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
關燈
小
中
大
氣,候閑時,鼓十咽、二十咽,含令腸滿,然後存思,行入四支。
有事之時,即一咽一行氣,手足須着物,候氣通流,必虛心忘形,然後煩蒸之氣散出,四支精華之氣凝歸氣海,久而自然胎成。
封固支節,得雷鳴相應,當鼓轉其腹,令氣調暢也。
夫服氣導引,先須舒展手足,鼓咽即捩身左右,精思入骨節,行引相應,令通不斷,謂之行氣導引。
又宛轉盤回,存思氣從手足關節散出。
古經雲,有行氣導引,非至道口傳,罕有知者。
夫行氣導引,若饑時服,候腹滿,乃行之,若食飽後,旋行之桑榆子曰:飽,宜為飲字之誤也。
修養者平居無飽,況行氣之時乎。
若兼服氣導引,當候閑時習之,非尋常可作也。
夫服氣導引,當居靜密房室,不欲處高屋當風,如遇暴風疾雨,沾濕沖寒,冒熱遠來,皆須歇息,候其體乾氣和,方可為之。
若欲四支常瘦,即數導引,謂肌膚充悅也。
若能導引服氣,不失其時,則神氣常清,形容不易,暴脂虛肉不生,永無諸疾矣。
世人或謂,服氣與胎息殊,誤之深矣。
胎從氣中結,氣從胎中息,久服則清氣凝而為胎,濁氣散而出,胎成可以入水蹈火。
世人或依古方,或受非道者,以秘數之,貴其息長,不亦謬乎?殊不知五髒無常服之氣,一時閉塞關門,豈知是胎中自然之意,但煩勞形,終無所益!時人服氣多閉口縮鼻,皆抑忍之,但須取息長,不知反損。
問曰:氣外氣内,二氣俱出五髒,焉得内外吐納不同桑榆子曰:此言二氣,俱出五髒,即大謬也。
外氣,喘息之氣,即府氣也,但入至榮衛,非自中而有者也,焉得謂之出于五髒乎?答曰:服内氣鼓努之時,即胃海開納,真氣封固。
納訖,即還閉,徐徐出外氣,自然有殊。
夫抑塞口鼻,氣俱不通,不通即蓄損五髒,此乃求益而反損也。
且人健時閉氣息即易,有疾力微即難制,豈不失之極也。
若服内氣,用力甚少,而功即多,當勤行之也。
問曰:夫上士先導引後出入,下士先出入後導引,何也?答曰:上士先導引,穢氣随舉動散出;下士後導引,恐其穢氣入支節不散。
此則學氣導引,得與不得有殊桑榆子曰:上下猶言先後進也,系于功用淺深,非賢愚品第之位。
斯道也,豈愚者之為乎?但有賢而不能者也天師雲:内氣者一,吐氣有六,氣道成乃可為之。
吐氣六者:吹、呼、嘻、■、噓、■、皆出氣也桑榆子曰:喣一本為呵。
大抵六氣之用,與他本有五不同也。
時寒可吹以去寒;時溫可呼以去熱;嘻以去風;喣以去煩;又以去下氣;噓以散滞;呬以解熱。
凡人者則多呼呬,道家行氣不欲噓呬,長息之忌也。
悉能六氣,位為天仙呬,醜利、許氣二反。
桑榆子曰:凡人者,喜怒嗜欲,衆邪之氣不絕于中,辛鹹甘酸外物之味未離于口,若即便禁長息,則穢濁之氣無洞盡之期。
彼得道者,無思無慮,無榮無欲,含其浩然之氣,又焉取于噓呬哉?彼視噓呬,猶決提耳。
凡服氣畢,即思存南方熒惑星為赤氣,大如珠,入其天關中,流入藏腑,存身盡為氣。
每日一遍,此其以陽煉陰,去三屍之患。
又古涓子留口訣,令想火煉身為炭。
道者商量,火氣非自然陽精,但恐傷神,未可為也。
其精者,真人密傳,至妙精思,行之勿疑桑榆子曰雲:商量者,延陵君之意也,夫存想之中,甯暇分别其自然與非自然乎?若有所言,則存之與想得為自然否?況人間煉丹亦用火,則火與熒惑同是天地之中一物耳,亦何擇然。
凡導引服氣之時,衣帶常欲寬,若緊急即損氣,氣海悶桑榆子曰:損謂限滞之也,非能傷之。
夏冬寝處,飲食常欲溫,勿食酸鹹油膩之物,食之損五髒。
五髒損即神不安。
豬狗肉生果子,尤忌尤忌。
---------------------------------------- ◎延陵君煉氣法 每服氣馀暇,取一靜室無人處,散發,脫衣,覆被,正身仰卧,展腳及手,勿握固。
淨席一領,邊垂着地,其發梳以理之,令散垂席上,即便調氣。
氣候得所咽之,便閉氣盡則令悶。
又冥心無思,任氣所之,氣悶即開口放出,氣新出喘息急,即且調氣,七八氣已來,急即定,又煉之。
如此,有暇且十煉之。
止為新功,恐氣未通,擁在皮膚,反緻疾也。
更有馀暇,又煉之,即更加五六煉,至二十,三十,或四十,五十,并無定限,何以為則?如服氣功漸成,關節通,毛孔開,煉到二十、三十,即覺遍身潤,或汗出,如得此狀,即是功效。
新煉得通潤則止,漸漸汗出即好。
且安心穩卧,不得早起沖風等。
如病人得汗,良久将息,即可着衣,徐徐行步,小言愛氣,省事澄思,身輕目明,百脈流注,四支通暢。
故《黃庭經》雲:千災已銷百病痊,不憚虎狼之兇殘,亦以卻老年永延。
夫煉氣者,每夜頭及午時任自方便,候神情清爽,即依前次第,迅坐修咽,勤勤緻之,不得堕慢。
忽有昏悶欲睡,即睡,不得昏悶欲睡之時強為,即卻邪亂其意,意邪氣亂,失正道也。
如新服未有正氣,即較昏昏,已後亦無昏沉矣桑榆子曰:所言須勤勤,不得堕慢。
又說:任方便,不得勉強,消息之妙在于此矣。
則知勤勤不在勉強,候未方便,甯循堕慢,藏修息遊,乘自然以運,則氣行矣。
夫煉氣者,即不得每日行之。
十日、五日有馀暇,覺不通暢,四體煩悶,即為之,常日無功,不用頻也桑榆子曰:陰陽合節,即不為災■。
此雲常日無功,若如所言,為之何害?但以不止于無功,将臻乎有咎。
何以言之?借如炎帝勤稼而并功倍功,必反為大旱也。
按摩亦然。
有事之時,即一咽一行氣,手足須着物,候氣通流,必虛心忘形,然後煩蒸之氣散出,四支精華之氣凝歸氣海,久而自然胎成。
封固支節,得雷鳴相應,當鼓轉其腹,令氣調暢也。
夫服氣導引,先須舒展手足,鼓咽即捩身左右,精思入骨節,行引相應,令通不斷,謂之行氣導引。
又宛轉盤回,存思氣從手足關節散出。
古經雲,有行氣導引,非至道口傳,罕有知者。
夫行氣導引,若饑時服,候腹滿,乃行之,若食飽後,旋行之桑榆子曰:飽,宜為飲字之誤也。
修養者平居無飽,況行氣之時乎。
若兼服氣導引,當候閑時習之,非尋常可作也。
夫服氣導引,當居靜密房室,不欲處高屋當風,如遇暴風疾雨,沾濕沖寒,冒熱遠來,皆須歇息,候其體乾氣和,方可為之。
若欲四支常瘦,即數導引,謂肌膚充悅也。
若能導引服氣,不失其時,則神氣常清,形容不易,暴脂虛肉不生,永無諸疾矣。
世人或謂,服氣與胎息殊,誤之深矣。
胎從氣中結,氣從胎中息,久服則清氣凝而為胎,濁氣散而出,胎成可以入水蹈火。
世人或依古方,或受非道者,以秘數之,貴其息長,不亦謬乎?殊不知五髒無常服之氣,一時閉塞關門,豈知是胎中自然之意,但煩勞形,終無所益!時人服氣多閉口縮鼻,皆抑忍之,但須取息長,不知反損。
問曰:氣外氣内,二氣俱出五髒,焉得内外吐納不同桑榆子曰:此言二氣,俱出五髒,即大謬也。
外氣,喘息之氣,即府氣也,但入至榮衛,非自中而有者也,焉得謂之出于五髒乎?答曰:服内氣鼓努之時,即胃海開納,真氣封固。
納訖,即還閉,徐徐出外氣,自然有殊。
夫抑塞口鼻,氣俱不通,不通即蓄損五髒,此乃求益而反損也。
且人健時閉氣息即易,有疾力微即難制,豈不失之極也。
若服内氣,用力甚少,而功即多,當勤行之也。
問曰:夫上士先導引後出入,下士先出入後導引,何也?答曰:上士先導引,穢氣随舉動散出;下士後導引,恐其穢氣入支節不散。
此則學氣導引,得與不得有殊桑榆子曰:上下猶言先後進也,系于功用淺深,非賢愚品第之位。
斯道也,豈愚者之為乎?但有賢而不能者也天師雲:内氣者一,吐氣有六,氣道成乃可為之。
吐氣六者:吹、呼、嘻、■、噓、■、皆出氣也桑榆子曰:喣一本為呵。
大抵六氣之用,與他本有五不同也。
時寒可吹以去寒;時溫可呼以去熱;嘻以去風;喣以去煩;又以去下氣;噓以散滞;呬以解熱。
凡人者則多呼呬,道家行氣不欲噓呬,長息之忌也。
悉能六氣,位為天仙呬,醜利、許氣二反。
桑榆子曰:凡人者,喜怒嗜欲,衆邪之氣不絕于中,辛鹹甘酸外物之味未離于口,若即便禁長息,則穢濁之氣無洞盡之期。
彼得道者,無思無慮,無榮無欲,含其浩然之氣,又焉取于噓呬哉?彼視噓呬,猶決提耳。
凡服氣畢,即思存南方熒惑星為赤氣,大如珠,入其天關中,流入藏腑,存身盡為氣。
每日一遍,此其以陽煉陰,去三屍之患。
又古涓子留口訣,令想火煉身為炭。
道者商量,火氣非自然陽精,但恐傷神,未可為也。
其精者,真人密傳,至妙精思,行之勿疑桑榆子曰雲:商量者,延陵君之意也,夫存想之中,甯暇分别其自然與非自然乎?若有所言,則存之與想得為自然否?況人間煉丹亦用火,則火與熒惑同是天地之中一物耳,亦何擇然。
凡導引服氣之時,衣帶常欲寬,若緊急即損氣,氣海悶桑榆子曰:損謂限滞之也,非能傷之。
夏冬寝處,飲食常欲溫,勿食酸鹹油膩之物,食之損五髒。
五髒損即神不安。
豬狗肉生果子,尤忌尤忌。
---------------------------------------- ◎延陵君煉氣法 每服氣馀暇,取一靜室無人處,散發,脫衣,覆被,正身仰卧,展腳及手,勿握固。
淨席一領,邊垂着地,其發梳以理之,令散垂席上,即便調氣。
氣候得所咽之,便閉氣盡則令悶。
又冥心無思,任氣所之,氣悶即開口放出,氣新出喘息急,即且調氣,七八氣已來,急即定,又煉之。
如此,有暇且十煉之。
止為新功,恐氣未通,擁在皮膚,反緻疾也。
更有馀暇,又煉之,即更加五六煉,至二十,三十,或四十,五十,并無定限,何以為則?如服氣功漸成,關節通,毛孔開,煉到二十、三十,即覺遍身潤,或汗出,如得此狀,即是功效。
新煉得通潤則止,漸漸汗出即好。
且安心穩卧,不得早起沖風等。
如病人得汗,良久将息,即可着衣,徐徐行步,小言愛氣,省事澄思,身輕目明,百脈流注,四支通暢。
故《黃庭經》雲:千災已銷百病痊,不憚虎狼之兇殘,亦以卻老年永延。
夫煉氣者,每夜頭及午時任自方便,候神情清爽,即依前次第,迅坐修咽,勤勤緻之,不得堕慢。
忽有昏悶欲睡,即睡,不得昏悶欲睡之時強為,即卻邪亂其意,意邪氣亂,失正道也。
如新服未有正氣,即較昏昏,已後亦無昏沉矣桑榆子曰:所言須勤勤,不得堕慢。
又說:任方便,不得勉強,消息之妙在于此矣。
則知勤勤不在勉強,候未方便,甯循堕慢,藏修息遊,乘自然以運,則氣行矣。
夫煉氣者,即不得每日行之。
十日、五日有馀暇,覺不通暢,四體煩悶,即為之,常日無功,不用頻也桑榆子曰:陰陽合節,即不為災■。
此雲常日無功,若如所言,為之何害?但以不止于無功,将臻乎有咎。
何以言之?借如炎帝勤稼而并功倍功,必反為大旱也。
按摩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