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回 諒山踴躍鏖兵 學士他皇夜遁

關燈
鎮撫,忽據該國總兵福祿諾先向中國議和。

    其時該國因埃及之事,汲汲可危,中國明知其勢處迫逼,本可峻詞拒絕,而仍示以大度,許其行成,特命李鴻章與議簡明條約五款,互相畫押。

    諒山保勝等軍,應照議于定約三月後調回,疊經饬各防軍,扼劄原處,不準輕動開釁。

    帶兵各官,奉令維謹。

     乃該國不遵定約,忽于閏五月初一、初二等日,以巡邊為名,在諒山地方直撲防營,先行開炮轟擊。

    我軍始與接仗,互有殺傷。

    法人違背條約,無端開釁,傷我官兵,本應以幹戈從事,因念訂約通好二十餘年,亦不必因此盡棄前盟,仍準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與在京法使,往返照會,情喻理曉,至再至三。

     閏五月二十四日,複明降谕旨,照約撤兵,昭示大信,所以保全和局者,實屬仁至義盡。

    如果法人稍知禮義,自當翻然改圖。

     乃竟始終怙過,饬詞抵賴,橫索無名兵費,恣意要挾。

    辄于六月十五日,占據台北基隆山炮台,經劉銘傳迎剿獲勝。

    本月初三日,何璟等甫接法領事照會開戰,而法兵已自馬尾先期攻擊,傷壞兵商各船,轟壞船廠。

    雖經官軍焚毀法船二隻,擊壞雷艇一隻,并陣斃法國兵官,尚未大加懲創。

    該國專行詭計,反複無常,先啟兵端,若再曲予含容,何以伸公論而順人心?因特揭其無理情節,布告天下。

    欽此。

     戰書宣布之後,法國公使就下旗回國。

    朝廷拊髀擇将,選了個百戰過來的大将,就是蕩平太平軍、戡定新疆的左宗棠左侯爺。

    當下特派左宗棠為欽差大臣,将軍穆圖善、漕督楊昌浚為幫辦大臣。

    左侯爺調集舊部,按站起行。

    才抵浙江地界,流星探馬,飛報禍事。

    報說:“馬江大敗,張佩綸、何如璋聞警逃竄,港内兵輪,盡被法炮掃掉。

    ” 左侯大吃一驚。

    原來這張佩綸,是都中清流黨黨魁,一手好筆仗,說的話鋒利無比,他那個筆頭上,不知撥掉過多少紅頂兒。

    因此無論内任外任官員,望見了他影子就要害怕。

    張佩綸還有一樣驚人本領,談兵說劍,激昂慷慨,恁你孫武、吳起,聆了他的議論,也要低頭拜服。

     朝廷放他為船政大臣,會辦海疆事宜,原要試試他才具。

     佩綸一到福州,使出狂奴故态,搭起大将架子,狂到個要不得。

     好在這時光左侯沒來,山中無虎狗稱王,福建地方,誰還在他眼裡?閩浙總督何璟,福建巡撫張兆棟,見佩綸意驕氣盛,狂得厲害,樂得把軍務推在他身上,自己好脫卸幹淨。

    豆芥之事,隻要略關上一點子軍務,就叫請張會辦的示。

    督撫兩院,排日上谒,竟同衙參一般。

    佩綸直受不辭,一應防備,毫不經意。

     看官,佩綸也是個知兵豪傑,為什這麼大意?原來他暗裡恃着一座泰山,就是全權大臣李伯爺。

    佩綸屢接伯爺手劄,都說和約旦夕成功,萬勿輕啟釁端。

    李伯爺是洋務老手,佩綸如何不信? 這日,海弁入廠,飛報外海有七八隻兵輪,高扯法國旗号,機聲軋軋、黑煙沖霄的駛進口來。

    此時督院何璟,撫院張兆棟,前任船政大臣何如璋,都在座中。

    得着此信,全都失色。

    瞧張佩綸時,依舊沒事人似的在那裡談笑。

    衆人不禁佩服道:“張公真是神人,大敵在前,視如無睹,要是差一點子的人,不知要慌到怎麼樣兒了。

    ” 何璟道:“可不是呢,劉銘傳與張公是不同膺特簡的嗎?劉公一抵台灣,封煤廠,逐法人,張皇得什麼相似,誰都不如張公那麼鎮定。

    ” 張兆棟道:“羊叔子輕裘緩帶,諸葛公羽扇葛巾,名将風度,自異凡庸。

    ” 佩綸聽了,很是得意,随命置酒開歸,傳杯弄盞。

    正吃得香酣,忽報張管帶得勝,緝得引港奸民,解在轅門請示。

    佩綸怒道:“沒眼珠子的王八,什麼事,也來混報!人家正喝酒呢,擾亂酒令,看軍法。

    ” 吓得那軍弁諾諾連聲,退了出去。

    衆人知道佩綸是個兵學專家,定有神謀秘計,事關機密,誰敢多問? 喝了一會酒,忽聞轅門外嘩噪起來,佩綸忙令軍弁出現。

     一時回禀:“水陸各管帶求見大人,禀陳機宜。

    門上不肯通報,才鬧呢。

    ” 佩綸喚入衆管帶,問他們有何意見,海軍各管帶道:“法兵輪駛入馬江,怕有奸計。

    咱們兵船,也應上煤生火,預備抵敵。

    ” 佩綸不語。

    又問陸軍各弁:“見我有何事?” 衆弁道:“懇求大人發令,開炮打洋人。

    ” 佩綸冷笑道:“你們知道什麼?本大臣奉有密旨,不準先行發炮。

    你們倒要惹事嗎? ”衆将弁道:“打仗的事情,顧不得誰先誰後。

    敵情變幻,先下手為強。

    務懇大人發令。

    ” 佩綸怒道:“國有王章,營有軍法,誰要違令,我就斬誰!” 海軍各管帶道:“咱們十一艘兵輪都在一塊兒,萬一法人開炮,受虧可就不校不如駛到口外去巡哨,既使有什麼意外,也不至于全軍覆沒。

    ” 佩綸道:“這裡是船廠重地,兵輪駛了口外去,船廠叫誰保護?” 衆管帶又請撥發軍火,以備不虞,佩綸也不許。

    衆将并憤憤退出,相語道:“閩洋水師,早晚送掉在張佩綸手裡。

    ” 這一晚,幸喜沒事。

    次日,就是七月初一,大雨滂沱,風勢異常猛烈。

    張佩綸高興,備了一席精菜,派家丁邀請何如璋等來轅賞雨。

    何如璋接到知單,回說就來。

    才待赴宴,忽報揚武兵船管帶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