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
關燈
小
中
大
全其形生者,在乎少私寡欲,抱樸柔和,遊心于澹,合氣于漠。
且清明在躬,志氣如神,嗜欲将至,有開必先。
故聖人垂教以檢之,廣業以持之,專氣緻桑以導其和,向晦宴息以窒其欲,洗心藏密,窮神知化,然後身安,而國家可保,德用而百姓不知。
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矣。
伏讀此經五章,盡修身衛生之要,全和含一,精義可以入神,坐忘遺照,安身可以崇德。
研味滋久,辄為訓注。
臣草茅微賤,恩霈特深。
天光不違,自忘鄙陋。
俯伏慚懼,徊徨如失。
臣愔頓首頓首。
開元二十三年十二月十一日京肅明觀道士臣尹愔上。
《老子說五廚經》夫存一氣和泰,則五髒充滿,五神靜正。
正藏充則滋味足,五神靜則嗜欲除。
則此經是五髒之所取給,如求食于廚,故雲五廚爾。
東方一氣和泰和一氣者,妙本沖用,所謂元氣也。
沖用在天為陽和,在地為陰和,交合為泰和也。
則人之受生,皆資一氣之和,以為泰和,然後形質具而五常用矣。
故《老子》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也。
則守本者,當外絕二受,以全生分,内存一氣,以和泰和,泰和和一而性命全矣。
故《老子》又曰:專氣緻桑,能如嬰兒乎,得一道皆泰得一者,言内存一氣以養精神,外全形生以為車宅,則一氣沖用,與身中泰和和也,故雲得一。
如此修生養神之道,皆舍于泰和矣。
故《老子》曰:萬物得一以生。
和乃無一和言人初禀一氣以和泰和,若存和得一,則和理皆泰。
至和既暢,非但無一,亦複無和,不可緻诘,如土委地。
故《老子》曰:吾不知其名。
玄理同玄際玄妙也;理,性也。
此言一氣存乎中,而和理出其性,性修反德,而妙暢于和,妙性既和,則與玄同際。
故老君曰:同謂之玄。
南方不以意思意意者,想受也。
言存一氣以和泰和者,慎勿存想受以緣境識,當凝神湛照,令杳然空寂,使和暢于起念之前,慧發于忘知之後。
瞻彼阕者,虛室生白,則吉祥止矣。
若以意思意,想受塵,坐令焚和,焉得生白?故老君曰: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亦不求無思意而不複思但不緣想受,則自發慧照,慧照之發亦不自。
若求無思,即涉想受,與彼思意無差别。
故老君曰:無名之樸,亦将不欲。
意無有思,内存一氣,但令其虛,虛即降和,和理自暢,則不緣想受納和,強假意名。
既非境識所存,是以于思無有。
故老君曰:用其光,複歸其明。
是法如是持如是内存泰和,泰和之法和暢,則是法皆遣,遣法無住,複何所持?以不持為持,故雲是法如是持也。
北方莫将心緣心心者,發慧之質,想受之器也。
正受則發慧,邪受則生想,言人若能氣和于中,心正于内,内照清淨,則正慧湛然。
鑒明而塵垢不止,淵停而萬象俱見。
見象無主,謂之常心。
若以心得心,緣心受染,外存諸法,内無慧照,常心既喪,則和理亦虧矣。
故《莊子》曰: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物何為最之哉,還莫住絕緣夫以心緣心,則受諸受若正受生慧,日得常心。
慧心既常,則于正無受,何等為絕緣?心亦無緣絕,湛然常寂,何所住乎?故老君曰:損之又損之,以至于無為也。
心在莫存心慧照湛常,則雲心在;心忘慧照,故曰莫存。
既不将而不迎,心緣則無絕,而無住矣,真則守真淵真者,謂常心慧照,清淨不雜也。
若湛彼慧源,寂無所染,既無知法,亦無緣心,則泰和含真,本不相離,故雲守爾。
西方修理志離志理者,性也;志者,心有所注也。
前絕外境受,此絕内性受也。
言修性者,心有所注。
心有所注,但得遍照,外塵已絕,境識無住,離形去智,同于大通,性修反初,圓照無滞,内外俱靜,玄之又玄,則離于住想矣,積修不符離上令修性離志,則内外俱寂,無起住心,亦無空心,坐忘行忘,次來次滅,若積修習,不能忘泯,起修一念,發引千鈞,内照既搖,外塵鹹起,則與彼離志不相符合矣,志而不修志若心無所注,則何由漸悟?必固所注,而得定心,心得故雲志也。
不修志者,明離志而不積修,忘修而後性足,則寂然圓照矣已業無已知因心注而慧業清淨,故雲已業。
内忘諸己,外忘諸物,于慧照心無毫芒用。
則于已業自亦忘知,故雲無已知也。
中央諸食氣結氣夫一氣凝結,以和泰和,和一皆泰,則慧照常湛。
今口納滋味,以充五髒,身聚泡沫,以載其形。
生者,受骸于地,凝濕于水,禀熱于火,持息于風,四緣結漏,皆非妙質。
故淄涅一氣,昏汩泰和,令生想受,識動之弊穢矣。
非諸久定結言人當令泰和舍一,無所想受,守真湛常,則與泰和合體。
今以諸食結氣,故非久定結也。
氣歸諸本氣四緣受識,六染生弊,地水火風,散而歸本,根識既識,則從所受業矣。
随取當随洩取者,受納也;洩者,發用也。
夫想有二受,業有二應,随所受納,法用其微。
若泰和和一,則一氣全和,緻彼虛極,謂之複命,複命得常,是名正受。
正受淨業,能生慧照,慧照湛常,一無所有,則出入無間矣。
不者,則食氣歸諸四緣,業成淪于六趣。
---------------------------------------- ◎谷神妙氣訣 訣曰:玄氣為吾籬落,元氣為吾屋宅,始氣為吾床席。
天為玄氣正清,從我頭上而下入我舍,止我肝,關川九天,從我兩目而出;水為元氣正白,從我左右脈下入我舍,止我肺,關川九天,從我兩鼻孔中而出;地為始氣正黃,從我左右足下而入我舍,止我脾,關川九天,從我口中而出。
且清明在躬,志氣如神,嗜欲将至,有開必先。
故聖人垂教以檢之,廣業以持之,專氣緻桑以導其和,向晦宴息以窒其欲,洗心藏密,窮神知化,然後身安,而國家可保,德用而百姓不知。
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矣。
伏讀此經五章,盡修身衛生之要,全和含一,精義可以入神,坐忘遺照,安身可以崇德。
研味滋久,辄為訓注。
臣草茅微賤,恩霈特深。
天光不違,自忘鄙陋。
俯伏慚懼,徊徨如失。
臣愔頓首頓首。
開元二十三年十二月十一日京肅明觀道士臣尹愔上。
《老子說五廚經》夫存一氣和泰,則五髒充滿,五神靜正。
正藏充則滋味足,五神靜則嗜欲除。
則此經是五髒之所取給,如求食于廚,故雲五廚爾。
東方一氣和泰和一氣者,妙本沖用,所謂元氣也。
沖用在天為陽和,在地為陰和,交合為泰和也。
則人之受生,皆資一氣之和,以為泰和,然後形質具而五常用矣。
故《老子》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也。
則守本者,當外絕二受,以全生分,内存一氣,以和泰和,泰和和一而性命全矣。
故《老子》又曰:專氣緻桑,能如嬰兒乎,得一道皆泰得一者,言内存一氣以養精神,外全形生以為車宅,則一氣沖用,與身中泰和和也,故雲得一。
如此修生養神之道,皆舍于泰和矣。
故《老子》曰:萬物得一以生。
和乃無一和言人初禀一氣以和泰和,若存和得一,則和理皆泰。
至和既暢,非但無一,亦複無和,不可緻诘,如土委地。
故《老子》曰:吾不知其名。
玄理同玄際玄妙也;理,性也。
此言一氣存乎中,而和理出其性,性修反德,而妙暢于和,妙性既和,則與玄同際。
故老君曰:同謂之玄。
南方不以意思意意者,想受也。
言存一氣以和泰和者,慎勿存想受以緣境識,當凝神湛照,令杳然空寂,使和暢于起念之前,慧發于忘知之後。
瞻彼阕者,虛室生白,則吉祥止矣。
若以意思意,想受塵,坐令焚和,焉得生白?故老君曰: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亦不求無思意而不複思但不緣想受,則自發慧照,慧照之發亦不自。
若求無思,即涉想受,與彼思意無差别。
故老君曰:無名之樸,亦将不欲。
意無有思,内存一氣,但令其虛,虛即降和,和理自暢,則不緣想受納和,強假意名。
既非境識所存,是以于思無有。
故老君曰:用其光,複歸其明。
是法如是持如是内存泰和,泰和之法和暢,則是法皆遣,遣法無住,複何所持?以不持為持,故雲是法如是持也。
北方莫将心緣心心者,發慧之質,想受之器也。
正受則發慧,邪受則生想,言人若能氣和于中,心正于内,内照清淨,則正慧湛然。
鑒明而塵垢不止,淵停而萬象俱見。
見象無主,謂之常心。
若以心得心,緣心受染,外存諸法,内無慧照,常心既喪,則和理亦虧矣。
故《莊子》曰: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物何為最之哉,還莫住絕緣夫以心緣心,則受諸受若正受生慧,日得常心。
慧心既常,則于正無受,何等為絕緣?心亦無緣絕,湛然常寂,何所住乎?故老君曰:損之又損之,以至于無為也。
心在莫存心慧照湛常,則雲心在;心忘慧照,故曰莫存。
既不将而不迎,心緣則無絕,而無住矣,真則守真淵真者,謂常心慧照,清淨不雜也。
若湛彼慧源,寂無所染,既無知法,亦無緣心,則泰和含真,本不相離,故雲守爾。
西方修理志離志理者,性也;志者,心有所注也。
前絕外境受,此絕内性受也。
言修性者,心有所注。
心有所注,但得遍照,外塵已絕,境識無住,離形去智,同于大通,性修反初,圓照無滞,内外俱靜,玄之又玄,則離于住想矣,積修不符離上令修性離志,則内外俱寂,無起住心,亦無空心,坐忘行忘,次來次滅,若積修習,不能忘泯,起修一念,發引千鈞,内照既搖,外塵鹹起,則與彼離志不相符合矣,志而不修志若心無所注,則何由漸悟?必固所注,而得定心,心得故雲志也。
不修志者,明離志而不積修,忘修而後性足,則寂然圓照矣已業無已知因心注而慧業清淨,故雲已業。
内忘諸己,外忘諸物,于慧照心無毫芒用。
則于已業自亦忘知,故雲無已知也。
中央諸食氣結氣夫一氣凝結,以和泰和,和一皆泰,則慧照常湛。
今口納滋味,以充五髒,身聚泡沫,以載其形。
生者,受骸于地,凝濕于水,禀熱于火,持息于風,四緣結漏,皆非妙質。
故淄涅一氣,昏汩泰和,令生想受,識動之弊穢矣。
非諸久定結言人當令泰和舍一,無所想受,守真湛常,則與泰和合體。
今以諸食結氣,故非久定結也。
氣歸諸本氣四緣受識,六染生弊,地水火風,散而歸本,根識既識,則從所受業矣。
随取當随洩取者,受納也;洩者,發用也。
夫想有二受,業有二應,随所受納,法用其微。
若泰和和一,則一氣全和,緻彼虛極,謂之複命,複命得常,是名正受。
正受淨業,能生慧照,慧照湛常,一無所有,則出入無間矣。
不者,則食氣歸諸四緣,業成淪于六趣。
---------------------------------------- ◎谷神妙氣訣 訣曰:玄氣為吾籬落,元氣為吾屋宅,始氣為吾床席。
天為玄氣正清,從我頭上而下入我舍,止我肝,關川九天,從我兩目而出;水為元氣正白,從我左右脈下入我舍,止我肺,關川九天,從我兩鼻孔中而出;地為始氣正黃,從我左右足下而入我舍,止我脾,關川九天,從我口中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