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
關燈
小
中
大
◎胎息精微論
身不衰老,内食太和元氣為首。
清淨自煉,委身放體,志無念慮,安定髒腑,洞極太和,長生久視,潛氣不動,意如流水前波已去,而後波續處不返也,行之不休,得道真矣。
每日入淨室,守玄元。
玄元謂存玄門。
玄中有玄,是我命;命中有命,是我形;形中有形,是我精;精中有精,是我氣;氣中有氣,是我神;神中有神,是我自然。
德以形為車,道以氣為馬,魂以精為根,魄以目為戶。
形勞則德散,氣越則道叛,精銷魂損,目勤魄微。
是以靜形愛氣,全精寶視,道德凝密,魂魄固守。
所以含道不言,得氣之真;肌膚潤澤,得道之根。
手足流汗,精氣充溢,不饑不渴,龜龍胎息。
綿綿長存,用之不勤,飲于玄泉,登于太清,還年返嬰,道之自然。
至道不遠,近在己身,用心精微,命乃延永。
夫道者,或傳服五牙五牙者,五行之生氣。
《黃庭經》雲:存漱五牙,不饑不喝、八方、四時、日月、星辰等氣,思自頂而入,自鼻而出,雖古經所載,然為之者少見成遂,亦非食谷者所緻行緻耳。
是以服氣者多不得其訣要,徒精勤矣。
既得其門,複悟其訣,即在精勤不懈矣桑榆子曰:鳥鹖而至乎天地,是不知量彼五牙、八方、四時、日月、星辰等,教不為初地者,設無成也,當俟其稍近之時可也。
凡胎息服氣,從夜半後服内氣七咽,每一咽既,調氣六、七息,即更咽之。
每咽如水流過坎聲,是氣通也。
直下氣海中凝結,腹中充滿,如含胎之狀。
氣從有胎中息氣海中有氣充,然後為胎息之道也,氣成即清氣凝為胎,濁氣而出散從手足及發而出也,胎成即萬疾自遣,漸通仙靈。
今之學其氣長也,或得古方,或授自非道,皆閉口縮鼻,但貴息長。
而不知藏擁閉畜,損傷正氣,殊非自然之息,但煩勞形神,無所裨益。
凡服氣之時,即須關節通、胃海開,納元氣固。
納畢,即關節還閉,徐徐鼻出,納外氣自然内外不離,胎中氣亦不出。
但潛屈指數息,從十至百數,從一百至二百、三百,此為小通,即耳目聰明,百病皆愈。
若抑塞口鼻,拟習胎息,殊無此理也。
口鼻氣既不通,即畜損髒腑,有何益哉! 凡餌内氣者,用力寡而見功多。
惟在安神靜慮,不煩不擾,則氣道疏暢,關節開通,内含元和,終日不散,膚體潤澤,手足汗出,長生之道,訣在此矣。
從夜半後服七咽,即閉氣,但内氣不出,鼻口常徐徐出納外氣,内氣都不相雜,至五更又服七咽,平旦又服七咽,都二十一咽止。
若休糧者,即不限此數,肚空即咽内氣,咽内氣常滿,自無饑渴。
初似小難,久久習慣,自然内外之氣不相混雜也。
漸漸關節開通也,毛發疏暢,氣自來往,亦不假鼻中徐徐通外氣也。
胎息之妙,窮于此也。
---------------------------------------- ◎茅山賢者服内氣訣 側卧,右脅着地,微縮兩足,着頭向南面東,兩手握固,傍其頤,閉取内氣,極力開喉咽之,如此七咽一吐氣若病時服氣,一咽兩咽一吐,然後一七咽一吐氣可也;又調息令出入氣勻,準前又咽,都四十咽;乃起坐煉之;豎膝坐,兩手相叉抱膝,閉氣,鼓腹二七或三七,氣滿即吐,更調息,特不得令喘粗,調訖,又閉氣二七或三七一吐氣,使腹調适乃休,或汗出頭足皆熱,此氣遍也,即當飽滿,三關百節,宣通暢适,行之十年登仙,老容返少。
夫舊經皆存想,恐為煩勞,卻使心意難行,服氣本于胎息,但無思念,自合元化之功。
久久行之,當自知其妙矣。
仆遊蒙山,遇此賢者,年可五十已下,其精神清朗,頗異于俗。
因問,雲貞觀已前遊此山,不道姓名,自稱老夫。
仆遂殷勤拜之,蒙授此訣,行之頗甚弘益,妙哉!妙哉! 凡欲得道不死,腸中無屎音滓,欲得長生,五髒精明。
故《黃庭經》雲:何不食氣太和精,故能不死入黃甯。
《陰符》雲:積火可以焚五毒,五毒則五味,五味盡,可以長生。
西王母謂武帝曰:能益能易,名上仙籍;不益不易,不離死厄。
所謂益易者,能益精易形也。
常法能愛精握固,閉氣吞液,則氣化為血,血化為精,精化為液,液化為骨。
常行之不倦,精神充滿,為之一年易氣;二年易骸一本為易血也;三年易血一本為易脈;四年易肉;五年易筋一雲易髓;六年
清淨自煉,委身放體,志無念慮,安定髒腑,洞極太和,長生久視,潛氣不動,意如流水前波已去,而後波續處不返也,行之不休,得道真矣。
每日入淨室,守玄元。
玄元謂存玄門。
玄中有玄,是我命;命中有命,是我形;形中有形,是我精;精中有精,是我氣;氣中有氣,是我神;神中有神,是我自然。
德以形為車,道以氣為馬,魂以精為根,魄以目為戶。
形勞則德散,氣越則道叛,精銷魂損,目勤魄微。
是以靜形愛氣,全精寶視,道德凝密,魂魄固守。
所以含道不言,得氣之真;肌膚潤澤,得道之根。
手足流汗,精氣充溢,不饑不渴,龜龍胎息。
綿綿長存,用之不勤,飲于玄泉,登于太清,還年返嬰,道之自然。
至道不遠,近在己身,用心精微,命乃延永。
夫道者,或傳服五牙五牙者,五行之生氣。
《黃庭經》雲:存漱五牙,不饑不喝、八方、四時、日月、星辰等氣,思自頂而入,自鼻而出,雖古經所載,然為之者少見成遂,亦非食谷者所緻行緻耳。
是以服氣者多不得其訣要,徒精勤矣。
既得其門,複悟其訣,即在精勤不懈矣桑榆子曰:鳥鹖而至乎天地,是不知量彼五牙、八方、四時、日月、星辰等,教不為初地者,設無成也,當俟其稍近之時可也。
凡胎息服氣,從夜半後服内氣七咽,每一咽既,調氣六、七息,即更咽之。
每咽如水流過坎聲,是氣通也。
直下氣海中凝結,腹中充滿,如含胎之狀。
氣從有胎中息氣海中有氣充,然後為胎息之道也,氣成即清氣凝為胎,濁氣而出散從手足及發而出也,胎成即萬疾自遣,漸通仙靈。
今之學其氣長也,或得古方,或授自非道,皆閉口縮鼻,但貴息長。
而不知藏擁閉畜,損傷正氣,殊非自然之息,但煩勞形神,無所裨益。
凡服氣之時,即須關節通、胃海開,納元氣固。
納畢,即關節還閉,徐徐鼻出,納外氣自然内外不離,胎中氣亦不出。
但潛屈指數息,從十至百數,從一百至二百、三百,此為小通,即耳目聰明,百病皆愈。
若抑塞口鼻,拟習胎息,殊無此理也。
口鼻氣既不通,即畜損髒腑,有何益哉! 凡餌内氣者,用力寡而見功多。
惟在安神靜慮,不煩不擾,則氣道疏暢,關節開通,内含元和,終日不散,膚體潤澤,手足汗出,長生之道,訣在此矣。
從夜半後服七咽,即閉氣,但内氣不出,鼻口常徐徐出納外氣,内氣都不相雜,至五更又服七咽,平旦又服七咽,都二十一咽止。
若休糧者,即不限此數,肚空即咽内氣,咽内氣常滿,自無饑渴。
初似小難,久久習慣,自然内外之氣不相混雜也。
漸漸關節開通也,毛發疏暢,氣自來往,亦不假鼻中徐徐通外氣也。
胎息之妙,窮于此也。
---------------------------------------- ◎茅山賢者服内氣訣 側卧,右脅着地,微縮兩足,着頭向南面東,兩手握固,傍其頤,閉取内氣,極力開喉咽之,如此七咽一吐氣若病時服氣,一咽兩咽一吐,然後一七咽一吐氣可也;又調息令出入氣勻,準前又咽,都四十咽;乃起坐煉之;豎膝坐,兩手相叉抱膝,閉氣,鼓腹二七或三七,氣滿即吐,更調息,特不得令喘粗,調訖,又閉氣二七或三七一吐氣,使腹調适乃休,或汗出頭足皆熱,此氣遍也,即當飽滿,三關百節,宣通暢适,行之十年登仙,老容返少。
夫舊經皆存想,恐為煩勞,卻使心意難行,服氣本于胎息,但無思念,自合元化之功。
久久行之,當自知其妙矣。
仆遊蒙山,遇此賢者,年可五十已下,其精神清朗,頗異于俗。
因問,雲貞觀已前遊此山,不道姓名,自稱老夫。
仆遂殷勤拜之,蒙授此訣,行之頗甚弘益,妙哉!妙哉! 凡欲得道不死,腸中無屎音滓,欲得長生,五髒精明。
故《黃庭經》雲:何不食氣太和精,故能不死入黃甯。
《陰符》雲:積火可以焚五毒,五毒則五味,五味盡,可以長生。
西王母謂武帝曰:能益能易,名上仙籍;不益不易,不離死厄。
所謂益易者,能益精易形也。
常法能愛精握固,閉氣吞液,則氣化為血,血化為精,精化為液,液化為骨。
常行之不倦,精神充滿,為之一年易氣;二年易骸一本為易血也;三年易血一本為易脈;四年易肉;五年易筋一雲易髓;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