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

關燈
暗,理叙多端。

    若咽非候時,則心力多倦;若無時吐納,食退氣微;若坐想存神,志羸氣憊,縱使宣明口勢,吐納開張,皆須日久月深,倦于賒闊。

    假令元氣初得通于經脈,即經體尚虛,若元氣未達經脈之間,即髒腑不免綿惙,緻其轉思食道,因此彌留。

    辯其理者,則勤苦而進輪;昧其趣者,則懈怠而退轍。

    實由不通元路,未契玄關,齋禁不齊于内神,制度有虧于外法。

    餘今所錄,至秘至神,是得自然之本原,洞了道術之根蒂。

    後代學者,宜自勉欤! △聖正規法第四 夫先聖先真之道術,通載則理合于幽微,若不逢立啟之門,難達其玄牝,若獲斯訣,可決成功。

    功滿德圓,無所不可,上以升九天,下以遊五嶽。

    若居于塵世者,可以理百病,可以消衆毒,可以鑒吉兇,可以察善惡,可以起垂死,可以救臨危,可以役神靈,可以辟刀兵,可以卻寒熱,可以離世苦。

    若居于山谷者,可以登懸險,可以升虛空,可以涉江波,可以隐形蹤,可以降毒蛇,可以伏猛獸,可以遊九府,可以栖三岫。

    進可以飛九天,退可以沉九泉,永除饑渴,度絕纏綿,隐化無滞,盈虧自然,免三途五苦之難,削黑簿丹籍之名,名書金簡之科,功記玉皇之曆,此玄元之聖力,上真之秘旨,功成之後,不思而自成,不呼而自至。

    言通雅正,語合幽微,至道無為,了然總會,一至于此,吾道成焉。

     論曰:夫達士悟道,常畏于身。

    故吾有大患,為吾有身,故有其患,患在毀傷形體,莫若寄寓神精,譬于器中安物,物假器而居之,畏器之破壞,物乃不得安居。

    形體若也消亡,精神于何處安泊?神畏身死,物忌器破。

    若乃小心護惜,專意保持,身器兩存,神物何慮?但以粗心大膽,棄擲墜撲,色欲勞形,縱性費力,炁因茲而破壞,身自此而毀傷,形如燋谷枯木,不可複生其牙葉,縱遇陽和之春,長為陰冥下鬼,畢于朽腐,可謂愍嗟,雖位極人臣,皆行屍走骨矣言雖位極人臣,若不知道,皆是行屍走骨也。

     夫玄元得之于自然,廣成受之于上仙,黃帝修之于内景,餘今遇之于中天中天,即中山,謂嵩嶽也。

    碧岩于此,遇斯經焉。

    此經微妙,不可思議。

    述服氣之神功,漸通達于胎息,之道若成,羽化之期自至,便能升于天府,名紀玉書,位為大仙,階齊聖列。

    将來學人見此《中山玉櫃服神炁經》,安心修行,請勿有疑,必然之理,通于神明,幸宜保敬,勿負餘信。

     ---------------------------------------- ◎幻真先生服内元氣訣法 △進取訣 凡欲服氣,先須高燥淨空之處,室不在寬,務在絕風瀼。

    常令左右燒香不用穢污。

    床須厚軟,腳稍令高《真诰》曰:床高鬼吹不及,言鬼神善因地炁以吹人為崇,床高三尺可也。

    衾被适寒溫,令冬稍暖尤佳。

    枕高二寸馀,令與背平。

    每至半夜後生氣時,或五更睡之初覺,先吹出腹中濁惡之炁,一九下止。

    若要細而言之,則亦不在五更,但天炁調和,腹中空,則為之。

    先閉目,叩齒三十六通,以警身神。

    畢,以手指撚目大小眦,兼按鼻左右,旋耳及摩面目,為真人起居之法。

    更随時少為導引,以宣暢關節。

    乃以舌柱上腭,料口中外津液,候滿口則咽之,令下入胃,存胃神承之,如此三,止。

    是謂漱咽靈液,灌溉五髒,面乃生光。

    此之去就,大體略同。

    便兀然放神,使心如枯木,空身若委衣,内視返聽,萬累都遣,然後淘之。

    每事皆閉目握固,唯臨散氣之時,則展指也。

    夫握固,所以閉關防而卻精邪。

    初服氣之人,氣道未通,則不得握固,待至百日或半年,覺氣通暢,掌中汗出,則可握固。

    《黃庭經》雲:閉塞三關握固停,漱咽金醴吞玉英,遂至不食三蟲亡,久服自然得興昌。

     △淘氣訣 訣曰:凡人五髒,亦各有正氣。

    夜卧閉息,覺後欲服氣,先須轉令宿食消,故氣得出,然後始得調服。

    其法閉目握固,仰卧,倚兩拳于乳間,豎兩膝,舉背及尻,間閉氣,則鼓氣海中氣,使自内向外,輪而轉之,呵而出之,一九或二九止。

    是曰淘氣,畢則調之。

     △調氣法 訣曰:鼻為天門,口為地戶,則鼻納之,口宜吐之,不得有誤。

    誤則氣逆,氣逆則生疾。

    吐納之際,尤宜慎之,亦不使自耳聞,調之或五或七至九,令平和也。

    是曰調氣,畢則咽之,夜睡則閉之,不可口吐之也。

     △咽氣訣 訣曰:服内氣之妙,在乎咽氣。

    世人咽外氣以為内炁,不能分别,何以談哉?納吐之士,宜審而為之,無或錯誤耳。

    夫人皆禀天地之元氣而生身,身中自分元氣而理。

    每咽及吐納,則内氣與外氣相應,自然氣海中氣,随吐而上,直至喉中,但喉吐極之際,則辄閉口連鼓而咽之,令郁然有聲,汨汨然從男左女右而下,納二十四節,如水瀝瀝,分明聞之也。

    如此,則内氣與外氣相顧,皎然而别也。

    以意送之,以手摩之,令速入氣海。

    氣海,臍下三寸是也,亦謂之下丹田。

    初服氣人,上焦未通,以手摩之,則令速下,若流通,不摩亦得。

    一閉口,三連咽止。

    乾咽,号曰雲行。

    一濕口咽取口中津咽,謂之雨施。

    初服氣之人,炁未流行,每一咽則旋行之,不可遽至三連咽也。

    候氣通暢,然後漸漸加之,直至于小成也。

    一年後始可流通,三年功成,乃可恣服。

    新服氣之人,炁既未通,咽或未下,須一咽以為候,但自郁然有聲,汩汩而下,直入氣海。

     ◇行氣訣 法曰:下丹田近後二穴,通脊脈,上達泥丸。

    泥丸,腦宮津名也。

    每三連咽,即速存下丹田所,得内元炁,以意送之,令入二穴。

    因想見兩條白炁,夾脊雙引,直入泥丸,熏蒸諸宮,森然遍下毛發、面部、頭項、兩臂及巨手指,一時而下入胸,至中丹田。

    中丹田,心宮神也。

    灌五髒,卻曆入下丹田,至三星,遍經褷膝、胫、踝,下達湧泉。

    湧泉,足心是也。

    所謂分一氣而理,鼓之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