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
關燈
小
中
大
調。
然後想之東方初曜之氣,共日光合丹于流晖,引此景而來至于面前,乃以鼻先拔鼻孔中毛,初以兩手大指下掌按鼻左右,上下動之十數過,令通暢微引吸,而咽之久久乃不須引吸,但存氣而咽之,其氣自入,此便為妙。
咽之三,乃入肺中。
小開脣,徐徐吐氣,入氣有緩急,宜在任性調息,必不得頓引,至極則氣粗,粗則緻損。
又引咽之三,若氣息長,加至五六咽,得七尤佳。
如此,以覺肺間大滿為度,且停咽,乃閉氣,存肺中之氣,随兩肩入臂至手握中入,存下入于胃,至兩腎中,随髀至兩腳心中,覺皮肉間習習如蟲行為度。
訖,任微喘息少時,待喘息調,依法引導送之,覺手足潤溫和調暢為度諸服氣方,直存入腹,不先向四肢,故緻四肢送冷,五髒壅滞。
是以必須先四肢,然後入腹,即氣自然流宣也。
此後不複須存在肺,直引氣入大腸、小腸中,鳴轉通流臍下為度,應如此,以腸中飽滿乃止。
則豎兩膝,急握固閉氣,鼓腹九度,就鼓中仍存其氣散入諸體,閉之欲極,徐徐吐之,慎勿長。
若氣急,稍稍并引而吐之若覺腹中闊,此一極則止,如腹猶滿急,但閉氣鼓之。
訖,舒腳,以手摩面,将胸心而下數十度,并摩腹繞臍,手十數度,展腳趾向上,反偃數度,乃放手縱體,忘心遺形,良久,待氣息關節調平,訖,乃起。
若有汗,以粉摩拭頭面頸項。
平坐,稍動搖關節,體和如常,可起動。
其中随時消息,觸類多方,既不雲煩述,善以意調适之。
又服氣所以必令停于肺上,入于胃至于腎者何?肺藏氣,氣之本也。
諸氣屬于肺。
夫氣通于肺,又肺者,藏之長也,為諸藏之華蓋,呼吸之津源,為傳送之官,治節出焉。
又魄門為五髒之使,為四藏之主,通于十二經脈,週而複始,故為五髒使也。
故令氣停于肺,而後流行焉。
胃者,五髒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六腑之大王也。
五髒六腑皆禀于胃、五味入胃,各走其家,以養五氣。
是以五髒六腑之氣,皆出于胃,變見于氣口故也。
腎者,生氣之源,五髒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左為正腎,右為命門,故令氣緻于腎,以益于其精液。
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
五氣入于鼻,藏于心肺;五味入于口,藏于腸胃。
味有所藏,以五氣和而生津液,氣液相感,神乃自生五味,豈獨其谷而五味?氣中自有其味,又兼之以藥,藥之五味尤勝其谷。
此雖隻論肺腎,其氣亦自然流通諸髒,故曰: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其味也。
呼吸之理,乃神氣之要,故太上問曰:人命在幾間?或對曰:在呼吸之間。
太上曰:善哉!可謂為道矣。
凡服氣,皆取子後、午前者,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主陰也;黃昏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
人亦如是。
又:春氣行于經絡,夏氣行于肌肉,秋氣行于皮膚,冬氣行于骨髓。
又:正月、二月,天氣始方,地氣始發,人氣在肝;三月、四月,天氣正方,地氣正發,人氣在脾;五月、六月,天氣盛,地氣高,人氣在頭;七月、八月,陰氣始殺,人氣在肺;九月、十月,陰氣冰,地氣始閉,人氣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複地氣合,人氣在腎。
至四時之月,宜各依氣之所行,兼存而為之。
凡服氣,皆取天景明澄之時為好。
若恒風雨晦霧之時,皆不可引吸外氣。
但入密室,閉服内氣,加以諸藥也。
凡服氣斷谷者,一旬之時,精氣弱微,顔色萎黃;二旬之時,動作瞑眩,肢節怅恨,大便苦難,小便赤黃,或時下痢,前剛後溏;三旬之時,身體消瘦,重難以行已前赢弱之候,是專氣初服所緻。
若以諸藥,不至于此也,四旬之時,顔色漸悅,心獨安康;五旬之時,五髒調和,精氣内養;六旬之時,體複如故,機關調暢;七旬之時,心惡喧煩,志願高翔;八旬之時,恬淡寂寞,信明術方;九旬之時,榮華潤澤,聲音洪彰;十旬之時,正氣皆至,其效極昌。
修之不止,年命延長。
三年之後,瘢痕滅除,顔色有光;六年髓填,腸化為?,預知存亡;經曆九年,役使鬼神,玉女侍傍,腦實脅胼,不可複傷,号曰真人也。
《五靈心丹章》行之十五日,心澄心通;五年當身心俱通: 《東方長生章》:一氣和大和,得一道皆太,和乃無不和,玄理同玄際。
右誦九十遍,氣不調,存誦之便調。
《南方不饑章》:不以意思意,亦本求無思,意而不以思,是法如是持。
右誦三十遍,饑時存誦之便飽。
《中央不熱章》:諸食氣結氣,非諸久定結,氣歸諸本氣,随取當随洩。
右誦一百二十遍,熱時存誦之便涼。
《西方不寒章》:修理志離志,積修不符離,志而不修志,己業無己知。
右誦七十遍,寒時存誦之便暖。
《北方不渴章》:莫将心緣心,還莫住絕緣,心存莫存心,真則守真淵。
右誦五十遍,渴時存誦之便不渴。
所主寒熱等,本文如此。
然放五髒之義,乃有所乖,唯渴誦北方章是。
謂今為魂神不甯,誦東方章,寒誦西方章,饑誦南方章,渴誦北方章,熱誦中央章,亦可以五髒行之,以義消息為之。
誦既不論早晚,然以子午前為佳。
誦五方數畢,即誦《大道贊》一遍: 大道無形,因物為名,乾坤萬品,秀氣乃成。
既受新質,惟人抱靈,五行三才,秋殺春生。
四九寶偈,除誦守精,修奉太和,不虧不盈。
嚼之無味,嗅之無馨,察之無色,和之無聲。
坐卧無所,行走無程,遊曆太空,湛爾黃庭。
動而不去,住而不甯,無營無作,無視無聽。
非聚非散,非離非并,非巨非細,非重非輕。
非黃非白,非赤非青,道高黃老,曉朗其情。
太上要章,封密金城,子得聞之,命合真星。
此《五靈章》既可通五髒氣,每宜通誦之,仍各存藏位。
其文有苦、寒、熱、饑、渴者,始可别誦章爾。
當面向其方坐,閉目澄神,閉口心誦,仍動舌觸料口中,令津液生,微微引氣而咽之,各入其藏中。
此法專行,應至虛惙,兼以符水,藥味,則不緻赢頓矣。
服六戊氣法:氣旦先從甲子旬起,向辰地,舌料上下齒,取津液,週旋三至而一咽,止。
次向寅,
然後想之東方初曜之氣,共日光合丹于流晖,引此景而來至于面前,乃以鼻先拔鼻孔中毛,初以兩手大指下掌按鼻左右,上下動之十數過,令通暢微引吸,而咽之久久乃不須引吸,但存氣而咽之,其氣自入,此便為妙。
咽之三,乃入肺中。
小開脣,徐徐吐氣,入氣有緩急,宜在任性調息,必不得頓引,至極則氣粗,粗則緻損。
又引咽之三,若氣息長,加至五六咽,得七尤佳。
如此,以覺肺間大滿為度,且停咽,乃閉氣,存肺中之氣,随兩肩入臂至手握中入,存下入于胃,至兩腎中,随髀至兩腳心中,覺皮肉間習習如蟲行為度。
訖,任微喘息少時,待喘息調,依法引導送之,覺手足潤溫和調暢為度諸服氣方,直存入腹,不先向四肢,故緻四肢送冷,五髒壅滞。
是以必須先四肢,然後入腹,即氣自然流宣也。
此後不複須存在肺,直引氣入大腸、小腸中,鳴轉通流臍下為度,應如此,以腸中飽滿乃止。
則豎兩膝,急握固閉氣,鼓腹九度,就鼓中仍存其氣散入諸體,閉之欲極,徐徐吐之,慎勿長。
若氣急,稍稍并引而吐之若覺腹中闊,此一極則止,如腹猶滿急,但閉氣鼓之。
訖,舒腳,以手摩面,将胸心而下數十度,并摩腹繞臍,手十數度,展腳趾向上,反偃數度,乃放手縱體,忘心遺形,良久,待氣息關節調平,訖,乃起。
若有汗,以粉摩拭頭面頸項。
平坐,稍動搖關節,體和如常,可起動。
其中随時消息,觸類多方,既不雲煩述,善以意調适之。
又服氣所以必令停于肺上,入于胃至于腎者何?肺藏氣,氣之本也。
諸氣屬于肺。
夫氣通于肺,又肺者,藏之長也,為諸藏之華蓋,呼吸之津源,為傳送之官,治節出焉。
又魄門為五髒之使,為四藏之主,通于十二經脈,週而複始,故為五髒使也。
故令氣停于肺,而後流行焉。
胃者,五髒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六腑之大王也。
五髒六腑皆禀于胃、五味入胃,各走其家,以養五氣。
是以五髒六腑之氣,皆出于胃,變見于氣口故也。
腎者,生氣之源,五髒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左為正腎,右為命門,故令氣緻于腎,以益于其精液。
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
五氣入于鼻,藏于心肺;五味入于口,藏于腸胃。
味有所藏,以五氣和而生津液,氣液相感,神乃自生五味,豈獨其谷而五味?氣中自有其味,又兼之以藥,藥之五味尤勝其谷。
此雖隻論肺腎,其氣亦自然流通諸髒,故曰: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其味也。
呼吸之理,乃神氣之要,故太上問曰:人命在幾間?或對曰:在呼吸之間。
太上曰:善哉!可謂為道矣。
凡服氣,皆取子後、午前者,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主陰也;黃昏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
人亦如是。
又:春氣行于經絡,夏氣行于肌肉,秋氣行于皮膚,冬氣行于骨髓。
又:正月、二月,天氣始方,地氣始發,人氣在肝;三月、四月,天氣正方,地氣正發,人氣在脾;五月、六月,天氣盛,地氣高,人氣在頭;七月、八月,陰氣始殺,人氣在肺;九月、十月,陰氣冰,地氣始閉,人氣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複地氣合,人氣在腎。
至四時之月,宜各依氣之所行,兼存而為之。
凡服氣,皆取天景明澄之時為好。
若恒風雨晦霧之時,皆不可引吸外氣。
但入密室,閉服内氣,加以諸藥也。
凡服氣斷谷者,一旬之時,精氣弱微,顔色萎黃;二旬之時,動作瞑眩,肢節怅恨,大便苦難,小便赤黃,或時下痢,前剛後溏;三旬之時,身體消瘦,重難以行已前赢弱之候,是專氣初服所緻。
若以諸藥,不至于此也,四旬之時,顔色漸悅,心獨安康;五旬之時,五髒調和,精氣内養;六旬之時,體複如故,機關調暢;七旬之時,心惡喧煩,志願高翔;八旬之時,恬淡寂寞,信明術方;九旬之時,榮華潤澤,聲音洪彰;十旬之時,正氣皆至,其效極昌。
修之不止,年命延長。
三年之後,瘢痕滅除,顔色有光;六年髓填,腸化為?,預知存亡;經曆九年,役使鬼神,玉女侍傍,腦實脅胼,不可複傷,号曰真人也。
《五靈心丹章》行之十五日,心澄心通;五年當身心俱通: 《東方長生章》:一氣和大和,得一道皆太,和乃無不和,玄理同玄際。
右誦九十遍,氣不調,存誦之便調。
《南方不饑章》:不以意思意,亦本求無思,意而不以思,是法如是持。
右誦三十遍,饑時存誦之便飽。
《中央不熱章》:諸食氣結氣,非諸久定結,氣歸諸本氣,随取當随洩。
右誦一百二十遍,熱時存誦之便涼。
《西方不寒章》:修理志離志,積修不符離,志而不修志,己業無己知。
右誦七十遍,寒時存誦之便暖。
《北方不渴章》:莫将心緣心,還莫住絕緣,心存莫存心,真則守真淵。
右誦五十遍,渴時存誦之便不渴。
所主寒熱等,本文如此。
然放五髒之義,乃有所乖,唯渴誦北方章是。
謂今為魂神不甯,誦東方章,寒誦西方章,饑誦南方章,渴誦北方章,熱誦中央章,亦可以五髒行之,以義消息為之。
誦既不論早晚,然以子午前為佳。
誦五方數畢,即誦《大道贊》一遍: 大道無形,因物為名,乾坤萬品,秀氣乃成。
既受新質,惟人抱靈,五行三才,秋殺春生。
四九寶偈,除誦守精,修奉太和,不虧不盈。
嚼之無味,嗅之無馨,察之無色,和之無聲。
坐卧無所,行走無程,遊曆太空,湛爾黃庭。
動而不去,住而不甯,無營無作,無視無聽。
非聚非散,非離非并,非巨非細,非重非輕。
非黃非白,非赤非青,道高黃老,曉朗其情。
太上要章,封密金城,子得聞之,命合真星。
此《五靈章》既可通五髒氣,每宜通誦之,仍各存藏位。
其文有苦、寒、熱、饑、渴者,始可别誦章爾。
當面向其方坐,閉目澄神,閉口心誦,仍動舌觸料口中,令津液生,微微引氣而咽之,各入其藏中。
此法專行,應至虛惙,兼以符水,藥味,則不緻赢頓矣。
服六戊氣法:氣旦先從甲子旬起,向辰地,舌料上下齒,取津液,週旋三至而一咽,止。
次向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