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
關燈
小
中
大
二切,能持礻署婆莎诃。
事訖,吃諸飲食,不盡者,緻東流水中。
凡運氣十五日已前,可令氣從頭及手出;十五日後,從兩腳心出。
常用氣時喘息,喘息出時出盡,即閉氣,令氣極,更莫令入,即咽之。
有強壯人作即多,有尋常人作即少,大都三四下,即得坐卧不饑。
右脅着床卧,展右腳,縮左腳膝,左手攀右膝頭,可經四五端,攀膝頭用少力,時左脅着地卧,又如前。
少是仰卧,手攀兩膝,即以左右手攀膝,用少力,餘如前。
三事總須高枕作之,治病等用由囗囗者。
如欲逐食,令出即作,兼取安穩。
氣極者,尋常初仰卧,看氣與心、脾骨齊,即休取飽,即服氣者别服,氣即弱。
肚高即脹滿,大都三下、兩下,取卧者自料量,看氣出極即閉之,勿取入息。
良久即氣攻頭上,得諸處熱度更熱,即得鼻中喘息。
從月一日至十五日左畔,十六日至月暮右邊。
用此得冷時用熱氣,寒不能寒,得熱時用冷氣,熱不能熱,得熱時用熱法,如冷時用冷法,依熱法不至熱,即引入息自然冷,出息始得作熱,入息極作熱不得此是自法。
左畔肝,肝氣青,左邊着青氣;右邊肺,肺氣白,右邊着白氣。
氣上即孔合,氣下即孔開。
乘開咽氣,自然糞盡。
常用氣時,因喘息出盡,即閉氣令氣熱,更莫令入即咽之,有強壯即多大精,三四下即得,氣出極即閉之,勿取入息,良久即氣攻頭上,即諸處熱,即得鼻中喘息。
又前言服氣吃諸湯藥等,為初學人氣于三丹田中不住,多有反出,或兩脅脹滿,以此藥散氣。
或言初學人力微,服餌助道,或言益氣道也。
且初學不可不知,久久總不用為妙。
譬如嬰兒居胎中,湛然不動,服何藥物?有何人言事須服藥者?未悟其深妙,此不可不與商量道耳。
但如嬰兒,他皆仿此。
莫錯用心,特宜大慎,不然入邪也。
方中有祝,後人加之,古本無矣。
王老報書已具,尋來問,非夫至人,豈能緻此?甚善!甚善!此可謂元氣通流,不死之道,複何疑哉! 夫寒熱之氣者,用氣則得,此事用功,畢要在口訣,非筆所能傳也。
五通他智者,但行之不已,三屍自除,三屍既除,五通何遠?可懸解于心也。
忌死穢者,《黃庭内景》雲:玄元真一魂魄煉,至忌死氣諸穢賤。
若能避之大好,如必不可避之,見訖,即存心家火氣,從頂而出,遍燒其身,訖,即取桃皮四兩,竹葉一斤,以水煮,取湯沐浴,此亦可以解穢。
初見之時,仍須閉氣。
若涉深水,能閉氣内息,此已得道氣扶身,魚龍豈能為害!夫行道之人,入水不避蛟龍,此之謂也。
更不假外助,今往往親見狀若鬼神者,夫氣通之後,則心合正真,而鬼神不能藏形,固是常理,複何足怪。
但凝心内照,莫取莫說,自然降伏諸魔,得未曾得,豈在一二所論也。
夫神仙法者,與此法了無有異。
此法精思靜慮,安形定息,呼吸綿綿,神氣自若,百病不生,長存不死,所謂身安道隆度世法也。
---------------------------------------- ◎神息法 神息法者,觀心遺照,動念即差,當用心之時,氣自無滞,當用氣之時,心亦不生,兩法相須,事同脣齒,何謂不相應!善思念之,勿有疑慮。
夫隐景藏形者,當勤修此法,使退皮煉骨,身合太無,則所遇鹹适,雖山河石壁,無有擁遏之者,此必然之理。
右已後口訣,并學有次第,今口訣非初學人法,為當學人初兼食服,以此屢言食物,且服氣秘妙,切資斷食,使谷氣并絕,知騰陟不遠也。
---------------------------------------- ◎服氣問答訣法 問雲:或有心腹不好,或痢疾等,于氣如何?答曰:但能絕食服氣,其疾不過數日必愈。
問雲:或有心腹不好,或有病患,或須止痢,或須冷,或須熱,亦拟自問得當否?故不敢隐,今仆實未通,願悉傳授。
答曰:生藏在脾上,熟藏在脾下近脊,所以覆咽尋聲緣脊,從熟藏中下耳。
凡咽氣,仰排水,覆排食,食藏在右,水藏在左,凡咽氣久,即自至鸠。
仆雖當時咽未至鸠頭,每五更皆須自應鸠或雲,皆自應鸠,鸠健一如見敵耳。
凡覆想緣脊下,隻以意想腹中近脊,尋聲不入熟藏中,出仍令聲從右邊下。
問:咽氣滿,下洩不得禁,亦非事,舍後有膿?答曰:自腸中先有滞結,所為不須忍,覺欲出即放令出,肚中即不鳴。
所雲想氣使出頂及四肢,久行之,即自覺,隻憑想即是。
凡咽氣隻得丹田氣,拍之彭彭即得,縱心
事訖,吃諸飲食,不盡者,緻東流水中。
凡運氣十五日已前,可令氣從頭及手出;十五日後,從兩腳心出。
常用氣時喘息,喘息出時出盡,即閉氣,令氣極,更莫令入,即咽之。
有強壯人作即多,有尋常人作即少,大都三四下,即得坐卧不饑。
右脅着床卧,展右腳,縮左腳膝,左手攀右膝頭,可經四五端,攀膝頭用少力,時左脅着地卧,又如前。
少是仰卧,手攀兩膝,即以左右手攀膝,用少力,餘如前。
三事總須高枕作之,治病等用由囗囗者。
如欲逐食,令出即作,兼取安穩。
氣極者,尋常初仰卧,看氣與心、脾骨齊,即休取飽,即服氣者别服,氣即弱。
肚高即脹滿,大都三下、兩下,取卧者自料量,看氣出極即閉之,勿取入息。
良久即氣攻頭上,得諸處熱度更熱,即得鼻中喘息。
從月一日至十五日左畔,十六日至月暮右邊。
用此得冷時用熱氣,寒不能寒,得熱時用冷氣,熱不能熱,得熱時用熱法,如冷時用冷法,依熱法不至熱,即引入息自然冷,出息始得作熱,入息極作熱不得此是自法。
左畔肝,肝氣青,左邊着青氣;右邊肺,肺氣白,右邊着白氣。
氣上即孔合,氣下即孔開。
乘開咽氣,自然糞盡。
常用氣時,因喘息出盡,即閉氣令氣熱,更莫令入即咽之,有強壯即多大精,三四下即得,氣出極即閉之,勿取入息,良久即氣攻頭上,即諸處熱,即得鼻中喘息。
又前言服氣吃諸湯藥等,為初學人氣于三丹田中不住,多有反出,或兩脅脹滿,以此藥散氣。
或言初學人力微,服餌助道,或言益氣道也。
且初學不可不知,久久總不用為妙。
譬如嬰兒居胎中,湛然不動,服何藥物?有何人言事須服藥者?未悟其深妙,此不可不與商量道耳。
但如嬰兒,他皆仿此。
莫錯用心,特宜大慎,不然入邪也。
方中有祝,後人加之,古本無矣。
王老報書已具,尋來問,非夫至人,豈能緻此?甚善!甚善!此可謂元氣通流,不死之道,複何疑哉! 夫寒熱之氣者,用氣則得,此事用功,畢要在口訣,非筆所能傳也。
五通他智者,但行之不已,三屍自除,三屍既除,五通何遠?可懸解于心也。
忌死穢者,《黃庭内景》雲:玄元真一魂魄煉,至忌死氣諸穢賤。
若能避之大好,如必不可避之,見訖,即存心家火氣,從頂而出,遍燒其身,訖,即取桃皮四兩,竹葉一斤,以水煮,取湯沐浴,此亦可以解穢。
初見之時,仍須閉氣。
若涉深水,能閉氣内息,此已得道氣扶身,魚龍豈能為害!夫行道之人,入水不避蛟龍,此之謂也。
更不假外助,今往往親見狀若鬼神者,夫氣通之後,則心合正真,而鬼神不能藏形,固是常理,複何足怪。
但凝心内照,莫取莫說,自然降伏諸魔,得未曾得,豈在一二所論也。
夫神仙法者,與此法了無有異。
此法精思靜慮,安形定息,呼吸綿綿,神氣自若,百病不生,長存不死,所謂身安道隆度世法也。
---------------------------------------- ◎神息法 神息法者,觀心遺照,動念即差,當用心之時,氣自無滞,當用氣之時,心亦不生,兩法相須,事同脣齒,何謂不相應!善思念之,勿有疑慮。
夫隐景藏形者,當勤修此法,使退皮煉骨,身合太無,則所遇鹹适,雖山河石壁,無有擁遏之者,此必然之理。
右已後口訣,并學有次第,今口訣非初學人法,為當學人初兼食服,以此屢言食物,且服氣秘妙,切資斷食,使谷氣并絕,知騰陟不遠也。
---------------------------------------- ◎服氣問答訣法 問雲:或有心腹不好,或痢疾等,于氣如何?答曰:但能絕食服氣,其疾不過數日必愈。
問雲:或有心腹不好,或有病患,或須止痢,或須冷,或須熱,亦拟自問得當否?故不敢隐,今仆實未通,願悉傳授。
答曰:生藏在脾上,熟藏在脾下近脊,所以覆咽尋聲緣脊,從熟藏中下耳。
凡咽氣,仰排水,覆排食,食藏在右,水藏在左,凡咽氣久,即自至鸠。
仆雖當時咽未至鸠頭,每五更皆須自應鸠或雲,皆自應鸠,鸠健一如見敵耳。
凡覆想緣脊下,隻以意想腹中近脊,尋聲不入熟藏中,出仍令聲從右邊下。
問:咽氣滿,下洩不得禁,亦非事,舍後有膿?答曰:自腸中先有滞結,所為不須忍,覺欲出即放令出,肚中即不鳴。
所雲想氣使出頂及四肢,久行之,即自覺,隻憑想即是。
凡咽氣隻得丹田氣,拍之彭彭即得,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