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
關燈
小
中
大
◎太清王老口傳法序
此卷口訣,并是楊府脫空王老所傳授。
其脫空王老,時人莫知年歲,但見隐見自若,或示死于此,即生于彼,屢于人間蟬蛻轉脫,故時人謂之脫空王老也。
多遊楊府,自言姓王,亦不知何處人耳。
每逢志士,即傳此說,雲秘妙方若傳非其人,自招其咎。
此卷并學有次第,志人口訣,非初學法也。
為當學人初兼食服,以此屢言食物。
且食氣秘妙,切資斷食,使谷氣并絕。
但能精修此法。
知騰陟仙道不遠耳。
---------------------------------------- ◎說隔結 凡人腹中,三處有隔:一心有隔,初學服氣者,皆覺心下、胃中滿,但少食,久作之,自覺通下;二生藏下有隔,即覺腸中滿,久而覺到臍;三下丹田中有隔,能固志通之,然後始覺氣週行身中矣。
遊行身中,漸入于鸠。
後覺鸠中氣出,即能與人治病也。
---------------------------------------- ◎初學訣法 初學時,必須安身閑處,定氣澄心,細意行之,久而不已,氣入腸中,即于行住坐卧一切處不妨。
胃中氣未下入腸中來,即不得,顧處作難。
初服氣,皆須因入息時即住其息,少時似悶滿,其息出時三分,可二分出還住,少時咽之,咽已又作,至腸中滿,休。
必須日夜四時作,為初學人氣未入丹田,還當易散,意欲得氣入丹田,縱不服氣,亦氣不散。
四時者,朝、暮、子、午時是也。
如覺心滿悶,但咬少許甘草,桂亦得,其滿悶即散。
丹田未滿,亦不至滿悶也。
元氣下時,自然有少悶。
秘之,勿妄傳非其人。
凡初服氣,日夜要須四度。
朝、暮二時,用仰覆勢,夜半及日中,唯用仰勢。
其仰勢:用低枕,仰卧,縮兩腳,豎兩膝,伸兩手着兩肋邊,即咽氣,隻咽十咽,氣即滿丹田中,待一時咽了,然後以意運入鸠中。
其覆勢:以腹坦床,以意搘胸令高,手腳并伸着床,即咽十咽,每咽皆以意運,令緣脊下,從熟藏中出。
---------------------------------------- ◎說覆仰法 每朝、暮服氣,先覆後仰,每咽氣,皆須一下下作聲,尋聲運入丹田中,緣脊下亦須作聲。
若解作聲,每勢隻十咽即足,如不能作聲,三十、五十咽亦不足。
要須解作聲,始得不解作聲徒勞耳。
凡咽氣,皆喉中深咽,不得淺,淺即發嗽。
凡咽氣,每一回咽,中間十息、五息,亦非事停歇,從容任意。
不解用氣,咽淺即當時患嗽。
凡咽氣,不得和唾咽,氣須幹咽,中間有津液來,别咽之。
咽液,亦須用出息咽之,若用入息,恐生風入,極須用心也。
凡初受服氣法,要誦祝;受法了,已後平常自用氣,亦不要誦祝。
與人療病,當應誦祝。
---------------------------------------- ◎服氣雜法 凡服氣,四度外,或非時腹中覺氣少,氣力不健,任意咽多少亦得。
凡初服氣,氣未固,多從熟藏中下洩。
宜固之,勿令下洩,以意運令散。
凡初服氣,必須心意坦然,無疑無畏,不憂不懼。
若有畏懼,氣即難行。
凡服氣,若四體調和,必須意思欣樂自足,不羨一切餘事,即日勝一日,歡快無極。
凡服氣,不得思食,坦然無所念始得。
若然忽思食,必須抑捺,如不在意抑捺,心即邪矣。
如渴,煮薜荔湯,湯中着生姜少許,更煮一兩沸,吃一碗,其渴即定薜荔者,落石根是,子亦得。
或姜蜜湯亦得。
若能自抑捺,縱終日對嘉馔,亦無所欲。
凡服氣但不失時節,丹田常滿,縱出行人事,亦不可廢。
若久久行慣,縱失一時兩時,亦無所苦。
凡服氣成者,終日不服氣,氣亦自足,至妙不可窮盡。
凡服氣,得臍下丹田常滿,叫喚讀書,終日對人語話,氣力不少,出入行步,無惓怠也。
凡初學服氣,氣未堅,亦不可過勞,勞即損氣。
仍須時時步行少地,令氣向下,大精。
凡服氣成,欲得食,即縱食,食亦不障氣,縱飽食,咽氣,氣還作聲,直至臍下。
一成已後,兼食行氣亦無妨。
凡初服氣,欲行,以氣推腹中糞令盡,且勿食,二十餘日彌佳。
若入頭即食,理不得妙。
凡服氣日别吃,少酒亦好,如或思食,吃少許姜、蜜即定仍不得多睡,能百種不吃最妙。
但至誠感神,百無所畏。
凡
其脫空王老,時人莫知年歲,但見隐見自若,或示死于此,即生于彼,屢于人間蟬蛻轉脫,故時人謂之脫空王老也。
多遊楊府,自言姓王,亦不知何處人耳。
每逢志士,即傳此說,雲秘妙方若傳非其人,自招其咎。
此卷并學有次第,志人口訣,非初學法也。
為當學人初兼食服,以此屢言食物。
且食氣秘妙,切資斷食,使谷氣并絕。
但能精修此法。
知騰陟仙道不遠耳。
---------------------------------------- ◎說隔結 凡人腹中,三處有隔:一心有隔,初學服氣者,皆覺心下、胃中滿,但少食,久作之,自覺通下;二生藏下有隔,即覺腸中滿,久而覺到臍;三下丹田中有隔,能固志通之,然後始覺氣週行身中矣。
遊行身中,漸入于鸠。
後覺鸠中氣出,即能與人治病也。
---------------------------------------- ◎初學訣法 初學時,必須安身閑處,定氣澄心,細意行之,久而不已,氣入腸中,即于行住坐卧一切處不妨。
胃中氣未下入腸中來,即不得,顧處作難。
初服氣,皆須因入息時即住其息,少時似悶滿,其息出時三分,可二分出還住,少時咽之,咽已又作,至腸中滿,休。
必須日夜四時作,為初學人氣未入丹田,還當易散,意欲得氣入丹田,縱不服氣,亦氣不散。
四時者,朝、暮、子、午時是也。
如覺心滿悶,但咬少許甘草,桂亦得,其滿悶即散。
丹田未滿,亦不至滿悶也。
元氣下時,自然有少悶。
秘之,勿妄傳非其人。
凡初服氣,日夜要須四度。
朝、暮二時,用仰覆勢,夜半及日中,唯用仰勢。
其仰勢:用低枕,仰卧,縮兩腳,豎兩膝,伸兩手着兩肋邊,即咽氣,隻咽十咽,氣即滿丹田中,待一時咽了,然後以意運入鸠中。
其覆勢:以腹坦床,以意搘胸令高,手腳并伸着床,即咽十咽,每咽皆以意運,令緣脊下,從熟藏中出。
---------------------------------------- ◎說覆仰法 每朝、暮服氣,先覆後仰,每咽氣,皆須一下下作聲,尋聲運入丹田中,緣脊下亦須作聲。
若解作聲,每勢隻十咽即足,如不能作聲,三十、五十咽亦不足。
要須解作聲,始得不解作聲徒勞耳。
凡咽氣,皆喉中深咽,不得淺,淺即發嗽。
凡咽氣,每一回咽,中間十息、五息,亦非事停歇,從容任意。
不解用氣,咽淺即當時患嗽。
凡咽氣,不得和唾咽,氣須幹咽,中間有津液來,别咽之。
咽液,亦須用出息咽之,若用入息,恐生風入,極須用心也。
凡初受服氣法,要誦祝;受法了,已後平常自用氣,亦不要誦祝。
與人療病,當應誦祝。
---------------------------------------- ◎服氣雜法 凡服氣,四度外,或非時腹中覺氣少,氣力不健,任意咽多少亦得。
凡初服氣,氣未固,多從熟藏中下洩。
宜固之,勿令下洩,以意運令散。
凡初服氣,必須心意坦然,無疑無畏,不憂不懼。
若有畏懼,氣即難行。
凡服氣,若四體調和,必須意思欣樂自足,不羨一切餘事,即日勝一日,歡快無極。
凡服氣,不得思食,坦然無所念始得。
若然忽思食,必須抑捺,如不在意抑捺,心即邪矣。
如渴,煮薜荔湯,湯中着生姜少許,更煮一兩沸,吃一碗,其渴即定薜荔者,落石根是,子亦得。
或姜蜜湯亦得。
若能自抑捺,縱終日對嘉馔,亦無所欲。
凡服氣但不失時節,丹田常滿,縱出行人事,亦不可廢。
若久久行慣,縱失一時兩時,亦無所苦。
凡服氣成者,終日不服氣,氣亦自足,至妙不可窮盡。
凡服氣,得臍下丹田常滿,叫喚讀書,終日對人語話,氣力不少,出入行步,無惓怠也。
凡初學服氣,氣未堅,亦不可過勞,勞即損氣。
仍須時時步行少地,令氣向下,大精。
凡服氣成,欲得食,即縱食,食亦不障氣,縱飽食,咽氣,氣還作聲,直至臍下。
一成已後,兼食行氣亦無妨。
凡初服氣,欲行,以氣推腹中糞令盡,且勿食,二十餘日彌佳。
若入頭即食,理不得妙。
凡服氣日别吃,少酒亦好,如或思食,吃少許姜、蜜即定仍不得多睡,能百種不吃最妙。
但至誠感神,百無所畏。
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