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回 諒山踴躍鏖兵 學士他皇夜遁

關燈
成求見。

    如璋道:“見我做什麼?着他進來。

    ” 一時引入,張成一見面,就道:“何大人,不好了!法将下了戰書了。

    ” 如璋道:“哪裡來的謠言?沒有的事,别信他。

    ” 張成道:“戰書現在标下身邊,是法兵船專弁送來的。

    ” 說畢,呈上。

    如璋一瞧,見信面上寫着蟹行西字,随道:“知道了,你去吧。

    ” 張成去後,何如璋也就赴席。

    群賢畢至,高朋滿座。

     這日興緻非常之好,彼此都喝得大醉,戰書一樁事情,早忘記到爪窪國去了。

     一宵容易,又是明朝。

    這日,阖埠商民,喧傳已遍,都說法人立刻就要開戰,各國領事商人,紛紛下船避難。

    海陸軍弁,走報佩綸,請領軍火。

    佩綸依舊不準。

    船廠裡洋教習法人邁達告訴學生魏瀚道:“咱們今兒是師生,明兒一開仗,就是敵國了。

    ” 魏瀚怕張大人軍法厲害,不敢入告。

     初三日清早,張佩綸一個兒在簽押房獨酌,忽報法國兵船升了火,都起碇了。

    接着法國照會送到,忙命翻譯翻出,說是準于本日未刻開炮轟擊。

    張佩綸至此,才着了忙,忙差人邀何如璋商議退敵之策。

    何如璋道:“别慌,吾兄筆仗,素來可以,不如做一篇檄文,傳布開去,法人就此吓走,也說不定呢!” 佩綸道:“不行,法人認識漢文的很少。

    ” 如璋道:“這可沒有法子了。

    ” 兩個才子,商議了大半天,依舊一籌莫展。

    究竟張佩綸是個兵家,深通戰策,廣有權謀,竟被他思出一條無上妙計。

    隻見他喜悅道:“有了,有了。

    ” 何如璋倒被他吓一大跳,忙問:“怎麼了?” 佩綸道:“我想出一條計策來了,外國人最喜歡是誠實,索性開誠布公寫一封信去,告訴他今兒萬萬來不及,請他寬限一日,明兒再見高下,你看行嗎?” 何如璋拍手稱妙。

    随道:“事不宜遲,要寫就寫。

    ” 當下張佩綸寫了一封哀懇的信,叫翻譯的譯成法文,派人送向法軍而去。

    法将孤拔真也不講理,張佩綸派去的人,才上得船,已經下令開炮了。

    炮火轟開,硝煙匝地。

    這裡,戰船要啟碇裝藥,哪裡來得及。

    法艦上大炮震天似的轟來,不過一個時辰,福星、振威、福勝、建勝四艘兵船,都被擊碎沉沒。

    飛雲、濟安、揚武、則高、騰雲五艘,見大勢已去,忙都放火自焚,霎時阖江中火光沖天。

    伏波、藝新兩艦,急得逃的飛快,總算沒有受着大傷。

     馬江十一艘兵船,差不多全軍覆沒。

    張佩綸聽得法人炮聲,早慌了手腳。

    旋見煙焰漲天,飛報福星沉沒,接着又傳振威被法艦擠斷,福勝、飛雲等都沉了。

    佩綸左思右想,原要盡忠的,無奈當不起炮火無情,隻得頭上頂着個三寸厚的銅盤,赤着腳,從船局後山而逃。

    急急如喪家之犬,茫茫如漏網之魚。

    偏偏天公作對,大雷大雨,淋得張佩綸落湯雞似的狼狽不堪言喻。

    天又昏黑路又滑,風猛雨烈,要歇息,沒地方,這一個苦楚,真是有生以來頭回兒遭着。

    天無絕人之路,正這當兒,恰碰着一個親兵,佩綸道:“來不得了,到哪裡歇歇去?” 親兵道:“鼓山腳下就有村莊,到了村莊就好了。

    ” 佩綸道:“離這兒有多少路?” 親兵道:“奔一程就到了。

    ” 那親兵攙住佩綸,冒風沖雨,不管高低纡直,拼命向前奔走。

    偏那雷霆,不住的在佩綸頭頂上轟動,好似上天也怒他聞警逃竄似的。

    隻聽親兵喊道:“好了!” 佩綸倒吓一跳,忙問:“怎的?” 親兵道:“趁着電閃望去,前面已有村莊了。

    ” 佩綸暗道:“天可憐見,這才得了命了。

    ” 想着時,已經入了村莊。

    那親兵便挨着一家茅屋人家,舉手碰門,碰了半天,才聽得門内有人詢問:“碰門的誰?” 親兵道:“咱們大人到此躲雨呢,快開開門。

    ” 内人聽說是大人,索性不理睬了。

    親兵大怒,就要打門進去。

    佩綸止住不許,随道:“這裡可有寺院?還是寺院中去歇歇吧。

     ”親兵無奈,隻得再走。

    好容易找着一所禅寺下院,兩人入内歇下。

    佩綸自瞧兩腳,已滿滿的都是泡。

    詢問和尚,知道這裡離船廠已有二十多裡路程。

    那親兵說起彭田鄉裡有一家親戚,大人何不就到那裡躲一時,佩綸應允。

    此時天已大明,雨也止了。

    佩綸叫和尚代雇了一頭牲口,随了那親兵,投向彭田鄉去了。

     哪裡知道,省城裡這一日恰有廷寄到來,督撫兩院,叫送交張大人。

    一時回張大人不知去向,上谕無從交送。

    督撫兩院,都着起忙來,忙差幹弁四出探訪。

    誰要找到張大人,就賞誰錢一千。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不到一天,就有人報稱張大人安居在彭田鄉裡。

    于是專派幹弁,把廷寄送交了去。

    張佩綸住在彭田,左思右想,終難脫去幹系。

    虧得自己筆底下來得,不難颠倒功罪,虛捏敵情,做一張離奇奏報,搪塞朝廷。

    他那奏報内有警句是“臣甫到閩,孤拔踵至,明不足以料敵,材不足以治軍。

    妄思以少勝多,露廠小船,圖當大敵,卒至寇增援斷,久頓兵疲。

    軍情瞬息萬變,臣既制于洋例,不能先發以踐言,複狃于陸居,不能登舟以共命,實屬咎無可辭。

    ” 說得何等冠冕!何等堂皇!這便是馬江大敗的情形。

    欲知左宗棠得報之後,如何舉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