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回充華産子嗣統承基母後臨朝窮奢極欲
關燈
小
中
大
司敗”等語。
胡太後不忍罪忠,但優诏慰雍,起為太師,領司州牧。
加清河王怿為太傅,兼官太尉,廣平王懷為太保,兼官司徒,任城王澄為司空,兼官骠騎大将軍。
澄希承意旨,奏清安定公宜出入禁中,參谘大務,胡太後當然樂從。
太後初臨朝時,尚稱令行事,群臣上書稱殿下,旋即改令為诏,居然稱朕,群臣亦改稱陛下。
到了冬季十二月,大飨宗廟,太後因嗣主年幼,未能親祭,拟仿周禮君與夫人交獻古制,代行祭禮,禮官均以為未可,乃轉問侍中崔光。
光獨曲意逢迎,竟引據漢和熹鄧後漢和帝皇後。
薦祭故事,陳将上去,适中胡太後心坎,便将光語援作鐵證,饬侍衛備齊全副儀仗,親至宗廟,攝行祭祀。
又饬造申訟車,随時駕禦,出雲龍門,進千秋門,遇有吏民訴訟,當即審判,有所未決,乃付有司。
凡州郡薦舉孝廉秀才,及一切計吏,也由胡太後親禦朝堂,臨軒發策,且自覽試卷,評定甲乙,頗洽輿情。
一日與幼主幸華林園,就都亭曲水旁,宴集群臣,令王公以下各賦七言詩。
太後自為首唱,随口說道:“化光造物含氣貞,”次語令幼主诩續下,诩年方七歲,卻也有些聰慧,思索半晌,乃續詠道:“恭己無為仰慈英。
”太後面有喜容,又合心坎。
即歎賞道:“七齡幼主,有此續句,也好算是難得了。
”群臣齊呼萬歲。
太後乃令群臣赓續,你一語,我一句,湊成一片古風,無非是頌揚母德,敷奏升平。
太後大喜,命左右取出貯帛,頒賞有差。
越年改元熙平。
是梁天監十五年。
侍中侯剛,掠殺羽林軍,為中尉元匡所劾,诏付廷尉議處。
廷尉謂殺人抵死,應處大辟,胡太後記念前功,偏說剛因公掠人,邂逅緻死,不得坐罪。
嗣經少卿袁翻,力為辯駁,始削剛封邑三百戶,撤去嘗食典禦職使。
剛以善烹調得幸,嘗主禦食,充使垂三十年,至此始被撤銷,但仍得出入宮禁,與聞朝政。
有時且随從太後,遊幸宗戚勳舊各家,往往宴至夜半,方才還宮。
侍中崔光,援經據史,谏止遊宴。
太後可主祭祀,為何不可遊幸! 看官,你想胡太後到了此時,已是蕩逸飛揚,從心所欲,哪裡還肯聽信崔光,深居簡出呢?而且曆朝婦女,多信佛事,胡太後有一姑母,曾作女冠子,好談釋教,太後自幼相依,耳熟能詳,至此特命在崇訓宮側,建造一永甯寺,又在伊阙口建石窟寺。
兩寺皆備極華麗,永甯寺尤覺輝煌,内設九層浮圖,高九十丈,浮圖上柱,複高十丈,四面懸着鈴铎。
每當夜靜,鈴铎為風所激,清音泠泠,聲聞十裡。
此外佛殿僧房,盡是珠玉錦繡,炫飾而成,真個是五光十色,駭人心目。
自從佛法傳入中國,寺刹巍峨,得未曾有。
落成時候,太後率領王公夫婦等,自往拈香,凡京内外僧尼士女,俱得入寺瞻仰,絡繹奔赴,不下十萬人。
揚州刺史李崇,謂宜裁省寺塔糜費,移葺明堂太學,一再上表,好似石沉大海,毫無轉音。
到了熙平三年,有人獻一異龜,當作神奇看待,遂改稱神龜元年,恐怕是個死烏龜,要應在宣武身上。
頒诏大赦,慶宴群臣。
忽報稱征北大将軍靈壽公于忠身死,大衆頗稱快意,獨太後優诏褒榮,賜谥武敬,并贈厚赙。
又越數日,司徒安定公胡國珍又死。
國珍系胡太後父,飾終典禮,格外從隆,追贈相國太師,兼假黃钺,加号太上秦公,并迎太後母皇甫氏靈柩,同墓合葬,稱為太上秦孝穆君。
當時有一個谏議大夫張普惠,還想斟情酌理,竭力奏谏,說是太上名稱,不能施諸人臣。
同朝統說他不識時務,從旁譏笑,普惠卻應機辯析,駁得朝臣啞口無言。
但終是空費唇舌,不聞收回成命,徒博得一個直臣名目罷了。
過了數月,天象告變,月食幾盡,胡太後恐自己當禍,特想出一件替身符來,密令心腹内侍,赍毒至瑤光寺中,藥死故太後高氏,佯說是得病暴亡,棺殓俱用尼禮,草草治喪,即令舁柩至北邙山,埋葬了事。
高氏該有此結局,胡氏狠毒尤甚,怪不得後來沉河。
内外百官,毫無異議。
胡太後越無顧忌,索性任情縱欲,引入一位皇叔,自薦枕席,作成了一段叔嫂奇緣。
小子有詩歎道: 雉鳴求牡已增羞,叔嫂何堪結鳳俦! 才識婦人須尚德,飛揚蕩逸總贻憂。
欲問皇叔為誰,待小子下回申叙。
------------------------------- 北魏故例,後宮生男,立為太子,即賜母自盡,此為夷狄之敝俗,不足為訓。
但胡氏不死,後竟臨朝稱制。
恣為威福,窮極奢淫。
論者或歸咎魏主恪,謂其不遵古制,緻贻後患,實則未然。
北魏之宮闱不正,非自胡氏始;就使胡氏已死,而貌美心狠之高皇後,安知其不與胡氏相等耶!高氏專橫已甚,天特假手胡氏,令其翦滅。
胡氏不懲前轍,尤而效之,罪又甚焉;故其後日之結果,亦較高氏為尤甚。
蓋天下未有驕淫蕩佚之婦人,而能長此不亡者也。
故聖王起化,始自閨門,刑于之大本先端,自可無憂女禍。
彼留子殺母之故事,豈真足為治平之道乎! ------------------
胡太後不忍罪忠,但優诏慰雍,起為太師,領司州牧。
加清河王怿為太傅,兼官太尉,廣平王懷為太保,兼官司徒,任城王澄為司空,兼官骠騎大将軍。
澄希承意旨,奏清安定公宜出入禁中,參谘大務,胡太後當然樂從。
太後初臨朝時,尚稱令行事,群臣上書稱殿下,旋即改令為诏,居然稱朕,群臣亦改稱陛下。
到了冬季十二月,大飨宗廟,太後因嗣主年幼,未能親祭,拟仿周禮君與夫人交獻古制,代行祭禮,禮官均以為未可,乃轉問侍中崔光。
光獨曲意逢迎,竟引據漢和熹鄧後漢和帝皇後。
薦祭故事,陳将上去,适中胡太後心坎,便将光語援作鐵證,饬侍衛備齊全副儀仗,親至宗廟,攝行祭祀。
又饬造申訟車,随時駕禦,出雲龍門,進千秋門,遇有吏民訴訟,當即審判,有所未決,乃付有司。
凡州郡薦舉孝廉秀才,及一切計吏,也由胡太後親禦朝堂,臨軒發策,且自覽試卷,評定甲乙,頗洽輿情。
一日與幼主幸華林園,就都亭曲水旁,宴集群臣,令王公以下各賦七言詩。
太後自為首唱,随口說道:“化光造物含氣貞,”次語令幼主诩續下,诩年方七歲,卻也有些聰慧,思索半晌,乃續詠道:“恭己無為仰慈英。
”太後面有喜容,又合心坎。
即歎賞道:“七齡幼主,有此續句,也好算是難得了。
”群臣齊呼萬歲。
太後乃令群臣赓續,你一語,我一句,湊成一片古風,無非是頌揚母德,敷奏升平。
太後大喜,命左右取出貯帛,頒賞有差。
越年改元熙平。
是梁天監十五年。
侍中侯剛,掠殺羽林軍,為中尉元匡所劾,诏付廷尉議處。
廷尉謂殺人抵死,應處大辟,胡太後記念前功,偏說剛因公掠人,邂逅緻死,不得坐罪。
嗣經少卿袁翻,力為辯駁,始削剛封邑三百戶,撤去嘗食典禦職使。
剛以善烹調得幸,嘗主禦食,充使垂三十年,至此始被撤銷,但仍得出入宮禁,與聞朝政。
有時且随從太後,遊幸宗戚勳舊各家,往往宴至夜半,方才還宮。
侍中崔光,援經據史,谏止遊宴。
太後可主祭祀,為何不可遊幸! 看官,你想胡太後到了此時,已是蕩逸飛揚,從心所欲,哪裡還肯聽信崔光,深居簡出呢?而且曆朝婦女,多信佛事,胡太後有一姑母,曾作女冠子,好談釋教,太後自幼相依,耳熟能詳,至此特命在崇訓宮側,建造一永甯寺,又在伊阙口建石窟寺。
兩寺皆備極華麗,永甯寺尤覺輝煌,内設九層浮圖,高九十丈,浮圖上柱,複高十丈,四面懸着鈴铎。
每當夜靜,鈴铎為風所激,清音泠泠,聲聞十裡。
此外佛殿僧房,盡是珠玉錦繡,炫飾而成,真個是五光十色,駭人心目。
自從佛法傳入中國,寺刹巍峨,得未曾有。
落成時候,太後率領王公夫婦等,自往拈香,凡京内外僧尼士女,俱得入寺瞻仰,絡繹奔赴,不下十萬人。
揚州刺史李崇,謂宜裁省寺塔糜費,移葺明堂太學,一再上表,好似石沉大海,毫無轉音。
到了熙平三年,有人獻一異龜,當作神奇看待,遂改稱神龜元年,恐怕是個死烏龜,要應在宣武身上。
頒诏大赦,慶宴群臣。
忽報稱征北大将軍靈壽公于忠身死,大衆頗稱快意,獨太後優诏褒榮,賜谥武敬,并贈厚赙。
又越數日,司徒安定公胡國珍又死。
國珍系胡太後父,飾終典禮,格外從隆,追贈相國太師,兼假黃钺,加号太上秦公,并迎太後母皇甫氏靈柩,同墓合葬,稱為太上秦孝穆君。
當時有一個谏議大夫張普惠,還想斟情酌理,竭力奏谏,說是太上名稱,不能施諸人臣。
同朝統說他不識時務,從旁譏笑,普惠卻應機辯析,駁得朝臣啞口無言。
但終是空費唇舌,不聞收回成命,徒博得一個直臣名目罷了。
過了數月,天象告變,月食幾盡,胡太後恐自己當禍,特想出一件替身符來,密令心腹内侍,赍毒至瑤光寺中,藥死故太後高氏,佯說是得病暴亡,棺殓俱用尼禮,草草治喪,即令舁柩至北邙山,埋葬了事。
高氏該有此結局,胡氏狠毒尤甚,怪不得後來沉河。
内外百官,毫無異議。
胡太後越無顧忌,索性任情縱欲,引入一位皇叔,自薦枕席,作成了一段叔嫂奇緣。
小子有詩歎道: 雉鳴求牡已增羞,叔嫂何堪結鳳俦! 才識婦人須尚德,飛揚蕩逸總贻憂。
欲問皇叔為誰,待小子下回申叙。
------------------------------- 北魏故例,後宮生男,立為太子,即賜母自盡,此為夷狄之敝俗,不足為訓。
但胡氏不死,後竟臨朝稱制。
恣為威福,窮極奢淫。
論者或歸咎魏主恪,謂其不遵古制,緻贻後患,實則未然。
北魏之宮闱不正,非自胡氏始;就使胡氏已死,而貌美心狠之高皇後,安知其不與胡氏相等耶!高氏專橫已甚,天特假手胡氏,令其翦滅。
胡氏不懲前轍,尤而效之,罪又甚焉;故其後日之結果,亦較高氏為尤甚。
蓋天下未有驕淫蕩佚之婦人,而能長此不亡者也。
故聖王起化,始自閨門,刑于之大本先端,自可無憂女禍。
彼留子殺母之故事,豈真足為治平之道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