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
關燈
小
中
大
月律也,管長八寸;太簇正月律也,管長七寸強;夾锺二月律也,管長七寸強;姑洗三月律也,管長七寸強;仲呂四月律也,管長六寸強;蕤賓五月律也,管長六寸強;林锺六月律也,管長六寸強;夷則七月律也,管長五寸強;南呂八月律也,管長五寸強;無射九月律也,管長四寸強;應锺十月律也,管長四寸強。
皆取山陽之竹孔圓者,其節生枝不堪用。
手臂不援,雖雲手臂諸有疾處,亦可為之。
先以一手,徐徐按摩所疾之處,良久畢,乃瞑目内視,視見五髒,咽液三過,叩齒三通,正心微祝曰: 太上四玄,五華六庭,三魂七魄,天關地精,神符榮衛,天胎上明,四肢百神,九節萬靈,受箓玉晨,刊書玉城,玉女待身,玉童護命,永齊二景,飛仙上清,長與日月,年俱後傾,超騰升仙,得整太平。
流風結疴,注鬼五飛,魍魉冢訟,二氣徘徊,陵我四肢,幹我盛衰,太山天丁,龍虎耀威,斬鬼不祥,兇邪即摧,考注匿訟,百毒隐非,使我複常,日月同晖,考注見犯,北辰收摧,如有幹試,幹明上威。
常以生氣時,咽液二七過,按體所痛處,向王而祝曰: 左玄右玄,二神合真,左黃右黃,六華相當。
風氣惡疾,伏匿四方,玉液流澤,上下宣通。
内遣水火,外辟不祥,長生飛仙,身常休強。
畢,又咽液二七過,又當急按所痛處三十一過。
常如此,則無疾也。
△病候論第九 夫生之為命也,資乎形神;氣之所和也,本乎髒腑。
形神貞頤,則生全而享壽;髒腑清休,則氣泰而無病。
然且禀精結胎之初,各因四時之異;誕形立性之本,罕備五常之節。
故躁擾多端,嗜欲增結,或積疴于受生之始,或緻疾于役身之時。
是故喜怒憂傷,自内而作疾也;寒暑飲食,自外而成病也。
強壯之歲,唯知犯觸;衰謝之年,又乖修養。
陰陽互升,形氣相違,諸疹既生,厥後多狀,況乎服氣者,谷肴已斷,形體漸羸,精氣未全,神魂不暢,或舊疹因之以發動,新兆緻之以虛邪,須知所由,宜詳所療。
今粗具可辨之狀,以代問醫,則其氣攻之術,希同勿藥。
虛實之形,其何以生?自氣血以并,陰陽相傾,氣亂于衛,血流于經,血氣離居,一實一虛。
血并于陰,氣并于陽,故為驚狂;血并于陽,氣并于陰,乃為炅中;血并于上,氣并于下,煩惋善怒;血并于下,氣并于上,亂而善忘。
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内熱,陽盛則内寒,陰盛則外熱。
五髒之道,皆出于經遂,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
氣有馀則腹脹邅洩,不厥。
天之邪氣,感則害五髒也;水谷之寒溫,感則害六腑也;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也。
又:邪之生也,或生于陰,或生于陽。
生于陽者,得之風雨寒暑;生于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
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内。
陽道實,陰道虛,故犯賊風虛邪者,易受之;飲食不節、起陽不時者,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髒。
入六腑則身熱不卧,上為喘呼;入五髒則填滿閉塞,下為邅洩,久為腸癖。
故喉主天氣,咽主地氣,陽受風氣,陰受濕氣。
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
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行;陰病者,下行極而上行。
傷于風者,上先受之;傷于濕者,下先受之。
頭者,精明之腑,頭憊視深,精則奪矣;背者,胸之腑也,背曲肩随,胸将壞矣;腰者,腎之腑也,轉搖不能,腎将憊矣;膝者,筋之腑也,屈伸不得則偻附,筋将憊矣;髓者,骨之腑也,不能久立,行則掉忄栗,骨将備矣。
肺熱病者,右頰赤;心熱病者,顔先赤;肝熱病者,左頰赤;脾熱病者,鼻赤;腎熱病者,頤赤。
病雖未發,見其色者,所宜療之。
故曰:療未病之病。
肺熱病者,色白而毛槁;心熱病者,色赤而絡脈溢;肝熱病者,色蒼而密枯;脾熱病者,色黃而肉濡;腎熱病者色,黑而齒枯。
肝主春,足厥陰,少陽主治,其日甲乙,肝苦逆,急食鹹以緩之。
又曰:肝病欲散,急食苦以瀉之,禁當風,肝惡風也。
心主夏,手少陰,太陽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緩,急食鹹以收之。
又曰:心病欲濡,急食鹹以濡之,用酸補之,甘瀉之,禁溫衣熱食,心惡熱也。
脾主長夏,足太陰,陽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濕,急食苦以滲之。
又曰:脾病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補之,辛瀉之;禁濕食、飽食、濕地、濡衣,脾惡濕也。
肺主秋,手太陰、陽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氣上逆,急食鹹以洩之。
又曰:肺病欲收,急食甘以收之,鹹瀉之;禁寒衣飲冷。
肺惡寒也。
腎主冬,足少陰、太陽主治,其日壬癸;腎苦滲,急食辛以潤之,腠理緻液氣通。
又曰:腎病欲急食苦以堅之,用辛補之,酸瀉之;淬暖,無熱食溫衣,腎惡滲之,辛走氣,氣病無食辛;甘走肉,肉病無食甘;鹹走血,血病無食鹹;酸走筋,筋病無食酸,是謂五禁,勿多食也。
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旐、胻、足背痛,虛則少氣不能報自,耳聾、嗌乾矣。
心病者,胸中痛,脅肢滿,肋下痛,膺、背、肩胛間、兩臂内痛,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
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入小腹,令人喜怒,虛則恐,如人将捕之,氣逆則頭痛、耳聾、頰腫。
脾病者,身重,肌肉萎,足不收,行喜挈腳下痛,虛則腹脹腸鳴,洩食不化。
腎病者,腸大體重,喘咳,汗出惡風,虛則胸中痛也。
肺風之狀,多汗惡風,時欲咳嗽喘氣,晝日善,暮則甚,診在眉上,其色白。
心風之狀,惡風,焦絕,喜怒,診在口,其色赤。
肝風之狀,惡風,喜悲,微蒼、嗌乾,喜怒,診在目下,其色青。
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怠堕,四肢不通,微黃,不嗜食。
診在鼻上,其色黃。
胃風之狀,多汗惡風,食飲不下,隔塞不通,腹善滿,失衣則脹,食寒則洩,診在形,瘦而腹大。
首風之狀,其頭痛,面多汗,惡風,先當風一日病,其頭痛不可出,至其風止,則小愈矣。
皆取山陽之竹孔圓者,其節生枝不堪用。
手臂不援,雖雲手臂諸有疾處,亦可為之。
先以一手,徐徐按摩所疾之處,良久畢,乃瞑目内視,視見五髒,咽液三過,叩齒三通,正心微祝曰: 太上四玄,五華六庭,三魂七魄,天關地精,神符榮衛,天胎上明,四肢百神,九節萬靈,受箓玉晨,刊書玉城,玉女待身,玉童護命,永齊二景,飛仙上清,長與日月,年俱後傾,超騰升仙,得整太平。
流風結疴,注鬼五飛,魍魉冢訟,二氣徘徊,陵我四肢,幹我盛衰,太山天丁,龍虎耀威,斬鬼不祥,兇邪即摧,考注匿訟,百毒隐非,使我複常,日月同晖,考注見犯,北辰收摧,如有幹試,幹明上威。
常以生氣時,咽液二七過,按體所痛處,向王而祝曰: 左玄右玄,二神合真,左黃右黃,六華相當。
風氣惡疾,伏匿四方,玉液流澤,上下宣通。
内遣水火,外辟不祥,長生飛仙,身常休強。
畢,又咽液二七過,又當急按所痛處三十一過。
常如此,則無疾也。
△病候論第九 夫生之為命也,資乎形神;氣之所和也,本乎髒腑。
形神貞頤,則生全而享壽;髒腑清休,則氣泰而無病。
然且禀精結胎之初,各因四時之異;誕形立性之本,罕備五常之節。
故躁擾多端,嗜欲增結,或積疴于受生之始,或緻疾于役身之時。
是故喜怒憂傷,自内而作疾也;寒暑飲食,自外而成病也。
強壯之歲,唯知犯觸;衰謝之年,又乖修養。
陰陽互升,形氣相違,諸疹既生,厥後多狀,況乎服氣者,谷肴已斷,形體漸羸,精氣未全,神魂不暢,或舊疹因之以發動,新兆緻之以虛邪,須知所由,宜詳所療。
今粗具可辨之狀,以代問醫,則其氣攻之術,希同勿藥。
虛實之形,其何以生?自氣血以并,陰陽相傾,氣亂于衛,血流于經,血氣離居,一實一虛。
血并于陰,氣并于陽,故為驚狂;血并于陽,氣并于陰,乃為炅中;血并于上,氣并于下,煩惋善怒;血并于下,氣并于上,亂而善忘。
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内熱,陽盛則内寒,陰盛則外熱。
五髒之道,皆出于經遂,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
氣有馀則腹脹邅洩,不厥。
天之邪氣,感則害五髒也;水谷之寒溫,感則害六腑也;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也。
又:邪之生也,或生于陰,或生于陽。
生于陽者,得之風雨寒暑;生于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
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内。
陽道實,陰道虛,故犯賊風虛邪者,易受之;飲食不節、起陽不時者,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髒。
入六腑則身熱不卧,上為喘呼;入五髒則填滿閉塞,下為邅洩,久為腸癖。
故喉主天氣,咽主地氣,陽受風氣,陰受濕氣。
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
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行;陰病者,下行極而上行。
傷于風者,上先受之;傷于濕者,下先受之。
頭者,精明之腑,頭憊視深,精則奪矣;背者,胸之腑也,背曲肩随,胸将壞矣;腰者,腎之腑也,轉搖不能,腎将憊矣;膝者,筋之腑也,屈伸不得則偻附,筋将憊矣;髓者,骨之腑也,不能久立,行則掉忄栗,骨将備矣。
肺熱病者,右頰赤;心熱病者,顔先赤;肝熱病者,左頰赤;脾熱病者,鼻赤;腎熱病者,頤赤。
病雖未發,見其色者,所宜療之。
故曰:療未病之病。
肺熱病者,色白而毛槁;心熱病者,色赤而絡脈溢;肝熱病者,色蒼而密枯;脾熱病者,色黃而肉濡;腎熱病者色,黑而齒枯。
肝主春,足厥陰,少陽主治,其日甲乙,肝苦逆,急食鹹以緩之。
又曰:肝病欲散,急食苦以瀉之,禁當風,肝惡風也。
心主夏,手少陰,太陽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緩,急食鹹以收之。
又曰:心病欲濡,急食鹹以濡之,用酸補之,甘瀉之,禁溫衣熱食,心惡熱也。
脾主長夏,足太陰,陽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濕,急食苦以滲之。
又曰:脾病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補之,辛瀉之;禁濕食、飽食、濕地、濡衣,脾惡濕也。
肺主秋,手太陰、陽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氣上逆,急食鹹以洩之。
又曰:肺病欲收,急食甘以收之,鹹瀉之;禁寒衣飲冷。
肺惡寒也。
腎主冬,足少陰、太陽主治,其日壬癸;腎苦滲,急食辛以潤之,腠理緻液氣通。
又曰:腎病欲急食苦以堅之,用辛補之,酸瀉之;淬暖,無熱食溫衣,腎惡滲之,辛走氣,氣病無食辛;甘走肉,肉病無食甘;鹹走血,血病無食鹹;酸走筋,筋病無食酸,是謂五禁,勿多食也。
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旐、胻、足背痛,虛則少氣不能報自,耳聾、嗌乾矣。
心病者,胸中痛,脅肢滿,肋下痛,膺、背、肩胛間、兩臂内痛,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
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入小腹,令人喜怒,虛則恐,如人将捕之,氣逆則頭痛、耳聾、頰腫。
脾病者,身重,肌肉萎,足不收,行喜挈腳下痛,虛則腹脹腸鳴,洩食不化。
腎病者,腸大體重,喘咳,汗出惡風,虛則胸中痛也。
肺風之狀,多汗惡風,時欲咳嗽喘氣,晝日善,暮則甚,診在眉上,其色白。
心風之狀,惡風,焦絕,喜怒,診在口,其色赤。
肝風之狀,惡風,喜悲,微蒼、嗌乾,喜怒,診在目下,其色青。
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怠堕,四肢不通,微黃,不嗜食。
診在鼻上,其色黃。
胃風之狀,多汗惡風,食飲不下,隔塞不通,腹善滿,失衣則脹,食寒則洩,診在形,瘦而腹大。
首風之狀,其頭痛,面多汗,惡風,先當風一日病,其頭痛不可出,至其風止,則小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