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五 學校考六

關燈
三日不舉(注見太學考)。

    " "天子出征,受成於學。

    出征執有罪,反,釋奠於學,以訊馘告。

    " 仲春之月,上丁,命樂正習舞、釋菜,天子乃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親往視之。

    季春之末,擇吉日,大合樂,天子乃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親往視之。

     《禮書》曰:"天子視學四:養老也,簡不帥教也,出征受成也,以訊馘告也。

    養老必於仲春、季春、仲秋,而簡不帥教、出征受成、以訊馘告者無常時。

    雖有常時,其入學也亦必養老焉。

    " 《書大傳》:"宣王問於子春曰:'寡人欲行孝弟之義,為之有道乎?'子春曰:'昔者衛聞之樂正子曰:文王之治岐也,五十者杖於家;六十者杖於鄉;七十者杖於國,見君揖;八十者杖於朝,見君揖,君曰"趣見客,毋俟朝以朝",乘車輀輪,禦為仆,送至於家,而孝弟之義達於諸侯;九十杖於朝,見君建杖,君曰"趣見,毋俟朝以朝",送之舍,蔔筮、巫醫禦於前,祝哽祝噎以食,乘車輀輪,胥與就膳,徹,送至於家,君如有欲問,明日就其室,以珍從,而孝弟之義達於四海。

    學禮:帝入東學,上親而貴仁,則親疏有序而恩相及矣。

    帝入南學,上齒而貴信,則長幼有差而明不誣矣。

    帝入西學,上賢而貴德,則聖智在位而功不匮矣。

    帝入北學,上貴而尊爵,則貴賤有等而下不隃矣(隃與逾同,謂越制。

    成王年十五,亦入諸學觀禮布政。

    四學者,東序、瞽宗、虞庠及四郊之學也。

    春氣溫養,故上親;夏物盛,小大殊,故尚齒;秋物成實,故貴德;冬時物藏於地,為象於天,半見也,故尚爵)。

    帝入太學,承師問道,退習而考於太傅,太傅罰其不則而達其不及,則德智長而治道得矣。

    此五學者既成於上,則百姓黎民化輯於下矣。

    '" 傳曰:天子入太學,祭先聖則齒,嘗為臣者弗臣,所以見敬學與尊師也。

     後漢顯宗永平二年三月,上始帥群臣養三老、五更於辟雍,行大射之禮。

    郡、縣、道行鄉飲酒於學校,皆祀聖師周公、孔子,牲以犬。

    於是七郊禮樂三雍之義備矣。

    養三老、五更之儀,先吉日,司徒上太傅若講師故三公人名,用其德行年耆高者一人為老,次一人為更。

    皆服都紵大袍單衣,皂緣領袖中衣,冠進賢,扶玉杖。

    五更亦如之,不杖。

    皆齋於太學講堂。

    其日,乘輿先到辟雍禮殿,禦座東廂,遣使者安車迎三老、五更。

    天子迎於門屏,交禮,道自阼階,三老升自賓階。

    至階,天子揖如禮。

    三老升,東面,三公設幾,九卿正履,天子親袒割牲,執醬而饋,執爵而酳,祝哽在前,祝噎在後。

    五更南面,公進供禮亦如之。

    明日,皆詣阙謝恩,以見禮遇大尊顯故也。

     中元元年,初建三雍。

    顯宗即位,親行其禮。

    天子始冠通天,衣日月,備法物之駕,盛清道之儀,坐明堂而朝群後,登靈台以望雲物,祖割辟雍之上,尊養三老、五更。

    飨射禮畢,帝正坐自講,諸儒執經問難於前。

    冠帶缙紳之人圜橋門而觀聽者,蓋億萬計。

    乃下诏曰:"光武皇帝建三朝之禮,而未及臨飨。

    眇眇小子,屬當聖業。

    間暮春吉辰,初行大射;令月元日,複踐辟雍。

    尊事三老,兄事五更,安車輀輪,供綏執授。

    侯王設醬,公卿馔珍,朕親袒割,執爵而酳。

    祝哽在前,祝噎在後。

    升歌《鹿鳴》,下管《新宮》,八佾具修,萬舞於庭。

    朕固薄德,何以克當?《易》陳負乘,詩刺彼己,永念慚疚,無忘厥心。

    三老李躬,年耆學明。

    五更桓榮,授朕《尚書》。

    《詩》曰:'無德不報,無言不酬。

    '其賜躬榮爵關内侯,食邑五千戶。

    三老、五更以二千石祿養終厥身。

    其賜天下三老酒人一石,肉四十斤。

    有司其存耆耄,恤幼孤,惠鳏寡,稱朕意焉。

    " 永平八年十月,臨辟雍,養三老、五更(三老,老人知天地人事者。

    五更,老人知五行更代之事。

    ) 安帝以魯丕為三老,又以李充為三老。

     楊統位至光祿大夫,為國三老。

     元初四年,诏曰:"《月令》,仲秋'養衰老,授幾杖,行糜粥'。

    方今八月,按比之時,郡縣多不奉行,雖有糜粥,糠秕、泥土相雜,不可飲食,長吏怠事,莫有躬親,甚違诏書養老之意。

    其務崇仁恕,赈護寡獨,稱朕意焉。

    " 按:古人養老之禮,有養於鄉者,所謂"五十養於鄉",王命公侯伯子男及群吏曰:"反養老於東序",大司徒以保息六保萬民,二曰養老是也。

    有養於國者,天子視學,設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執醬親饋,執爵親酳是也。

    漢初,每鄉及縣皆有三老,歲首則使人存問,賜以束帛、酒肉,或賜以爵,乃古人養於鄉之意。

    而國學養老、天子親講之禮,則至東漢始行之。

    然東漢亦時有下郡縣有問養老之诏,此其一也。

    馀不悉錄。

     靈帝以袁逢為三老,賜以玉杖(玉杖長九尺,端以鸠為飾,鸠者,不噎之鳥,欲令老人不噎也)。

     谯周曰:"漢中興,定禮儀,群臣欲令三老答天子拜。

    城門校尉董鈞駁曰:'養三老所以教事父之道也,若答拜,是使天下答子拜也。

    '诏從鈞議。

    "谯周論之曰:"禮,屍服上服,猶以非親之故答子拜,士見異國君亦答拜,是皆不得視猶子也。

    "虞喜曰:"且據漢儀,於門屏交禮,交禮即答拜,中興謬從鈞議,後革之,深得其意。

    " 魏高貴鄉公甘露二年,天子親帥群司行養老之禮於太學,命王祥為三老,鄭同為五更。

    祥南面幾杖,以師道自居。

    天子北面,乞言。

    祥陳明王聖帝君臣政化之要以訓之,聞者莫不砥砺。

     東晉成、穆、孝武三帝,皆以講經親詣學釋奠。

    孝武以太學在水南懸遠,有司議依穆帝升平元年,於中堂權立太學釋奠。

    禮畢,會百官六品以上。

     後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诏以前司徒尉元為三老,前大鴻胪卿遊明根為五更,於明堂設國老位,庶老位於階下。

    皇帝再拜三老,親袒割牲,執醬而饋,執爵而酳。

    於五更行肅拜之禮。

    賜國老、庶老衣服有差。

    既而三老言曰:"自古人所崇,莫重於孝順,然五孝六順,天下之所先。

    願陛下重之,以化四方。

    "帝曰:"孝順之道,天地之經,今承三老明言,銘之朕懷。

    "五更言曰:"夫至孝通靈,至順感幽,故《詩》雲'孝弟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

    願陛下念之,以濟黎庶。

    "帝曰:"五更助三老以言至範,敷展德音,當克己複禮,以行來授。

    "禮畢,乃賜步挽一乘。

    诏曰:"三老可給上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