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

關燈
次向子,次向戌,次向申,次向午。

    又法起甲子日,匝一旬,恒向戊辰咽氣,甲戌日則向戊寅,馀旬依為之。

    此六戊法,亦是一家之義。

    以戊氣入于脾,為倉廪之本,故也。

    此真不饑,若通益諸體,則不逮馀法矣。

     服三五七九氣法:徐徐以鼻微引氣,内之三,以口吐死氣,久久便三氣;次後引五氣,以口一吐死氣,久久便五氣;次引七氣,以口一吐死氣,久久便七氣;次引九氣,以口一吐死氣,久久便九氣。

    因三五七九而并引之,以鼻二十四氣内之,以口一吐死氣,久久便二十四氣。

    咽逆報之法,因從九數下到三,複順引之咽,可九九八十一咽氣,而一吐之以為節也。

    此法以入氣多,吐氣少為妙。

    若不作此限,數漸增入,則意于常數之耳。

    死氣者,是四時五行休死之氣,存而吐之。

    自馀節度,仍依常法。

     養五髒五行氣法:春以六丙之日,時加已,食氣百二十緻于心,令心勝肺,無令肺傷肝,此養肝之氣也;夏以六戊之日,時加未,食氣百二十以助脾,令脾勝腎,則腎不傷于心也;季夏以六庚之日,時加申,食氣百二十以助肺,令肺勝肝,則肝不傷于脾也;秋以六壬之日,時加亥,食氣百二十以助腎,令腎勝心,則心不傷于肺也;冬以六甲之日,時加寅,食氣百二十以助肝,令肝勝脾,則脾不傷于腎也。

     右此法是五行食氣之要,明時各有九,凡一千八十,食氣各以養藏,週而複始,不得相刻,精心為之此法是一家之義,所在五髒事,事具在五牙論中。

     △導引論第三 夫肢體關節,本資于動用,經脈榮衛,實理于宣通,今既閑居,乃無運役事,須導引以緻和暢,戶樞不蠹,其義信然。

    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週其性命也。

    脈經者,所以行血氣也。

    故榮氣者,所以通津血、強筋骨、利關竅也;衛氣者,所以溫肌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阖也。

    又:浮氣之循于經者,為衛氣;其精氣之行于經者,為榮氣。

    陰陽相随,内外相貫,如環之無端也。

    又:頭者,精明之腑;背者,胸之腑;腰者,腎之腑;膝者,?之腑;髓者,骨之腑。

    又:諸骨皆屬于目,諸髓皆屬于腦,諸?皆屬于節,諸血皆屬于心,諸氣者皆屬于肺。

    此四肢八環之朝夕也。

    是知五勞之損,動靜所為,五禽之導,搖動其關,然人之形體,上下相承;氣之源流,升降有叙。

    比日見諸導引文,多無次第,今所法者,實有宗旨。

    其五體平和者,依常數為之;若一處有所偏疾者,則于其處加數用力行之。

     凡導引,當以醜後、卯前,天氣清和日為之。

    先解發,散梳四際,上達頂,三百六十五過,散發于後,或寬作髻亦得。

    燒香,面向東,平坐握固,閉目思神,叩齒三百六十過,乃縱體平氣,依次為之。

    先閉氣,以兩手五指交叉,反掌向前,極引臂,拒托之良久,即舉手反掌向上極臂,即低左手,力舉右肘,令左肘臂按着後項,左手向下力牽之,仍亞向左,開右腋努脅為之,低右舉左亦如之,即低手鈎項,舉兩肘,偃胸,仰頭向後,令頭與手前後競力為之,即低手鈎項,擺肘綟身,向左向右,即放手兩膝上,微吐氣通息,又從初為之三度雲雲。

     △符水論第四 夫符文者,雲篆明章,神靈之書字也。

    書有所象,故神氣存焉,文字顯焉。

    有所生,故服用硃焉,夫水者,氣之津,潛陽之潤也。

    有形之類,莫不資焉,故水為氣母,水潔則氣清;氣為形本,氣和則形泰。

    雖身之榮衛自有内液,而腹之髒腑亦假外滋。

    即可以通腸胃,為益津氣,又可以導符靈,助祝術。

    今撰諸符水之法,以備所用,可按而為之焉。

    符在本經。

     △服藥論第五 夫五髒通榮衛之氣,六腑資水谷之味。

    今既服氣,則髒氣之有馀,又既絕谷,則腑味之不足。

    《素問》曰: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

    故須諸藥以代于谷,使氣味兼緻髒腑而全也。

    清陽為天,濁陰為地;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髒;清陽實四肢,濁陰實六腑;清陽為氣,濁陰為味。

    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食氣,形食味。

    氣為陽,味為陰。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和氣以通之,味以實之,通之則不憊,實之則不羸矣。

    今以草木之藥,性味于髒腑所宜,為安髒丸、理氣膏。

    其先無病疹,髒腑平和者,可常服此丸、膏,并茯苓、巨勝等丹服之藥;若髒有疾者,則以所宜者增損之服;如先有痼疾,及别得馀患者,當别醫攻療,則非此之所愈也。

    其上清方藥,各依本經,禀受者自宜遵服。

     安和髒腑丸方: 茯苓桂心甘草炙,已上各一兩人參柏子仁薯蓣麥門冬去心,已上各二兩天門冬四兩 右搗篩為散,白蜜和為丸,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日再服,以藥飲下之,松葉、枸杞等諸藥可為飲也。

     滋潤氣液膏方: 天門冬煎五升黃精煎五升地黃煎五升術煎五升,已上煎,各煎訖,相和着茯苓二兩桂心二兩薯蓣五兩澤瀉五兩甘草三兩,炙 右并搗,以密絹篩令極細,内諸煎中;又内熟巨勝、杏仁屑三升,白蜜二升,攪令稠,重湯煮,攪勿令住手,令如膏便調強為佳,冷凝搗數千杵,密器貯固之。

    少出充服,每早晨以一丸如李核大,含消咽之,日再三。

    此藥宜八月、九月合,至三月已來服之。

    若三月、二月中更煮一度,令稠硬,則經夏不複壞。

     △慎忌論第六 夫氣之為理也,納而難固,吐而易竭。

    難固須保而使全,易竭須惜而勿洩。

    真人曰:學道常如憶朝餐,未有不得之者;惜氣常如惜面,未有不全之者。

    又曰:若使惜氣常如一身之先急,吾少見于枯悴矣。

    其于交接言笑,務宜省約;運動呼叫,特須調緩;觸類愛慎,方免所損矣。

     夫人之為性也,與天地合體,陰陽混氣,皮膚骨體,髒腑榮衛,呼吸進退,寒暑變異,莫不均乎二儀。

    應乎五行也。

    是知天地否泰,陰陽亂焉;髒腑不調,經脈之候病焉。

    因外所中者,百病起于風也;因内所緻者,百病生于氣也。

    故曰:恬憺虛寂,真氣居之,精神内守,病從何來?信哉是言!故須知形神之性,而全之;辨内外之疾,畏而慎之。

    《素問》曰:天有宿度,地有經水,人有經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