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
關燈
小
中
大
徑路;服氣者,為不死之妙門。
深信不疑,力行無倦。
經曰: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術曰:因其出息,任以自然,而出未至半,口鼻俱關,徐徐而已,氣即上行,即舉首以聲咽之矣。
仰息左,覆息右其注在調氣篇載,以氣送通下胃氣又雲:以意引氣,送之至胃,胃中氣轉流下方,至丹田,丹田滿即流達于四肢也,轉下流至丹田,又從容如初咽下。
咽下馀息,息即丹田不隔,丹田不隔即入四肢,以意運行,即流布矣。
大底氣息不欲出于玄牝,但令通流,須出皆須調适,不得粗喘也。
若隔氣未達丹田,雖欲強為,終難緻矣。
是以初服者皆多防滿,但資少食,必在勤行,勤心行即氣自流轉,自然之功着矣。
所謂飲自然以禦世,朝神以入微,始乎三五,成乎七九,若斯道者,豈虛語哉!謂氣入腹中,皆三處有隔。
初學之者,先覺胃中防滿,噫氣不休,但少食為之,即覺通于生髒,後自覺到丹田,然始覺氣週行身中,身中調暢,即神明自然緻矣。
故須居于靜處,剋意行之,功業若成,所在可也。
如其妄動,氣即難行。
初作之時,先覆仰,凡一日一夜,限取四時。
四時不虧,即氣息相接,氣息相接,即丹田實,丹田實,即任意行之,中間停歇亦得。
其四時,謂寅、午、戌、子時也。
用仰勢法,低枕卧,縮兩肩、兩膝,伸兩手着兩肋;用覆勢法,以腹着床,以被搘胸,手足并伸。
其仰咽,即令氣從左下;覆咽,令氣從右下。
咽氣之時,皆令作聲,有津液來,亦須别咽,乃須出息氣之。
若用入息,即生風随入,不可不慎之。
咽氣中間,即别任意休息,待心喘俱定,然後乃可複為之。
初用氣時,必須安穩,坦然無事,氣則流通。
若心有所拘,即窒塞不流注也。
慎無疑慮,亦勿畏其敗失,亦勿慮其不成,但謀進取,勤勤之功,稍稍之效,自然至誠感神,神明自至矣。
夫服氣斷谷,不得思食,未能自靜,切須捺之。
若渴或熱,即煮薜荔湯,飲之即定。
湯中着少生姜,或煎姜蜜湯亦得。
如覺心中滿悶,即咬嚼些甘草、桂心、五味子等并妙。
但服氣不失其節,即氣自盈滿,縱出入行人事,或對賓客語言談話,種種運為,百無妨廢。
及成之後,更不服氣,氣亦自足。
窮神極理,妙不可言。
須食即食,須休即休,複食複氣,唯意所在。
每日飲少許酒引氣,切慎果子、五辛、邪蒿、葫荽、芸台、椿等,此物深亂人氣,慎勿食之。
如能至心,三七日中,可以内視五髒,曆曆在目,神清形靜。
行之七日,其效驗也已自知之,更須專精,二十日來不食,即腹中盡,腹中盡之後,吃一兩杯煮菜、苜蓿、芥菘、蔓菁及枸杞、葉葵等,并着少蘇油、醬、醋取味食之,勿着米、面,所欲腹中谷氣盡耳。
更四五日,除菜吃汁,又三數日後,即總停之。
可三十日,即自見矣,所謂不寒不熱,不渴不饑,修行至此,世為神人,即吾道成矣。
---------------------------------------- ◎服元氣法 服元氣于氣海。
氣海者,是受氣之初,傳形之始,當臍下三寸是也。
嬰兒誕育時,惟臍帶與母胞相連,其帶空,中如管,則傳氣之所形,從此漸凝結也。
人欲長生,必修其本,樹欲滋榮,必固其根。
人不知根本,外求修助,萬無一成。
氣海者與腎相連,屬壬癸水,水歸于海,故名氣海。
氣以水為母,水為陰,陰不能獨生成,必以陽相配。
心屬南方丙丁火,是盛陽之主,既知氣海以心守之,陽既下臨,陰即上報,是以化為雲霧,蒸薰百骸九竅,無所不達,亦能為津液,如甘雨以潤草木。
正氣流行,他氣自匿,用久轉微,意思則久矣。
初用與已成,不得同年而語。
凡氣困者,身皆有疾,沉結在内,或醫藥不能療,尤須精誠,并去外想,閉氣于氣海,以手于臍下候之,氣應之候,沖容如喘、如觸,或鳴,或痛,如掣,如物動于掌下,亦須靜候之。
兼以目下注,是陽氣照陰,陰氣騰上又能為津液也。
如此久久,鼻中喘息都無出入,隻覺氣海中時動用耳。
初用意時,須平卧去枕,小努氣海,便得滿腹,作意勿令至心肺,至即心悶妨塞,即不能下照,下照是心守海也。
良久,元氣遍身,無處不暖。
每關節難通,若至腰關,尤難過之,當稍以氣閉,努之三兩間,突然便過,過後即氣常至腰踵。
莊子雲:息之以踵是也。
已後筋骨常欲動用,
深信不疑,力行無倦。
經曰: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術曰:因其出息,任以自然,而出未至半,口鼻俱關,徐徐而已,氣即上行,即舉首以聲咽之矣。
仰息左,覆息右其注在調氣篇載,以氣送通下胃氣又雲:以意引氣,送之至胃,胃中氣轉流下方,至丹田,丹田滿即流達于四肢也,轉下流至丹田,又從容如初咽下。
咽下馀息,息即丹田不隔,丹田不隔即入四肢,以意運行,即流布矣。
大底氣息不欲出于玄牝,但令通流,須出皆須調适,不得粗喘也。
若隔氣未達丹田,雖欲強為,終難緻矣。
是以初服者皆多防滿,但資少食,必在勤行,勤心行即氣自流轉,自然之功着矣。
所謂飲自然以禦世,朝神以入微,始乎三五,成乎七九,若斯道者,豈虛語哉!謂氣入腹中,皆三處有隔。
初學之者,先覺胃中防滿,噫氣不休,但少食為之,即覺通于生髒,後自覺到丹田,然始覺氣週行身中,身中調暢,即神明自然緻矣。
故須居于靜處,剋意行之,功業若成,所在可也。
如其妄動,氣即難行。
初作之時,先覆仰,凡一日一夜,限取四時。
四時不虧,即氣息相接,氣息相接,即丹田實,丹田實,即任意行之,中間停歇亦得。
其四時,謂寅、午、戌、子時也。
用仰勢法,低枕卧,縮兩肩、兩膝,伸兩手着兩肋;用覆勢法,以腹着床,以被搘胸,手足并伸。
其仰咽,即令氣從左下;覆咽,令氣從右下。
咽氣之時,皆令作聲,有津液來,亦須别咽,乃須出息氣之。
若用入息,即生風随入,不可不慎之。
咽氣中間,即别任意休息,待心喘俱定,然後乃可複為之。
初用氣時,必須安穩,坦然無事,氣則流通。
若心有所拘,即窒塞不流注也。
慎無疑慮,亦勿畏其敗失,亦勿慮其不成,但謀進取,勤勤之功,稍稍之效,自然至誠感神,神明自至矣。
夫服氣斷谷,不得思食,未能自靜,切須捺之。
若渴或熱,即煮薜荔湯,飲之即定。
湯中着少生姜,或煎姜蜜湯亦得。
如覺心中滿悶,即咬嚼些甘草、桂心、五味子等并妙。
但服氣不失其節,即氣自盈滿,縱出入行人事,或對賓客語言談話,種種運為,百無妨廢。
及成之後,更不服氣,氣亦自足。
窮神極理,妙不可言。
須食即食,須休即休,複食複氣,唯意所在。
每日飲少許酒引氣,切慎果子、五辛、邪蒿、葫荽、芸台、椿等,此物深亂人氣,慎勿食之。
如能至心,三七日中,可以内視五髒,曆曆在目,神清形靜。
行之七日,其效驗也已自知之,更須專精,二十日來不食,即腹中盡,腹中盡之後,吃一兩杯煮菜、苜蓿、芥菘、蔓菁及枸杞、葉葵等,并着少蘇油、醬、醋取味食之,勿着米、面,所欲腹中谷氣盡耳。
更四五日,除菜吃汁,又三數日後,即總停之。
可三十日,即自見矣,所謂不寒不熱,不渴不饑,修行至此,世為神人,即吾道成矣。
---------------------------------------- ◎服元氣法 服元氣于氣海。
氣海者,是受氣之初,傳形之始,當臍下三寸是也。
嬰兒誕育時,惟臍帶與母胞相連,其帶空,中如管,則傳氣之所形,從此漸凝結也。
人欲長生,必修其本,樹欲滋榮,必固其根。
人不知根本,外求修助,萬無一成。
氣海者與腎相連,屬壬癸水,水歸于海,故名氣海。
氣以水為母,水為陰,陰不能獨生成,必以陽相配。
心屬南方丙丁火,是盛陽之主,既知氣海以心守之,陽既下臨,陰即上報,是以化為雲霧,蒸薰百骸九竅,無所不達,亦能為津液,如甘雨以潤草木。
正氣流行,他氣自匿,用久轉微,意思則久矣。
初用與已成,不得同年而語。
凡氣困者,身皆有疾,沉結在内,或醫藥不能療,尤須精誠,并去外想,閉氣于氣海,以手于臍下候之,氣應之候,沖容如喘、如觸,或鳴,或痛,如掣,如物動于掌下,亦須靜候之。
兼以目下注,是陽氣照陰,陰氣騰上又能為津液也。
如此久久,鼻中喘息都無出入,隻覺氣海中時動用耳。
初用意時,須平卧去枕,小努氣海,便得滿腹,作意勿令至心肺,至即心悶妨塞,即不能下照,下照是心守海也。
良久,元氣遍身,無處不暖。
每關節難通,若至腰關,尤難過之,當稍以氣閉,努之三兩間,突然便過,過後即氣常至腰踵。
莊子雲:息之以踵是也。
已後筋骨常欲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