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
關燈
小
中
大
◎太清金液神丹經并序
夫玄虛之号,既不知其名,而字之曰道。
道之為言覺,覺猶悟也。
有一夕之寝者,則有一旦之覺矣。
有大夢,然後有大寤,覺夢之極,其可略言乎!戀生謂之弱喪,欣死謂之樂無。
樂無所樂,有不足有。
戀有則甚惑,樂無亦未達。
達觀兼忘,同歸于玄。
既曰兼忘,又忘其所忘,心智泯于有無,神精凝于重玄,此窮理盡性者之所體也。
獨運陶鈞之上,潛捴不疾之途,寂然以應萬感之求,散迹以乘幽明之轍,故不可成之于一象,征之于一名也。
皇王之号,已不一矣。
道與堯孔奚所疑哉!且教有内外,故理有深淺耳。
求之形體,則有鱗身四乳,重瞳彩眉之異。
缙雲生而能言,坐朝百靈。
享國征伐,則乘雲炁而驅虎豹,厭世升遐,則禦飛龍而落六合。
顧視赤縣之内,争讓俯仰之事,擾擾乎不猶嬰兒戲于一庭哉!複有懸枕空同之上,無慮無思之客,順風而從之,相與談乎營神之道。
比夫經世治亂之言,則有精粗賓實之間,仿佛其戶牖,未究其房奧矣。
若夫神化之趣,要妙之言,無理之至理,不然之大然,已備載于玄宗,非一毫之所宣也。
老子者,亦複暢其玄虛,紀道者也。
其神德之狀,感興所由,所以制經設教,紀載異聞,彌綸道俗,剖判三極。
先大明逆順,然後蕩以兼忘為人攝生耳。
違生則逆,養生則順。
得順者則不安其逆,得逆者則不詳其順,是謂死生之途,理得其一之限。
兼忘之忘,各忘其所忘,猶井蛙不樂為海鱗,林獸不願為牛馬,各受生而别,天禀異自隔也。
盛稱有德,然後統之以無待此老子行炁導引,噓吸太和之液也。
盛稱吸新,必得統虛微,而吐故納津,滑利無害,出入玄玄,呼吸無間,具其身神,不使去人也。
利用出入,群生莫見其端;百姓日用常善,不知所由。
此其權見于清明,而為萬物津梁也利用者,神炁也。
神炁日為屍骸之用,而群生莫識神炁之端;神炁日為四體之用,而愚俗不知須神炁而生。
人不可須臾無炁,不可俯仰失神。
無炁則五髒潰壞,失神則颠蹶而亡。
屍得炁則生,骸得炁則全。
炁之與神,相随而行,神之與炁相宗為強。
神去則炁忘,炁逝則人喪。
百姓皆知畏死而樂生,而不知生活之功在于神炁。
是以數兇其心,而犯其炁,屢淫其神,而凋其命。
不愛其靜而守其真者,固不免于綯殘。
既莫期年壽,更為權見于清明。
清明者,日月之先也,既睹日月而長流,即莫知生禍迹于萬物,萬物既微,其有得失,咎而後生,必有津梁之關,其禍必兆,其對互生。
明人不可以不惜精守炁,以要久延之視,和愛育物,以為枝葉之福矣。
其《道經》焉,其《德經》焉,推宗明本,窮玄極妙。
總衆枝于真根,攝萬條于一要。
緬然而不絕,光矣而不耀。
既洞明于至道,又俯弘于世教,其為辭也,深而不淡,遠而可味,磊落高宗,恢廓宏緻。
炜寂觀三一之樂,标鏡營六九之位。
閉炁長息,以争三辰之年;胎養五物,以要靈真之緻三一者,腦、心、臍三處也。
上一泥丸君,在頭中,中一绛宮君,在心中,下一丹田君,在臍中。
存之則炜烨于三府,忽之則幽寂于一身。
好生者存之為樂,亡身者廢之為歡也。
故炜烨寂觀,三一之樂矣。
按《仙經》雲:“子欲長生,三一當明。
”道正于此。
從夜半至日中為生炁,從日中至夜半為死炁。
常以生炁時正偃卧,冥目握固,閉炁息于心中,數至二百,乃口吐之。
日日增數,如此身神具,五髒安。
能閉炁數之,至二百五十,即绛宮神守,泥丸常滿,丹田充盛。
數至三百,華蓋明,耳目聰,舉身無病,邪炁不複幹,玉女來合,使令長生無極也。
“标鏡營六九之位者。
”六謂吐納,禦于六炁,九者,九丹之品号,太真王夫人已具記之焉。
老子雲:從朝至暮,常習不息,即長生也。
凡行氣法者,内氣者一,吐氣者六也。
雲内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謂吹呵嘻咆噓呬,皆出氣也。
凡人之息,一呼一吸,夫欲為長之息,宜長也。
息氣之法,時寒可吹,時溫可呼,吹以去寒,呼以去熱。
嘻以去病,又以去風。
呵以去煩,又以下氣。
噓以散滞,呬以解極。
噓呬者,長息之謂。
能适六氣,位為天仙。
營者自然,神氣謂标挹,九丹之位謂之鏡,鏡标在于丹經,氣存則年命遐而不墜。
“閉炁長息,以争三辰之年者,”此言皆行氣也。
夫行氣之法,先安其身,去諸忿怒,寫諸愁憂,而和其氣,不與意争,若不宜且止,須體和乃為之,常守勿倦。
氣至則形安,形安則和息,和息則氣清,氣清則清氣來至,清氣來至,則自覺長息,形熱則噓口閉中而自甘香。
滋液既多,五髒長存,則壽與天地三光比年矣。
“胎養五物,以要靈真之緻者,”乃是胎食導養也。
胎食之法,平旦漱口中之水而咽,取飽而已,亦長生也。
既飽而生,則五髒自靈,靈真之緻,意在于此。
《仙經》曰:“玉池清水灌靈根,子能
道之為言覺,覺猶悟也。
有一夕之寝者,則有一旦之覺矣。
有大夢,然後有大寤,覺夢之極,其可略言乎!戀生謂之弱喪,欣死謂之樂無。
樂無所樂,有不足有。
戀有則甚惑,樂無亦未達。
達觀兼忘,同歸于玄。
既曰兼忘,又忘其所忘,心智泯于有無,神精凝于重玄,此窮理盡性者之所體也。
獨運陶鈞之上,潛捴不疾之途,寂然以應萬感之求,散迹以乘幽明之轍,故不可成之于一象,征之于一名也。
皇王之号,已不一矣。
道與堯孔奚所疑哉!且教有内外,故理有深淺耳。
求之形體,則有鱗身四乳,重瞳彩眉之異。
缙雲生而能言,坐朝百靈。
享國征伐,則乘雲炁而驅虎豹,厭世升遐,則禦飛龍而落六合。
顧視赤縣之内,争讓俯仰之事,擾擾乎不猶嬰兒戲于一庭哉!複有懸枕空同之上,無慮無思之客,順風而從之,相與談乎營神之道。
比夫經世治亂之言,則有精粗賓實之間,仿佛其戶牖,未究其房奧矣。
若夫神化之趣,要妙之言,無理之至理,不然之大然,已備載于玄宗,非一毫之所宣也。
老子者,亦複暢其玄虛,紀道者也。
其神德之狀,感興所由,所以制經設教,紀載異聞,彌綸道俗,剖判三極。
先大明逆順,然後蕩以兼忘為人攝生耳。
違生則逆,養生則順。
得順者則不安其逆,得逆者則不詳其順,是謂死生之途,理得其一之限。
兼忘之忘,各忘其所忘,猶井蛙不樂為海鱗,林獸不願為牛馬,各受生而别,天禀異自隔也。
盛稱有德,然後統之以無待此老子行炁導引,噓吸太和之液也。
盛稱吸新,必得統虛微,而吐故納津,滑利無害,出入玄玄,呼吸無間,具其身神,不使去人也。
利用出入,群生莫見其端;百姓日用常善,不知所由。
此其權見于清明,而為萬物津梁也利用者,神炁也。
神炁日為屍骸之用,而群生莫識神炁之端;神炁日為四體之用,而愚俗不知須神炁而生。
人不可須臾無炁,不可俯仰失神。
無炁則五髒潰壞,失神則颠蹶而亡。
屍得炁則生,骸得炁則全。
炁之與神,相随而行,神之與炁相宗為強。
神去則炁忘,炁逝則人喪。
百姓皆知畏死而樂生,而不知生活之功在于神炁。
是以數兇其心,而犯其炁,屢淫其神,而凋其命。
不愛其靜而守其真者,固不免于綯殘。
既莫期年壽,更為權見于清明。
清明者,日月之先也,既睹日月而長流,即莫知生禍迹于萬物,萬物既微,其有得失,咎而後生,必有津梁之關,其禍必兆,其對互生。
明人不可以不惜精守炁,以要久延之視,和愛育物,以為枝葉之福矣。
其《道經》焉,其《德經》焉,推宗明本,窮玄極妙。
總衆枝于真根,攝萬條于一要。
緬然而不絕,光矣而不耀。
既洞明于至道,又俯弘于世教,其為辭也,深而不淡,遠而可味,磊落高宗,恢廓宏緻。
炜寂觀三一之樂,标鏡營六九之位。
閉炁長息,以争三辰之年;胎養五物,以要靈真之緻三一者,腦、心、臍三處也。
上一泥丸君,在頭中,中一绛宮君,在心中,下一丹田君,在臍中。
存之則炜烨于三府,忽之則幽寂于一身。
好生者存之為樂,亡身者廢之為歡也。
故炜烨寂觀,三一之樂矣。
按《仙經》雲:“子欲長生,三一當明。
”道正于此。
從夜半至日中為生炁,從日中至夜半為死炁。
常以生炁時正偃卧,冥目握固,閉炁息于心中,數至二百,乃口吐之。
日日增數,如此身神具,五髒安。
能閉炁數之,至二百五十,即绛宮神守,泥丸常滿,丹田充盛。
數至三百,華蓋明,耳目聰,舉身無病,邪炁不複幹,玉女來合,使令長生無極也。
“标鏡營六九之位者。
”六謂吐納,禦于六炁,九者,九丹之品号,太真王夫人已具記之焉。
老子雲:從朝至暮,常習不息,即長生也。
凡行氣法者,内氣者一,吐氣者六也。
雲内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謂吹呵嘻咆噓呬,皆出氣也。
凡人之息,一呼一吸,夫欲為長之息,宜長也。
息氣之法,時寒可吹,時溫可呼,吹以去寒,呼以去熱。
嘻以去病,又以去風。
呵以去煩,又以下氣。
噓以散滞,呬以解極。
噓呬者,長息之謂。
能适六氣,位為天仙。
營者自然,神氣謂标挹,九丹之位謂之鏡,鏡标在于丹經,氣存則年命遐而不墜。
“閉炁長息,以争三辰之年者,”此言皆行氣也。
夫行氣之法,先安其身,去諸忿怒,寫諸愁憂,而和其氣,不與意争,若不宜且止,須體和乃為之,常守勿倦。
氣至則形安,形安則和息,和息則氣清,氣清則清氣來至,清氣來至,則自覺長息,形熱則噓口閉中而自甘香。
滋液既多,五髒長存,則壽與天地三光比年矣。
“胎養五物,以要靈真之緻者,”乃是胎食導養也。
胎食之法,平旦漱口中之水而咽,取飽而已,亦長生也。
既飽而生,則五髒自靈,靈真之緻,意在于此。
《仙經》曰:“玉池清水灌靈根,子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