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
關燈
小
中
大
◎服氣精義論并序──天台白雲撰
夫氣者,道之幾微也。
幾而動之,微而用之,乃生一焉,故混元全乎太易。
夫一者,道之沖凝也。
沖而化之,凝而造之,乃生二焉。
故天地分乎太極。
是以形體立焉,萬物與之同禀;精神着焉,萬物與之齊受。
在物之形,唯人為正;在象之精,唯人為靈。
并乾坤居三才之位,合陰陽當五行之秀,故能通玄降聖,煉質登仙,隐景入虛。
無之心至妙,得登仙之法,所學多途。
至妙之至,其歸一揆,或消飛丹液,藥效升騰,或齋戒存修,功成羽化。
然金石之藥,候資費而難求;習學之功,彌歲年而易遠。
若乃為之速效,專之剋成,與虛無合其道,與神靈合其德者,其唯氣乎!黃帝曰:食谷者知而夭,食氣者神而壽,不食者不死。
真人曰:夫可久于其道者,養生也;常可與久遊者,納氣也。
氣全則生存,然後能養志,養志則合真,然後能久登,生氣之域,可不勤之哉!是知吸引晨霞,餐漱風露,養精源于五髒,導榮衛于百關,既祛疾以安形,複延和而享壽。
閉視聽以胎息,返衰朽以童顔。
遠取于天,近取于己,心閑自适,體逸無為,欣邈矣于百年,全浩然于一室,就輕舉之諸術,置清虛之雅緻欤!若兼真之業,煉化之功,則伫雲轺而促期,馳羽駕而憎遠矣。
服氣之經頗覽多本,或散在諸部,或未暢其宗。
觀之者,以不廣緻疑,習之者,以不究無效。
今故纂類篇目,詳精源流,庶蟪蛄之兼濟,豈龜龍之獨善耳。
凡九篇如後: △五牙論第一 夫形之所全者,本于髒腑也;神之所安者,質于精氣也。
雖禀形于五神,已具其象,而體衰氣耗,乃緻凋敗。
故須納雲牙而溉液,吸霞景以孕靈,榮衛保其純和,容貌駐其朽謝。
加以久習成妙,積感通神,與五老而齊升,并九真而列位。
經文所載,以視津途,修學所遵,自宜詳核。
服真五牙法,每以清旦,密咒曰經文不言面當宜各向其方,平坐握固,閉目,即叩齒三通,而祝中央向四維: 東方青牙,服食青牙,飲以朝華。
祝畢,舌料上齒表,舐脣漱口,滿而咽之三; 南方硃丹,服食硃丹,飲以丹池。
祝畢,舌料下齒表,舐脣漱口,滿而咽之三; 中央戊己,昂昂太山,服食精氣,飲以醴泉。
祝畢,舌料上玄,應取玉水,舐脣漱口,滿而咽之三; 西方明石,服食明石,飲以靈液。
祝畢,舌料上齒内,舐脣漱口,滿而咽之三; 北方玄滋,服食玄滋,飲以玉饴。
祝畢,舌料下齒内,舐脣漱口,滿而咽之三; 都數畢,以鼻内氣,極而徐徐放之,令五過已,上真道畢矣意調諸方,亦宜納氣,各依其數。
即東方九、南方三、中央十二、西方七、北方五。
又曰:先師益中央醴泉,祝曰: 白石嚴嚴以次行,源泉湧洞以玉漿,飲之長生,壽命益長如此語以下,乖本文,應不煩耳。
此是《靈寶五符經》中法,《上清經》中别有四極雲牙之法,其道密秘,不可輕言。
凡服氣,皆先行五牙,以通五髒,然後依常法,乃佳。
東方青色,入通于肝,開竅于目,在形為脈,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開竅于舌,在形為血; 中央黃色,入通于脾,開竅于口,在形為肉,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開竅于鼻,在形為皮; 北方黑色,入通于腎,開竅于耳,在形為骨。
又:肺為五髒之華蓋第一,肺居心上,對胸,有六葉,色如缟映紅,肺脈出于少高左手大指之端内側,去爪甲二分許,舀者之中;心居肺下肝上,對鸠尾下一寸,色如缟映绛,心脈出于中沖左手中指之端,去爪甲之二分許,舀者之中肝在心下,小近後,右四葉,左三葉,色如缟映绀,肝脈出于大敦左足大指端,乃三毛之中;脾正掩臍上,近前,橫覆于胃,色如缟映黃,脾脈出于隐白左足大指端側,去爪甲角如韭葉;左腎、右腎,前對臍,搏着腰脊,色如缟暎紫,左為正腎,以配五髒,右為命門,男以藏精,女以系胞,腎脈出為湧泉左足心,舀者之中。
凡服五牙之氣者,皆宜思入其髒,使其液宣通,各依所主,既可以週流形體,亦可以攻療疾病。
令服青牙者,思氣入肝中,見青氣氲氲,青液融融分明,良久,乃見足大敦之氣,循服而至,會于脈中,流散諸脈,上通于自然。
次服諸方,仍宜以醜後,澡漱冠服,入别室焚香,坐向其方,靜慮澄心,注想而為之。
△服氣論第二 夫氣者,胎之元也,形之本也。
胎既誕矣,而元精已散;形既動矣,而本質漸弊。
是故須納氣以凝精,保氣以煉形,精滿而神全,形休而命延,元本既實,可以固存耳。
觀夫萬物,未有有氣而無形者,未有有形而無氣者。
攝生之子,可不專氣而緻柔乎! ○太清行氣符 欲服氣斷谷,先書向王吞之,七日吞一,三七日止,合符三枚,皆燒五香左右。
凡欲服氣者,皆宜先療身疹疾,使髒腑宣通,肢體安和,縱無舊疹,亦須服藥去疾飲,量體冷熱,服一兩劑寫湯,以通洩腸胃,去其積滞。
吐瀉方在後。
将息平複訖,乃清齋百日,敦潔操志,其間所食,漸去酸鹹,減絕滋味,得服茯苓、蒸曝胡麻等藥,預斷谷為佳。
服氣之始,亦不得頓絕其藥食,宜日日減藥,宜漸漸加氣,氣液流通,體藏安穩,乃可絕諸藥食,乃須兼膏餌消潤之藥助之。
勿食堅澀、滓滞、冷滑之物。
久久自覺腸胃虛,全無複饑渴。
消息進退,以意自量,不可具于此述。
宜于春秋二時,月初三日後、八日前,取其一吉日為始,先服太清行氣符,計至其日,令吞三符訖,于靜室東向,得早朝景為佳。
于東壁開一窗,令日中光正對卧,面此室之東,勿令他障隔。
以子時之後,先解發梳頭數百下,便散發于後矣初服須如此,久後亦不須散發也。
燒香勿用薰陸香,東向正坐,澄心定思,叩齒導引其法具後篇。
又安坐定息,乃西首而卧本經皆雲東首,然面則向西,于存息吸引,殊為不便,床須厚暖,所覆适溫,自得,稍暖為佳,腰腳已下左右宜暖,其枕宜令低下,與背高下平,使頭頸順身平直,解身中衣帶,令闊展,兩手離身三寸,仍握固,兩腳相去五六寸,且徐吐氣,息令
幾而動之,微而用之,乃生一焉,故混元全乎太易。
夫一者,道之沖凝也。
沖而化之,凝而造之,乃生二焉。
故天地分乎太極。
是以形體立焉,萬物與之同禀;精神着焉,萬物與之齊受。
在物之形,唯人為正;在象之精,唯人為靈。
并乾坤居三才之位,合陰陽當五行之秀,故能通玄降聖,煉質登仙,隐景入虛。
無之心至妙,得登仙之法,所學多途。
至妙之至,其歸一揆,或消飛丹液,藥效升騰,或齋戒存修,功成羽化。
然金石之藥,候資費而難求;習學之功,彌歲年而易遠。
若乃為之速效,專之剋成,與虛無合其道,與神靈合其德者,其唯氣乎!黃帝曰:食谷者知而夭,食氣者神而壽,不食者不死。
真人曰:夫可久于其道者,養生也;常可與久遊者,納氣也。
氣全則生存,然後能養志,養志則合真,然後能久登,生氣之域,可不勤之哉!是知吸引晨霞,餐漱風露,養精源于五髒,導榮衛于百關,既祛疾以安形,複延和而享壽。
閉視聽以胎息,返衰朽以童顔。
遠取于天,近取于己,心閑自适,體逸無為,欣邈矣于百年,全浩然于一室,就輕舉之諸術,置清虛之雅緻欤!若兼真之業,煉化之功,則伫雲轺而促期,馳羽駕而憎遠矣。
服氣之經頗覽多本,或散在諸部,或未暢其宗。
觀之者,以不廣緻疑,習之者,以不究無效。
今故纂類篇目,詳精源流,庶蟪蛄之兼濟,豈龜龍之獨善耳。
凡九篇如後: △五牙論第一 夫形之所全者,本于髒腑也;神之所安者,質于精氣也。
雖禀形于五神,已具其象,而體衰氣耗,乃緻凋敗。
故須納雲牙而溉液,吸霞景以孕靈,榮衛保其純和,容貌駐其朽謝。
加以久習成妙,積感通神,與五老而齊升,并九真而列位。
經文所載,以視津途,修學所遵,自宜詳核。
服真五牙法,每以清旦,密咒曰經文不言面當宜各向其方,平坐握固,閉目,即叩齒三通,而祝中央向四維: 東方青牙,服食青牙,飲以朝華。
祝畢,舌料上齒表,舐脣漱口,滿而咽之三; 南方硃丹,服食硃丹,飲以丹池。
祝畢,舌料下齒表,舐脣漱口,滿而咽之三; 中央戊己,昂昂太山,服食精氣,飲以醴泉。
祝畢,舌料上玄,應取玉水,舐脣漱口,滿而咽之三; 西方明石,服食明石,飲以靈液。
祝畢,舌料上齒内,舐脣漱口,滿而咽之三; 北方玄滋,服食玄滋,飲以玉饴。
祝畢,舌料下齒内,舐脣漱口,滿而咽之三; 都數畢,以鼻内氣,極而徐徐放之,令五過已,上真道畢矣意調諸方,亦宜納氣,各依其數。
即東方九、南方三、中央十二、西方七、北方五。
又曰:先師益中央醴泉,祝曰: 白石嚴嚴以次行,源泉湧洞以玉漿,飲之長生,壽命益長如此語以下,乖本文,應不煩耳。
此是《靈寶五符經》中法,《上清經》中别有四極雲牙之法,其道密秘,不可輕言。
凡服氣,皆先行五牙,以通五髒,然後依常法,乃佳。
東方青色,入通于肝,開竅于目,在形為脈,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開竅于舌,在形為血; 中央黃色,入通于脾,開竅于口,在形為肉,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開竅于鼻,在形為皮; 北方黑色,入通于腎,開竅于耳,在形為骨。
又:肺為五髒之華蓋第一,肺居心上,對胸,有六葉,色如缟映紅,肺脈出于少高左手大指之端内側,去爪甲二分許,舀者之中;心居肺下肝上,對鸠尾下一寸,色如缟映绛,心脈出于中沖左手中指之端,去爪甲之二分許,舀者之中肝在心下,小近後,右四葉,左三葉,色如缟映绀,肝脈出于大敦左足大指端,乃三毛之中;脾正掩臍上,近前,橫覆于胃,色如缟映黃,脾脈出于隐白左足大指端側,去爪甲角如韭葉;左腎、右腎,前對臍,搏着腰脊,色如缟暎紫,左為正腎,以配五髒,右為命門,男以藏精,女以系胞,腎脈出為湧泉左足心,舀者之中。
凡服五牙之氣者,皆宜思入其髒,使其液宣通,各依所主,既可以週流形體,亦可以攻療疾病。
令服青牙者,思氣入肝中,見青氣氲氲,青液融融分明,良久,乃見足大敦之氣,循服而至,會于脈中,流散諸脈,上通于自然。
次服諸方,仍宜以醜後,澡漱冠服,入别室焚香,坐向其方,靜慮澄心,注想而為之。
△服氣論第二 夫氣者,胎之元也,形之本也。
胎既誕矣,而元精已散;形既動矣,而本質漸弊。
是故須納氣以凝精,保氣以煉形,精滿而神全,形休而命延,元本既實,可以固存耳。
觀夫萬物,未有有氣而無形者,未有有形而無氣者。
攝生之子,可不專氣而緻柔乎! ○太清行氣符 欲服氣斷谷,先書向王吞之,七日吞一,三七日止,合符三枚,皆燒五香左右。
凡欲服氣者,皆宜先療身疹疾,使髒腑宣通,肢體安和,縱無舊疹,亦須服藥去疾飲,量體冷熱,服一兩劑寫湯,以通洩腸胃,去其積滞。
吐瀉方在後。
将息平複訖,乃清齋百日,敦潔操志,其間所食,漸去酸鹹,減絕滋味,得服茯苓、蒸曝胡麻等藥,預斷谷為佳。
服氣之始,亦不得頓絕其藥食,宜日日減藥,宜漸漸加氣,氣液流通,體藏安穩,乃可絕諸藥食,乃須兼膏餌消潤之藥助之。
勿食堅澀、滓滞、冷滑之物。
久久自覺腸胃虛,全無複饑渴。
消息進退,以意自量,不可具于此述。
宜于春秋二時,月初三日後、八日前,取其一吉日為始,先服太清行氣符,計至其日,令吞三符訖,于靜室東向,得早朝景為佳。
于東壁開一窗,令日中光正對卧,面此室之東,勿令他障隔。
以子時之後,先解發梳頭數百下,便散發于後矣初服須如此,久後亦不須散發也。
燒香勿用薰陸香,東向正坐,澄心定思,叩齒導引其法具後篇。
又安坐定息,乃西首而卧本經皆雲東首,然面則向西,于存息吸引,殊為不便,床須厚暖,所覆适溫,自得,稍暖為佳,腰腳已下左右宜暖,其枕宜令低下,與背高下平,使頭頸順身平直,解身中衣帶,令闊展,兩手離身三寸,仍握固,兩腳相去五六寸,且徐吐氣,息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