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象典第四十二卷
關燈
小
中
大
掌文诰,元宗顧念之深也。
八月十五夜,于禁中直宿,諸學士玩月,備文酒之宴。
時長天無雲,月色如晝,蘇曰:清光可愛,何用燈燭,遂使撤去。
《傅信記》:明皇嘗坐朝,以手指上下,按其腹。
朝退,高力士進曰:陛下向來數以手指按其腹,豈非聖體小不安耶。
上曰:非也,吾昨夜夢遊月宮,諸仙娛以上清之樂,寥亮清越,殆非人間所聞也。
酣醉久之,合奏諸樂,以送吾歸。
其曲凄楚動人,杳杳在耳。
吾回以玉笛,尋之盡得之矣。
坐朝之際,慮忽遺忘,故懷玉笛,時以手指上下尋,非不安。
力士再拜賀曰:非常之事也。
願陛下為臣一奏之。
其聲寥寥,然不可名言也。
力士又再拜且請其名,上笑言曰:此曲名紫雲。
回遂載于樂章。
今太常刻石在焉。
〈按諸書載元宗遊月宮事凡數處惟此條近理故列于此馀入外編〉《雲仙雜記》:正月十五夜,元宗于常春殿張臨光宴,奏月分光曲。
《琅嬛記》:元宗與玉真恒于皎月之下,以錦帕裹目,在方丈之間,互相捉戲,謂之捉迷藏。
《本事詩》:天寶末,元宗嘗乘月登勤政樓,命梨園弟子歌數阕,有唱李峤詩者,雲富貴榮華能幾時,山川滿目淚沾衣,不見祇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飛。
時上春秋已高,問是誰詩,或對曰李峤。
因凄然泣下,不終曲而起。
曰:李峤真才子也。
《開元天寶遺事》:明皇八月十五夜,與貴妃臨太液池,憑欄望月不盡。
帝意不快,遂敕令左右于池西别築百尺高台,與吾妃子來年望月,後經祿山之兵,不複置焉。
《連昌宮辭注》:明皇幸上陽宮,夜新翻一曲,明夕正月十五日,潛遊,忽聞酒樓上有笛奏前夕所翻曲,大駭。
密捕笛者诘之,自雲:其夕于天津橋上玩月,聞宮中奏曲,愛其聲,遂以爪畫譜記之,即長安少年李谟也。
《琅嬛記》:張說于元宵召諸姬共宴,苦于無月。
夫人以雞林夜明簾懸之,炳于白日,夜半月出,惟說宅無光,簾奪之也。
《唐書·李白傳》:白懇求還山,帝賜金放還。
白浮遊四方,嘗乘月與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宮錦袍坐舟中,旁若無人。
《一統志》:世傳李白過采石,在水中捉月。
《劍俠傳》:唐大曆中,有崔生者,其父與蓋天之勳臣一品者熟。
使往省。
一品疾,一品命紅绡送出院。
妓立三指,又反掌者三,然後指胸前小鏡子雲:記取馀,更無言。
生歸。
神迷意奪,時家中有昆崙磨勒,顧瞻郎君曰:心中有何事,如此抱恨不已。
但言,當為郎君釋解。
遠近必能成之。
生遂白其隐語,勒曰:有何難,會立三指者,一品宅中有十院歌妓,此第三院耳。
反掌三者,數十五指,以應十五日之數。
胸前小鏡子,十五夜月圓如鏡,令郎君來耳。
《唐書·盧仝傳》:仝居東都,韓愈為河南令。
愛其詩,厚禮之。
仝自号玉川子,嘗為月蝕詩,以譏切元和逆黨,愈稱其工。
《雲溪友議》:陸郎中,暢早耀才名,辇毂不改于鄉音,山齋玩月詩曰:野性平生惟好月,新晴半夜睹婵娟。
起來自擘書窗破,恰漏清光落枕前。
《酉陽雜俎》:長慶中,有人玩八月十五夜,月光屬于林中如匹布。
其人尋視之,見一金背蝦蟆,疑是月中者。
工部員外郎周封嘗說此事,忘人姓名。
《唐書·崔鹹傳》:鹹拜右散騎常侍秘書監,太和八年卒。
鹹素有高世志,造詣嶄遠。
閒遊終南山,乘月吟嘯,至感慨泣下。
《酉陽雜俎》:翟天師名乾祐,峽中人,曾于江岸與弟子數十玩月,或曰:此中竟何有翟。
笑曰:可随吾指觀。
弟子中兩人見月規半天,瓊樓金阙滿焉。
數息間不複見。
醴泉尉崔汾仲兄居長安崇賢裡,夏月乘涼于庭際。
疏曠月色方午,風過覺有異香。
頃間,聞南垣土動,????。
崔生意其蛇鼠也。
忽睹一道士大言曰:大好月色。
崔驚懼遽走,道士緩步庭中,年可四十,風儀清古,良久妓女十馀排大門而入,輕绡翠翹,豔冶絕世,有從者具香茵,列坐月中。
崔生疑其狐媚,以枕投門阖警之。
道士小顧怒曰:我以此差靜,複貪月色,初無延伫之意,敢此粗率。
《三水小牍》:趙知微有道術,皇甫元真等師事之。
鹹通庚寅中秋,自朔霖霪至望,元真謂同門生曰:堪惜良宵,而值苦雨。
知微忽命侍童曰:可備酒果登天柱峰玩月。
衆竊有不然者。
既出門,長天朗淨,皓月如晝,扪蘿援筱,吟飲山嶺,至寒蟾陰于遠岑,方歸山舍,既各就榻,而凄風飛雨宛然。
《北裡志》:進士李文遠,渭渥之弟,今改名浣。
其年初舉,乘醉同詣俞洛真。
文遠一見,不勝愛慕。
時日已抵晚,新月初升,因戲文遠題詩曰:引君來訪洞中仙,新月如眉拂戶前。
領取嫦娥攀取桂,便從陵谷一時遷。
《全唐詩話》:沈彬,字子文,高安人也。
天性狂逸,好神仙之事,少孤西遊,以三舉為約。
嘗夢著錦衣貼月而飛,識者言雖有虛名,不入月矣。
《雲仙雜記》:孫願夜行橫塘,見池中大魚映月吸水,移時不去。
願異之。
明日,汰池中,惟有一大鯉,身已五色。
《琅嬛記》:月華夢月輪墜于妝台,忽大悟。
自幼聰慧,組織餴饎,不習而能獨。
未嘗誦書,自此搦管,便有所得,其為古文,詞妙絕當時。
《五代史·李茂貞傳》:茂貞居岐,以寬仁愛物,民頗安之。
嘗以地狹賦薄,下令搉油,因禁城門無内松薪,以其可為炬也。
有優者诮之曰:臣請并禁月明。
茂貞笑而不怒。
《大定錄》:高若拙善詩,從誨辟于幕下,嘗作中秋不見月,雲:人間雖不見,天外自分明。
從誨覽之,謂賓佐曰:此詩雖好,不利于己。
将來但恐喪,明後果如其言。
《陸遊南唐書》:李贻業好飲酒,折簡招親友,曰:今夕佳月,能相過乎。
比客集,贻業已大醉。
指酒壺曰:本用相待,酒興忽來,自飲之矣。
《焚椒錄》:懿德皇後蕭氏,為北而官南院樞密使惠之少女。
母耶律氏夢月墜懷,已複東升,光輝照爛,不可仰視。
漸升中天,忽為天狗所食。
驚寤而後生。
時重熙九年五月己未也。
母以語惠,惠曰:此女必大貴而不得令終。
《後山詩話》:太祖夜幸後池,對新月置酒,問當直學士為誰,曰:盧多遜。
召使賦詩。
請韻曰:些子兒。
其詩雲:太液池邊看月時,好風吹動萬年枝。
誰家玉匣開新鏡,露出清光些子兒。
太祖大喜,盡以坐間飲食器賜之。
《清異錄》:徐铉或遇月,夜露坐中庭,但爇香一炷,其所親私别号:伴月香。
《臨溪詩話》:寇萊公七月十四日生。
魏野詩雲:何時生上相,明日是中元。
李文定公迪八月十五日生于黔中,作中秋八月詩以獻,僅數百言,皆以月況。
文定其中句有:蟾輝吐光育萬種,我公蟠屈為心胸。
老桂根株撼不折,我公得此為清節。
孤輪碾空周複圓,我公得此為機權。
馀光燭物無洪細,我公得此為經濟。
終篇大率皆如此,雖造語粗淺,亦豪爽也。
《茅亭客話》:綿州羅江縣,羅瑰山有羅瑰洞,昔羅真人名瑰修道上升之所也。
其洞凡有水旱疾疠,禱之,靈無不應。
太平興國五年,庚辰,歲中秋,彩霧輕煙,月光如晝,香風瑞氣,瀰漫山谷。
四遠村民登層巒而望之,唯聞音樂環佩之聲,遲明,但見車轍之迹。
《宋史·後妃傳》:真宗劉皇後,其先家太原。
後徙益州。
為華陽人祖。
延慶在晉漢間,為右骁騎大将軍。
父通虎,捷都指揮使,嘉州刺史,從征太原,道卒。
後,通第二女也,初,母龐夢月入懷,已而有娠,遂生後。
《魏野傳》:野字仲先,陝州陝人也。
世為農母,嘗夢引袂于月中,承兔得之。
因有娠。
遂生野,及長,嗜吟詠,不求聞達。
《談苑》:晏元獻公留守南郡,王君玉時已為館閣校勘。
公特請于朝以為府簽判,賓主相得,日以賦詩飲酒為樂。
嘗遇中秋陰晦,齋廚夙為備,公适無命。
既至夜,君玉密使人伺公,曰:已寝矣。
君玉亟為詩以入,曰:隻在浮雲最深處,試憑弦管一吹開。
公枕上得詩,大喜,即索衣起,徑召客治具,大合樂。
至夜分,
八月十五夜,于禁中直宿,諸學士玩月,備文酒之宴。
時長天無雲,月色如晝,蘇曰:清光可愛,何用燈燭,遂使撤去。
《傅信記》:明皇嘗坐朝,以手指上下,按其腹。
朝退,高力士進曰:陛下向來數以手指按其腹,豈非聖體小不安耶。
上曰:非也,吾昨夜夢遊月宮,諸仙娛以上清之樂,寥亮清越,殆非人間所聞也。
酣醉久之,合奏諸樂,以送吾歸。
其曲凄楚動人,杳杳在耳。
吾回以玉笛,尋之盡得之矣。
坐朝之際,慮忽遺忘,故懷玉笛,時以手指上下尋,非不安。
力士再拜賀曰:非常之事也。
願陛下為臣一奏之。
其聲寥寥,然不可名言也。
力士又再拜且請其名,上笑言曰:此曲名紫雲。
回遂載于樂章。
今太常刻石在焉。
〈按諸書載元宗遊月宮事凡數處惟此條近理故列于此馀入外編〉《雲仙雜記》:正月十五夜,元宗于常春殿張臨光宴,奏月分光曲。
《琅嬛記》:元宗與玉真恒于皎月之下,以錦帕裹目,在方丈之間,互相捉戲,謂之捉迷藏。
《本事詩》:天寶末,元宗嘗乘月登勤政樓,命梨園弟子歌數阕,有唱李峤詩者,雲富貴榮華能幾時,山川滿目淚沾衣,不見祇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飛。
時上春秋已高,問是誰詩,或對曰李峤。
因凄然泣下,不終曲而起。
曰:李峤真才子也。
《開元天寶遺事》:明皇八月十五夜,與貴妃臨太液池,憑欄望月不盡。
帝意不快,遂敕令左右于池西别築百尺高台,與吾妃子來年望月,後經祿山之兵,不複置焉。
《連昌宮辭注》:明皇幸上陽宮,夜新翻一曲,明夕正月十五日,潛遊,忽聞酒樓上有笛奏前夕所翻曲,大駭。
密捕笛者诘之,自雲:其夕于天津橋上玩月,聞宮中奏曲,愛其聲,遂以爪畫譜記之,即長安少年李谟也。
《琅嬛記》:張說于元宵召諸姬共宴,苦于無月。
夫人以雞林夜明簾懸之,炳于白日,夜半月出,惟說宅無光,簾奪之也。
《唐書·李白傳》:白懇求還山,帝賜金放還。
白浮遊四方,嘗乘月與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宮錦袍坐舟中,旁若無人。
《一統志》:世傳李白過采石,在水中捉月。
《劍俠傳》:唐大曆中,有崔生者,其父與蓋天之勳臣一品者熟。
使往省。
一品疾,一品命紅绡送出院。
妓立三指,又反掌者三,然後指胸前小鏡子雲:記取馀,更無言。
生歸。
神迷意奪,時家中有昆崙磨勒,顧瞻郎君曰:心中有何事,如此抱恨不已。
但言,當為郎君釋解。
遠近必能成之。
生遂白其隐語,勒曰:有何難,會立三指者,一品宅中有十院歌妓,此第三院耳。
反掌三者,數十五指,以應十五日之數。
胸前小鏡子,十五夜月圓如鏡,令郎君來耳。
《唐書·盧仝傳》:仝居東都,韓愈為河南令。
愛其詩,厚禮之。
仝自号玉川子,嘗為月蝕詩,以譏切元和逆黨,愈稱其工。
《雲溪友議》:陸郎中,暢早耀才名,辇毂不改于鄉音,山齋玩月詩曰:野性平生惟好月,新晴半夜睹婵娟。
起來自擘書窗破,恰漏清光落枕前。
《酉陽雜俎》:長慶中,有人玩八月十五夜,月光屬于林中如匹布。
其人尋視之,見一金背蝦蟆,疑是月中者。
工部員外郎周封嘗說此事,忘人姓名。
《唐書·崔鹹傳》:鹹拜右散騎常侍秘書監,太和八年卒。
鹹素有高世志,造詣嶄遠。
閒遊終南山,乘月吟嘯,至感慨泣下。
《酉陽雜俎》:翟天師名乾祐,峽中人,曾于江岸與弟子數十玩月,或曰:此中竟何有翟。
笑曰:可随吾指觀。
弟子中兩人見月規半天,瓊樓金阙滿焉。
數息間不複見。
醴泉尉崔汾仲兄居長安崇賢裡,夏月乘涼于庭際。
疏曠月色方午,風過覺有異香。
頃間,聞南垣土動,????。
崔生意其蛇鼠也。
忽睹一道士大言曰:大好月色。
崔驚懼遽走,道士緩步庭中,年可四十,風儀清古,良久妓女十馀排大門而入,輕绡翠翹,豔冶絕世,有從者具香茵,列坐月中。
崔生疑其狐媚,以枕投門阖警之。
道士小顧怒曰:我以此差靜,複貪月色,初無延伫之意,敢此粗率。
《三水小牍》:趙知微有道術,皇甫元真等師事之。
鹹通庚寅中秋,自朔霖霪至望,元真謂同門生曰:堪惜良宵,而值苦雨。
知微忽命侍童曰:可備酒果登天柱峰玩月。
衆竊有不然者。
既出門,長天朗淨,皓月如晝,扪蘿援筱,吟飲山嶺,至寒蟾陰于遠岑,方歸山舍,既各就榻,而凄風飛雨宛然。
《北裡志》:進士李文遠,渭渥之弟,今改名浣。
其年初舉,乘醉同詣俞洛真。
文遠一見,不勝愛慕。
時日已抵晚,新月初升,因戲文遠題詩曰:引君來訪洞中仙,新月如眉拂戶前。
領取嫦娥攀取桂,便從陵谷一時遷。
《全唐詩話》:沈彬,字子文,高安人也。
天性狂逸,好神仙之事,少孤西遊,以三舉為約。
嘗夢著錦衣貼月而飛,識者言雖有虛名,不入月矣。
《雲仙雜記》:孫願夜行橫塘,見池中大魚映月吸水,移時不去。
願異之。
明日,汰池中,惟有一大鯉,身已五色。
《琅嬛記》:月華夢月輪墜于妝台,忽大悟。
自幼聰慧,組織餴饎,不習而能獨。
未嘗誦書,自此搦管,便有所得,其為古文,詞妙絕當時。
《五代史·李茂貞傳》:茂貞居岐,以寬仁愛物,民頗安之。
嘗以地狹賦薄,下令搉油,因禁城門無内松薪,以其可為炬也。
有優者诮之曰:臣請并禁月明。
茂貞笑而不怒。
《大定錄》:高若拙善詩,從誨辟于幕下,嘗作中秋不見月,雲:人間雖不見,天外自分明。
從誨覽之,謂賓佐曰:此詩雖好,不利于己。
将來但恐喪,明後果如其言。
《陸遊南唐書》:李贻業好飲酒,折簡招親友,曰:今夕佳月,能相過乎。
比客集,贻業已大醉。
指酒壺曰:本用相待,酒興忽來,自飲之矣。
《焚椒錄》:懿德皇後蕭氏,為北而官南院樞密使惠之少女。
母耶律氏夢月墜懷,已複東升,光輝照爛,不可仰視。
漸升中天,忽為天狗所食。
驚寤而後生。
時重熙九年五月己未也。
母以語惠,惠曰:此女必大貴而不得令終。
《後山詩話》:太祖夜幸後池,對新月置酒,問當直學士為誰,曰:盧多遜。
召使賦詩。
請韻曰:些子兒。
其詩雲:太液池邊看月時,好風吹動萬年枝。
誰家玉匣開新鏡,露出清光些子兒。
太祖大喜,盡以坐間飲食器賜之。
《清異錄》:徐铉或遇月,夜露坐中庭,但爇香一炷,其所親私别号:伴月香。
《臨溪詩話》:寇萊公七月十四日生。
魏野詩雲:何時生上相,明日是中元。
李文定公迪八月十五日生于黔中,作中秋八月詩以獻,僅數百言,皆以月況。
文定其中句有:蟾輝吐光育萬種,我公蟠屈為心胸。
老桂根株撼不折,我公得此為清節。
孤輪碾空周複圓,我公得此為機權。
馀光燭物無洪細,我公得此為經濟。
終篇大率皆如此,雖造語粗淺,亦豪爽也。
《茅亭客話》:綿州羅江縣,羅瑰山有羅瑰洞,昔羅真人名瑰修道上升之所也。
其洞凡有水旱疾疠,禱之,靈無不應。
太平興國五年,庚辰,歲中秋,彩霧輕煙,月光如晝,香風瑞氣,瀰漫山谷。
四遠村民登層巒而望之,唯聞音樂環佩之聲,遲明,但見車轍之迹。
《宋史·後妃傳》:真宗劉皇後,其先家太原。
後徙益州。
為華陽人祖。
延慶在晉漢間,為右骁騎大将軍。
父通虎,捷都指揮使,嘉州刺史,從征太原,道卒。
後,通第二女也,初,母龐夢月入懷,已而有娠,遂生後。
《魏野傳》:野字仲先,陝州陝人也。
世為農母,嘗夢引袂于月中,承兔得之。
因有娠。
遂生野,及長,嗜吟詠,不求聞達。
《談苑》:晏元獻公留守南郡,王君玉時已為館閣校勘。
公特請于朝以為府簽判,賓主相得,日以賦詩飲酒為樂。
嘗遇中秋陰晦,齋廚夙為備,公适無命。
既至夜,君玉密使人伺公,曰:已寝矣。
君玉亟為詩以入,曰:隻在浮雲最深處,試憑弦管一吹開。
公枕上得詩,大喜,即索衣起,徑召客治具,大合樂。
至夜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