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
關燈
小
中
大
則鼻息,鼻息則調和,調和則清氣來至清氣來至,則自覺,自覺則形熱,形熱則汗出,且勿使起,則安養氣,務欲其久。
當去忿怒愁憂,忿怒愁憂止則氣不亂,氣不亂則正氣來至,正氣來至則口内無唾,而鼻息微長,鼻息微長則五髒安,五髒安則氣各順其理,百病退去,飲食甘美,視聽聰明,形體輕強,可長生矣。
夜半至日中為生氣,從日中至夜半為死氣。
當以生氣時正偃卧,冥目握固,閉氣息,于心中數至二百,乃口吐出之,日增數。
如此身神具,五髒安。
能閉氣數至二百五十,即绛宮神守泥丸,常滿丹田,數至三百,華蓋明,目耳聰,舉身無病,邪不複幹,玉女使令司命着生籍矣。
---------------------------------------- ◎太清王老口傳服氣法 此卷口訣,并是楊府脫空王老所傳授。
其脫空王老,時人莫知年歲,但見隐見自若,或示死于此,即生于彼,屢于人間蟬蛻轉脫,故時人謂之脫空王老也。
多遊楊府,自言姓王,亦不知何處人耳。
每逢志士,即傳此訣。
雲秘妙方,若傳非其人,自招其咎。
此卷并學有次第志人口訣,非初學法也。
為當學人初兼食服,以此屢言食物。
且食氣秘妙,切資斷食,使谷氣并絕。
但能精修此法,知騰陟仙道不遠耳。
凡人腹中三處有隔,即心有隔,初學服氣者,皆覺心下胃中滿,但少食,久作之,自覺通下;生藏下有隔,即覺腸中滿,久而作之,自覺到臍;下丹田中有隔,能固志通之,然後始覺氣週行身中,遊行身中,猶自未入鸠中。
後覺鸠中氣出,即能與人治病也。
初學時,必須安身閑處,定氣澄心,細意行之,久而不已,氣入腸中,即于行住坐卧一切處不妨。
胃中氣未下入腸中來,即不得作,難成。
初服氣,皆須因入息時,即住其息,少時似閉滿,其息出時,三分可二分出還住,少時咽之,咽已又作,至腹中滿休,必須日夜四時作,為初學人氣未入丹田還易散,意欲得氣入丹田未間,縱不服氣亦氣不散。
四時者,朝、暮、子、午時是也。
心裡滿,但不服氣,咬少許甘草,桂亦得,其滿即散。
丹田未滿,亦不到滿也。
元氣下時,自然有少悶也。
秘之,勿妄傳非其人也。
---------------------------------------- ◎昙鸾法師服氣法 初寬坐,伸兩手置膝上,解衣帶,放縱肢體,念法性平等,生死不二,經半食頃,閉目,舉舌奉腭,徐徐長吐氣一息二息,傍人聞氣出入聲,初粗漸細,十馀息後,乃得自聞聲。
凡覺痛癢處,便想從中而出,但覺有異,漸漸長吐氣,從細至粗,十息後還如初。
或問曰:初調氣何意從粗而漸細,将罷何意從細而入粗?鸾答曰:凡行動、視盼、飲食、行坐、言語,是粗也桑榆子曰:凡修氣,學者未服及服罷,于飲食言語,蓋常事也,鸾公欲使兩相接會,不令其首尾陡異也;凡睡寤後,複如前系念,如虎銜子,莫急莫緩,不問寒溫,室中先淨,所住使心不亂,靜其腠耳。
又曰:四大不調,何以察之?當于脣口察之。
冷為風增,熱為火增,滑為水增,澀為地增,不冷不熱、不澀不滑為調和。
又:聲為風增,動為喘增,癢為熱增,涎災水增,不聲不喘、不癢不涎為調和。
又:心煩為熱結,憂悸為喘結,志蕩為水結,不煩不亂、不悸不蕩為調和。
四大不調有二,或外或内。
寒熱、饑虛、飽饫、疲勞,為外起;名利、喜怒、聲色、滋味、念慮,為内起。
凡氣節量,一任自然,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而已。
但能不以生為生,乃賢于養生也桑榆子曰:諸經皆言吐納不欲自聞其聲,而鸾皆言初粗而漸細,後細而漸粗,始甚疑之,及睹下文,雲一任自然,則知辟粗細之漸行,是為最下乘者設,不欲使之與自然争力也。
然必以微細,自不聞聲為上,從細微而至無息,即胎息之理盡矣,恐學者功至之後,猶拘牽文字,着于粗細先後之門,返與自然為敵,良可哀也。
如此,又焉得不為之明辯。
---------------------------------------- ◎達磨大師住世留形内真妙用訣 吾昔于西國,授得住世留形胎息妙,師名寶冠,傳吾秘訣。
問曰:今欲東遊震旦,及諸國土,弘傳心地密法,其諸國土,人多遇寒暑為災患,所傷例皆死喪。
意欲拟向此土弘傳心法,願求留形,不為災患疫疾所侵,長能住世,留形不死,不知得以否?師雲:得。
又問曰:雲如何即得?師雲:夫所生之本,始胎息,即是神與精氣相合凝結,能變化為形者,即是為受之本。
本氣是人有之根,氣因神而生,形因氣而成。
形不得氣,無因得成;氣不得形,無因為主。
原其所禀之時,伏母臍下,混沌三月,玄牝具焉玄牝者,口鼻也。
玄牝既立,猶如瓜花,暗注母氣,終于此也。
在胎之日,母呼即呼,母吸即吸,綿綿十月,氣足形圓,神備識全,遂解胎而生矣。
悲夫!母唯知貪悅其子,不知自損其軀。
母既傷殘,隻為分形減氣,為子之因。
其子生于十月,情見于外,變嬰孩子,指頤能笑者。
先聖垂義,以為失道而後德,即人喪樸之本議雲子成,母衰也。
此其世人不知母養其子,子成母自衰矣。
故知我釋迦文佛,令孝敬父母,及報養育乳哺之恩,謂此故也。
嗟乎!世人不知于道,意逐外緣,不知胎息之術,住世留形之本。
如有後學者,但能心不緣境,住在本源;意不散流,守于内息;神不外役,免于勞傷。
人知心即念氣之主,氣即形之根,形即氣之宅,神形之具,令人相因而立,若一事有失,即不合于至理,何能久立焉?但凡夫之人年二十,口好滋味,心懷喜怒,目眩五色,耳耽五音,身貪欲樂,意逐外緣,役智
當去忿怒愁憂,忿怒愁憂止則氣不亂,氣不亂則正氣來至,正氣來至則口内無唾,而鼻息微長,鼻息微長則五髒安,五髒安則氣各順其理,百病退去,飲食甘美,視聽聰明,形體輕強,可長生矣。
夜半至日中為生氣,從日中至夜半為死氣。
當以生氣時正偃卧,冥目握固,閉氣息,于心中數至二百,乃口吐出之,日增數。
如此身神具,五髒安。
能閉氣數至二百五十,即绛宮神守泥丸,常滿丹田,數至三百,華蓋明,目耳聰,舉身無病,邪不複幹,玉女使令司命着生籍矣。
---------------------------------------- ◎太清王老口傳服氣法 此卷口訣,并是楊府脫空王老所傳授。
其脫空王老,時人莫知年歲,但見隐見自若,或示死于此,即生于彼,屢于人間蟬蛻轉脫,故時人謂之脫空王老也。
多遊楊府,自言姓王,亦不知何處人耳。
每逢志士,即傳此訣。
雲秘妙方,若傳非其人,自招其咎。
此卷并學有次第志人口訣,非初學法也。
為當學人初兼食服,以此屢言食物。
且食氣秘妙,切資斷食,使谷氣并絕。
但能精修此法,知騰陟仙道不遠耳。
凡人腹中三處有隔,即心有隔,初學服氣者,皆覺心下胃中滿,但少食,久作之,自覺通下;生藏下有隔,即覺腸中滿,久而作之,自覺到臍;下丹田中有隔,能固志通之,然後始覺氣週行身中,遊行身中,猶自未入鸠中。
後覺鸠中氣出,即能與人治病也。
初學時,必須安身閑處,定氣澄心,細意行之,久而不已,氣入腸中,即于行住坐卧一切處不妨。
胃中氣未下入腸中來,即不得作,難成。
初服氣,皆須因入息時,即住其息,少時似閉滿,其息出時,三分可二分出還住,少時咽之,咽已又作,至腹中滿休,必須日夜四時作,為初學人氣未入丹田還易散,意欲得氣入丹田未間,縱不服氣亦氣不散。
四時者,朝、暮、子、午時是也。
心裡滿,但不服氣,咬少許甘草,桂亦得,其滿即散。
丹田未滿,亦不到滿也。
元氣下時,自然有少悶也。
秘之,勿妄傳非其人也。
---------------------------------------- ◎昙鸾法師服氣法 初寬坐,伸兩手置膝上,解衣帶,放縱肢體,念法性平等,生死不二,經半食頃,閉目,舉舌奉腭,徐徐長吐氣一息二息,傍人聞氣出入聲,初粗漸細,十馀息後,乃得自聞聲。
凡覺痛癢處,便想從中而出,但覺有異,漸漸長吐氣,從細至粗,十息後還如初。
或問曰:初調氣何意從粗而漸細,将罷何意從細而入粗?鸾答曰:凡行動、視盼、飲食、行坐、言語,是粗也桑榆子曰:凡修氣,學者未服及服罷,于飲食言語,蓋常事也,鸾公欲使兩相接會,不令其首尾陡異也;凡睡寤後,複如前系念,如虎銜子,莫急莫緩,不問寒溫,室中先淨,所住使心不亂,靜其腠耳。
又曰:四大不調,何以察之?當于脣口察之。
冷為風增,熱為火增,滑為水增,澀為地增,不冷不熱、不澀不滑為調和。
又:聲為風增,動為喘增,癢為熱增,涎災水增,不聲不喘、不癢不涎為調和。
又:心煩為熱結,憂悸為喘結,志蕩為水結,不煩不亂、不悸不蕩為調和。
四大不調有二,或外或内。
寒熱、饑虛、飽饫、疲勞,為外起;名利、喜怒、聲色、滋味、念慮,為内起。
凡氣節量,一任自然,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而已。
但能不以生為生,乃賢于養生也桑榆子曰:諸經皆言吐納不欲自聞其聲,而鸾皆言初粗而漸細,後細而漸粗,始甚疑之,及睹下文,雲一任自然,則知辟粗細之漸行,是為最下乘者設,不欲使之與自然争力也。
然必以微細,自不聞聲為上,從細微而至無息,即胎息之理盡矣,恐學者功至之後,猶拘牽文字,着于粗細先後之門,返與自然為敵,良可哀也。
如此,又焉得不為之明辯。
---------------------------------------- ◎達磨大師住世留形内真妙用訣 吾昔于西國,授得住世留形胎息妙,師名寶冠,傳吾秘訣。
問曰:今欲東遊震旦,及諸國土,弘傳心地密法,其諸國土,人多遇寒暑為災患,所傷例皆死喪。
意欲拟向此土弘傳心法,願求留形,不為災患疫疾所侵,長能住世,留形不死,不知得以否?師雲:得。
又問曰:雲如何即得?師雲:夫所生之本,始胎息,即是神與精氣相合凝結,能變化為形者,即是為受之本。
本氣是人有之根,氣因神而生,形因氣而成。
形不得氣,無因得成;氣不得形,無因為主。
原其所禀之時,伏母臍下,混沌三月,玄牝具焉玄牝者,口鼻也。
玄牝既立,猶如瓜花,暗注母氣,終于此也。
在胎之日,母呼即呼,母吸即吸,綿綿十月,氣足形圓,神備識全,遂解胎而生矣。
悲夫!母唯知貪悅其子,不知自損其軀。
母既傷殘,隻為分形減氣,為子之因。
其子生于十月,情見于外,變嬰孩子,指頤能笑者。
先聖垂義,以為失道而後德,即人喪樸之本議雲子成,母衰也。
此其世人不知母養其子,子成母自衰矣。
故知我釋迦文佛,令孝敬父母,及報養育乳哺之恩,謂此故也。
嗟乎!世人不知于道,意逐外緣,不知胎息之術,住世留形之本。
如有後學者,但能心不緣境,住在本源;意不散流,守于内息;神不外役,免于勞傷。
人知心即念氣之主,氣即形之根,形即氣之宅,神形之具,令人相因而立,若一事有失,即不合于至理,何能久立焉?但凡夫之人年二十,口好滋味,心懷喜怒,目眩五色,耳耽五音,身貪欲樂,意逐外緣,役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