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五 學校考六

關燈
,庶老也;司門以其财養之者,死政者之老也。

    若夫外饔、酒正、槁人所謂耆老者,總三者而言之也。

    鄭氏謂三老、五更各一人,皆年老更事緻仕者也,名三五者,取象三辰、五星,天所因以照明天下者。

    皇氏謂人君養老有四種:一是養三老、五更,二是子孫為國難而死者父祖,三是養緻仕之老,四是引戶校年,庶人之老。

    熊氏雲天子視學養老一歲有七:鄭氏雲凡飲養陽氣,凡食養陰氣,陽用春、夏,陰用秋、冬,是四時養老凡四也;《文王世子》凡大合樂,必遂養老,大合樂謂春入學舍菜、合舞,秋頒學合聲;又季春大合樂,天子視學,亦養老,是七也。

    然則古者建國必立三卿,鄉飲酒必立三賓,而養老必立三老。

    故禮曰:'三公在朝,三老在學。

    '三公非一人,則三老、五更非各一人矣。

    《漢志》以德行年高老者一人為老,次一人為更,故永平中拜桓榮為五更,建初中拜伏恭為三老,而鄭氏以此為三代之制,誤矣(晉亦以王祥為五更)。

    先王父事三老,兄事五更,則三老、五更乃群老之尤者,而緻仕之老固在其間。

    皇氏離而二之,亦誤矣。

    《月令》無冬、夏養老之文,《周禮》、《禮記》特言春養秋食而已,熊氏謂養老歲有七,亦誤矣。

    又《禮記》言'天子視學,遂適東序養老',則視學、養老皆同日也,鄭氏謂用其明日,亦誤矣。

    養老之禮,外饔掌割烹,酒正共酒,槁人共食,羅氏共鸠。

    方其養也,必先釋奠於先老,遂設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適馔、省醴,養老之珍具,遂發詠焉,登歌《清廟》,下管《象武》,天子袒而割牲,執醬而饋,執爵而酳,冕而總幹,則乞言、憲行之養著,而孝悌之化行矣。

    有司告以樂阕,王乃命公侯伯子男及群吏曰:'反養老幼於東序。

    '而終之以仁。

    此所謂一舉事而衆皆知其德之備也。

    禮言凡養老,有虞氏以燕禮而服深衣,夏後氏以飨禮而服燕衣,殷人以食禮而服缟衣,周人修而兼用之,而服玄衣。

    蓋虞氏以燕則以恩勝禮,夏後氏以飨則以禮勝恩,殷人以食則趣恩、禮之中,而周則文備,故修而兼用之。

    《周官》外饔言飨耆老,此周人以飨禮養老也;《行葦》言飲射而繼之以祈黃耉,此周人以燕禮養老也;《祭義》曰食三老、五更於大學,此周人以食禮養老也。

    然元衣,燕衣也,燕衣非冕服,及總幹而舞必冕服者,以舞者樂之成,故特服冕以明至誠,有加而無殺也。

    冕而總幹施於食禮,而《記》稱食嘗無樂者,考之於《詩》,《商頌》言'顧予烝嘗',而有'鞉鼓淵淵,傿傿管聲',《小雅》言'以往烝嘗',而有'锺鼓既戒','鼓锺送屍',則嘗有樂矣。

    樂師'飨食諸侯,序其樂事,令奏锺鼓。

    '锺師'凡享食,奏燕樂'。

    籲師'賓客享食''鼓羽籲之舞'。

    則食有樂矣。

    其曰食嘗無樂,蓋非商、周之制也。

    漢明帝養老之禮,其曰'乘輿先到辟雍禮殿,禦坐東廂,遣使者安車迎三老、五更。

    天子迎於門屏,交禮,道自阼階,三老升自賓階。

    至階,天子揖如禮。

    三老升,東面,三公設幾,九卿正屦,天子親袒割牲,執醬而饋,執爵而酳,祝哽在前,祝噎在後。

    五更南面,公進供禮,亦如之。

    明日,皆詣阙謝。

    '其養特三老、五更二人而已,群老不與焉,非古禮之意也。

    " 《文王世子》:"天子視學,大昕鼓徵,所以警衆也(昧爽擊鼓以召衆)。

    衆至,然後天子至,乃命有司行事,興秩節,祭先聖、先師焉(興,舉也。

    秩,常也。

    節猶禮也。

    使有司攝其事,舉常禮,祭先聖、先師。

    不親祭之者,視學觀禮耳,非為彼報也)。

    有司卒事反命(告祭畢,天子乃入)。

    始之養也(又之養老之所),適東序,釋奠於先老(親奠之者,已有所事也。

    疏曰:時天子視學,在虞庠之中,有司釋奠既畢,天子乃從虞庠入反於國。

    明日,乃之東序而養老,故曰"始之養也"。

    周立三代學,又立周之大學於東,謂之東膠;立小學於西郊,謂之虞庠。

    天子尋常視學,則於東膠中,唯行養老之禮;若始立學,則既視學畢,然後適東序養老之處,親釋奠於先世之老,既畢,遂設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

    若非始立學,則不釋奠於先老也),遂設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三老、五更各一人也,皆年老更事緻仕者也。

    天子以父兄養之,示天下之孝弟也。

    各以三、五者,取象於三辰、五星,天所因以照明天下者。

    群老無數,其禮亡,以鄉飲酒禮言之,席位之處,則三老如賓,五更如介,群老如衆賓。

    疏:蔡邕以更字為叟,叟,老稱。

    又以三老為三人,五更為五人)。

    適馔、省醴,養老之珍具,遂發詠焉,退修之,以孝養也(發詠,謂以樂納之。

    退修之,謂既迎而入,獻之以醴,獻畢而樂阕)。

    反,登歌《清廟》(反,謂獻群老畢,皆升就席也。

    反就席,乃使工登歌《清廟》以樂之)。

    既歌而語,以成之也。

    言父子、君臣、長幼之道,合德音之緻,禮之大者也(既歌,謂樂正告工歌備也。

    語,談說也,歌備而旅,旅而說父子、君臣、長幼之道,說合樂之所美以成其意。

    《鄉射記》曰:"古者於旅也語。

    ")。

    下管《象》,舞《大武》。

    大合衆以事,達有神,興有德也(《象》,武王代纣之樂也,以管播其聲,又為之舞,皆於堂下。

    衆,謂所合學士也。

    達有神,明天授命周家之有神也。

    興有德,美文王、武王有德。

    師樂為用,前歌後舞)。

    正君臣之位、貴賤之等焉,而上下之義行矣。

    有司告以樂阕(阕,終也。

    告君以歌舞之樂終,此所告者謂無算樂),王乃命公侯伯子男及群吏曰:'反養老幼於東序。

    '終之以仁也(群吏,鄉遂之官。

    王以燕末而命諸侯時朝會在此者曰:'各反養老幼東序。

    '如王家東序之禮)。

    " 《王制》:"将出學,小胥、大胥、小樂正簡不率教者,以告於大樂正,大樂正以告於王。

    王命三公、九卿、大夫、元士皆入學。

    不變,王親視學。

    不變,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