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
關燈
小
中
大
◎用氣集神訣
神集于虛桑榆子曰:虛無蓋為象也。
而安于實。
實為精也。
神,心中智者也。
安而無欲,則神王而氣和正。
如此之時,一任所之,唯久彌善。
行之不已,體氣至安,謂之樂天天者,虛而知之者。
樂天則壽。
身外虛空亦天也。
身内虛通亦天也,習之久,久乃明生焉虛中生白。
密自内知之,久習彌廣,而精上合于明,明則内發于精,如是乃至于道。
道應于德,德之成矣。
用而為仁,分而為義。
精氣晝出于首,夜栖于腹,當自尊其首,重其腹。
色莊于上,敬直于中,應機無想,唯善是與。
此神氣事質合吾一體,謂之大順,天實佑之,吉無不利。
凡妙本有所,神在心中之虛,上通其系,氣蘊腸中之實實,精藏之府,水胞之上也,常宜溫養之桑榆子曰:凡溫者,生之徒;但不得自溫而失于熱也。
平居常宜閉目,内視氣源下丹田也。
每行一事,利于生靈,則欣閉目,内視其心,謝之。
若曰:吾身之神氣,明發于吾形,使吾達道也。
如此,則天降之吉。
故天者,虛氣之靈,吾能用之,道極于斯矣桑榆子曰:“所謂天者,自然之謂也,非蒼蒼之謂乎。
---------------------------------------- ◎服五方靈氣法 訣曰:子若虧于仁,則青帝非真;子若虧于義,則白帝非真;子若虧于禮,則赤帝非真;子若虧于信,則黃帝非真;子若虧于智,則黑帝非真。
且夫五氣之道,體通神真,子不負道違真,即可修用。
是以道君保而傳之于至人,以助自然,以調元化,修之于身而感于天。
天乃五行順序,地乃五嶽安鎮,人乃五藏保和,神乃五靈運禦。
是故性虧五德,兇惡順焉。
真人存用五氣法,先當勿食葷血之物,勿履淹污,絕除欲念,檢身口意,三業清淨,别造一室,沐浴盛潔,以立春日雞鳴時,面月建寅方,平旦坐,調氣瞑目,叩齒三十六通,叩齒欲深而微緩,漱咽津液,崟目,左右各三,握固,臨目,都忘萬慮,放乎太空,無起無絕。
良久覺身中通暖,當搖動支體,任吐濁氣。
即又調息,當抱守氣海,朝太淵北極丹田真宮,稍用力,深滿其太淵,則覺百關氣歸朝其内也。
如此數過,複冥心太空,若東方洞然,無有隔礙,徐鼻引氣使極,存見五髒,覺東方青帝真氣從肝中週回,内外一體,念身中三萬六千神,與青帝真氣合。
又調息咽液。
良久,起立,再拜,事竟。
如此,日日勿阙,至驚蟄面卯也,盡卯節。
至清明日面辰,存黃氣,從脾中週回,内外洞徹也。
至立夏日面巳,存赤氣,從心中週回,内外也,芒種日面午也。
小暑面未,存黃氣,從脾中週回内外也。
至立秋日面申,存白氣,從肺中出,週回内外也,至白露日面酉、至寒露面戌,存黃氣,從脾中出週回内外也。
至立冬日面亥,存黑氣,從腎中出週回内外也。
至大雪面子,至小寒日面醜,存黃氣,從脾中出週回内外也。
此一週年,五氣備全矣。
其存想調息次第法,用如初說,崟目叩齒亦如初數,不須等級可也。
至明年立春,重習三日,或五日、七日、九日,如去年次第為用,以朝其氣也。
其氣由心應手,當把覽三才五行,萬靈之目也。
夫掌訣,以握固為總法,所以運魁剛,封五嶽,關三晨,捉鬼道,攬河源,固真氣,而幽顯備統之也。
事竟,即随息訣遣以散其氣。
凡指訣,女人尚右,男子即尚左,陰陽之體然也。
大指屬土,食指火,中指木,無名指金,小指水。
從根節為孟,中節為仲,頭節為季,指甲之目為五行刀支。
刀支主殺也,斬邪誅逆用之。
五氣既全,當随五類,互相制伏,無不如意。
握固法:以大指掐四指根人畢鬼道三過,随文閉氣,握之指節具十二辰,亦随其相生相剋類,例用之也。
諸步綱起于三步九迹,是謂禹步。
其來甚遠,而夏禹得之,因而傳世,非禹所以統也。
夫三元九星,三極九宮,以應太陽大數。
其法:先舉左,一跬一步,一前一後,一陰一陽,初與終同步,置腳橫直互相承,如丁字所,亦象陰陽之會也。
踵小虛相及,勿使步闊狹失規矩。
當握固閉氣,實于大淵宮,崟目自三,臨目,叩齒存神,使四靈衛已,騎吏羅列,前後左右,五方五帝兵馬,如本位北鬥覆頭上,杓在前,指其方,常背建擊破也。
步九迹竟,閉氣卻退,複本迹,又進,是為三反。
即左轉身,都遣神氣綱目,直如本意,攻患害,除遣衆事,存用訖,卻閉目存神,調氣歸息于大淵宮,當咽液九過。
其禁敕符水等,請五方五帝真氣,如常言。
真師曰:先習五氣一年,乃習三步九迹星綱,一年無差,然後行諸禁法,随意克中如神也。
能清慎守道,久久飛仙度世,古人真仙聖王,皆得之以佐世治俗。
但世傳不真,妄生穿鑿,唯按此行之,乃見其驗。
先師雲:三步九迹如既濟卦,得星綱真訣,又須條習五帝之氣及握固掌訣,始合其宜,是以通徹真原也。
若但受持符圖寶箓,不得師傳修用之門,終不獲靈驗,一如箓文。
不爾,且謂尊奉供養而已。
為之善緣,用資來業者梯級爾。
---------------------------------------- ◎五廚經氣法并叙 臣聞《易》曰:精義入神,以緻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富哉言乎!富哉言乎!是知義必精,然後可以入神緻用;緻用必利,然後可以安身崇德。
義不精而雲緻用,用不利而雲安身,身不安而雲知道者,未之有也。
然則,沖用者生化之主也。
精氣為物,謂之委和,漠然無間,有與立矣!則天地大德不曰生乎?
而安于實。
實為精也。
神,心中智者也。
安而無欲,則神王而氣和正。
如此之時,一任所之,唯久彌善。
行之不已,體氣至安,謂之樂天天者,虛而知之者。
樂天則壽。
身外虛空亦天也。
身内虛通亦天也,習之久,久乃明生焉虛中生白。
密自内知之,久習彌廣,而精上合于明,明則内發于精,如是乃至于道。
道應于德,德之成矣。
用而為仁,分而為義。
精氣晝出于首,夜栖于腹,當自尊其首,重其腹。
色莊于上,敬直于中,應機無想,唯善是與。
此神氣事質合吾一體,謂之大順,天實佑之,吉無不利。
凡妙本有所,神在心中之虛,上通其系,氣蘊腸中之實實,精藏之府,水胞之上也,常宜溫養之桑榆子曰:凡溫者,生之徒;但不得自溫而失于熱也。
平居常宜閉目,内視氣源下丹田也。
每行一事,利于生靈,則欣閉目,内視其心,謝之。
若曰:吾身之神氣,明發于吾形,使吾達道也。
如此,則天降之吉。
故天者,虛氣之靈,吾能用之,道極于斯矣桑榆子曰:“所謂天者,自然之謂也,非蒼蒼之謂乎。
---------------------------------------- ◎服五方靈氣法 訣曰:子若虧于仁,則青帝非真;子若虧于義,則白帝非真;子若虧于禮,則赤帝非真;子若虧于信,則黃帝非真;子若虧于智,則黑帝非真。
且夫五氣之道,體通神真,子不負道違真,即可修用。
是以道君保而傳之于至人,以助自然,以調元化,修之于身而感于天。
天乃五行順序,地乃五嶽安鎮,人乃五藏保和,神乃五靈運禦。
是故性虧五德,兇惡順焉。
真人存用五氣法,先當勿食葷血之物,勿履淹污,絕除欲念,檢身口意,三業清淨,别造一室,沐浴盛潔,以立春日雞鳴時,面月建寅方,平旦坐,調氣瞑目,叩齒三十六通,叩齒欲深而微緩,漱咽津液,崟目,左右各三,握固,臨目,都忘萬慮,放乎太空,無起無絕。
良久覺身中通暖,當搖動支體,任吐濁氣。
即又調息,當抱守氣海,朝太淵北極丹田真宮,稍用力,深滿其太淵,則覺百關氣歸朝其内也。
如此數過,複冥心太空,若東方洞然,無有隔礙,徐鼻引氣使極,存見五髒,覺東方青帝真氣從肝中週回,内外一體,念身中三萬六千神,與青帝真氣合。
又調息咽液。
良久,起立,再拜,事竟。
如此,日日勿阙,至驚蟄面卯也,盡卯節。
至清明日面辰,存黃氣,從脾中週回,内外洞徹也。
至立夏日面巳,存赤氣,從心中週回,内外也,芒種日面午也。
小暑面未,存黃氣,從脾中週回内外也。
至立秋日面申,存白氣,從肺中出,週回内外也,至白露日面酉、至寒露面戌,存黃氣,從脾中出週回内外也。
至立冬日面亥,存黑氣,從腎中出週回内外也。
至大雪面子,至小寒日面醜,存黃氣,從脾中出週回内外也。
此一週年,五氣備全矣。
其存想調息次第法,用如初說,崟目叩齒亦如初數,不須等級可也。
至明年立春,重習三日,或五日、七日、九日,如去年次第為用,以朝其氣也。
其氣由心應手,當把覽三才五行,萬靈之目也。
夫掌訣,以握固為總法,所以運魁剛,封五嶽,關三晨,捉鬼道,攬河源,固真氣,而幽顯備統之也。
事竟,即随息訣遣以散其氣。
凡指訣,女人尚右,男子即尚左,陰陽之體然也。
大指屬土,食指火,中指木,無名指金,小指水。
從根節為孟,中節為仲,頭節為季,指甲之目為五行刀支。
刀支主殺也,斬邪誅逆用之。
五氣既全,當随五類,互相制伏,無不如意。
握固法:以大指掐四指根人畢鬼道三過,随文閉氣,握之指節具十二辰,亦随其相生相剋類,例用之也。
諸步綱起于三步九迹,是謂禹步。
其來甚遠,而夏禹得之,因而傳世,非禹所以統也。
夫三元九星,三極九宮,以應太陽大數。
其法:先舉左,一跬一步,一前一後,一陰一陽,初與終同步,置腳橫直互相承,如丁字所,亦象陰陽之會也。
踵小虛相及,勿使步闊狹失規矩。
當握固閉氣,實于大淵宮,崟目自三,臨目,叩齒存神,使四靈衛已,騎吏羅列,前後左右,五方五帝兵馬,如本位北鬥覆頭上,杓在前,指其方,常背建擊破也。
步九迹竟,閉氣卻退,複本迹,又進,是為三反。
即左轉身,都遣神氣綱目,直如本意,攻患害,除遣衆事,存用訖,卻閉目存神,調氣歸息于大淵宮,當咽液九過。
其禁敕符水等,請五方五帝真氣,如常言。
真師曰:先習五氣一年,乃習三步九迹星綱,一年無差,然後行諸禁法,随意克中如神也。
能清慎守道,久久飛仙度世,古人真仙聖王,皆得之以佐世治俗。
但世傳不真,妄生穿鑿,唯按此行之,乃見其驗。
先師雲:三步九迹如既濟卦,得星綱真訣,又須條習五帝之氣及握固掌訣,始合其宜,是以通徹真原也。
若但受持符圖寶箓,不得師傳修用之門,終不獲靈驗,一如箓文。
不爾,且謂尊奉供養而已。
為之善緣,用資來業者梯級爾。
---------------------------------------- ◎五廚經氣法并叙 臣聞《易》曰:精義入神,以緻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富哉言乎!富哉言乎!是知義必精,然後可以入神緻用;緻用必利,然後可以安身崇德。
義不精而雲緻用,用不利而雲安身,身不安而雲知道者,未之有也。
然則,沖用者生化之主也。
精氣為物,謂之委和,漠然無間,有與立矣!則天地大德不曰生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