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
關燈
小
中
大
每動有聲,是氣到無擁,常能如此,長生道也。
竊用其道,不授口訣,反受其病。
凡欲鼓腹,不在入氣是要訣。
欲過腰關,當側卧縮兩腳,兼拳兩手,偃腰極努,如此,即不覺通也。
不然,終成閉塞。
若能常用不絕,雖在衆中密為之,用心令熟,外事不擾,尤為佳也。
若膈上并頭面間有疾處,即上攻之,尋常即下至踵及氣海中,微微用之,息自消矣。
久候液當滿口,如逆吃物,下消用之随盡。
每用氣後,必須微調息使散,若不散,他日為瘡腫,終不為佳。
須先以意在疾處攻擊之,徐徐用意攻擊令散,疾差已後,即不得注令留滞,當遣通遍身,微微如霧露是其常也。
收散俱歸海中。
閉目為想,開目為存,存則不專乃着,着則氣滞。
覺應則止,謂之常,覺覺而味謂之滞,候應專靜謂之守,流液滿口謂之報,報與應一也。
朝飲少酒,暮食少面,不可多之。
---------------------------------------- ◎胎息口訣并序 序曰:在胎為嬰,初生曰孩。
嬰兒在腹中,口含泥土,喘息不通,以臍咽氣,養育形兆,故得成全,則知臍為命門。
凡嬰孩或有初生尚活,少頃辄不收者,但以暖水浸臍帶,向腹将三五過即蘇,乃知臍為命門,信然不謬。
修道者,欲求胎息,先須知胎息之根源,按而行之,喘息如嬰兒在腹中,故名胎息矣。
乃知返本還元,卻老歸嬰,良有由矣。
綿綿不閑,胎仙之道成焉。
故先序經紀體用兼明備矣。
凡欲胎息,先須于靜室中,勿令人入,正身端坐,以左腳搭右腳上,解緩衣帶,徐徐按捺肢節,兩手握固于兩腿上,即吐納三五過,令無結滞,滌慮清閑,虛心實腹;左右徐徐搖身,令髒葉舒展,訖,還徐徐放着實;即鳴天鼓三十六過,漱滿華池;然後存頭戴硃雀,腳履玄武,左肩有青龍,右肩有白虎;然後想眉間一寸為明堂,卻入二寸為洞房,卻入三寸為丹田宮亦名泥丸宮,宮中有神人,長二寸,戴青冠,披硃褐,執绛簡;次存中丹田中丹田,心也,亦名绛宮,中有神人,亦披硃褐;次存下丹田在臍下二寸半紫微宮,亦名氣海也,中有神人,亦披硃褐桑榆子曰:《金剛經》雲: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諸相具足,彼所以立相生名者,以為戒潔之階也。
夫神豈止于上?豈住于下?豈留中間?舒澤彌乎大千挈之,亦複無物。
若随迹觀相,随相強名,常河之沙,讵足以算數。
夫神也,變化不測,甯豈如九品郎,執笏兢兢不出局門哉;次存五髒,從心起,遍存五髒六腑。
存五髒中各出本方氣,及三丹田中素雲合為一氣,于頭後出,煥煥分光九色上騰,可長三丈馀,想身在其中。
此時即口鼻俱閉,心存氣海中,胎氣出入喘息,隻在臍中。
如氣急,即鼻中細細放通息。
候氣平,還依前用心存之。
以汗出為一通,亦不限過數。
如體熱悶,即心存氣遍身出,如飯甑中氣,此名滿息。
久久行之,入玄寂中,出妙默中,再咽洞觀形中五髒六腑及大小腹,胃受一二升,如黃土色,脾長一尺二寸,在胃上,前後摩動不停,停則不和,飯食不消,如飯食不消,即是不摩矣。
當須閉氣,以手摩腹一百下,即自然轉摩矣。
次存心,心如紅蓮花未開下垂,長三寸,上有九竅,二竅在後,正面有黑毛,莖長二寸半;次存肺,肺似白蓮花開,五葉下垂,上有白脈,膜在心上覆心;次存肝,肝在心後,七葉,紫蒼色,上有黃脈,膜從左邊第三下,膽在此也,其膽色青黃,長二寸半;次存腎,腎狀如覆杯,黑色,卻着脊,去臍三寸,上小下大,左為上,右為下。
遍觀一形,三十六位、乃三百六十骨節,皆有筋纏,骨青白如玉色,筋色黃白,髓若冰雪;有三百六十穴,穴穴之中皆有鮮血,如江河、池潭也。
及見左腳中指第二節,是血液上源,其中湧出通流一形,一夜繞身三萬六千匝,至右腳中指第二節則化盡。
所以人若睡,必須側卧拳跼,陰魄全也。
亦覺,即須展兩腳及兩手,令氣通遍渾身,陽氣布也。
若如此修行,即與經所言動息善時之義合矣。
久久行之,口鼻俱無喘息,如嬰兒在胎,以臍通氣,故謂之胎息矣。
綿綿不間。
經三十年,以繩勒項,不令通氣,亦不喘息。
喘息常在臍中,水底坐經得十日、五日亦可矣。
以獨行此事,功效如前。
若覓得真,更須修道。
此事乃是一門,不可不作也。
竊用其道,不授口訣,反受其病。
凡欲鼓腹,不在入氣是要訣。
欲過腰關,當側卧縮兩腳,兼拳兩手,偃腰極努,如此,即不覺通也。
不然,終成閉塞。
若能常用不絕,雖在衆中密為之,用心令熟,外事不擾,尤為佳也。
若膈上并頭面間有疾處,即上攻之,尋常即下至踵及氣海中,微微用之,息自消矣。
久候液當滿口,如逆吃物,下消用之随盡。
每用氣後,必須微調息使散,若不散,他日為瘡腫,終不為佳。
須先以意在疾處攻擊之,徐徐用意攻擊令散,疾差已後,即不得注令留滞,當遣通遍身,微微如霧露是其常也。
收散俱歸海中。
閉目為想,開目為存,存則不專乃着,着則氣滞。
覺應則止,謂之常,覺覺而味謂之滞,候應專靜謂之守,流液滿口謂之報,報與應一也。
朝飲少酒,暮食少面,不可多之。
---------------------------------------- ◎胎息口訣并序 序曰:在胎為嬰,初生曰孩。
嬰兒在腹中,口含泥土,喘息不通,以臍咽氣,養育形兆,故得成全,則知臍為命門。
凡嬰孩或有初生尚活,少頃辄不收者,但以暖水浸臍帶,向腹将三五過即蘇,乃知臍為命門,信然不謬。
修道者,欲求胎息,先須知胎息之根源,按而行之,喘息如嬰兒在腹中,故名胎息矣。
乃知返本還元,卻老歸嬰,良有由矣。
綿綿不閑,胎仙之道成焉。
故先序經紀體用兼明備矣。
凡欲胎息,先須于靜室中,勿令人入,正身端坐,以左腳搭右腳上,解緩衣帶,徐徐按捺肢節,兩手握固于兩腿上,即吐納三五過,令無結滞,滌慮清閑,虛心實腹;左右徐徐搖身,令髒葉舒展,訖,還徐徐放着實;即鳴天鼓三十六過,漱滿華池;然後存頭戴硃雀,腳履玄武,左肩有青龍,右肩有白虎;然後想眉間一寸為明堂,卻入二寸為洞房,卻入三寸為丹田宮亦名泥丸宮,宮中有神人,長二寸,戴青冠,披硃褐,執绛簡;次存中丹田中丹田,心也,亦名绛宮,中有神人,亦披硃褐;次存下丹田在臍下二寸半紫微宮,亦名氣海也,中有神人,亦披硃褐桑榆子曰:《金剛經》雲: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諸相具足,彼所以立相生名者,以為戒潔之階也。
夫神豈止于上?豈住于下?豈留中間?舒澤彌乎大千挈之,亦複無物。
若随迹觀相,随相強名,常河之沙,讵足以算數。
夫神也,變化不測,甯豈如九品郎,執笏兢兢不出局門哉;次存五髒,從心起,遍存五髒六腑。
存五髒中各出本方氣,及三丹田中素雲合為一氣,于頭後出,煥煥分光九色上騰,可長三丈馀,想身在其中。
此時即口鼻俱閉,心存氣海中,胎氣出入喘息,隻在臍中。
如氣急,即鼻中細細放通息。
候氣平,還依前用心存之。
以汗出為一通,亦不限過數。
如體熱悶,即心存氣遍身出,如飯甑中氣,此名滿息。
久久行之,入玄寂中,出妙默中,再咽洞觀形中五髒六腑及大小腹,胃受一二升,如黃土色,脾長一尺二寸,在胃上,前後摩動不停,停則不和,飯食不消,如飯食不消,即是不摩矣。
當須閉氣,以手摩腹一百下,即自然轉摩矣。
次存心,心如紅蓮花未開下垂,長三寸,上有九竅,二竅在後,正面有黑毛,莖長二寸半;次存肺,肺似白蓮花開,五葉下垂,上有白脈,膜在心上覆心;次存肝,肝在心後,七葉,紫蒼色,上有黃脈,膜從左邊第三下,膽在此也,其膽色青黃,長二寸半;次存腎,腎狀如覆杯,黑色,卻着脊,去臍三寸,上小下大,左為上,右為下。
遍觀一形,三十六位、乃三百六十骨節,皆有筋纏,骨青白如玉色,筋色黃白,髓若冰雪;有三百六十穴,穴穴之中皆有鮮血,如江河、池潭也。
及見左腳中指第二節,是血液上源,其中湧出通流一形,一夜繞身三萬六千匝,至右腳中指第二節則化盡。
所以人若睡,必須側卧拳跼,陰魄全也。
亦覺,即須展兩腳及兩手,令氣通遍渾身,陽氣布也。
若如此修行,即與經所言動息善時之義合矣。
久久行之,口鼻俱無喘息,如嬰兒在胎,以臍通氣,故謂之胎息矣。
綿綿不間。
經三十年,以繩勒項,不令通氣,亦不喘息。
喘息常在臍中,水底坐經得十日、五日亦可矣。
以獨行此事,功效如前。
若覓得真,更須修道。
此事乃是一門,不可不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