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
關燈
小
中
大
服氣,縱體中及心胸間不好,亦非他事,久久行氣,自可散也。
凡初服氣,小便黃赤,亦勿怪,久久自變色如常。
凡初服氣,不用吃果子,恐腹中不安穩,又恐滓穢,腹中氣難行。
且欲空卻腹藏,令氣通行,但能忍心久作,自覺精神有異,四體日日漸勝,神清氣爽,不可比量。
若久久行氣,眼中自識善惡,視人表知人裡,能志心學,三七日即内視腸胃分明,如心不忘,久行始通,能内視五藏,曆曆使用,妙不可言。
如能堅固行氣,肌膚不減,亦不銷瘦。
若作不如法,或無堅固之志,即似瘦弱也。
凡人身中元氣,常從口鼻中出,今制令不出,使臍下丹田中常滿,即不至饑。
若神識清明,求出不得。
凡服氣丹田滿,如悶,即運氣令從四肢及頂上出,第一勿令從口鼻出,若從口鼻出散,雖餐百味飲食,但得虛肌,身受諸病,漸入死地。
凡人飲酒食肉,一時雖勇健,百病易生,瘴疠蠱毒,逢即被傷。
能服元氣,久而行之,諸毒不能傷,一切疫病無得染。
但恐不能堅持,如能堅持,久而自知其妙。
凡初服氣,氣悶多從下洩,悶須制,勿令洩,以意運令散即好。
凡初服氣了,或氣沖上,從口欲出,即須咽液送令下,咽液勿咽入息,恐外氣入。
凡初學服氣或太多,腸或脹滿,攪轉作聲不安穩,即須數數以意運氣,逐卻腸中宿糞即好。
必須數數逐卻糞,令肚空,其氣在内,即得安穩。
如未逐糞,間仍攪轉不安穩,任下洩一兩下寬快,雖下洩失氣,續更咽添之,若洩一下,即咽一下添之;若兩下或至三下、四下,還須計數添之。
意者,常令丹田氣飽足為佳。
凡服氣週遍,不須閉氣想,但依平常,以意運之。
如饑,抑捺卻自定;渴,即任飲水,蜜漿、薜荔飲無妨。
如有氣沖上,即咽令下,能咽氣,咽唾送之令下亦得。
凡滿悶,隻從心胸間即沖上耳。
凡服氣,宜日服椒三、兩服。
每一合椒,淨治,擇去目及蒂,以酒、水、薜荔飲、菜汁送之令下,益氣及推腸中惡物。
此是蒙山四秘。
---------------------------------------- ◎辨腸轉數法 凡仰咽氣,入子腸運入鸠中;覆咽氣,運令從熟藏中出。
凡人有熟藏、生藏,行之一月日,氣始入,盤屈腸中作小聲,繞腸轉鳴如是。
凡人盤屈腸轉數多者,為上聖人;十二轉已下,或十轉、九轉、七、五、三、兩轉者,是賤人。
腸粗而短,聰而無智,粗屬聰,長屬智。
候得腸長為上。
如腸短更細,不是類也。
凡人腸長者,氣易固;腸短者,氣難固。
凡初服氣,腸中攪轉作聲,即須右脅着床,以右手搘頭,以左手牽左腳令屈,直身及直右腳,咽氣令咽入右腳中,出腸中。
即可久行氣,每下作聲,聲繞盤屈處,作聲皆自記得,屈數其聲,流轉幽幽,隐隐然小聲,即是流通好也。
人腸中又有四緣,又有節次,有二十四次,久行氣,每氣下即覺有節次,次數亦自記得。
凡元氣與外氣不相雜。
若咽生氣,須臾即從下洩出去,不得停腸中。
凡腸,賢士大腸十二節,小腸二十四節;上士大腸九節;中士大腸七節。
其氣每至節,經過皆自覺,至節須用氣即過其洗腸多飲漿。
---------------------------------------- ◎服氣十事 凡服氣,總有十事,所謂心為神氣,肝為禁氣,肺為殺氣,脾為道氣,腎為元氣,并陽氣、陰氣、和氣、外服氣、内服氣,名為十事。
今時正咽者,隻是内服氣一事耳。
至如外服氣者,譬如别人在别處,患左腳腫痛,禁之,自引外氣運入己左腳中,彼人即自差,所謂遙禁法。
以此而論,妙不可解。
凡若運氣,得應頭腦中,即頭腦中熱氣上,運氣向腳亦如此。
若先運陽氣,即覺腳冷,然後始熱應。
何故如此?緣陽氣排陰氣出,所以如此。
先運陰氣,亦陽氣先出,腳如火熱,然後始腳冷。
他皆仿此。
若能運氣入頭中,始免面瘦以上九條。
服氣軌則,即須得知,已取其精妙,久而自佳。
腹中食盡後,并不過三七日,即自得其要。
兼食行之,事似遲。
至于腹中谷氣,四十日始應得盡,亦有更出者,待舍後自看,若有膿血、黑物、黃物等出,即是谷氣盡也。
如斯物未出,即不能令氣遍身週行體中。
歲除日夜,以淨飲食酒、麞、鹿脯等,于無人處鋪設,四拜,誦祝或七遍,二七、三七遍,祝曰: 無你婆帝,無你俱沙谛,多寫無你歸婆僻毗
凡初服氣,小便黃赤,亦勿怪,久久自變色如常。
凡初服氣,不用吃果子,恐腹中不安穩,又恐滓穢,腹中氣難行。
且欲空卻腹藏,令氣通行,但能忍心久作,自覺精神有異,四體日日漸勝,神清氣爽,不可比量。
若久久行氣,眼中自識善惡,視人表知人裡,能志心學,三七日即内視腸胃分明,如心不忘,久行始通,能内視五藏,曆曆使用,妙不可言。
如能堅固行氣,肌膚不減,亦不銷瘦。
若作不如法,或無堅固之志,即似瘦弱也。
凡人身中元氣,常從口鼻中出,今制令不出,使臍下丹田中常滿,即不至饑。
若神識清明,求出不得。
凡服氣丹田滿,如悶,即運氣令從四肢及頂上出,第一勿令從口鼻出,若從口鼻出散,雖餐百味飲食,但得虛肌,身受諸病,漸入死地。
凡人飲酒食肉,一時雖勇健,百病易生,瘴疠蠱毒,逢即被傷。
能服元氣,久而行之,諸毒不能傷,一切疫病無得染。
但恐不能堅持,如能堅持,久而自知其妙。
凡初服氣,氣悶多從下洩,悶須制,勿令洩,以意運令散即好。
凡初服氣了,或氣沖上,從口欲出,即須咽液送令下,咽液勿咽入息,恐外氣入。
凡初學服氣或太多,腸或脹滿,攪轉作聲不安穩,即須數數以意運氣,逐卻腸中宿糞即好。
必須數數逐卻糞,令肚空,其氣在内,即得安穩。
如未逐糞,間仍攪轉不安穩,任下洩一兩下寬快,雖下洩失氣,續更咽添之,若洩一下,即咽一下添之;若兩下或至三下、四下,還須計數添之。
意者,常令丹田氣飽足為佳。
凡服氣週遍,不須閉氣想,但依平常,以意運之。
如饑,抑捺卻自定;渴,即任飲水,蜜漿、薜荔飲無妨。
如有氣沖上,即咽令下,能咽氣,咽唾送之令下亦得。
凡滿悶,隻從心胸間即沖上耳。
凡服氣,宜日服椒三、兩服。
每一合椒,淨治,擇去目及蒂,以酒、水、薜荔飲、菜汁送之令下,益氣及推腸中惡物。
此是蒙山四秘。
---------------------------------------- ◎辨腸轉數法 凡仰咽氣,入子腸運入鸠中;覆咽氣,運令從熟藏中出。
凡人有熟藏、生藏,行之一月日,氣始入,盤屈腸中作小聲,繞腸轉鳴如是。
凡人盤屈腸轉數多者,為上聖人;十二轉已下,或十轉、九轉、七、五、三、兩轉者,是賤人。
腸粗而短,聰而無智,粗屬聰,長屬智。
候得腸長為上。
如腸短更細,不是類也。
凡人腸長者,氣易固;腸短者,氣難固。
凡初服氣,腸中攪轉作聲,即須右脅着床,以右手搘頭,以左手牽左腳令屈,直身及直右腳,咽氣令咽入右腳中,出腸中。
即可久行氣,每下作聲,聲繞盤屈處,作聲皆自記得,屈數其聲,流轉幽幽,隐隐然小聲,即是流通好也。
人腸中又有四緣,又有節次,有二十四次,久行氣,每氣下即覺有節次,次數亦自記得。
凡元氣與外氣不相雜。
若咽生氣,須臾即從下洩出去,不得停腸中。
凡腸,賢士大腸十二節,小腸二十四節;上士大腸九節;中士大腸七節。
其氣每至節,經過皆自覺,至節須用氣即過其洗腸多飲漿。
---------------------------------------- ◎服氣十事 凡服氣,總有十事,所謂心為神氣,肝為禁氣,肺為殺氣,脾為道氣,腎為元氣,并陽氣、陰氣、和氣、外服氣、内服氣,名為十事。
今時正咽者,隻是内服氣一事耳。
至如外服氣者,譬如别人在别處,患左腳腫痛,禁之,自引外氣運入己左腳中,彼人即自差,所謂遙禁法。
以此而論,妙不可解。
凡若運氣,得應頭腦中,即頭腦中熱氣上,運氣向腳亦如此。
若先運陽氣,即覺腳冷,然後始熱應。
何故如此?緣陽氣排陰氣出,所以如此。
先運陰氣,亦陽氣先出,腳如火熱,然後始腳冷。
他皆仿此。
若能運氣入頭中,始免面瘦以上九條。
服氣軌則,即須得知,已取其精妙,久而自佳。
腹中食盡後,并不過三七日,即自得其要。
兼食行之,事似遲。
至于腹中谷氣,四十日始應得盡,亦有更出者,待舍後自看,若有膿血、黑物、黃物等出,即是谷氣盡也。
如斯物未出,即不能令氣遍身週行體中。
歲除日夜,以淨飲食酒、麞、鹿脯等,于無人處鋪設,四拜,誦祝或七遍,二七、三七遍,祝曰: 無你婆帝,無你俱沙谛,多寫無你歸婆僻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