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

關燈
死問病,至人不為,殺戮決罰驚魂,大怒大怖精神飛散,就中死屍,道家大忌海之至大,尚不宿屍,人之至靈,屍之至穢也。

    或誤沖見,當以桃皮、竹葉湯浴,訖,入室平卧,存想心家火遍身焚燒,身都炯然,使之如晝,然後閉氣,咽新氣,驅逐腹内穢氣,攻下洩務令出盡,當自如故;四者,勿與一切衆人争于是非,忿诤鬥競,及抱小兒,減人算壽,損志傷神;五者,勿得欺罔,一切事陰神不助,常慎言語,節度行止,勿對北旋溺,犯太一紫微,殃罰非細。

    若有違此五戒,于二七日間,眠夢之内,自有驚覺,覺悟于人,務人修善,其事秘密,無事勿洩于人所言《内景炁訣妙經》一篇,良有是也。

    夫内景是内秘之事,唯自己心内知之,固不合漏洩他人也。

     △服氣絕粒第二 要當用雙日隻日則奇,雙日則偶及本命日,預前更沐浴,于室内焚香機上,上安淨水一碗,設衾枕。

    其訣例曰:卧至夜半起坐,鳴天鼓三十六過,靜心神,為元氣和,此炁子時生發于心藏間,上貫泥丸、丹田,眉間卻行三寸是上丹田宮,週轉于身,如紫雲氣;又想太一真君如嬰兒,左手持玉訣,右手執靈符,遊于紫雲氣間。

    然後平枕正卧,絕一切浮想,浮想若不除,則心神炁當閉不行,絕想止念既定,然待出息盡便閉,玄牝氣鼓滿,牙齒勿得相近,欲咽之時,齒牙微相近,仍須收息縮氣?音攝腹咽下,以咽得為度,咽得飽以為期,亦無時限,此法與諸家咽氣不同。

    若不收息縮氣,取?咽下,則不入大腹中,又不入食脈中。

     夫喉嚨中咽入之氣,自有三道:一入腸胃中脈;二入五髒中脈;三入食脈。

    若不依前法縮氣?腹,但空咽得其炁,隻得獨入腸中,不入食脈,即無所成益也。

    若直下入腹中,入腸胃,緣腹中多阻隔,緻令上沖下洩,食退其腸,四肢漸似無力,體内不免虛羸。

    縱吃湯飲,餌服諸藥,并亦不免口乾、舌澀。

    若但依此法,候氣滿口,食久畜取,?腹咽下,自當分入食脈及五髒,内息以此為都契。

    假令元氣未達腸中,其食脈已先強滿,與食無異,辄無虛羸,神妙無比。

    若不依此,一日縱三五十度咽氣,其腹内未免欠乏,常有所思于食,即不可見其效矣。

    要坐服亦得,須依前法,以炁息畜咽入,咽入之時,仍須低頭取勢咽下,咽下即當時分入髒腸及食脈中,但解用氣,食脈當時強滿,滿即自然飽足。

    如未曾學者,亦不過三數日便見次第。

    若咽物不得,縱咽不入于食脈,及心意妄思,即是夙生無分矣。

     諸門咽氣,皆先入腸中,沖排滓穢,經三五七日後,方達食脈。

    縱達食脈,且神勞力倦,思食之意未能全絕,假令堅守數日之間,尚多腹中欠乏。

    若遇此法,但持四十九日,自然絕思飲食,縱有百味佳肴,都不采覽,神功若此,無以加焉。

    切在藏秘,勿示見人者也。

     凡春夏秋冬,并不假暖氣,日久自悟,諸理了然。

    若要湯藥、杏仁、姜、蜜及好蜀茶無妨,力未圓可以調助,唯姜不得多着,性能壞物,善奪人志。

    曾有通服豉湯,此則未達深理,豉且本性太冷,久淹塵穢,隻辟面毒及解傷寒,大約傷壞藏府,正傾元氣,特宜忌之。

    前雲收息者,當低頭納氣,炁入都亦無聲,攻排滓穢,務令速退腸中滞食,納得元炁,自然常飽,此是氣與神合行之至也。

    三日後,亦不擇行住坐卧,為之總得,亦不假緻氣,但咽強自下,人亦不知,自覺體理疏通,四肢過于常健。

    如此七日,神炁自足,不假久煉功夫,亦不要每日存想。

    自此一百日,三屍自除,忽爾一日,神自内現。

    但食氣五十日,谷氣方盡,便可絕諸湯藥,其食出時,當有五色物出如似膿血。

    此物既盡,諸府通達,内視藏胃,如晝所見。

    若得至此,切不得慢洩于人,一旦神功通悟,亦不得辄懷怪異,尤須秘之,勿申于外。

    自然之功,外奸亦所不入,在陽不燋托陰不腐,一切質礙,無不穿貫,不危不殆。

    若谷氣未盡,即不到通地,如曾經受法之後,得遇此術,神氣内輔,靈響外應,自然自在,無所拘束,要食亦得,不食亦得,食亦無損,絕亦無傷,再食再服,不揀月日,不論行住坐卧,處處總得。

    若不食多時,要得食者,可依前受法訖即食;若食多時,要得絕者,亦可受法訖,更依術為之,取以大成,諸絕為定。

     夫至道無二,守之必成。

    但不錯功,自然玄秘,世間吉兇善惡,無不曉達,上至天府,下至陰司,一切神靈,皆得使役,所有疾病,見無不理,所有異物,見無不識,顔如童女,光彩射人,行速如風,所去無滞,一年之外,自入玄門。

    玄門者,謂入胎息道言:玄牝門,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又,玄之又玄,衆妙之門也。

     △胎息羽化功第三 夫修胎息,于密室中厚設床枕,焚上好名香,兼請一至友為伴,緣初學人乍通玄路,見種種事,善惡境界,鬼神形容,自涉怪疑,心生妄亂,必恐閉息不固,事須要假相伴以安其意,切在清淨心神,使寂然不動自淨其心,無想他事,善惡俱舍,出入兩忘,有若處胎,了然絕息,即寂然不動也。

    可正施手足,平枕仰卧,待出息盡,欻然閉之,更勿令出,當得攻面,流下四肢,渾身稍熱,處處自得,絕喘絕息,乃遣至下,籌記洩息數凡一出一入口鼻之氣,名一息。

    以傍人出入,數其息也。

    不過五百息,内景自現。

    若卻還口鼻中,當微微放出,功至千息,其效的然,當易換骨肉,煉髓如霜,即合于大元,通于天府。

    上清事固不可裁其功,元力固不可明其德,神仙之法固不可宣其言,修道之術固不可示其要。

    所以雖言胎息,不說羽化者,良由此也。

    若依此術修煉,胎息得成而羽化亦成就,自有五神相伴,不假至友,此則不言之功,功已成矣。

    此《中山玉櫃服神氣經》,非至人至行,不可妄傳,豈唯罪業一身,抑亦殃累七祖,切宜誡慎,勿示非人。

     論曰:氣功妙篇,氣術之道數略同,專其精通,則世一二,且諸門咽氣,或功繁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