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

關燈
◎元氣論并序 混沌之先,太無空焉;混沌之始,太和寄焉。

    寂兮寥兮,無适無莫。

    三一合元,六一合氣,都無形象,窈窈冥冥,是為太易,元氣未形;漸謂太初,元氣始萌;次謂太始,形氣始端;又謂太素,形氣有質;複謂太極,質變有氣;氣未分形,結胚象卵,氣圓形備,謂之太一。

    元氣先清,升上為天,元氣後濁,降下為地,太無虛空之道已生焉。

    道既無生,自然之本,不可名宣,乃知自然者,道之父母,氣之根本也。

    夫自然本一,大道本一,元氣本一。

    一者,真正至元,純陽一氣,與太無合體,與大道同心,與自然同性,則可以無始無終,無形無象,清濁一體,混沌之未質,故莫可紀其窮極。

    洎乎元氣蒙鴻,萌芽茲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啟陰感陽,分布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矣。

    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裡,肌肉為田土,發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

    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

    以天之生,稱曰蒼生;以其首黑,謂之黔首,亦曰黔黎。

    其下品者,名為蒼頭。

    今人自名稱黑頭蟲也,或為裸蟲,蓋盤古之後,三皇之前,皆躶形焉。

    三王之代,然乃裁革結莎,巢橹營窟,多食草木之實,啖鳥獸之肉,飲血茹毛,蠢然無悶。

    既興燔黍擗豚,坯飲窊樽,蒉桴土鼓,火化之利,絲麻之益,範金合土,大壯宮室,重門擊柝,戶牖庖廚,以砲以烹,以煮以炙,養生送死,以事鬼神。

    自太無太古,至于是世,不可備紀。

    爰從伏羲,迄于今日,凡四千馀載,其中生死變化,才成人倫,為君為臣,為父為子,興亡損益,進退成敗,前儒志之,後儒承之,結結紛紛,不可一時殚論也。

    且天地溟涬之後,人起出盤古遺體,散為天經地緯,天文地理,五羅二曜,黃赤交道,五嶽百川,白黑晝夜,産生萬物,亭育萬彙,其為羽毛麟介,各三百六十之數,凡一千八百類。

    人為?蟲之長,預其一焉。

    人與物類,皆禀一元之氣,而得生成。

    生成長養,最尊最貴者,莫過人之氣也。

    澡叨預一?,忝竊三才,漁獵百家,披尋萬古,備論元氣,盡述本根,委質自然,歸心大道,求諸精義,纂集玄譚,記諸真經,永傳來哲。

    達士遇者,慎勿輕生,以日以時,勤煉勤行,鶴栖華發,無至噬臍。

    同好受之,常為寶耳。

     論曰:元氣無号,化生有名;元氣同包,化生異類。

    同包無象,乃一氣而稱元;異居有形,立萬名而認表。

    故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徼為表,妙為裡。

    裡乃基也,表乃始也。

    始可名父,妙可名母,此則道也,名可名也,兩者同出而異名。

    同謂之道,異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又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獨立不改,週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乃自然所生。

    既有大道,道生陰陽,陰陽生天地,天地生父母,父母生我身。

     夫情性形命,禀自元氣。

    性則同包,命則異類。

    性不可離于元氣,命随類而化生。

    是知道、德、仁、義、禮,此五者不可斯須暫離,可離者非道、德、仁、義、禮也。

    道則信也,故尊于中宮,曰黃帝之道;德則智也,故尊于北方,曰黑帝之德;仁則人也,故尊于東方,曰青帝之仁;義則時也,故尊于西方,曰白帝之義;禮則法也,故尊于南方,曰赤帝之禮。

    然三皇稱曰大道,五帝稱曰常道,此兩者同出異名。

     元氣本一,化生有萬。

    萬須得一,乃遂生成。

    萬若失一,立歸死地,故一不可失也。

    一謂太一,太一分而為天地,天地謂二儀,二儀分而立三才,三才謂人也,故曰才成人備。

    人分四時,四時分五行,五行分六律,六律分七政,七政分八風,八風分九氣。

    從一至九,陽之數也;從二至八,陰之數也。

    九九八十一,陽九太終之極數;八八六十四,陰六太終之極數也。

     一含五氣,是為同包;一化萬物,是謂異類也。

    既分而為三為萬,然不可暫離一氣。

    五氣者,随命成性,逐物意移,染風習俗,所以變化無窮,不唯萬數,故曰遊魂為變。

    隻如武都耆男化為女,江氏祖母化為鼋,黑胎氏豬而變人,蒯武安人而變虎,斯遊魂之驗也。

     夫一含五氣,軟氣為水,水數一也;溫氣為火,火數二也;柔氣為木,木數三也;剛氣為金,金數四也;風氣為土,土數五也。

    五氣未形,三才未分,二儀未立,謂之混沌,亦謂混元,亦謂元塊如卵。

    五氣混一,一既分元,列為五氣,氣出有象,故曰氣象。

     張衡《靈憲渾天儀》雲:夫覆載之根,莫先于元氣;靈曜之本,分氣成元象。

    昔者先王步天路,用定靈軌,尋諸本元,先準之于渾體,是為正儀,是為立度,而後皇極有所建也,旋運有所稽也。

    是為經天緯地之根本也。

     聖人本無心,因茲以生心。

    心生于物,死于物。

    機在心目,天地萬機、成敗興亡、得失去留,莫不由于心目也。

    死者陰也,生者陽也,陰陽之中,生道之術,而不知修行之路,常遊生死之迳,故墨翟悲絲、楊硃泣岐,蓋以此也。

    夫太素之前,幽清玄靜,寂寞冥默,不可為象,厥中惟虛,厥外惟無,如是者永久焉,斯謂溟涬,蓋乃道之根。

    既建方有,太素始萌,萌而未兆,一氣同色,混沌不分,故曰有物混成。

    然雖成其氣,未可得而形也。

    其遲速之數,未可得而化也,如是者又永久焉,斯謂龐鴻,蓋乃道之幹也。

    于是元氣剖判,剛柔始分,陰陽構精,清濁異位,天成于外,地定于内。

    天體于陽也,象乎道幹,以有物成體,以圓規覆育,以動而始生;地體于陰也,象乎道根,以無名成質,以方矩載誕,以靜而終死,所謂天成地平矣。

    既動以行施,靜以含化,郁氣構精,時育庶類,斯謂天元,蓋乃道之實也。

     夫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九位,地有九域,天有三辰,地有山川,有象可效,有形可度,情性萬殊,旁通感着,自然相生,莫之能紀。

    紀綱經緯,今略言之。

    四方八極,地之維也,徑二億三萬二千五百一十七裡,南北則知減千裡,東西則廣增千裡。

    自地至天半于人極,地中深亦如之半之極,徑圍之數一半是也。

    計天地相去一億一萬二百五十八裡半也,通四度之,乃是混元之大數也。

    天道左行,有反于物,則天人氣左盈右縮,天以陽而回轉,地以陰而停輪,是以天緻其動,禀氣舒光,地緻其靜,永施候明。

    天以順動,不失其光,則四序順節,寒暑不忒;地以順靜,不失其體,則萬物榮華,生死有禮。

    故品物成形,天地用順。

    夫至大莫若天,至厚莫若地,至多莫若水,至空莫若土,至華莫若木,至實莫若金,至無莫若火,至明莫若于日月,至昏莫若于暗虛日月至明,遇暗虛猶薄蝕昏黑,豈況于人乎哉。

    夫地有山嶽川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