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

關燈
已甚矣。

    故性命之限,誠有極也,嗜欲之情,固無窮也,以有極之性命,逐無窮之嗜欲,亦自斃之甚矣。

    夫土能濁河,不能濁海,風能拔樹,不能拔山,嗜欲之能亂小人,不能動君子,夫何故哉?君子乃處士也,小人乃遊子也,須知性分有極,生涯難保,若不示之以樞機,傳之以要道,宣之以心随,授之以精華,則片言曠代,一經皓首,不可得聞道矣。

    夫道者何所謂焉?道即元氣也。

    元氣者,命卒也。

    命卒者,惟中之術也。

    以存道為法,化精為妙,使氣流行,運無阻滞。

    是故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若知玄之又玄,男女同修,夫婦俱仙,斯謂妙道。

     《仙經》雲:一陰一陽謂之道,三元二合謂之丹,溯流補腦謂之還,精化為氣謂之轉。

    一轉一易一益,每轉延一紀之壽,九轉延一百八歲。

    西王母雲:呼吸太和,保守自然,先榮其氣,氣為生源。

    所為易益之道,益者益精也,易者易形也。

    能益能易,名上仙籍;不益不易,不離死厄。

    行此道者,謂常思靈寶。

    靈者神也,寶者精也。

    但常愛氣惜精,握固閉口,吞氣吞液,液化為精,精化為氣,氣化為神,神複化為液,液複化為精,精複化為氣,氣複化為神,如是七返七還,九轉九易,既益精矣,即易形焉。

    此易非是其死,乃是生易其形,變老為少,變少為童,變童為嬰兒,變嬰兒為赤子,即為真人矣。

    至此道成,謂之胎息。

    修行不倦,神精充溢,元氣壯實,腦既已凝,骨亦換矣。

     《仙經》雲:陰陽之道,精液為寶,謹而守之,後天而老。

    又雲:子欲長生,當由所生之門,遊處得中,進退得所,動靜以法,去留以度,可延命而愈疾矣。

    又雲:以金理金,是謂真金;以人理人,是謂真人;人常失道,非道失人。

    人常去生,非生去人。

    要常養神,勿失生道,長使道與生相保,神與生相守,則形神俱久矣。

    王母雲:夫人理氣,如龍理水。

    氣歸自然,神歸虛無,精歸泥丸。

    水出高源,上入天河,下入黃泉,橫流百川,終歸四海。

    氣之與水,循環天地,流注人身,輪轉無窮,運行無極,人能治之,與天地齊其經,日月同其明矣。

     《古诜記》雲:人之元氣,乃神魂之餚馔,故曰子丹進餚馔正黃。

    是以神服元氣,形食五味,氣清即神爽,氣濁即神病。

    故常謂勻修煉氣,常令氣清,所謂煉神煉魂,卻鬼制魄,使形神俱安。

    夫魂降于天謂之神,魄本于地謂之鬼,鬼即屬陰,神即屬陽,所以煉魂神,服元氣,千萬不死,身得升天;食五味,祝淫鬼,千萬皆死,形沒于地。

    夫魂飛于天,魄沉于泉,水火分解,各歸本元,生則同體,死則相懸,飛沉各異,禀之自然。

    何哉?如一條之木,以火燔之,煙即飛上,灰即下沉,亦是自然而然也。

     《九皇上經》曰:始青之下月與日,兩半同升合成一,出彼玉池入金室,大如彈丸黃如橘,中有佳味甜如蜜,子能得之慎勿失。

    注雲:交梨火棗,生在人體中,其大如彈丸,其黃如橘,其味甚甜,其甜如蜜,不遠不近,在于心室。

    心室者,神之舍,氣之宅,精之主,魂之魄。

    玉池者,口中舌上所出之液,液與神氣一合,謂兩半合一也。

     《太清诰》雲:許遠遊與王羲之書曰,夫交黎火棗者,是飛騰之藥也。

    君侯能剪除荊棘,去人我,泯是非,則二樹生君心中矣,亦能葉茂枝繁,開花結實,君若得食一枝,可以運景萬裡。

    此則陰丹矣。

    但能養精神,調元氣,吞津液,液精内固,乃生榮華,喻樹根壯葉茂,開花結實,胞孕佳味,異殊常品。

    心中種種,乃形神也。

    陰陽乃日月雨澤,善風和露,潤沃溉灌也。

    氣運息調,榮枝葉也。

    性清心悅,開花也。

    固精留胎,結實也。

    津液流暢,佳味甜也。

    古仙誓重,傳付于口,今以翰墨宣授,宜付奇人矣。

    道林雲:此道亦謂玉醴金漿法。

    玉醴金漿,乃是服煉口中津液也。

    一曰精;二曰淚;三曰唾;四曰涕;五曰汗;六曰溺。

    人之一身,有此六液,同一元氣,而分配五髒六腑、九竅四肢也。

    知術者,常能歲終不洩,所謂數交而不失出,便作獨卧之仙人也。

    常能終日不唾,恒含而咽之,令人精氣常存,津液常留,面目有光。

     《老子節解》雲:唾者,溢為醴泉聚,流為華池府,散為津液,降為甘露,漱而咽之,溉藏潤身,通宣百脈,化養萬神,支節毛發,堅固長春,此所謂内金漿也,可以養神明,補元氣矣。

    若乃清玉為醴,煉金為漿,化其本體,柔而不剛,色瑩冰雪,氣奪馨香,飲之一杯,壽與天長,此所謂外金漿也。

    可以固形體,堅髒腑矣。

    又常使身不妄出汗,汗是神之信,元調而運動微汗者,适緻也,乃勿沖冷風。

    若極勞形,盜失精汗者,雨脈霂不止,大困神形,固當緩形徐行,勞而不極,坐卧勿及疲倦。

    行立坐卧,常能消息從容,導引按摩消息,令人起立輕健,意思暢逸。

    又常伺候大小二事,無使強關抑忍,又勿使失度,或澀或寒或滑多,皆傷氣害生,為禍甚速。

    此所謂知進退存亡,聖人之道也。

     夫聖凡所共寶貴者,命也;賢愚所共愛惜者,身也。

    是故聖人以道德、仁義、謙慈、恭儉、天文、人事、預垂瑞兆以示君子也;禮樂、征伐、法律、刑典、鬼神、蔔筮、夢覺、警象以示小人也。

    夫養生之要,先誡其外,後慎其内,内外寂靜,此謂善入無為也。

    欲求無為,先當避害,何者?遠嫌疑,遠小人,遠苟得,遠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處鬧,慎力鬥,常思過失,改而從善。

    又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時機,通術數。

    是則與聖齊功,與天同德矣。

    夫術數者,莫過修神,淘煉真氣,使年延疾愈;外禳邪惡,清淨心身,使禍害不幹。

     《道德論》曰:大中之象,莫高乎道德,次莫大乎神明,次莫廣乎太和,次莫崇乎天地,次莫着乎陰陽,次莫明乎聖功。

    夫道德可道不可原,神明可生不可伸,太和可體不可化,天可行不可宣,陰陽可用不可得,聖功可觀不可言。

    是知可道非自然也,可明非素真也。

     夫修無為入真道者,先須保道氣于體中,息元氣于藏内,然後輔之以藥物,助之以百行,則能内愈萬病,外安萬神,内氣歸元,外邪自卻。

    卻災害于外,神道德于内,内外相濟,保守身命,豈不善乎? 《老子》雲: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又雲:功成事遂,百姓謂我自然。

    又雲: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天下,其德乃普。

    以身觀身,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夫何?故教天子則為事法天,教諸侯則以政理國,教用兵則不敢為主,教利器則不可示人,教處世則和光同塵,教出家則道與俗反,教養性則谷神不死,教體命則善壽不亡,教修身則全神具炁,教修心則虛心守道,教見前則常善救物,教冥報則神不傷人,所謂事少理長,由人備授。

    其得也者,則骨節堅強,顔色悅澤,老而還少,不衰不朽,長存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