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四 學校考五

關燈
一實以豕熟十一體,其載如羊,皆羊在左、豕在右);簠二、簋二,在笾、豆外二俎間,簠在左,簋在右(簠實以稻、粱,粱在稻前。

    簋實以黍、稷,稷在黍前)。

    設犧樽四、象樽四為二重,在殿上東南隅,北向西上(配位即於正位酌樽之東),犧樽在前,皆有坫,加勺、幂,為酌樽(犧樽一實明水,為上樽,馀實汎齊,初獻酌之。

    象樽一實明水,為上樽,馀實醴齊,亞、終獻酌之)。

    又設太樽二、山樽二在神位前(太樽一實汎齊,山樽一實醴齊,各以一樽實明水),著樽二、犧樽二、象樽二、壺樽六(著樽一實盎齊,犧樽一實醍齊,象樽一實汎齊,各以一樽實明水。

    壺樽三實元酒,三實三酒。

    明水、元酒皆在上,五齊、三酒皆以本處酒充)在殿下,皆北向西上,加幂。

    五齊三酒皆設而不酌。

    又設諸從神祀位祭器,每位各左二笾(栗在前,鹿脯次之),右二豆(菁菹在前,鹿臡次之),俎一,在笾豆間(實以羊、豕腥肉),簠一,在笾前(實以稷),簋一,在豆前(實以黍),爵一,在笾豆之前。

    兩庑各設象樽二(實以法酒)。

    有司設燭於神位前。

    洗二,於東階之東(盥洗在東,爵洗在西),罍在洗東,加勺,篚在洗西,南肆,實以巾(若爵洗之篚,則又實以爵,加坫)。

    執罍、篚者位於其後。

    設揖位於廟南門外,於獻在西,東向,亞、終獻及祝在東,西向北上(祝位稍卻)。

    又設三獻官席位於殿上東階東南,西向北上。

    分獻官位其後。

    祝位二,於庭中稍北。

    學生位於庭中,北向西上。

    設初獻飲福位於東序,西向。

    又設祝位於殿上前楹間,西向。

    開瘗坎於廟殿之北壬地,方深取足容物,南出陛。

    設望瘗位於瘗坎之南,三獻官在南,北向西上,祝在東,西向。

     △省馔 前釋奠一日,釋奠官帥其屬,常服,閱馔物,祝牲充腯,詣廚視滌溉,訖,各還齋所。

    晡後,掌廟者掃除廟之内外。

     △行事 釋奠日醜前五刻(行事,仲春用醜時七刻,仲秋用醜時一刻),行事、執事官各入就次。

    掌馔者帥其屬實馔具畢,贊禮者引(初獻常服。

    凡行事、執事官皆贊禮者引),升自東階(凡行事、執事官升降皆自東階),點視陳設訖,退就次,各服其服。

    學生先入就位(贊禮者引)。

    三獻官詣廟南門外揖位立定(新潭本注雲:"據《士相見禮》'主人揖,入門右,賓奉贽入門左'。

    疏曰:'凡門,出以西為右,以東為左;入則以東為右,以西為左。

    '故《儀禮》十七篇,主人出入門皆由闑東,賓出入皆由闑西,此不易之論也。

    今釋奠儀設揖位於廟門之外,初獻位於闑西東面,亞、終獻立於闑東西面,誤也。

    當以《儀禮》賓西、主東之位為正)。

    贊禮者贊揖。

    次引祝入殿下席位,西向立,贊者對立於三獻之前。

    少定,贊請行事,《凝安之樂》作,三成,止,贊唱者曰:"再拜。

    "初獻以下皆再拜。

    贊者引祝升殿就位。

    贊者引初獻詣盥洗位,《同安之樂》作(初獻升降行止皆作《同安之樂》),至位,北向立,執罍者酌水,初獻搢笏,盥手,帨手,執笏升,詣至聖文宣王神位前,北向立,樂止。

    《明安之樂》作,搢笏跪,祝立於神位之左,西向搢笏跪,執事以币授祝,祝奉币授初獻,祝執笏興,先詣兖國公神位前,北向立,初獻受币奠訖,執笏,俯伏,興,再拜。

    次詣郕國公、沂國公(今鹹淳三年升配郕國公、沂國公位在兖國公下,合增入。

    亞獻、終獻放此)、鄒國公神位前,東向奠币,并如上儀。

    樂止,祝複位。

    初獻降階,樂作,複位,樂止。

    少頃,贊者引初獻再詣盥洗位,樂作,至位,北向立,搢笏,盥手,帨手,執笏。

    次詣爵洗位,北向立,搢笏,洗爵,拭爵,以授執事者(按王氏凡三),執笏升殿,詣至聖文宣王酌樽所,南向立,樂止。

    《成安之樂》作,執事者以爵授初獻,初獻搢笏跪執爵,執樽者舉幂,執事者酌犧樽之汎齊,初獻以爵授執事者,興,執笏詣 至聖文宣王神位前,北向立,搢笏跪,執事者以爵授初獻,初獻執爵,三祭酒,奠爵,執笏俯伏,興,樂止。

    次引祝詣神位前,東向(直視捧版在左右),搢笏,跪讀祝文。

    讀訖,執笏興,先詣配位前,南向立。

    初獻再拜,《成安之樂》作,次詣兖國公、郕國公、沂國公、鄒國公神位前,東向,酌獻、讀祝并如初儀,俱複位。

    初獻降階,樂作,複位,樂止。

    贊者引亞獻詣盥洗、爵洗位,升詣酌樽所立(已上儀節及樂,并同初獻),酌象樽之醴齊,亞獻以爵授執事者,執笏詣神位前,搢笏跪,執爵三祭酒,奠爵,執笏俯伏,興,再拜。

    次詣兖國公、郕國公、沂國公、鄒國公神位前,并如上儀,降複位,樂止。

    贊者引終獻詣洗,升殿,酌獻,并如亞獻之儀,降複位。

    終獻将升,次引分獻官詣洗,盥手帨手,分獻殿内及兩庑諸神位(朱文公雲:"獻十哲者由東階升,獻兩庑者由兩庑之階升"),搢笏跪,執爵三祭酒,奠爵,執笏俯伏,興,再拜。

    分獻訖,俱複位。

    贊者引初獻升階,詣東序,西向立,執事者以爵酌正、配位福酒合置於一爵,持爵詣初獻之左,北向立,初獻再拜,搢笏,跪受爵,祭酒,啐酒,奠爵。

    執馔者以俎進,減正、配位胙肉合置一俎(按王氏胙俎各脊減正脊橫脊),又以豆取黍稷飯合置一豆,先以飯授初獻,初獻受訖,以授執馔者,又以俎授初獻,初獻受爵,飲卒爵,執事者受虛爵複於坫,初獻執笏俯伏,興,再拜,降複位。

    贊禮者曰:"執事者各複位。

    "贊唱者曰:"賜胙,再拜。

    "在位者皆再拜(已飲福受胙者不拜)。

    贊禮者引初獻以下就望瘗位,執事者取币、祝版寘於瘗坎,贊禮者曰:"可瘗。

    "寘土半坎。

    初獻以下詣南門外揖位立定,贊禮者贊曰:"揖。

    "禮畢,退。

    有司監徹禮馔,阖戶以降,乃退。

     朱子曰:"夫子像設置於椅上,已不是,又後置在台座上,到春、秋釋奠,卻乃陳簠簋、笾豆於地,是甚義理?某幾番說要塑宣聖坐於地上,如設席模樣,祭時卻自席地。

    此有甚不可處?每說與人,卻道差異,不知如何。

    某記在南康,欲於學中整頓宣聖,不能得。

    後說與交代雲雲。

    宣聖本不當設像,春秋祭時,隻設主祭可也;今不可行,隻得設像坐於地,方始是禮。

    "又曰:"孔子居中,顔、孟當列東坐西向,七十二人,先是排東庑三十六人了卻,方自西頭排起,當初如此。

    自升曾子於殿上,下面趱一位,次序都亂了。

    此言漳州,未知他處如何。

    "又雲:"某經曆諸處州縣學,都無一個合禮序。

    "釋奠散齋,因雲:"陳膚仲以書問釋奠之儀。

    今學中儀,乃禮院所頒,多參差不可用。

    如《唐開元禮》卻好,《開寶禮》隻是全錄《開元禮》,易去其帝号耳。

    若《政和五禮》則甚錯。

    今釋奠有伯魚而無子思,又十哲亦皆參差,仲弓反在上。

    且如紹興中作《七十二子贊》,隻據唐爵号,不知後來已經加封矣。

    近嘗申明之。

    "又曰:"谒先聖拈香不是古禮。

    拜進将撚香不當叩首,隻直上撚香了卻,出笏叩首而降拜。

    " 朱子《滄洲精舍釋菜儀》:"前期,獻官以下皆盛服(今用深衣、涼衫)。

    掌儀設神座,用席,先聖南向,配位西向,從祀位東、西向。

    設祝版於先聖位之右,設香爐、香案、香合於堂中,設祭器於神座前,每位各左一笾(今用漆盤,實以脯、果)、右一豆(今用漆盤,實以筍、菜)。

    設犧樽一於堂上東南隅(今以瓦樽代),加以勺、幂。

    設燭四於堂中,二於東西從祀位之前。

    設洗二於東階之東(盥洗在東,爵洗在西),卓一於洗東,卓上箱二(巾東,爵西)。

    設獻官位於堂下北面,分奠者二人次之,諸生又次之,皆北向西上。

    及期,獻官以下序立於東廊下,掌儀帥執事者升堂實酒馔。

    贊者一人引獻官升堂點閱,降就堂下位。

    分奠官及諸生各就位。

    贊者一人離位少前,再拜訖,進立於主人之右,西向曰:'再拜。

    '在位者皆再拜。

    掌儀、祝、司樽者皆升,掌儀立於東序西向,祝立於阼階上西向,司樽者立於樽南北向。

    贊引獻官詣盥洗之南,北向立,盥手,帨手,升,焚香,再拜,降。

    再詣盥帨如初。

    詣爵洗南,北向立,洗爵以授贊,升,詣樽所,西向立,贊以爵授獻官,司樽舉幂酌酒,獻官以爵授贊,俱詣先聖前,獻官北向跪,贊跪授爵,獻官執爵三祭,奠爵於笾之間,俯伏,興,少立。

    祝詣獻官之左,東向跪讀祝訖,興,複位。

    獻官再拜。

    次詣盥洗爵如初。

    洗諸配位爵訖,贊者以盤兼捧升,酌,詣配位如初儀,但不讀祝。

    獻官複位。

    當獻官谒配位酌獻時,贊者二人各引分奠官分行東西從祀禮,盥洗以下并如配位之儀(東先西後)。

    分奠訖,複位。

    在位者皆再拜,退。

    獻(贊者) 分奠二人(贊者二人) 祝 掌儀者 司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