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六十八 【宋紀一百六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修六事以回天心。
群臣之中,有獻聚斂、剽竊之論以求進者,以重黜之,俾不得以上誣聖德,則旱雖烈猶可弭;不然,民怨于内,敵一逼一于外,事窮勢迫,何所不至,陛下雖謀臣如雲,猛将如雨,亦不知所以為策矣。
”帝然之。
未幾,複以言去,奉祠,居潮州。
壬午,以曾從龍知樞密院事,鄭一性一之同知院事,陳卓簽書院事。
賜禮部進士吳叔告以下四百五十四人及第、出身。
召崔與之參知政事,不至;帝遣使趣之,且訪以政事人材。
與之上疏曰:“天生人材,自足供一代之用,惟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忠實而有才者,上也;小雖不高而忠實有馀者,次也;用人之道,無逾于此。
蓋忠實之才,謂之有德而有才者也。
若以君子為無才,必欲求有才者用之,意向或差,名實無别,君子、小人消長之勢,基于此矣。
陛下勵一精一更始,擢用老成;然以正人為迂闊而疑其難以集事,以忠言為矯激而疑其近于好名,任之不專,信之不笃。
或謂世數将衰,則人才先已凋謝,如真德秀、洪咨夔、魏了翁方此一柄一用,相繼而去。
天意固不可曉,至于敢谏之臣,忠于為國,言未脫口,斥逐随之,一去而不可複留。
人才豈易得,而輕棄如此!陛下悟已往而圖方來,昨以直言去位者亟加峻擢,補外者早與召還,使天下知陛下非疏遠正人,非厭惡忠言,一轉移力耳。
陛下收攬大權,悉歸獨斷;謂之獨斷者,必是非利害胸有定見,而後獨斷以行之。
比聞獨斷以來,朝廷之事體俞輕,宰相進拟,多沮格不行,或除命中出而宰相不與知。
大抵獨斷當以兼聽為先,傥不兼聽而獨斷,其勢必至于偏聽,實為亂階,威令雖行于上,而權一柄一潛移于下矣。
”又曰:“比年以來,變故層出,盜賊跳梁,雷電震驚,星辰乖異,皆非細故。
京城之災,七年而兩見,豈數萬戶生靈皆獲罪于天者?百姓凜凜,在于一人,惟有求直言可以裨君德、格天心。
”又曰:“戚畹、舊僚,凡有絲發夤緣者,孰不乘間伺隙以求其大欲;近習之臣,朝夕在側,易于親一昵而難于防閑。
若謂其所言出于無心,豈知一愛一惡之私,因此而入,其于聖德,甯無玷乎?”帝覽奏嘉歎,趣召愈力。
與之控辭至十三疏,不許。
蒙古主命皇子庫端、庫春等侵蜀漢及江淮,又命皇子庫裕克、侄莽赉扣伐西域,唐古婁庫齊伐高麗。
蒙古人每甲一人西征,一人南征,中州戶每戶一人南征,一人征高麗。
初,議者欲遣回回人征江南,漢人征西域,以為得制禦之術。
耶律楚材曰:“不可。
中原、西域,相去遼遠,未緻敵境,人馬疲乏,兼水土異宜,疾疫将生。
宜各從其便。
”從之。
秋,七月,戊戍,太白經天。
崇政殿說書袁甫言:“并命二相,當盡心副委任之意。
今中外多事,而左相辭遜,右相胃避,各事形迹,緩急若何!宜宣谕二相,力行公事。
”帝曰:“卿議論極當。
” 甲辰,秘書郎廉莊文太子府教授應彳繇請建儲,帝曰:“此事祖宗自有典故。
”彳繇曰:“仁宗晚年因大臣有請,方能為此。
高宗春秋鼎盛,未庭皇嗣,乃能以天下為公,選宗室子育之禁中,真度越千古。
”帝然之。
庚申,禮部尚書魏了翁上十事,不報。
袁甫進言:“剛之一字,最切于陛下。
陛下徒有慕漢宣厲一精一為治之名,而乃堕漢元帝、唐文宗柔一弱不振之失。
元帝、文宗,果斷不用于斥邪佞,反用于逐賢人,此二君不識剛德之真。
所謂真剛者,當為之事必行,不當為者則斷在勿行也。
” 蒙古将昆布哈侵唐州,全子才等棄師走。
趙範帥兵敗蒙古于上閘而還。
閏月,壬戍朔,秘書省正字王邁,言并命二相,宜鈞責任。
帝曰:’朕當戒谕二相,使之同心協力,共濟國事。
”邁曰:“若不戒饬,恐成朋一黨一之風。
”帝曰:“朕任清之甚專,但以天下多事,非一相所可理,故以行簡輔之。
行簡之用,斷自朕心。
” 己巳,魏了翁進讀《大學》,因言:“誠字雖系籓邸舊名,考之故事,未嘗偏諱。
蓋此字紀綱斯世,若科舉文字皆避,場屋未免疑惑。
乞聖語許免回避,以廣陛下之謙。
”诏不必避。
丁醜,兵部郎官邱嶽言軍士貧悴,帝曰:“軍人所請不多,适值物貴,不足贍給,軍心不安,實原于此。
”嶽請放行戰功及去夏河南諸路恩賞,帝曰:“已曾理會。
”嶽曰:“外間實未施行。
” 戊寅,喬行簡請“百司庶府,俟宰相每日依時出常之後,方許退歸,庶事務皆得及時剖決,而無滞積之患。
”诏:“百司庶府并合遵行,可榜朝堂。
” 壬午,臣僚請“宣谕沿江、兩淮、荊襄帥,各釋私憾,協志同謀,調度通用,急難相濟。
或玩視诏書,複相疑貳者退之。
選大臣有實望者,俾居督府,或畀宣撫之任,置之荊、淮之間,統帥列阃,專其節制而總事權,不惟平居暇日調一其心,臨事之際亦可如臂指之相使。
”從之。
诏:“大理寺、三衙、臨安府屬縣、兩浙州軍決系囚,杖以下釋之。
仍蠲髒賞錢。
丁亥,以全子才及軍器監簿劉子澄相繼夜遁,遣棄辎重,并奪二秩,子才衡州居住,子澄瑞州居住。
八月,诏:“浙西臨安、平江、嘉興、、鎮江府、常州、安吉守臣,将未修複圍田,許官民戶承佃經理。
” 乙未,太府寺簿王極言:“迩來星變屢形于天,軍變屢作于下,秋成在望,積一陰一多霖;願陛下積誠以動天,權度邊防,不緻鹵莽。
”帝然之。
軍器局監正杜範言:“陛下親覽大政,二年于茲。
今不惟未睹更新之效,或者有漸不如舊之憂,其弊原不過私之一字耳。
陛下以天位之重,而私意未能淨盡,天命有德而或濫于私予,天讨有罪而或制于私情,左右近習之言,或溺于私聽,土木無益之工,或侈于私費,陲體貌以尊賢,而用之未盡,溫詞色以納谏,而行之惟艱,此陛下之私有未去也。
和衷之美不著,同列之意不孚,集議盈庭,而施行決于私見,諸賢在列,而密計定于私門,此大臣之私有未去也。
君相之私,容有未去,則條教之頒,徒為虛文。
近者召用名儒,好議論者從而诋訾讪笑之,陛下一惑其言,即有厭棄儒學之心,此正賢不肖進退之機也。
!” 甲寅,惠一陽一、建一陽一、京口諸軍作亂,讨平之。
乙卯,以趙汝遇配享甯宗廟庭,仍圖像于昭勳崇德之閣。
主管官告院錢相言:“外而諸帥,内而二相,不相協和。
事會孔殷,民情叵測。
至于佩劍相笑,矛盾相攻。
”帝曰:“諸帥已戎谕。
”相曰:“諸帥責任雖分,統制則一。
若彼此不知緩急,豈肯相應也!” 丁巳,知建昌軍徐朝辭,論江淮海道利害。
帝曰:“淮兵不為不多。
”曰:“義勇、忠義雖多,正兵甚少。
”帝曰:“義勇亦可。
”曰:“皆沿淮戀土之民,未必人人可用。
秋高馬肥,當明間諜,嚴邊備。
” 九月,丙子,李宗勉請诏大臣“檢照鄭寅等所陳節略項目,詳加審訂,始自宮掖,次而朝廷,又次而郡國,皆以節省為務,毋牽私情,毋惑浮議,日計之雖不足,歲計之則有馀。
仍出内帑所儲,收兩界溢數會子,行之數載,自有成功。
”從之。
己醜,诏:“端平親政以來,務革前弊,禁約求舉馳書事目之類,近聞循習如舊,害政尤甚。
自今内而百司,外而台郡,月具無請托事申禦史台,仍令常切覺察。
” 冬,十月,蒙古塔斯破棗一陽一,庫春徇襄、鄧。
塔斯引兵攻郢,郢瀕漢水,城堅,多戰艦;塔斯命造木筏,遣汶上達噜噶齊、劉巴圖魯将死士五百乘筏進攻,江陵統制李複明力拒之,塔斯引騎兵沿岸迎射,複明戰殁,
群臣之中,有獻聚斂、剽竊之論以求進者,以重黜之,俾不得以上誣聖德,則旱雖烈猶可弭;不然,民怨于内,敵一逼一于外,事窮勢迫,何所不至,陛下雖謀臣如雲,猛将如雨,亦不知所以為策矣。
”帝然之。
未幾,複以言去,奉祠,居潮州。
壬午,以曾從龍知樞密院事,鄭一性一之同知院事,陳卓簽書院事。
賜禮部進士吳叔告以下四百五十四人及第、出身。
召崔與之參知政事,不至;帝遣使趣之,且訪以政事人材。
與之上疏曰:“天生人材,自足供一代之用,惟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忠實而有才者,上也;小雖不高而忠實有馀者,次也;用人之道,無逾于此。
蓋忠實之才,謂之有德而有才者也。
若以君子為無才,必欲求有才者用之,意向或差,名實無别,君子、小人消長之勢,基于此矣。
陛下勵一精一更始,擢用老成;然以正人為迂闊而疑其難以集事,以忠言為矯激而疑其近于好名,任之不專,信之不笃。
或謂世數将衰,則人才先已凋謝,如真德秀、洪咨夔、魏了翁方此一柄一用,相繼而去。
天意固不可曉,至于敢谏之臣,忠于為國,言未脫口,斥逐随之,一去而不可複留。
人才豈易得,而輕棄如此!陛下悟已往而圖方來,昨以直言去位者亟加峻擢,補外者早與召還,使天下知陛下非疏遠正人,非厭惡忠言,一轉移力耳。
陛下收攬大權,悉歸獨斷;謂之獨斷者,必是非利害胸有定見,而後獨斷以行之。
比聞獨斷以來,朝廷之事體俞輕,宰相進拟,多沮格不行,或除命中出而宰相不與知。
大抵獨斷當以兼聽為先,傥不兼聽而獨斷,其勢必至于偏聽,實為亂階,威令雖行于上,而權一柄一潛移于下矣。
”又曰:“比年以來,變故層出,盜賊跳梁,雷電震驚,星辰乖異,皆非細故。
京城之災,七年而兩見,豈數萬戶生靈皆獲罪于天者?百姓凜凜,在于一人,惟有求直言可以裨君德、格天心。
”又曰:“戚畹、舊僚,凡有絲發夤緣者,孰不乘間伺隙以求其大欲;近習之臣,朝夕在側,易于親一昵而難于防閑。
若謂其所言出于無心,豈知一愛一惡之私,因此而入,其于聖德,甯無玷乎?”帝覽奏嘉歎,趣召愈力。
與之控辭至十三疏,不許。
蒙古主命皇子庫端、庫春等侵蜀漢及江淮,又命皇子庫裕克、侄莽赉扣伐西域,唐古婁庫齊伐高麗。
蒙古人每甲一人西征,一人南征,中州戶每戶一人南征,一人征高麗。
初,議者欲遣回回人征江南,漢人征西域,以為得制禦之術。
耶律楚材曰:“不可。
中原、西域,相去遼遠,未緻敵境,人馬疲乏,兼水土異宜,疾疫将生。
宜各從其便。
”從之。
秋,七月,戊戍,太白經天。
崇政殿說書袁甫言:“并命二相,當盡心副委任之意。
今中外多事,而左相辭遜,右相胃避,各事形迹,緩急若何!宜宣谕二相,力行公事。
”帝曰:“卿議論極當。
” 甲辰,秘書郎廉莊文太子府教授應彳繇請建儲,帝曰:“此事祖宗自有典故。
”彳繇曰:“仁宗晚年因大臣有請,方能為此。
高宗春秋鼎盛,未庭皇嗣,乃能以天下為公,選宗室子育之禁中,真度越千古。
”帝然之。
庚申,禮部尚書魏了翁上十事,不報。
袁甫進言:“剛之一字,最切于陛下。
陛下徒有慕漢宣厲一精一為治之名,而乃堕漢元帝、唐文宗柔一弱不振之失。
元帝、文宗,果斷不用于斥邪佞,反用于逐賢人,此二君不識剛德之真。
所謂真剛者,當為之事必行,不當為者則斷在勿行也。
” 蒙古将昆布哈侵唐州,全子才等棄師走。
趙範帥兵敗蒙古于上閘而還。
閏月,壬戍朔,秘書省正字王邁,言并命二相,宜鈞責任。
帝曰:’朕當戒谕二相,使之同心協力,共濟國事。
”邁曰:“若不戒饬,恐成朋一黨一之風。
”帝曰:“朕任清之甚專,但以天下多事,非一相所可理,故以行簡輔之。
行簡之用,斷自朕心。
” 己巳,魏了翁進讀《大學》,因言:“誠字雖系籓邸舊名,考之故事,未嘗偏諱。
蓋此字紀綱斯世,若科舉文字皆避,場屋未免疑惑。
乞聖語許免回避,以廣陛下之謙。
”诏不必避。
丁醜,兵部郎官邱嶽言軍士貧悴,帝曰:“軍人所請不多,适值物貴,不足贍給,軍心不安,實原于此。
”嶽請放行戰功及去夏河南諸路恩賞,帝曰:“已曾理會。
”嶽曰:“外間實未施行。
” 戊寅,喬行簡請“百司庶府,俟宰相每日依時出常之後,方許退歸,庶事務皆得及時剖決,而無滞積之患。
”诏:“百司庶府并合遵行,可榜朝堂。
” 壬午,臣僚請“宣谕沿江、兩淮、荊襄帥,各釋私憾,協志同謀,調度通用,急難相濟。
或玩視诏書,複相疑貳者退之。
選大臣有實望者,俾居督府,或畀宣撫之任,置之荊、淮之間,統帥列阃,專其節制而總事權,不惟平居暇日調一其心,臨事之際亦可如臂指之相使。
”從之。
诏:“大理寺、三衙、臨安府屬縣、兩浙州軍決系囚,杖以下釋之。
仍蠲髒賞錢。
丁亥,以全子才及軍器監簿劉子澄相繼夜遁,遣棄辎重,并奪二秩,子才衡州居住,子澄瑞州居住。
八月,诏:“浙西臨安、平江、嘉興、、鎮江府、常州、安吉守臣,将未修複圍田,許官民戶承佃經理。
” 乙未,太府寺簿王極言:“迩來星變屢形于天,軍變屢作于下,秋成在望,積一陰一多霖;願陛下積誠以動天,權度邊防,不緻鹵莽。
”帝然之。
軍器局監正杜範言:“陛下親覽大政,二年于茲。
今不惟未睹更新之效,或者有漸不如舊之憂,其弊原不過私之一字耳。
陛下以天位之重,而私意未能淨盡,天命有德而或濫于私予,天讨有罪而或制于私情,左右近習之言,或溺于私聽,土木無益之工,或侈于私費,陲體貌以尊賢,而用之未盡,溫詞色以納谏,而行之惟艱,此陛下之私有未去也。
和衷之美不著,同列之意不孚,集議盈庭,而施行決于私見,諸賢在列,而密計定于私門,此大臣之私有未去也。
君相之私,容有未去,則條教之頒,徒為虛文。
近者召用名儒,好議論者從而诋訾讪笑之,陛下一惑其言,即有厭棄儒學之心,此正賢不肖進退之機也。
!” 甲寅,惠一陽一、建一陽一、京口諸軍作亂,讨平之。
乙卯,以趙汝遇配享甯宗廟庭,仍圖像于昭勳崇德之閣。
主管官告院錢相言:“外而諸帥,内而二相,不相協和。
事會孔殷,民情叵測。
至于佩劍相笑,矛盾相攻。
”帝曰:“諸帥已戎谕。
”相曰:“諸帥責任雖分,統制則一。
若彼此不知緩急,豈肯相應也!” 丁巳,知建昌軍徐朝辭,論江淮海道利害。
帝曰:“淮兵不為不多。
”曰:“義勇、忠義雖多,正兵甚少。
”帝曰:“義勇亦可。
”曰:“皆沿淮戀土之民,未必人人可用。
秋高馬肥,當明間諜,嚴邊備。
” 九月,丙子,李宗勉請诏大臣“檢照鄭寅等所陳節略項目,詳加審訂,始自宮掖,次而朝廷,又次而郡國,皆以節省為務,毋牽私情,毋惑浮議,日計之雖不足,歲計之則有馀。
仍出内帑所儲,收兩界溢數會子,行之數載,自有成功。
”從之。
己醜,诏:“端平親政以來,務革前弊,禁約求舉馳書事目之類,近聞循習如舊,害政尤甚。
自今内而百司,外而台郡,月具無請托事申禦史台,仍令常切覺察。
” 冬,十月,蒙古塔斯破棗一陽一,庫春徇襄、鄧。
塔斯引兵攻郢,郢瀕漢水,城堅,多戰艦;塔斯命造木筏,遣汶上達噜噶齊、劉巴圖魯将死士五百乘筏進攻,江陵統制李複明力拒之,塔斯引騎兵沿岸迎射,複明戰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