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五 選舉考八
關燈
小
中
大
○童科(小學附)
漢興,蕭何草律曰:"太史試學童,能諷書九千字以上乃得為史;又以六體試之,課最者以為尚書禦史史書令史。
吏民上書,字或不正,辄舉劾。
" 後漢左雄奏召海内名儒為博士,使公卿子弟為諸生,有志操者加其俸祿。
及汝南謝廉、河南趙建章年始十二,各能通經,雄并奏童子郎(漢法:孝廉試經者拜為郎,年幼才俊者拜童子郎)。
黃琬以公孫為童子郎。
臧洪年十五,以父功拜童子郎,知名太學。
任延年十二,為諸生,顯名太學中,号為:"任聖童"。
張堪年十六,受業長安,志美行厲,諸儒号曰"聖童"。
杜安年十三,入太學,号"奇童"。
黃香年十二,博學經典,京師号曰:"天下無雙,江夏黃童。
"司馬朗十二,試經為童子郎。
監試者以其身體壯大,疑朗匿年,劾問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長大,朗雖稚弱,無仰高之風,損年以求早成,非志所為也。
"監試者異之。
唐有童子科,凡十歲以下能通一經,及《孝經》、《論語》每卷誦文十通者予官,通七者與出身。
廣德二年,停童子歲貢。
大曆三年,又複之,仍每歲令本貫申送禮部,同明經舉人之例考試訖,奏聞。
十年,再停之。
開成三年,敕:"諸道應薦萬言及童子,朝廷設科取士,門目至多,有官者合詣吏曹,未試者即歸禮部,文詞學藝,各盡其長。
此外更有招延,則為冗長。
起今以後,不得更有聞薦,俾由正路,冀絕幸門。
"(雖有是命,而以童子為薦者,比比有之)
後唐莊宗同光三年,禮部貢院奏:"今後童子委本州府依諸色舉人例考試經解選省,任稱鄉貢童子,長吏不能表薦。
若無本處解送,本司不在考試之限。
" 天成三年,敕:"近年諸道解童子,皆越常規,或年齒漸高,或神情非俊,或道字頗多訛舛,或念書不合格文,積成乖敝。
此後應州府不考藝能,濫發文解,其逐處判官責罰。
仍下貢院将解到童子精加考較,須是年顔不高,念書合格,道字分明,即放及第。
" 長興元年,敕:"童子準往例委諸道表薦,不得解送,每年所放不得過十人,仍所念書并須是正經,不得以諸子書虛成卷數。
及第後,十一選集,初任未得授親民官。
" 周太祖廣順三年,戶部侍郎、權知貢舉趙上交奏:"童子元念書二十四道,今欲添念書通前五十道,念及三十道者放及第。
"從之。
宋真宗景德二年,撫州進士晏殊年十四,大名府進士姜蓋年十二,并長吏以聞。
至是,亦召試,殊詩賦各一篇,蓋詩六章,賜殊進士出身,蓋同學究出身。
後旨複召殊試詩、賦、論,嘉其敏贍,擢授秘書省正字。
王氏《揮麈錄》曰:"《真宗實錄》,召試神童蔡伯俙,授官之後,寂無所傳。
明清因於故書中得其奏狀一紙雲:'伏念臣先於大中祥符八年,真宗皇帝遣内臣毛昌達宣召賜對,試誦真宗皇帝禦制歌詩,即日蒙恩釋褐,授守秘書省正字。
臣遭遇之年,方始三歲,及賜臣禦詩雲:七閩山水多才俊,三歲奇童出盛時。
續蒙宣赴東宮侍仁宗皇帝讀書,朝夕親近,頗曆歲年。
其後臣年一十七歲,以家貧陳乞差遣,仁宗皇帝聖念矜憐,特依所乞,仍有旨馀人不得援例。
自茲累曆任使,今來本任,至來年二月當滿。
重念臣生事蕭條,累族重大,又無得力兒男可以供侍,一日舍祿,無以為生。
幸遇皇帝陛下至仁至治,無一物失所,其於老者惠恤尤深。
臣以祥符八年三歲,甲子庚申,即未至衰老,欲望聖慈特賜許臣再任管句江州太平觀一任,觊仍廪稍,得養單貧。
'蓋元豐初,計其年尚未七十,司農少卿,今之朝議大夫也,碌碌無所聞,豈非聰明不及於前時邪?" 朱興仲《續歸田錄》雲:"伯俙字景蕃,與晏元獻俱五六歲以神童侍仁宗於東宮,元獻自幼梗介,蔡最柔媚,每太子過門闌高者,蔡伏地令太子履其背而登。
既踐祚,元獻被知遇,至宰相;蔡竟不大用,以舊恩常領郡,頗不循法令,或被劾取旨,上識其姓名,必曰:'藩邸舊臣,且令轉官。
'凡更四朝,元符初緻仕,己八十歲矣。
監司薦之,乞落緻仕與宮祠,其辭略雲:'蔡伯俙年八十歲,食祿七十五年。
'餘謂人生名位固可得,罕得綿長如此者。
" 按:史言晏殊以景德二年召試,年十四。
仁宗以大中祥符三年生,則仁宗有生之年,殊年已十九。
今謂殊與蔡伯俙俱以五六歲為神童,侍仁宗於東宮,誤矣。
仁宗即位,以童子賜出身者凡十人。
寶元元年,以為無補而罷之。
神宗元豐時,置在京小學,有"就傅"、"初筮"兩齋。
徽宗政和四年,小學生近千人,尚有繼至者,分十齋處之。
增教谕俸,不許受束脩,自八歲至十二歲,率以誦經書字多少差次補,内舍上舍若能文從博士試本經、小經義各一道,稍通補内舍,優補上舍。
後曹芬以文優,賜同上舍出身。
崇甯五年,參在京小學規約,頒之州縣小學,州隸教授,縣隸學長,其小學生皆自備餐錢附食。
至宣和罷其法。
童子科,元豐以後,賜出身者五人。
元祐時,诏禮部自今請試童子誦書,毋收接。
大觀後,複其科,賜補官者五人。
高宗建炎二年,初試童子。
祖宗朝,皆天子親試,其命官、免舉,皆臨時取旨,無常格也。
孝宗淳熙八年,始诏分為三等:凡全誦六經、《孝經》、《語》、《孟》,及能文如大經義三道,《語》、《孟》義各一道,或賦及詩各一首,為上等,與推恩;誦書外能誦一經,為中等,免文解兩次;止能誦六經、《語》、《孟》,為下等,免文解一次。
覆試不合格,與賜帛。
甯宗嘉定十四年,诏自今歲取三人,期以季春集阙下,先試於國子監,而中書覆試,為定制焉。
高宗一朝,童子求試者三十有六人,授官者五人(萬頃、彭興宗、張揉、朱虎臣、劉毂)。
永免文解者一人(晏章)。
免文解者一人(紹興三年,林佐國始)。
賜帛罷遣者九人(紹興三年四月)。
兄弟童子三人(饒州江安國、定國,戴松、戴滋,又張嵒叟、嵒卿未知何許人)。
惟朱虎臣者,能排陣步射及誦《七書》,故補承信郎;劉毂以小校子五歲善騎射,故補校尉。
虎臣,浮梁人,既召見,又特賜金帶,以寵異之,此亦前所未有。
孝宗一朝,童子求試者七十四人,而命官者七人。
有呂嗣興者,衢州人也,四歲能誦《書》、《切韻》、變四聲、畫八卦。
上召見,面俾吟詩,遂授右從政郎,賜錢三百缗,令伴皇孫榮國公讀誦,乾道八年春也。
又有臨川王克勤,尤為警敏,初命右從事郎,廬陵李如圭、三山林公洽、何擢并右迪功郎,三山何緻遠将仕郎,廬陵郭洵直下州文學。
光宗一朝,童子求試者十七人,無補官者。
惟從事郎吳剛年九歲,能誦六經、《語》、《孟》,以壽聖親侄孫,特改承務郎,仍依初補法,壬子四月也。
晏元獻初以童子召試,遂賜出身,令秘閣讀書,久之,即以為正字。
乾道末,上踵故事,以臨川王克勤敏叔為秘書省讀書,制祿視正字之半。
淳熙初,上幸秘閣,館職皆遷官,選人改京秩。
有司言克勤於上,诏以為文林郎。
久之,台官有言其過者,遂除初等職官。
後複以鎖廳中第,為太學博士。
自後未有繼者。
自置童子科以來,未有女童應試者。
自淳熙元年夏,女童林幼玉求試,中書後省挑試所誦經書四十三件,并通,诏特封孺人。
○吏道 ◎西漢時以試吏入官 路溫舒(縣獄吏) 衛青(縣吏,給事侯家) 公孫弘(獄吏) 張湯(長安吏) 杜周(廷尉史) 王訢(郡、縣吏) 陳萬年(郡吏) 于定國(獄吏) 龔勝(郡吏) 丙吉(魯獄吏) 趙廣漢(郡吏) 尹翁歸(獄小吏) 張敞(鄉有秩,補太守卒史) 王尊(獄小吏) 孫寶(郡吏) 何并(郡吏) 薛宣(都船獄吏) 朱博(亭長,遷功曹) 朱邑(啬夫,遷卒史) 趙禹(佐史) 王溫舒(亭長,遷廷尉史) 尹齊(以刀筆吏遷禦史) 減宣(佐史) 嚴延年
吏民上書,字或不正,辄舉劾。
" 後漢左雄奏召海内名儒為博士,使公卿子弟為諸生,有志操者加其俸祿。
及汝南謝廉、河南趙建章年始十二,各能通經,雄并奏童子郎
黃琬以公孫為童子郎。
臧洪年十五,以父功拜童子郎,知名太學。
任延年十二,為諸生,顯名太學中,号為:"任聖童"。
張堪年十六,受業長安,志美行厲,諸儒号曰"聖童"。
杜安年十三,入太學,号"奇童"。
黃香年十二,博學經典,京師号曰:"天下無雙,江夏黃童。
"司馬朗十二,試經為童子郎。
監試者以其身體壯大,疑朗匿年,劾問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長大,朗雖稚弱,無仰高之風,損年以求早成,非志所為也。
"監試者異之。
唐有童子科,凡十歲以下能通一經,及《孝經》、《論語》每卷誦文十通者予官,通七者與出身。
廣德二年,停童子歲貢。
大曆三年,又複之,仍每歲令本貫申送禮部,同明經舉人之例考試訖,奏聞。
十年,再停之。
開成三年,敕:"諸道應薦萬言及童子,朝廷設科取士,門目至多,有官者合詣吏曹,未試者即歸禮部,文詞學藝,各盡其長。
此外更有招延,則為冗長。
起今以後,不得更有聞薦,俾由正路,冀絕幸門。
"
若無本處解送,本司不在考試之限。
" 天成三年,敕:"近年諸道解童子,皆越常規,或年齒漸高,或神情非俊,或道字頗多訛舛,或念書不合格文,積成乖敝。
此後應州府不考藝能,濫發文解,其逐處判官責罰。
仍下貢院将解到童子精加考較,須是年顔不高,念書合格,道字分明,即放及第。
" 長興元年,敕:"童子準往例委諸道表薦,不得解送,每年所放不得過十人,仍所念書并須是正經,不得以諸子書虛成卷數。
及第後,十一選集,初任未得授親民官。
" 周太祖廣順三年,戶部侍郎、權知貢舉趙上交奏:"童子元念書二十四道,今欲添念書通前五十道,念及三十道者放及第。
"從之。
宋真宗景德二年,撫州進士晏殊年十四,大名府進士姜蓋年十二,并長吏以聞。
至是,亦召試,殊詩賦各一篇,蓋詩六章,賜殊進士出身,蓋同學究出身。
後旨複召殊試詩、賦、論,嘉其敏贍,擢授秘書省正字。
王氏《揮麈錄》曰:"《真宗實錄》,召試神童蔡伯俙,授官之後,寂無所傳。
明清因於故書中得其奏狀一紙雲:'伏念臣先於大中祥符八年,真宗皇帝遣内臣毛昌達宣召賜對,試誦真宗皇帝禦制歌詩,即日蒙恩釋褐,授守秘書省正字。
臣遭遇之年,方始三歲,及賜臣禦詩雲:七閩山水多才俊,三歲奇童出盛時。
續蒙宣赴東宮侍仁宗皇帝讀書,朝夕親近,頗曆歲年。
其後臣年一十七歲,以家貧陳乞差遣,仁宗皇帝聖念矜憐,特依所乞,仍有旨馀人不得援例。
自茲累曆任使,今來本任,至來年二月當滿。
重念臣生事蕭條,累族重大,又無得力兒男可以供侍,一日舍祿,無以為生。
幸遇皇帝陛下至仁至治,無一物失所,其於老者惠恤尤深。
臣以祥符八年三歲,甲子庚申,即未至衰老,欲望聖慈特賜許臣再任管句江州太平觀一任,觊仍廪稍,得養單貧。
'蓋元豐初,計其年尚未七十,司農少卿,今之朝議大夫也,碌碌無所聞,豈非聰明不及於前時邪?" 朱興仲《續歸田錄》雲:"伯俙字景蕃,與晏元獻俱五六歲以神童侍仁宗於東宮,元獻自幼梗介,蔡最柔媚,每太子過門闌高者,蔡伏地令太子履其背而登。
既踐祚,元獻被知遇,至宰相;蔡竟不大用,以舊恩常領郡,頗不循法令,或被劾取旨,上識其姓名,必曰:'藩邸舊臣,且令轉官。
'凡更四朝,元符初緻仕,己八十歲矣。
監司薦之,乞落緻仕與宮祠,其辭略雲:'蔡伯俙年八十歲,食祿七十五年。
'餘謂人生名位固可得,罕得綿長如此者。
" 按:史言晏殊以景德二年召試,年十四。
仁宗以大中祥符三年生,則仁宗有生之年,殊年已十九。
今謂殊與蔡伯俙俱以五六歲為神童,侍仁宗於東宮,誤矣。
仁宗即位,以童子賜出身者凡十人。
寶元元年,以為無補而罷之。
神宗元豐時,置在京小學,有"就傅"、"初筮"兩齋。
徽宗政和四年,小學生近千人,尚有繼至者,分十齋處之。
增教谕俸,不許受束脩,自八歲至十二歲,率以誦經書字多少差次補,内舍上舍若能文從博士試本經、小經義各一道,稍通補内舍,優補上舍。
後曹芬以文優,賜同上舍出身。
崇甯五年,參在京小學規約,頒之州縣小學,州隸教授,縣隸學長,其小學生皆自備餐錢附食。
至宣和罷其法。
童子科,元豐以後,賜出身者五人。
元祐時,诏禮部自今請試童子誦書,毋收接。
大觀後,複其科,賜補官者五人。
高宗建炎二年,初試童子。
祖宗朝,皆天子親試,其命官、免舉,皆臨時取旨,無常格也。
孝宗淳熙八年,始诏分為三等:凡全誦六經、《孝經》、《語》、《孟》,及能文如大經義三道,《語》、《孟》義各一道,或賦及詩各一首,為上等,與推恩;誦書外能誦一經,為中等,免文解兩次;止能誦六經、《語》、《孟》,為下等,免文解一次。
覆試不合格,與賜帛。
甯宗嘉定十四年,诏自今歲取三人,期以季春集阙下,先試於國子監,而中書覆試,為定制焉。
高宗一朝,童子求試者三十有六人,授官者五人
永免文解者一人
免文解者一人
賜帛罷遣者九人
兄弟童子三人
惟朱虎臣者,能排陣步射及誦《七書》,故補承信郎;劉毂以小校子五歲善騎射,故補校尉。
虎臣,浮梁人,既召見,又特賜金帶,以寵異之,此亦前所未有。
孝宗一朝,童子求試者七十四人,而命官者七人。
有呂嗣興者,衢州人也,四歲能誦《書》、《切韻》、變四聲、畫八卦。
上召見,面俾吟詩,遂授右從政郎,賜錢三百缗,令伴皇孫榮國公讀誦,乾道八年春也。
又有臨川王克勤,尤為警敏,初命右從事郎,廬陵李如圭、三山林公洽、何擢并右迪功郎,三山何緻遠将仕郎,廬陵郭洵直下州文學。
光宗一朝,童子求試者十七人,無補官者。
惟從事郎吳剛年九歲,能誦六經、《語》、《孟》,以壽聖親侄孫,特改承務郎,仍依初補法,壬子四月也。
晏元獻初以童子召試,遂賜出身,令秘閣讀書,久之,即以為正字。
乾道末,上踵故事,以臨川王克勤敏叔為秘書省讀書,制祿視正字之半。
淳熙初,上幸秘閣,館職皆遷官,選人改京秩。
有司言克勤於上,诏以為文林郎。
久之,台官有言其過者,遂除初等職官。
後複以鎖廳中第,為太學博士。
自後未有繼者。
自置童子科以來,未有女童應試者。
自淳熙元年夏,女童林幼玉求試,中書後省挑試所誦經書四十三件,并通,诏特封孺人。
○吏道 ◎西漢時以試吏入官 路溫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