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
關燈
小
中
大
遣諸邪,其功不細。
戒在多,多則惽醉,醉則傷神損壽。
若遇尊貴,不獲已,即宜飲,放即三五口,飲并即大開口十數下,以遣出面蘖之毒,調治之。
常時飲一二升,徐徐飲之,亦不中酒,兼不失食,味亦不退,乃如故矣。
不用沖生産、死亡并六畜,一切穢惡不潔之氣,并不宜及門,況近之耶?甚不宜正氣。
如不意卒逢以前諸穢惡,速閉氣,上風閉目速過,便求一兩杯酒以蕩滌之。
覺氣入腹不安,即須調氣,過出濁氣,即卻咽下,更納新氣,以意送之,當以手摩之,則便含椒及飲一兩杯酒,令散矣。
如不肯散,即不須過理逼,任出無苦。
此則上焦擁,故終須調氣理之,使和平也。
而食油膩辛味,甚犯正氣,切意省之。
尚知向犯者,使勿忤也。
亦有服氣一年通氣,二年通氣實,三年功成,元氣凝實,縱有觸犯,無能為患。
日服千咽,不足為多,返老還童,漸從此矣。
氣化為津,津化為血,血化為精,精化為髓,髓化為?。
一年易氣,二年易血,三年易脈,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七年易骨,八年易發,九年易形,即三萬六千真神,皆在身中化為仙童,号曰真人矣。
勤修不倦怠,則關節相連,五髒牢固。
《黃庭經》雲:千千百百自相連,一一十十似重山。
是内氣不出,外氣不入,寒暑不侵,刀兵不害,升騰變化,素同三光也。
△休糧訣 訣曰:凡欲休糧,但依前勤修,三年之後,正氣流通,髓實骨滿,百神守位,三屍遁逃。
如此漸不欲聞五味之氣,常思不食,欲絕則絕,不為難也。
但覺腹空,即須咽氣,無問早晚,何論限約,久久自知節候,無煩其言,何用藥物!大抵服藥之人,多不能服氣,終日區區,但以藥物為務,身形不得精實,固為未得亦非上士用心也。
《黃庭經》雲:百谷之實土地精,五味外美邪魔腥,臭亂神明胎氣零,那從返老卻還嬰,何不食氣太和精,故能不死入黃甯。
此之謂也。
△慎守訣 訣曰:世上之人,多嗜欲傷生伐命,今古共焉。
不早自防,追悔何及!夫人臨終方始惜其身命,罪定而後思求善事,病成方求其藥,天綱已發,何可救之?故賢哲上士,惜未絕之命,防未禍之禍,理未病之病,遂拂衣人寰,攝心歸道。
道者,氣也;氣者,心之主;精,者命之根。
愛精重氣,然後身心保之矣。
《黃庭經》雲:方寸之中,謹蓋藏,精神還老複丁壯,養子玉樹令如杖,急固子精以自償。
又曰:長生至慎房中急,何謂死作令神泣?若當訣海百渎傾,葉去樹枯失青青。
夫長生久視,未有不由愛精保氣能緻之。
陰丹内禦之道,世莫得知,雖務于氣,而不解絕情欲,亦未免殃矣。
故曰:人自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
修養君子,自保省爾。
△服氣胎息訣 訣曰:精者,氣也;氣者,道也。
先叩齒三十六通,右轉頭一匝,如龜引頸,其胎息上至咽喉,即咽之。
如此三遍,方閉口以舌内外摩料,取津滿口漱流,昂頭咽之,上補泥丸,泥丸即昂頭是也。
下潤五髒。
老子曰:甘雨潤萬物,胎津潤五髒。
晝夜不寐,乃成真人,上緻神仙,下益壽考。
在身所有疾苦,想氣送至所苦處,即愈。
真氣逐濁氣,上沖下洩,覺神清爽,則氣自沖和。
故聖人有言:夫人在氣中,氣在人中,人不離氣,氣不離人,人藉氣而生,因失氣而死,死生之理,盡在氣也。
但調得其氣,求死不得。
則每夜半及五更,展兩腳,握固,展手去身五寸,其枕不得過二寸,閉目,依前法咽之。
梳洗訖,以暖一杯酒飲之,益胎息,潤六府,引氣開百關。
昔峨眉山仙人幽秘法,此不可言也。
老君曰:靈芝玉英,并在其腹,名山大澤,取藥服之,與道甚乖。
吾道甚易,但能行之。
早起展兩腳,喘息勻,以兩手叉腦後,手前拽,頭向後拽頓,如此三,畢;兩手相叉向前拽,前拽三兩遍,左右掣三二十遍。
畢,咽津二十遍。
如覺四體不和,即乃舌漱液三二十咽,流卻疾去。
萬金不傳非其人,造次傳者,殃及三代也。
---------------------------------------- ◎胎息經 胎從伏氣中結臍下三寸為氣海,亦為下丹田,亦為玄牝。
世人多以口鼻為玄牝,非也。
口鼻即玄牝出入之門。
蓋玄者水也;牝,土母也。
世人以陰陽氣相感,結于水母,三月胎結,十月形體具而生人。
修道者,常伏其氣于臍下,守其神于身内,神氣相合而生玄胎。
玄胎既結,乃自生身,即為内丹,不死之道也。
氣從有胎中息神為氣子,氣為神母,神氣相逐,如形與影。
胎母既結,神子自息,即元氣不散。
氣入身來為之生,神去離形為之死《西升經》雲:身者神之舍,神之主也。
主人安靜,神即居之;主人躁動,神即去之。
神去氣散,其可得生?是以人耳目手足,皆不能自運,必假神以禦之。
學道養生之人,常拘其神以為身主,主既不去,宅豈崩壞也。
知神氣可以長生,固守虛無以養神氣《道經》雲:我命在我,不在天也。
所患人不能知其道,複知而不行。
知者但能虛心絕慮,保氣養精,不為外境愛欲所牽,恬淡以養神氣,即長生之道畢矣。
神行即氣行,神住即氣住所謂意是氣馬,行止相随,欲使元氣不離玄牝,即先拘守其神,神不離身,氣亦不散,自然内實,不饑不渴也。
若欲長生,神氣相注相注者,即是神氣不相離。
《玄綱》雲:纖毫陽氣不盡不為鬼,纖毫陰氣不盡不為仙。
元陽即陽氣也,食氣即陰氣也。
常減食節欲,使元氣内運,元氣既壯,即陰氣自消。
陽壯陰衰,則百病不作,神安體悅,可觊長生。
心不動念,無來無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神之與氣,在母腹中本是一體之物,及生下為外境愛欲所牽,未嘗一息暫歸于本。
人知此道,常泯絕情念,勿使神之出入去來。
能行不忘,久而習之,神自住之矣。
勤而行之,是真道路修真之道,備盡于斯,然聖人之言,其可忘欤。
戒在多,多則惽醉,醉則傷神損壽。
若遇尊貴,不獲已,即宜飲,放即三五口,飲并即大開口十數下,以遣出面蘖之毒,調治之。
常時飲一二升,徐徐飲之,亦不中酒,兼不失食,味亦不退,乃如故矣。
不用沖生産、死亡并六畜,一切穢惡不潔之氣,并不宜及門,況近之耶?甚不宜正氣。
如不意卒逢以前諸穢惡,速閉氣,上風閉目速過,便求一兩杯酒以蕩滌之。
覺氣入腹不安,即須調氣,過出濁氣,即卻咽下,更納新氣,以意送之,當以手摩之,則便含椒及飲一兩杯酒,令散矣。
如不肯散,即不須過理逼,任出無苦。
此則上焦擁,故終須調氣理之,使和平也。
而食油膩辛味,甚犯正氣,切意省之。
尚知向犯者,使勿忤也。
亦有服氣一年通氣,二年通氣實,三年功成,元氣凝實,縱有觸犯,無能為患。
日服千咽,不足為多,返老還童,漸從此矣。
氣化為津,津化為血,血化為精,精化為髓,髓化為?。
一年易氣,二年易血,三年易脈,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七年易骨,八年易發,九年易形,即三萬六千真神,皆在身中化為仙童,号曰真人矣。
勤修不倦怠,則關節相連,五髒牢固。
《黃庭經》雲:千千百百自相連,一一十十似重山。
是内氣不出,外氣不入,寒暑不侵,刀兵不害,升騰變化,素同三光也。
△休糧訣 訣曰:凡欲休糧,但依前勤修,三年之後,正氣流通,髓實骨滿,百神守位,三屍遁逃。
如此漸不欲聞五味之氣,常思不食,欲絕則絕,不為難也。
但覺腹空,即須咽氣,無問早晚,何論限約,久久自知節候,無煩其言,何用藥物!大抵服藥之人,多不能服氣,終日區區,但以藥物為務,身形不得精實,固為未得亦非上士用心也。
《黃庭經》雲:百谷之實土地精,五味外美邪魔腥,臭亂神明胎氣零,那從返老卻還嬰,何不食氣太和精,故能不死入黃甯。
此之謂也。
△慎守訣 訣曰:世上之人,多嗜欲傷生伐命,今古共焉。
不早自防,追悔何及!夫人臨終方始惜其身命,罪定而後思求善事,病成方求其藥,天綱已發,何可救之?故賢哲上士,惜未絕之命,防未禍之禍,理未病之病,遂拂衣人寰,攝心歸道。
道者,氣也;氣者,心之主;精,者命之根。
愛精重氣,然後身心保之矣。
《黃庭經》雲:方寸之中,謹蓋藏,精神還老複丁壯,養子玉樹令如杖,急固子精以自償。
又曰:長生至慎房中急,何謂死作令神泣?若當訣海百渎傾,葉去樹枯失青青。
夫長生久視,未有不由愛精保氣能緻之。
陰丹内禦之道,世莫得知,雖務于氣,而不解絕情欲,亦未免殃矣。
故曰:人自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
修養君子,自保省爾。
△服氣胎息訣 訣曰:精者,氣也;氣者,道也。
先叩齒三十六通,右轉頭一匝,如龜引頸,其胎息上至咽喉,即咽之。
如此三遍,方閉口以舌内外摩料,取津滿口漱流,昂頭咽之,上補泥丸,泥丸即昂頭是也。
下潤五髒。
老子曰:甘雨潤萬物,胎津潤五髒。
晝夜不寐,乃成真人,上緻神仙,下益壽考。
在身所有疾苦,想氣送至所苦處,即愈。
真氣逐濁氣,上沖下洩,覺神清爽,則氣自沖和。
故聖人有言:夫人在氣中,氣在人中,人不離氣,氣不離人,人藉氣而生,因失氣而死,死生之理,盡在氣也。
但調得其氣,求死不得。
則每夜半及五更,展兩腳,握固,展手去身五寸,其枕不得過二寸,閉目,依前法咽之。
梳洗訖,以暖一杯酒飲之,益胎息,潤六府,引氣開百關。
昔峨眉山仙人幽秘法,此不可言也。
老君曰:靈芝玉英,并在其腹,名山大澤,取藥服之,與道甚乖。
吾道甚易,但能行之。
早起展兩腳,喘息勻,以兩手叉腦後,手前拽,頭向後拽頓,如此三,畢;兩手相叉向前拽,前拽三兩遍,左右掣三二十遍。
畢,咽津二十遍。
如覺四體不和,即乃舌漱液三二十咽,流卻疾去。
萬金不傳非其人,造次傳者,殃及三代也。
---------------------------------------- ◎胎息經 胎從伏氣中結臍下三寸為氣海,亦為下丹田,亦為玄牝。
世人多以口鼻為玄牝,非也。
口鼻即玄牝出入之門。
蓋玄者水也;牝,土母也。
世人以陰陽氣相感,結于水母,三月胎結,十月形體具而生人。
修道者,常伏其氣于臍下,守其神于身内,神氣相合而生玄胎。
玄胎既結,乃自生身,即為内丹,不死之道也。
氣從有胎中息神為氣子,氣為神母,神氣相逐,如形與影。
胎母既結,神子自息,即元氣不散。
氣入身來為之生,神去離形為之死《西升經》雲:身者神之舍,神之主也。
主人安靜,神即居之;主人躁動,神即去之。
神去氣散,其可得生?是以人耳目手足,皆不能自運,必假神以禦之。
學道養生之人,常拘其神以為身主,主既不去,宅豈崩壞也。
知神氣可以長生,固守虛無以養神氣《道經》雲:我命在我,不在天也。
所患人不能知其道,複知而不行。
知者但能虛心絕慮,保氣養精,不為外境愛欲所牽,恬淡以養神氣,即長生之道畢矣。
神行即氣行,神住即氣住所謂意是氣馬,行止相随,欲使元氣不離玄牝,即先拘守其神,神不離身,氣亦不散,自然内實,不饑不渴也。
若欲長生,神氣相注相注者,即是神氣不相離。
《玄綱》雲:纖毫陽氣不盡不為鬼,纖毫陰氣不盡不為仙。
元陽即陽氣也,食氣即陰氣也。
常減食節欲,使元氣内運,元氣既壯,即陰氣自消。
陽壯陰衰,則百病不作,神安體悅,可觊長生。
心不動念,無來無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神之與氣,在母腹中本是一體之物,及生下為外境愛欲所牽,未嘗一息暫歸于本。
人知此道,常泯絕情念,勿使神之出入去來。
能行不忘,久而習之,神自住之矣。
勤而行之,是真道路修真之道,備盡于斯,然聖人之言,其可忘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