠。
瞻每遙贊之,恺之彌自力忘倦,瞻将眠,令人代己,恺之不覺有異,遂申旦而止。
《世說》:王昙善歌,謝公欲聞之,而王乃名家,少年無由得聞。
後公出東府,上山作妓樂,遇昙出庾家墓竹中,作一曲。
于時秋月,王因舉頭看北林,卒曲而去,諸妓白謝曰:此乃王郎歌也。
《後燕錄》:建始元年正月,大赦天下。
三月,太史丞梁延年夢月化為五白龍,夢中占之,曰月臣也。
龍君也。
月化為龍,當有臣為君,寤而告人,曰國符其将盡乎。
《南史·褚淵傳》:淵嘗聚袁粲舍,初秋涼夕,風月甚美彥。
回援琴奏别鹄之曲,王彧謝莊并在粲坐,撫節而歎曰:以無累之神,合有道之器,宮商暫離,不可得已。
《南齊書·江泌傳》:泌字士清,濟陽考城人也。
父亮之員外郎,泌少貧,晝日斫屧,夜讀書随月光。
光斜則握卷升屋,睡極堕地則更登。
《世說》:許掾嘗詣簡文,爾夜,風恬月朗,乃作曲室中。
語襟情之詠,偏是許之所長。
辭寄清婉,有逾平日。
簡文雖素契,此遇尤相咨嗟。
不覺造膝,共叉手語。
達于将旦,既而曰,元度才情,故未易多有許。
《南史·梁元帝紀》:初,武帝夢眇目僧執香爐,稱托生王宮。
既而,帝母在采女,次侍始褰,戶幔有風回裾,武帝意感,幸之采女,夢月墜懷中,遂孕。
《齊諧記》:會稽趙文韶,為東宮扶侍,坐清溪中橋,與尚書王叔卿家隔一巷。
秋夜佳月,怅然思歸,倚門唱西夜烏飛,聲甚哀怨。
《北史·齊武明後傳》:武明皇後婁氏,天保初尊為皇太後,凡孕六男二女,皆感夢孕。
魏二後并夢月入懷,《續高僧傳》:北齊釋昙遷常感心疾,專憑三寶不以醫術。
纏情夜夢月落入懷,擘而食之,脆如冰片,甚訝香美。
覺罷所苦痊複。
《女紅馀志》:陳後主為張貴妃麗華造桂宮于光昭殿後,作圓門如月,障以水晶。
後庭設素粉,罘罳庭中空洞無他物,惟植一桂樹,樹下置藥杵,臼使麗華恒馴一白兔。
麗華被素褂裳,梳淩雲髻,插白通草,蘇朵子靸,玉華飛頭,履時獨步于中,謂之月宮。
帝每入宴樂,呼麗華為張嫦娥。
《唐書·袁朗傳》:其先雍州長安人,父樞仕陳為尚書左仆射。
朗在陳為秘書郎,江總尤器之。
後主聞其才,诏為月賦一篇,灑然無留思。
後主曰:謝莊不得獨美于前矣。
《北史·郭榮傳》:榮少與隋文帝親狎,帝嘗與夜坐月下,文帝受禅,引為内史舍人。
《隋書·柳?傳》:?拜秘書,監封漢南縣公。
帝退朝之後,便命入閣言宴,諷讀終日而罷。
帝每與嫔後對酒時,逢興會辄遣命之至,與同榻共席,恩若友朋,帝猶恨不能夜召。
于是命匠刻木偶人,施機關,能坐起拜伏,以像于?。
帝每在月下,對酒辄令宮人置之于座,與相酬酢而為歡笑。
《唐詩紀事》:宋之問貶黜放還,至江南,遊靈隐寺。
夜月極明,長廊行吟,曰:鹫嶺郁岧峣,龍宮鎖寂寥。
久不能續。
有老僧點長燈問曰:少年夜久不寐,何耶。
之問曰:偶欲題此寺而興思不屬。
即曰:何不雲: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之問愕然。
訝其遒鹿,遲明,更訪之,則不複見。
寺僧有知者曰:此駱賓王也。
《大唐新語》:高宗乾封初,封禅岱宗。
李敬直上言,封禅須用明水,以實樽。
按《淮南子》雲:方諸見月則津。
為水注雲:方諸,陰燧大蛤是也。
磨拭合熱以向月,則水生。
诏令試之,自人定至夜半,得水四五鬥,便差送太山以供用。
《酉陽雜俎》:武攸,緒天後從子,隐居。
服赤箭茯苓。
晚年肌肉殆盡,目有紫光,晝見星月。
《開元天寶遺事》:蘇颋與李乂對
《竹書紀年》:帝颛顼高陽氏母曰:女樞見瑤光之星,貫月如虹,感己于幽房之宮,生颛顼于若水。
《外紀》:堯之時,有草生焉,曰蓂莢。
十五之前日,生一葉。
十五之後日,落一葉。
小馀則一葉,厭而不落。
觀之可以知旬朔,故又名曆草。
《拾遺記》:舜于寶露壇下,起月館以望夕月。
東方朔作《寶甕銘》曰:寶雲生于露壇,祥風起于月館。
《竹書紀年》:主癸之妃曰扶都,見白氣貫月,意感,以乙日生湯,号天乙。
《周禮·秋官》:司烜氏以鑒取明水于月。
〈注〉鑒鏡屬取水者也,世謂之方諸。
《左傳》:晉楚遇于鄢陵,呂锜夢射月,中之,退入于泥。
占之曰姬姓,日也。
異姓,月也。
必楚王也。
《荀子·解蔽篇》:夏首之南,有人焉,曰涓蜀梁。
其為人也,愚而善畏,明月而宵行。
俯見其影,以為伏鬼也。
仰視其發,以為立魅也。
背而走,比至其家者,失氣而死。
《三輔黃圖》:滄池在長安城中,武帝鑿以玩月,其旁起望鹄台以眺月。
《洞冥記》:武帝于望鹄台西,起俯月台。
台下穿池廣千尺。
登台以眺,月影入池中,使仙人乘舟弄月影。
因名影娥池,亦曰眺蟾台。
影娥池中,有遊月船、觸月船。
《前漢書·匈奴傳》:單于舉事常随,月盛壯以攻戰,月虧則退兵。
《元後傳》:後母魏郡李氏任政君,在身夢月入其懷,及壯大,婉順得。
婦人道嘗許嫁未行,所許者死,後東平王聘政君為姬。
未入,王薨。
父禁獨怪之,使蔔數者相政君,當大貴不可言。
《兒世說》:徐稚九歲,嘗月下戲人,語之曰:若令月中無物,當極明耶。
曰:不然。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
《拾遺記》:任末年十四,時學無常師,負笈不遠崄阻,或依林木之下,編茅為庵,削荊為筆,剋樹汁為墨,夜則映星望月,暗則縛麻蒿以自照,觀書有合意者,題其衣裳以紀其事。
《晉書·天文志》:順帝時,張衡制渾象于殿上,室内星中出沒,與天相應,因其關戾,又轉瑞輪,蓂莢于階下,随月虛盈。
《會稽先賢傳》:阚澤字德潤,在母胞八月,叱聲震外,年十三,夢見名字炳然在月中。
《侍兒小名錄》:孫亮作琉璃屏風,甚薄,而瑩徹。
每于月下清夜舒之。
《拾遺記》:太始十年,有浮支國獻望舒草,其色紅,葉如荷。
近望則如卷荷,遠望則如舒荷。
團團似蓋,亦雲月出則葉舒,月沒則葉卷。
植于宮中,因穿池廣百步,名曰望舒荷池。
憫帝之末,移入胡,胡人将種還胡中,至今絕矣。
池亦填塞。
《香案牍》:晉太康中,田宣隐于鳴石岩下,葉風霜月,拊石自娛。
《晉書·庾亮傳》:亮鎮武昌,諸佐史殷浩之徒,乘月登南樓,不覺亮至,将起避之,亮曰:諸君且住,老子于此,興複不淺。
《劉琨傳》:琨在晉陽,嘗為胡騎所圍數重,城中窘迫無計。
琨乃乘月登樓清嘯。
賊聞之,皆悽然長歎。
中夜,奏胡笳,賊又流涕歔欷,有懷土之切。
向曉,複吹之,賊并棄圍而走。
《謝朗傳》:朗子重,字景重,明秀有才名,為會稽王道子骠騎長史,嘗因侍坐于時,月夜明淨,道子歎以為佳,重率爾曰:意謂乃不如微雲點綴。
道子因戲重曰:卿居心不淨,乃複強欲滓穢太清耶。
《王徽之傳》:徽之嘗居山陰,夜雪初霁,月色清朗,四望皓然。
獨酌酒,詠左思招隐詩,忽憶戴逵。
逵時在剡,便夜乘小船詣之,經宿方至。
造門不前而反。
人問其故,徽之曰:本乘興而來,興盡而反,何必見安道耶。
《袁宏傳》:宏字彥伯,侍中猷之孫也。
父勖臨汝令,宏有逸才,文章絕美,曾為詠史詩。
是其風情所寄,少孤貧,以運租自業。
謝尚時鎮牛渚,秋夜乘月,與左右微服泛江,會宏在舫中諷詠,聲既清會,辭又藻拔,遂駐聽。
久之,遣問焉。
答雲:是袁臨汝郎誦詩,即其詠史之作也。
尚傾率有勝緻,即迎升舟,與之談論,申旦不寐。
自此名譽日茂。
《顧恺之傳》:恺之,義熙初,為散騎常侍。
與謝瞻連省夜于月下,長詠。
瞻每遙贊之,恺之彌自力忘倦,瞻将眠,令人代己,恺之不覺有異,遂申旦而止。
《世說》:王昙善歌,謝公欲聞之,而王乃名家,少年無由得聞。
後公出東府,上山作妓樂,遇昙出庾家墓竹中,作一曲。
于時秋月,王因舉頭看北林,卒曲而去,諸妓白謝曰:此乃王郎歌也。
《後燕錄》:建始元年正月,大赦天下。
三月,太史丞梁延年夢月化為五白龍,夢中占之,曰月臣也。
龍君也。
月化為龍,當有臣為君,寤而告人,曰國符其将盡乎。
《南史·褚淵傳》:淵嘗聚袁粲舍,初秋涼夕,風月甚美彥。
回援琴奏别鹄之曲,王彧謝莊并在粲坐,撫節而歎曰:以無累之神,合有道之器,宮商暫離,不可得已。
《南齊書·江泌傳》:泌字士清,濟陽考城人也。
父亮之員外郎,泌少貧,晝日斫屧,夜讀書随月光。
光斜則握卷升屋,睡極堕地則更登。
《世說》:許掾嘗詣簡文,爾夜,風恬月朗,乃作曲室中。
語襟情之詠,偏是許之所長。
辭寄清婉,有逾平日。
簡文雖素契,此遇尤相咨嗟。
不覺造膝,共叉手語。
達于将旦,既而曰,元度才情,故未易多有許。
《南史·梁元帝紀》:初,武帝夢眇目僧執香爐,稱托生王宮。
既而,帝母在采女,次侍始褰,戶幔有風回裾,武帝意感,幸之采女,夢月墜懷中,遂孕。
《齊諧記》:會稽趙文韶,為東宮扶侍,坐清溪中橋,與尚書王叔卿家隔一巷。
秋夜佳月,怅然思歸,倚門唱西夜烏飛,聲甚哀怨。
《北史·齊武明後傳》:武明皇後婁氏,天保初尊為皇太後,凡孕六男二女,皆感夢孕。
魏二後并夢月入懷,《續高僧傳》:北齊釋昙遷常感心疾,專憑三寶不以醫術。
纏情夜夢月落入懷,擘而食之,脆如冰片,甚訝香美。
覺罷所苦痊複。
《女紅馀志》:陳後主為張貴妃麗華造桂宮于光昭殿後,作圓門如月,障以水晶。
後庭設素粉,罘罳庭中空洞無他物,惟植一桂樹,樹下置藥杵,臼使麗華恒馴一白兔。
麗華被素褂裳,梳淩雲髻,插白通草,蘇朵子靸,玉華飛頭,履時獨步于中,謂之月宮。
帝每入宴樂,呼麗華為張嫦娥。
《唐書·袁朗傳》:其先雍州長安人,父樞仕陳為尚書左仆射。
朗在陳為秘書郎,江總尤器之。
後主聞其才,诏為月賦一篇,灑然無留思。
後主曰:謝莊不得獨美于前矣。
《北史·郭榮傳》:榮少與隋文帝親狎,帝嘗與夜坐月下,文帝受禅,引為内史舍人。
《隋書·柳?傳》:?拜秘書,監封漢南縣公。
帝退朝之後,便命入閣言宴,諷讀終日而罷。
帝每與嫔後對酒時,逢興會辄遣命之至,與同榻共席,恩若友朋,帝猶恨不能夜召。
于是命匠刻木偶人,施機關,能坐起拜伏,以像于?。
帝每在月下,對酒辄令宮人置之于座,與相酬酢而為歡笑。
《唐詩紀事》:宋之問貶黜放還,至江南,遊靈隐寺。
夜月極明,長廊行吟,曰:鹫嶺郁岧峣,龍宮鎖寂寥。
久不能續。
有老僧點長燈問曰:少年夜久不寐,何耶。
之問曰:偶欲題此寺而興思不屬。
即曰:何不雲: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之問愕然。
訝其遒鹿,遲明,更訪之,則不複見。
寺僧有知者曰:此駱賓王也。
《大唐新語》:高宗乾封初,封禅岱宗。
李敬直上言,封禅須用明水,以實樽。
按《淮南子》雲:方諸見月則津。
為水注雲:方諸,陰燧大蛤是也。
磨拭合熱以向月,則水生。
诏令試之,自人定至夜半,得水四五鬥,便差送太山以供用。
《酉陽雜俎》:武攸,緒天後從子,隐居。
服赤箭茯苓。
晚年肌肉殆盡,目有紫光,晝見星月。
《開元天寶遺事》:蘇颋與李乂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