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

關燈
一則節之,其氣乃便自止,驚氣之出入,人不節之,其氣乃亦自專出入,若解節之,即不敢自專出入,是謂節之由人不由氣也。

     夫氣與神,複以道為主,道由心,心由意,即知意為道主,意亦可謂之神也。

    大約神使其氣,以意為妙,鼻失出口,亦勞閉之,舌柱齒,覺小悶,悶即微微放之,三分留一,卻複閉之。

    如上所說,當節氣令耳無聞、目無見、心無思,週而複始調習之。

    氣未調和,常放少許出,意度氣和,即如法節之。

    若意能一日節之,然如常息者,其氣即永固,不假放節,但勤用功,即氣自永息,不從口鼻出入,一一自然從皮膚毛孔流散,如風雲在山澤天地,自然自在。

     《仙經》雲:元氣調伏,常常服之,不絕不竭,自不從口鼻出。

    修煉百日已來,耳目自然不聞見也。

    修煉之人,切不得亂食。

    凡味即令元氣奔突,又不能清淨其心。

    不依教法,唯貪财色,嗜欲妒嫉,恣食辛穢,懷毒抱惡,不敬仙法,但務偷竊,違負背逆為兇者,三官書過,北陰召魂,未死之間,精神亡失,忘前忘後,如■如癡,醉亂昏迷,橫遭殃禍,延于九祖,形謝九泉,此蓋失道,負神明矣。

     真人曰:夫道者,無義而無恩。

    子不見《陰符經》雲,天之無恩而大恩生,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氣,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故天與道,不私于人,乃萬物而言恩,人與萬物自有感仰之心,歸恩于天道,不恃其功,至公至私,與物不懷其曲直,洪纖一體,貴賤同途,棄愛惜于坦然,絕去留于用意,是以順天時者見生,逆天意者見殺。

    殺非以私,生非以公,但随人物逆順,自然而緻其生殺也,故曰無義而無恩。

    夫道可及者,雖仇雠而必化;道不可及者,雖父母而終不可言。

    蓋夙分有無,一一出于天籍,且非一夕一朝而得偶會。

    生所化者曰死,死所化者曰生,生死之根,反複為常。

    蓋善于生者,不為死之行;不善于生者,為死之行。

    得死之行為其死,為生之行得其生。

    故得生者,莫不由于氣,氣所以能化于生則生;化于死則死。

    故曰禽之制在氣者,唯以氣感,不以力為。

    氣感自于虛無,而能制于萬有,至于天地日月、星宿雲雷,并賴氣之所轉運,使不失墜落。

    巍巍乎,蕩蕩乎,無始終,安其所動,樂其所靜,是謂道氣自然。

    若以身之禽制在氣者,實由乎心,不能禽制者,亦心也。

     夫居于塵世,唯利與名,于中能不谄不偷,無賊無害,于物不傷和氣,每懷亭育之心,斯近仁焉。

    不貪不争,無是無非,斯亦近乎道焉。

    非内非外,寶而持之,自有陰靈書其福佑,災害遠去,禍橫難侵,自感上天下察,益算延齡,大道之元,茲為始也。

    夫惠及人物曰恩,侵毀人物曰害,行恩則福生,行害則禍至。

    莫忌對鏡求象,從感生疑,罔類之中,狂癡之鬼,亂則難甯六寸,傾動百神,斯須之間,本則亡矣,誠深誡之元氣有六寸,内三寸,外三寸。

    人能保一寸,延三十年壽。

    若保固六寸,則萬神備體,自然永保長生。

    失一寸,減三十年之壽。

     《元氣訣》雲:天地自傾,我命自然。

    黃帝求玄珠,使離婁不獲,罔象乃獲者,玄珠氣也,離婁目,罔象心也。

    元無者,道體虛無自然,乃無為也。

    無為者,乃心不動也。

    不動也者,内心不起,外境不入,内外安靜,則神定氣和,神定氣和,則元氣自至,元氣自至,則五髒通潤,五髒通潤,則百脈流行,百脈流行,則津液上應,而不思五味饑渴,永絕三田,道成則體滿藏實,童顔長春矣。

     夫元氣修煉,氣化為血,血化為髓,一年易氣,二年易血,三年易脈,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發,九年易形,從此延數萬歲,名曰仙人。

    九年是煉氣為形,名曰真人。

    又煉形為氣,氣煉為神,名曰至人。

     《仙經》雲:神常愛人,人不愛神。

    神常愛者,籍身以養靈也。

    人若造兇作惡,即陷壞身,身既毀敗,神乃去人,神去人死,得不驚哉!所謂不知常,妄作兇也。

    黃帝求道于皇人,皇人問所得者,凡一千二百事,乃謂曰:子所得皆末事也。

    又曰:子欲長生,三一當明。

    夫三一者,乃上皇黃箓之首篇也,能知之者,萬禍不幹。

     夫長生之術,莫過乎服元氣,胎息内固,靈液金丹之上藥,所以禽蟲蟄藏,以不食而全,蓋是息待其元氣也。

    節氣功成,即學咽氣,但合口作意,微力如咽食一般。

    咽液咽氣,皆如咽食,存想入腎入命門穴,循脊流上溯入腦宮,又溉臍下至五星。

    五髒相逢,内外相應,各各有元氣管系連帶,若論元氣流行,無處不到。

    若一身内外疾病之處,以意存金、木、水、火、土五色,相刻相生,以意注之,無不立愈。

    又有妙訣,雖雲呵、呬、呼、吹、噓、唏一六之氣,不及冷、暖二氣以愈百病。

    夫節氣從容稍久,含氣候暖而咽之,謂之暖氣,可愈虛冷;若才節氣,氣滿便咽,謂之冷氣,可愈虛熱。

    臨時皆以意度而行。

    又或有病,但以呵呵十至三十,知其應驗,酒毒、食毒俱從呵氣并出。

    若人能專心服元氣,更須專念于一,存而祝之,可與日月同明矣。

     夫天得一以清,天既泥丸,有雙田宮、紫宮,亦曰腦宮。

    宮有三焉,丹田、洞房、明堂,乃上三一神所居也。

    其名赤子、帝卿、元先,常存念之,即耳聰目明,鼻通腦實矣。

    地得一以甯,地即臍中氣海,亦有丹田、洞房、明堂三宮,下三一神所居也,其名嬰兒、元陽、谷玄,存念之永久,即口不乏津,腹實心寂,不亂不惑,自通神靈矣。

    神得一以靈,即心主于神,心為帝王,主神氣變化,感應從心,非有非無,非空非色,從粗入細,從凡入聖,心為绛宮,亦有丹田、洞房、明堂三宮,三一神所居也,其名真人、子丹、光堅,存念不絕,即帝一不離身心,身心安甯,遇白刃來逼,但當念一,一來救人,必得免難,道不虛言。

    其三丹田,其神九人,皆身長三寸,并衣硃衣、硃冠帻、硃履,坐金床玉榻,機桉金爐,常依形象存而念之一雲男即一神,長九分,女長六分,其兩存注之。

    夫元命者,元氣也。

    有身之命,非氣不生,以道固其元,以術固其命,即身形神氣永長存矣。

    我命之神,即三丹田之三一神也。

    其形影精光氣色,凡三萬六千神,皆臣于帝一。

    一分二,謂陽氣化為元龍,陰氣化為玉女。

    訣雲:氣之所在,神随所生,神在氣即還,神去氣即散。

    若能存念其神,以守元氣,氣亦成神,神亦成氣。

    修之至此,氣合則為影精光氣色,氣散則為雲霧風雨。

    出即為亂,入即為真,上結三元,下結萬物,靜用為我身,動用為我神。

    形神感應,在乎運用;神氣變化,在乎存念。

    《三元經》雲:上元神名曰元,中元神名還丹,下元神名子安,亦須如三一九神,專存念之。

    凡出入行住坐起,所遇皆然,精意專念,玄之又玄,道之極秘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