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
關燈
小
中
大
神也;又存想七政,配合五髒。
所謂肺魁、肝?、心輶、脾驩、膽瀍、左腎?、右腎旟,當想真君降其本髒,仍須密念七過。
次想二十八宿週遍形體,以輔七政,依此法數之,先從左手腕起角,左肘亢,左肩氐房,右胯心,右膝尾,右足踝箕;卻從右手腕起鬥,右肘牛,右肩女、虛,自心至左胯危,左膝室,左足踝壁;又卻從右足以踝起奎,右膝婁,右胯胃,至心昴,自心至左肩畢,左肘觜,左手腕參;又卻從左足踝起井,左膝鬼,左胯柳,至心星,自心至右肩張,右肘翼,右手腕轸。
又自左手腕起角宿,至右手腕匝轸宿。
凡一十三處存想,象一年之有閏。
計兩度交互數之,一十二處皆存兩宿,囗心一處獨存四宿,都計二十八宿。
凡存想五髒六腑、三魂七魄、四神七政、二十八宿,訖,即吐出衆雜死濁之氣,然後閉口,從鼻左孔納其生清之氣,内想冥目,想此氣綿綿下至丹田,方週流通傳,汨汩作聲,氣滿即再吐出,切不得令自己耳聞。
如此十過,止。
此即王真人法也。
---------------------------------------- ◎大威儀先生玄素真人要用氣訣 凡用氣法,先須左右導引,令骨節開通,筋柔體弱;然後正身端坐,吐納三過,使無結滞,靜慮忘形,令氣平息。
良久,徐徐先以口吐濁氣,鼻引清氣。
凡此六、七過,此名調氣。
調氣畢,即口鼻俱閉虛含,令氣滿口,即鼓口十五過已上更佳,如咽一大口水入腹中,直以心存至氣海中;良久,更依前法咽之,但以腹飽為度,亦不限過數。
然後虛心、實腹、閉口,以手左右摩腹上,令氣流行,即鼻中細細放,通息,勿令喘粗,恐失中和。
然後正身仰卧,四平着床枕,枕高低與身平,兩手握固,展手離身四、五寸,兩腳亦相去四、五寸,然後鼻中息收,即口鼻俱閉,心存氣,行遍身,此名運氣。
如有病,即心存氣偏注病處。
如氣急,即鼻中細細放,通息,口不開,候氣息平,還依前法閉之,搖動兩足指及手指并骨節,以汗出為度,此名氣通。
即徐徐收身側卧,拳兩腳,先左邊着地,經十息。
即轉右邊着地,亦十息,此名補損。
依此法服,經一月後,行立坐卧時,但腹空即鼓咽之,不限時節,如吃飯了,即吃空飯一兩口,和水咽下。
此名洗五髒。
即以清水熟漱口,虛心實腹,令髒府葉舒展,咽之,令五髒不停五味氣;訖,即以口先吐濁氣,鼻引清氣,不限多少,盡須放之,如下洩一濁氣出,還煉一口和氣補之。
若尋常吃飯飲茶,此皆外氣入,當須入口便合口,口既合,所入外氣即于鼻中出也。
鼻中卻入氣,即是清氣也。
常須合口吃飯,不令口中有氣入,入即是死氣。
凡人言語,口中氣出,必須卻于鼻中入。
此常行吐納也。
行住坐卧,常須搖動腳指。
此名常令氣得下流。
常行此事,動靜念之。
如節候不精,忽有外氣入腹,即覺微痛,可以摩腹一百下,氣即下洩也。
氣或上必不得出,抑之使下,此名理順。
忌破氣物及生冷、黏膩等物,不宜吃動氣冷物。
如依此法,不阙常行,九年功成,履空如履實,履水如履地。
---------------------------------------- ◎王說山人服氣新訣 子夏曰:食氣者,神明而壽。
《黃庭經》雲:玉池清水灌靈根,審能修之可長存。
釋氏止觀,其有用氣療疾法。
是知氣之與液,遞相通潤也。
古經法皆有時節行之,今議食氣,不複以時節也。
液則時時助氣,使調滑也。
所論食氣,皆内氣也,咽之代食耳;液者,咽之代漿耳。
上食新氣,下洩舊氣,使推陳而納新也。
咽氣不必飽滿,下洩不必常出,但得無臭,即自平定。
咽氣不必常咽,但氣清則腹内自平,夫然,不須咽矣。
初學之時,覺饑即食,食時不覺饑,即由氣矣。
若食常以一咽、兩咽壓之,則食易消。
食漸消,如咽數至,食消氣自調。
若覺腹中氣小妨,即或行或卧,東轉西側,以意想驅逐之,使下。
若未下,不得急性忙迫,但以意從容之,不久自洩也。
食氣時若欲上噫,但任意出,必不得抑之也桑榆子曰:夫功淺多噫,蓋由乍服所得真氣尚少,疳所必多,不正而多,命宮不受,則宜常有出者;又初服之時,所咽者往往不到氣海,則無所歸投,返上為噫也。
若得内氣,又不入到氣海,自然無噫,如着功多時,忽複噫者,不是傷多即是外氣誤入也。
欲下出,任下出,必不得秘之,在細意自審也。
消息盈虛,久而自得其妙矣。
宜行步,兼小導引,引亦不得頻為之。
世間諸事皆自細意斟酌之。
有諸疾,則絕粒三數日,輕則一日、兩日,更輕即絕一頓亦得。
若疾在上,以意想上驅之,在下,以意想下驅之;若在四肢及左右側,并以想驅逐之,則愈矣。
大都不得閉氣,若閉氣,即疾生。
所食物宜潤暢,寒暑皆适宜也。
瘴瘧時,但絕粒數日,靜居則差矣。
---------------------------------------- ◎嵩山李奉時服氣法 每欲服氣,如嬰兒吮乳,氣息似悶,即咽之。
依前吮咽,大悶即放令口出,甚須微細。
每咽使心送之至臍下,有病亦使心送至病處。
當服之時,第一須閉目,專意、握固,新欲服之,安神氣,然後為之,先須導引,令四體舒緩,然後為之,卧服,勿枕枕,舒手足安定。
如病重,氣甚悶,頻蹙上至極,仍便握固咽氣,氣行聲從耳中出,即得矣。
秘之秘之。
此為内氣,無問早晚、晴明、陰晦,須服即服,大都得晴明時大精。
若服外氣,即有生氣,知之十年,服之五日,不服即無益矣。
每日五更、午時,服第一服了,須攝煉,兼以手按之,勿令心腹下硬。
所謂肺魁、肝?、心輶、脾驩、膽瀍、左腎?、右腎旟,當想真君降其本髒,仍須密念七過。
次想二十八宿週遍形體,以輔七政,依此法數之,先從左手腕起角,左肘亢,左肩氐房,右胯心,右膝尾,右足踝箕;卻從右手腕起鬥,右肘牛,右肩女、虛,自心至左胯危,左膝室,左足踝壁;又卻從右足以踝起奎,右膝婁,右胯胃,至心昴,自心至左肩畢,左肘觜,左手腕參;又卻從左足踝起井,左膝鬼,左胯柳,至心星,自心至右肩張,右肘翼,右手腕轸。
又自左手腕起角宿,至右手腕匝轸宿。
凡一十三處存想,象一年之有閏。
計兩度交互數之,一十二處皆存兩宿,囗心一處獨存四宿,都計二十八宿。
凡存想五髒六腑、三魂七魄、四神七政、二十八宿,訖,即吐出衆雜死濁之氣,然後閉口,從鼻左孔納其生清之氣,内想冥目,想此氣綿綿下至丹田,方週流通傳,汨汩作聲,氣滿即再吐出,切不得令自己耳聞。
如此十過,止。
此即王真人法也。
---------------------------------------- ◎大威儀先生玄素真人要用氣訣 凡用氣法,先須左右導引,令骨節開通,筋柔體弱;然後正身端坐,吐納三過,使無結滞,靜慮忘形,令氣平息。
良久,徐徐先以口吐濁氣,鼻引清氣。
凡此六、七過,此名調氣。
調氣畢,即口鼻俱閉虛含,令氣滿口,即鼓口十五過已上更佳,如咽一大口水入腹中,直以心存至氣海中;良久,更依前法咽之,但以腹飽為度,亦不限過數。
然後虛心、實腹、閉口,以手左右摩腹上,令氣流行,即鼻中細細放,通息,勿令喘粗,恐失中和。
然後正身仰卧,四平着床枕,枕高低與身平,兩手握固,展手離身四、五寸,兩腳亦相去四、五寸,然後鼻中息收,即口鼻俱閉,心存氣,行遍身,此名運氣。
如有病,即心存氣偏注病處。
如氣急,即鼻中細細放,通息,口不開,候氣息平,還依前法閉之,搖動兩足指及手指并骨節,以汗出為度,此名氣通。
即徐徐收身側卧,拳兩腳,先左邊着地,經十息。
即轉右邊着地,亦十息,此名補損。
依此法服,經一月後,行立坐卧時,但腹空即鼓咽之,不限時節,如吃飯了,即吃空飯一兩口,和水咽下。
此名洗五髒。
即以清水熟漱口,虛心實腹,令髒府葉舒展,咽之,令五髒不停五味氣;訖,即以口先吐濁氣,鼻引清氣,不限多少,盡須放之,如下洩一濁氣出,還煉一口和氣補之。
若尋常吃飯飲茶,此皆外氣入,當須入口便合口,口既合,所入外氣即于鼻中出也。
鼻中卻入氣,即是清氣也。
常須合口吃飯,不令口中有氣入,入即是死氣。
凡人言語,口中氣出,必須卻于鼻中入。
此常行吐納也。
行住坐卧,常須搖動腳指。
此名常令氣得下流。
常行此事,動靜念之。
如節候不精,忽有外氣入腹,即覺微痛,可以摩腹一百下,氣即下洩也。
氣或上必不得出,抑之使下,此名理順。
忌破氣物及生冷、黏膩等物,不宜吃動氣冷物。
如依此法,不阙常行,九年功成,履空如履實,履水如履地。
---------------------------------------- ◎王說山人服氣新訣 子夏曰:食氣者,神明而壽。
《黃庭經》雲:玉池清水灌靈根,審能修之可長存。
釋氏止觀,其有用氣療疾法。
是知氣之與液,遞相通潤也。
古經法皆有時節行之,今議食氣,不複以時節也。
液則時時助氣,使調滑也。
所論食氣,皆内氣也,咽之代食耳;液者,咽之代漿耳。
上食新氣,下洩舊氣,使推陳而納新也。
咽氣不必飽滿,下洩不必常出,但得無臭,即自平定。
咽氣不必常咽,但氣清則腹内自平,夫然,不須咽矣。
初學之時,覺饑即食,食時不覺饑,即由氣矣。
若食常以一咽、兩咽壓之,則食易消。
食漸消,如咽數至,食消氣自調。
若覺腹中氣小妨,即或行或卧,東轉西側,以意想驅逐之,使下。
若未下,不得急性忙迫,但以意從容之,不久自洩也。
食氣時若欲上噫,但任意出,必不得抑之也桑榆子曰:夫功淺多噫,蓋由乍服所得真氣尚少,疳所必多,不正而多,命宮不受,則宜常有出者;又初服之時,所咽者往往不到氣海,則無所歸投,返上為噫也。
若得内氣,又不入到氣海,自然無噫,如着功多時,忽複噫者,不是傷多即是外氣誤入也。
欲下出,任下出,必不得秘之,在細意自審也。
消息盈虛,久而自得其妙矣。
宜行步,兼小導引,引亦不得頻為之。
世間諸事皆自細意斟酌之。
有諸疾,則絕粒三數日,輕則一日、兩日,更輕即絕一頓亦得。
若疾在上,以意想上驅之,在下,以意想下驅之;若在四肢及左右側,并以想驅逐之,則愈矣。
大都不得閉氣,若閉氣,即疾生。
所食物宜潤暢,寒暑皆适宜也。
瘴瘧時,但絕粒數日,靜居則差矣。
---------------------------------------- ◎嵩山李奉時服氣法 每欲服氣,如嬰兒吮乳,氣息似悶,即咽之。
依前吮咽,大悶即放令口出,甚須微細。
每咽使心送之至臍下,有病亦使心送至病處。
當服之時,第一須閉目,專意、握固,新欲服之,安神氣,然後為之,先須導引,令四體舒緩,然後為之,卧服,勿枕枕,舒手足安定。
如病重,氣甚悶,頻蹙上至極,仍便握固咽氣,氣行聲從耳中出,即得矣。
秘之秘之。
此為内氣,無問早晚、晴明、陰晦,須服即服,大都得晴明時大精。
若服外氣,即有生氣,知之十年,服之五日,不服即無益矣。
每日五更、午時,服第一服了,須攝煉,兼以手按之,勿令心腹下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