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
關燈
小
中
大
◎金丹序
《抱樸子》曰:予考覽養生之書,鸠集久視之方,曾授披涉篇卷,以千計矣!莫不皆以還丹金液為大要者焉。
然則此二事,蓋仙道之極也。
服此而不仙,則古無仙矣!往者喪亂,奔播四出。
予週旋徐、豫、荊、襄、江、廣數州之間,閱見移流道士數百人矣。
或有素聞其名,在雲日之表者,率皆相似。
其所知見,深淺有無,不足以相傾也。
人各有道書數十卷,亦未能悉解之也,但寫蓄之耳。
時有知行炁、斷谷、及服諸草木藥法,所有方書,大略皆同,理亦無異。
或有得《道機經》者,以為至秘,乃雲是尹喜所撰。
予告之曰:“此是魏世軍督王圖所撰耳!非古人也。
圖了不知大藥,止欲以行氣入室求仙,作此《道機》,謂道畢于此,此複是誤人之甚也。
”予問諸道士,以神丹金液之事,及《三皇文》,召天神地祗之法,了無一人知之。
其誇誕自譽及欺人,雲已久壽,及言曾與仙人共遊者,将太半矣?口之與書,微有妙說。
或謂頗聞金丹,而今無複有得之者,惟上古巳度仙人,乃當曉之。
或有得丹方外說,不得其真經。
或得雜碎丹方,便謂丹法盡于此也。
昔左元放于天柱山中精思,而神人授之金丹仙經。
會漢末荒亂,不遑合作,而避地來渡江東,志欲投名山以修斯道。
予從祖仙公,又從元放授之,凡受《太清丹經》三卷,及《九鼎丹經》一卷。
予師鄭君者,則予從祖仙公之弟子也,又于從祖受之,而家貧無資買藥。
予親事之,灑掃積久,乃于馬迹山中立壇,盟而受之,并具諸口訣,訣之不書。
江東先無此書,書出于左元放,元放以授餘從祖,從祖以授鄭君,鄭君以授予,故他道士了無知者也。
然予受之已二十年餘矣,資無擔石,讵能為之?但長歎耳!有積金盈櫃,聚錢如山者,複不知有如此不死之法。
就令聞之,亦萬無一信,如何?夫歃玉?台則知漿茆之薄味,睹昆侖則覺丘垤之至卑。
既覽金丹之道,則使人不複視小小方書。
然大藥難卒得辨,當須且将禦小者以自支持耳。
然服他藥萬斛,為能有小益,而終不能使人遂長生也。
故老子之訣言雲:“子不得還丹金液,徒自苦耳。
”夫五谷猶能活人,人得之則生,絕之則死,又況于上品之神藥,其益人豈不萬倍于五谷耶?夫金丹之為物,燒之愈久,變化愈妙。
黃金入火,百煉不消,埋之,終天不朽。
服此二藥,煉人身體,故能令人不老不死。
此蓋假求于外物以自堅固,有如精之養火而不滅,銅青塗腳,入水不腐,此是借銅之勁以扞其肉也。
金丹入身中,沾治榮衛,非但銅青之外傳矣。
世間多不信至道者,悠悠皆是。
然萬一時偶好事者,而複不值此法,不值明師,無由聞天下之有斯事也。
予今略抄金丹之都較,以示後之同志好之者,後之同志好之者精修之,精修之不可守淺近之方,而為之足以度世也。
遂不遇之者,直當息意于無窮之冀耳。
想見其說,必自知出潢潦而浮滄海,背螢燭而向日月,聞雷電而覺布鼓之陋,見巨鲸而知寸介之細也。
如其喽喽,無所先入,欲以弊藥必規升騰者,何異策蹇驢而欲追迅風,棹藍舟而欲濟大川乎?又諸小餌丹方甚多,然作之有深淺,緻力勢不同,雖有優劣,轉不相及,猶一酉殳之酒,不可以方九匋之醇耳。
然小丹之一者也,猶自遠勝其草木之上者。
凡草物燒之即腐,而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其去凡藥亦遠矣!故能令人長生。
神仙獨見此理,其去俗人,一何緬邈之無限乎!世人少所識,多所怪,或不知水銀出于丹砂,告之終不肯信,雲丹砂本赤物,從何得成此白物?又雲丹砂是石耳,今燒諸石皆成灰,而丹砂何得獨爾?此近易之事,猶不可喻,其聞仙道大而笑之,不亦宜乎!上古真人愍将來之可教者,為作方法,委曲欲使其脫死亡之禍,可謂至言矣!然而俗人終不肯信,謂為虛文。
若是虛文者,安得九轉九變,日數所成,皆如方耶?真人所以知此者,誠不可以膚近思求也。
予少好方術,負步諸門,不憚艱險,每有異聞,則以為喜。
雖見毀笑,不以為戚,安知來者而不如今!是以着此以示識者。
豈苟尚奇怪,而崇飾空言,欲令書行于世,信結流俗哉?盛陽不能榮枯朽,上智不能移下愚,書為曉者傳,書為識者貴。
農夫得彤弓以驅鳥,南夷得衮衣以負薪,夫不知貴,焉可強哉?世人飽食終日,未必能勤儒墨之業,治進德之務,但共遨遊逍遙,以盡年月。
其所營也,非榮則利。
或飛蒼走黃于中原,或留連杯觞以羹沸,或荒沉絲竹,或耽淪绮纨,或控弦以疲筋骨,或博奕以棄功夫。
聞至道之音而如醉,睹論道之事而晝睡。
有身不惜,動之死地,不肯求問養生之法,自欲割削之,煎熬之,憔悴之,漉汔之。
而有道者自寶秘其所知,無求于人,亦安肯強行語之乎?世人之常言,鹹以長生若可得者,古之聖人富貴,以當得之,而鮮得者,是無此道也,而不知古之富貴者,亦如今之富貴者耳。
俱不信不求之,而皆以目前之所見者為急,亦安能得之耶?假令不得決意信命之可延,仙之可得,亦何惜于試之,小效但使得三二百歲,不猶愈于凡人之少夭乎?天下之事萬端,而道術尤難明于他事者也。
何可以中才之心,而斷世間必無長生之道哉?若正以世人皆不信之,便為無,則世人智者
然則此二事,蓋仙道之極也。
服此而不仙,則古無仙矣!往者喪亂,奔播四出。
予週旋徐、豫、荊、襄、江、廣數州之間,閱見移流道士數百人矣。
或有素聞其名,在雲日之表者,率皆相似。
其所知見,深淺有無,不足以相傾也。
人各有道書數十卷,亦未能悉解之也,但寫蓄之耳。
時有知行炁、斷谷、及服諸草木藥法,所有方書,大略皆同,理亦無異。
或有得《道機經》者,以為至秘,乃雲是尹喜所撰。
予告之曰:“此是魏世軍督王圖所撰耳!非古人也。
圖了不知大藥,止欲以行氣入室求仙,作此《道機》,謂道畢于此,此複是誤人之甚也。
”予問諸道士,以神丹金液之事,及《三皇文》,召天神地祗之法,了無一人知之。
其誇誕自譽及欺人,雲已久壽,及言曾與仙人共遊者,将太半矣?口之與書,微有妙說。
或謂頗聞金丹,而今無複有得之者,惟上古巳度仙人,乃當曉之。
或有得丹方外說,不得其真經。
或得雜碎丹方,便謂丹法盡于此也。
昔左元放于天柱山中精思,而神人授之金丹仙經。
會漢末荒亂,不遑合作,而避地來渡江東,志欲投名山以修斯道。
予從祖仙公,又從元放授之,凡受《太清丹經》三卷,及《九鼎丹經》一卷。
予師鄭君者,則予從祖仙公之弟子也,又于從祖受之,而家貧無資買藥。
予親事之,灑掃積久,乃于馬迹山中立壇,盟而受之,并具諸口訣,訣之不書。
江東先無此書,書出于左元放,元放以授餘從祖,從祖以授鄭君,鄭君以授予,故他道士了無知者也。
然予受之已二十年餘矣,資無擔石,讵能為之?但長歎耳!有積金盈櫃,聚錢如山者,複不知有如此不死之法。
就令聞之,亦萬無一信,如何?夫歃玉?台則知漿茆之薄味,睹昆侖則覺丘垤之至卑。
既覽金丹之道,則使人不複視小小方書。
然大藥難卒得辨,當須且将禦小者以自支持耳。
然服他藥萬斛,為能有小益,而終不能使人遂長生也。
故老子之訣言雲:“子不得還丹金液,徒自苦耳。
”夫五谷猶能活人,人得之則生,絕之則死,又況于上品之神藥,其益人豈不萬倍于五谷耶?夫金丹之為物,燒之愈久,變化愈妙。
黃金入火,百煉不消,埋之,終天不朽。
服此二藥,煉人身體,故能令人不老不死。
此蓋假求于外物以自堅固,有如精之養火而不滅,銅青塗腳,入水不腐,此是借銅之勁以扞其肉也。
金丹入身中,沾治榮衛,非但銅青之外傳矣。
世間多不信至道者,悠悠皆是。
然萬一時偶好事者,而複不值此法,不值明師,無由聞天下之有斯事也。
予今略抄金丹之都較,以示後之同志好之者,後之同志好之者精修之,精修之不可守淺近之方,而為之足以度世也。
遂不遇之者,直當息意于無窮之冀耳。
想見其說,必自知出潢潦而浮滄海,背螢燭而向日月,聞雷電而覺布鼓之陋,見巨鲸而知寸介之細也。
如其喽喽,無所先入,欲以弊藥必規升騰者,何異策蹇驢而欲追迅風,棹藍舟而欲濟大川乎?又諸小餌丹方甚多,然作之有深淺,緻力勢不同,雖有優劣,轉不相及,猶一酉殳之酒,不可以方九匋之醇耳。
然小丹之一者也,猶自遠勝其草木之上者。
凡草物燒之即腐,而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其去凡藥亦遠矣!故能令人長生。
神仙獨見此理,其去俗人,一何緬邈之無限乎!世人少所識,多所怪,或不知水銀出于丹砂,告之終不肯信,雲丹砂本赤物,從何得成此白物?又雲丹砂是石耳,今燒諸石皆成灰,而丹砂何得獨爾?此近易之事,猶不可喻,其聞仙道大而笑之,不亦宜乎!上古真人愍将來之可教者,為作方法,委曲欲使其脫死亡之禍,可謂至言矣!然而俗人終不肯信,謂為虛文。
若是虛文者,安得九轉九變,日數所成,皆如方耶?真人所以知此者,誠不可以膚近思求也。
予少好方術,負步諸門,不憚艱險,每有異聞,則以為喜。
雖見毀笑,不以為戚,安知來者而不如今!是以着此以示識者。
豈苟尚奇怪,而崇飾空言,欲令書行于世,信結流俗哉?盛陽不能榮枯朽,上智不能移下愚,書為曉者傳,書為識者貴。
農夫得彤弓以驅鳥,南夷得衮衣以負薪,夫不知貴,焉可強哉?世人飽食終日,未必能勤儒墨之業,治進德之務,但共遨遊逍遙,以盡年月。
其所營也,非榮則利。
或飛蒼走黃于中原,或留連杯觞以羹沸,或荒沉絲竹,或耽淪绮纨,或控弦以疲筋骨,或博奕以棄功夫。
聞至道之音而如醉,睹論道之事而晝睡。
有身不惜,動之死地,不肯求問養生之法,自欲割削之,煎熬之,憔悴之,漉汔之。
而有道者自寶秘其所知,無求于人,亦安肯強行語之乎?世人之常言,鹹以長生若可得者,古之聖人富貴,以當得之,而鮮得者,是無此道也,而不知古之富貴者,亦如今之富貴者耳。
俱不信不求之,而皆以目前之所見者為急,亦安能得之耶?假令不得決意信命之可延,仙之可得,亦何惜于試之,小效但使得三二百歲,不猶愈于凡人之少夭乎?天下之事萬端,而道術尤難明于他事者也。
何可以中才之心,而斷世間必無長生之道哉?若正以世人皆不信之,便為無,則世人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