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回辟陽侯受椎斃命淮南王謀反被囚
關燈
小
中
大
”遂召建子入朝,拜為中大夫。
建為食其而死,也不值得,幸虧遇着文帝,尚得贻蔭兒曹。
越年為文帝四年,丞相灌嬰病逝,升任禦史大夫張蒼為丞相,且召河東守季布進京,欲拜為禦史大夫。
布自中郎将出守河東,河東百姓,卻也悅服。
布為中郎将,見前文。
當時有個曹邱生,與布同為楚人,流寓長安,結交權貴,宦官趙談,常與往來,就是窦皇後兄窦長君,亦相友善,曹邱生得借勢斂錢,招權納賄。
布雖未識曹邱生,姓名卻是熟悉,因聞曹邱生所為不合,特緻書窦長君,叙述曹邱生劣迹,勸他勿與結交。
窦長君得書後,正在将信将疑,巧值曹邱生來訪長君,自述歸意,并請長君代作一書,向布介紹。
長君微笑道:“季将軍不喜足下,願足下毋往!”曹邱生道:“仆自有法說動季将軍,隻教得足下一書,為仆先容,仆方可與季将軍相見哩。
”長君不便峻拒,乃泛泛的寫了一書,交與曹邱生。
曹邱生歸至河東,先遣人持書投入,季布展開一看,不禁大怒,既恨曹邱生,複恨窦長君,兩恨交并,便即盛氣待着。
俄而曹邱生進來,見布怒容滿面,卻毫不畏縮,意向布長揖道:“楚人有言: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足下雖有言必踐,但有此盛名,也虧得旁人揄揚。
仆與足下同是楚人,使仆為足下遊譽,豈不甚善,何必如此拒仆呢!”布素來好名,一聽此言,不覺轉怒為喜,即下座相揖,延為上客。
留館數月,給他厚赆,曹邱生辭布歸楚,複由楚入都,替他揚名,得達主知。
文帝乃将布召入,有意重任,忽又有人入毀季布,說他好酒使氣,不宜内用,轉令文帝起疑,躊躇莫決。
布寓京月餘,未得好音,乃入朝進奏道:“臣待罪河東,想必有人無故延譽,乃蒙陛下寵召。
今臣入都月餘,不聞後命,又必有人乘間毀臣。
陛下因一譽賜召,一毀見棄,臣恐天下将窺見淺深,競來嘗試了。
”文帝被他揭破隐衷,卻也自慚,半晌方答谕道:“河東是我股肱郡,故特召君前來,略問情形,非有他意。
今仍煩君複任,幸勿多疑。
”布乃謝别而去。
惟布有弟季心,亦嘗以任俠著名,見有不平事件,辄從旁代謀,替人洩忿。
偶因近地土豪,武斷鄉曲,由季心往與理論,土豪不服,心竟把他殺死,避匿袁盎家中。
盎方得文帝寵信,即出與調停,不緻加罪,且薦為中司馬。
因此季心以勇聞,季布以諾聞。
相傳季布季心,氣蓋關中,便是為此,這且不必細表。
詳叙季布兄弟,無非借古諷今。
且說绛侯周勃,自免相就國後,約有年餘,每遇河東守尉,巡視各縣,往往心不自安,披甲相見,兩旁護着家丁,各持兵械,似乎有防備不測的情形。
這叫做心勞日拙。
河東守尉,未免驚疑,就中有一個促狹人員,上書告讦,竟誣稱周勃謀反。
文帝已陰蓄猜疑,見了告變的密書,立谕廷尉張釋之,叫他派遣幹員,逮勃入京。
釋之不好怠慢,隻得派吏赴绛,會同河東守季布,往拿周勃。
布亦知勃無反意,惟因诏命難違,不能不帶着兵役,與朝吏同至绛邑,往見周勃。
勃仍披甲出迎,一聞诏書到來,已覺得忐忑不甯,待至朝吏讀罷,吓得目瞪口呆,幾與木偶相似。
披甲設兵,究有何益!還是季布叫他卸甲,勸慰數語,方令朝吏好生帶着,同上長安。
入都以後,當然下獄,廷尉原是廉明,獄吏總要需索。
勃初意是不青出錢,偏被獄吏冷嘲熱諷,受了許多腌臜氣,那時隻好取出千金,分作饋遺。
獄吏當即改換面目,小心供應。
既而廷尉張釋之,召勃對簿,勃不善申辯,經釋之面訊數語,害得舌結詞窮,不發一言。
還虧釋之是個好官,但令他還系獄中,一時未曾定谳。
獄吏既得勃賂,見勃不能置詞,遂替他想出一法,隻因未便明告,乃将文牍背後,寫了五字,取出示勃。
得人錢财,替人消災,還算是好獄吏。
勃仔細瞧着,乃是以公主為證五字,才覺似夢方醒。
待至家人入内探視,即與附耳說明。
原來勃有數子,長名勝之,曾娶文帝女為妻,自勃得罪解京,勝之等恐有不測,立即入京省父,公主當亦同來。
惟勝之平日,與公主不甚和協,屢有反目等情,此時為父有罪,沒奈何央懇公主,代為轉圜。
公主還要擺些身架,直至勝之五體投地,方嫣然一笑,入宮代求去了。
這是筆下解頤處。
先是釋之谳案,本主寬平,一是文帝出過中渭橋,适有人從橋下走過,驚動禦馬,當由侍衛将行人拿住,發交廷尉。
文帝欲将他處死,釋之止斷令罰金,君臣争執一番,文帝駁不過釋之,隻得依他判斷,罰金了事。
一是高廟内座前玉環,被賊竊去,賊為吏所捕,又發交廷尉。
釋之奏當棄市,文帝大怒道:“賊盜我先帝法物,罪大惡極,不加族誅,叫朕如何恭承宗廟呢!”釋之免冠頓首道:“法止如此,假如愚民無知,妄取長陵一抔土,陛下将用何法懲辦?”這數語喚醒文帝,也覺得罪止本身,因入白薄太後,薄太後意議從同,遂依釋之言辦理罷了。
插叙兩案,表明釋之廉平。
此次審問周勃,實欲為勃解免,怎奈勃口才不善,未能辯明,乃轉告知袁盎。
盎嘗劾勃驕倨無禮,見四六回。
至是因釋之言,獨奏稱绛侯無罪。
還有薄太後弟昭,因勃曾讓與封邑,感念不忘,所以也入白太後,為勃伸冤。
薄太後已得公主泣請,再加薄昭一番面
建為食其而死,也不值得,幸虧遇着文帝,尚得贻蔭兒曹。
越年為文帝四年,丞相灌嬰病逝,升任禦史大夫張蒼為丞相,且召河東守季布進京,欲拜為禦史大夫。
布自中郎将出守河東,河東百姓,卻也悅服。
布為中郎将,見前文。
當時有個曹邱生,與布同為楚人,流寓長安,結交權貴,宦官趙談,常與往來,就是窦皇後兄窦長君,亦相友善,曹邱生得借勢斂錢,招權納賄。
布雖未識曹邱生,姓名卻是熟悉,因聞曹邱生所為不合,特緻書窦長君,叙述曹邱生劣迹,勸他勿與結交。
窦長君得書後,正在将信将疑,巧值曹邱生來訪長君,自述歸意,并請長君代作一書,向布介紹。
長君微笑道:“季将軍不喜足下,願足下毋往!”曹邱生道:“仆自有法說動季将軍,隻教得足下一書,為仆先容,仆方可與季将軍相見哩。
”長君不便峻拒,乃泛泛的寫了一書,交與曹邱生。
曹邱生歸至河東,先遣人持書投入,季布展開一看,不禁大怒,既恨曹邱生,複恨窦長君,兩恨交并,便即盛氣待着。
俄而曹邱生進來,見布怒容滿面,卻毫不畏縮,意向布長揖道:“楚人有言: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足下雖有言必踐,但有此盛名,也虧得旁人揄揚。
仆與足下同是楚人,使仆為足下遊譽,豈不甚善,何必如此拒仆呢!”布素來好名,一聽此言,不覺轉怒為喜,即下座相揖,延為上客。
留館數月,給他厚赆,曹邱生辭布歸楚,複由楚入都,替他揚名,得達主知。
文帝乃将布召入,有意重任,忽又有人入毀季布,說他好酒使氣,不宜内用,轉令文帝起疑,躊躇莫決。
布寓京月餘,未得好音,乃入朝進奏道:“臣待罪河東,想必有人無故延譽,乃蒙陛下寵召。
今臣入都月餘,不聞後命,又必有人乘間毀臣。
陛下因一譽賜召,一毀見棄,臣恐天下将窺見淺深,競來嘗試了。
”文帝被他揭破隐衷,卻也自慚,半晌方答谕道:“河東是我股肱郡,故特召君前來,略問情形,非有他意。
今仍煩君複任,幸勿多疑。
”布乃謝别而去。
惟布有弟季心,亦嘗以任俠著名,見有不平事件,辄從旁代謀,替人洩忿。
偶因近地土豪,武斷鄉曲,由季心往與理論,土豪不服,心竟把他殺死,避匿袁盎家中。
盎方得文帝寵信,即出與調停,不緻加罪,且薦為中司馬。
因此季心以勇聞,季布以諾聞。
相傳季布季心,氣蓋關中,便是為此,這且不必細表。
詳叙季布兄弟,無非借古諷今。
且說绛侯周勃,自免相就國後,約有年餘,每遇河東守尉,巡視各縣,往往心不自安,披甲相見,兩旁護着家丁,各持兵械,似乎有防備不測的情形。
這叫做心勞日拙。
河東守尉,未免驚疑,就中有一個促狹人員,上書告讦,竟誣稱周勃謀反。
文帝已陰蓄猜疑,見了告變的密書,立谕廷尉張釋之,叫他派遣幹員,逮勃入京。
釋之不好怠慢,隻得派吏赴绛,會同河東守季布,往拿周勃。
布亦知勃無反意,惟因诏命難違,不能不帶着兵役,與朝吏同至绛邑,往見周勃。
勃仍披甲出迎,一聞诏書到來,已覺得忐忑不甯,待至朝吏讀罷,吓得目瞪口呆,幾與木偶相似。
披甲設兵,究有何益!還是季布叫他卸甲,勸慰數語,方令朝吏好生帶着,同上長安。
入都以後,當然下獄,廷尉原是廉明,獄吏總要需索。
勃初意是不青出錢,偏被獄吏冷嘲熱諷,受了許多腌臜氣,那時隻好取出千金,分作饋遺。
獄吏當即改換面目,小心供應。
既而廷尉張釋之,召勃對簿,勃不善申辯,經釋之面訊數語,害得舌結詞窮,不發一言。
還虧釋之是個好官,但令他還系獄中,一時未曾定谳。
獄吏既得勃賂,見勃不能置詞,遂替他想出一法,隻因未便明告,乃将文牍背後,寫了五字,取出示勃。
得人錢财,替人消災,還算是好獄吏。
勃仔細瞧着,乃是以公主為證五字,才覺似夢方醒。
待至家人入内探視,即與附耳說明。
原來勃有數子,長名勝之,曾娶文帝女為妻,自勃得罪解京,勝之等恐有不測,立即入京省父,公主當亦同來。
惟勝之平日,與公主不甚和協,屢有反目等情,此時為父有罪,沒奈何央懇公主,代為轉圜。
公主還要擺些身架,直至勝之五體投地,方嫣然一笑,入宮代求去了。
這是筆下解頤處。
先是釋之谳案,本主寬平,一是文帝出過中渭橋,适有人從橋下走過,驚動禦馬,當由侍衛将行人拿住,發交廷尉。
文帝欲将他處死,釋之止斷令罰金,君臣争執一番,文帝駁不過釋之,隻得依他判斷,罰金了事。
一是高廟内座前玉環,被賊竊去,賊為吏所捕,又發交廷尉。
釋之奏當棄市,文帝大怒道:“賊盜我先帝法物,罪大惡極,不加族誅,叫朕如何恭承宗廟呢!”釋之免冠頓首道:“法止如此,假如愚民無知,妄取長陵一抔土,陛下将用何法懲辦?”這數語喚醒文帝,也覺得罪止本身,因入白薄太後,薄太後意議從同,遂依釋之言辦理罷了。
插叙兩案,表明釋之廉平。
此次審問周勃,實欲為勃解免,怎奈勃口才不善,未能辯明,乃轉告知袁盎。
盎嘗劾勃驕倨無禮,見四六回。
至是因釋之言,獨奏稱绛侯無罪。
還有薄太後弟昭,因勃曾讓與封邑,感念不忘,所以也入白太後,為勃伸冤。
薄太後已得公主泣請,再加薄昭一番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