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四 學校考五

關燈
引司業降複位,武舞止。

    太祝等各進,跪徹豆,興,還樽所(徹者,笾豆各一少移於故處)。

    奉禮曰:"賜胙。

    "贊者唱:"衆官各拜。

    "在位者及學生皆再拜(已飲福者不拜)。

    《永和之樂》作,率更令前啟:"再拜。

    "退複位。

    皇太子再拜(國學無率更令至再拜。

    太公儀同國學)。

    奉禮曰:"衆官再拜。

    "在位者及學生皆再拜,樂一成止。

    率更令前啟:"請就望瘗位。

    "率更令引皇太子就望瘗位,西向立(國學谒者引祭酒。

    太公儀引初獻)。

    奉禮帥贊者轉就瘗坎東北位,初,在位者将拜,太祝各執篚神座前,跪以篚取币,降自西階,詣瘗坎,以币置於坎訖,奉禮曰:"可瘗。

    "坎東西廂各四人寘土。

    半坎,率更令前啟:"禮畢。

    "(國學、太公儀進初獻之左白雲)率更令引皇太子出門,還便次,樂作(國學谒者遂引祭酒出,無率更下至樂作。

    太公儀同)。

    皇太子出門,樂止。

    中允進受笏,侍衛如常儀(國學無皇太子出門等儀。

    太公儀同)。

    谒者、贊引各引亞獻以下以次出。

    初,自禮畢,奉禮率贊者還本位。

    贊引引禦史、太祝以下俱複執事位,立定,奉禮曰:"再拜。

    "禦史以下皆再拜訖,贊引引出。

    學生以次出。

    其祝版燎於齋坊。

     △諸州釋奠於孔宣(父縣釋奠附) 前享三日,刺史(縣則縣令,下放此)散齋於别寝二日,緻齋於廳事一日。

    亞獻以下應享之官,散齋二日,各於正寝,緻齋一日,於享所(上佐為亞獻,博士為終獻。

    若刺史、上佐有故,并以次差攝;博士有故,次取參軍事以上攝。

    縣丞為亞獻,及簿尉通為終獻。

    縣令有故,并以次差充當。

    縣阙則差比縣及州官替充)。

    其日,助教及諸學生皆清齋於學館一宿。

    前享二日,本司掃除内外。

    又為瘗坎於院内堂之壬地,方深取足容物,南出階。

    本司設刺史以下次於門外,随地之宜。

    前享一日晡後,本司帥其屬守門。

    本司設三獻位於東階東南,每等異位,俱西面;設掌事位於三獻東南,西面北上。

    設望瘗位於堂上之東北,當瘗坎西向。

    設助教位(縣學官位,下放此)於西階西南,當掌事位、學生位於助教之後,俱東南北上。

    設贊唱者位於三獻西南,西面北上。

    又設贊唱位於瘗坎東北,南向東上。

    設三獻門外位於道東,每等異位,俱西面;掌事位於終獻之後,北上。

    祭器之數與祭社同。

    掌事者以樽、坫升設於堂上前楹間,北向;先聖之樽在西,先師之樽在東,俱西上,皆加勺、幂;先聖爵一,配座爵四,各置於坫。

    設币篚於樽所。

    設洗直東榮,南北以堂深;罍水在洗東,加勺、幂;篚在洗西,南肆,實爵三、巾二於篚,加幂。

    執樽、罍、洗、篚者各位於樽、罍、洗、篚之後。

    享日未明,烹牲於廚。

    夙興,掌馔者實祭器(其實與祭社同)。

    本司帥掌事者設先聖神座於堂上西楹間,東向,設先師神座於先聖神座東北,南向,席皆以莞。

    質明,諸享官各服祭服,助教儒服,學生青衿服。

    本司帥掌事者入實樽、罍及币(每座樽二,一實元酒為上,一實醴齊次之。

    禮神之币用帛,各長丈八尺),祝版各置於坫。

    贊唱者先入就位。

    祝二人與執樽、罍、篚者入立於庭,重行,北面西上。

    立定,贊唱者曰:"再拜。

    "祝以下皆再拜。

    執樽、罍、篚者各就位。

    祝升自東階,行掃除訖,降自東階,各還齋所。

    刺史将至,贊禮者引享官以下俱就門外位,助教、學生并入就門内位。

    刺史至,參軍事引次之(縣令,贊禮者引,下放此)。

    贊唱者先入就位。

    祝人升自東階,各立於樽後。

    刺史停於次少頃,服祭服出次,參軍事引刺史入就位,西向立,參軍事退位立於左。

    贊禮者引享官以下次入就位(凡導引者每曲一逡巡)。

    立定,贊唱者曰:"再拜。

    "刺史以下皆再拜。

    參軍事少進刺史之左,北面白:"請行事。

    "退複位。

    祝俱跪取币於篚,興,各立於樽所(凡取物者皆跪伏取以興,奠物則跪奠訖,俯伏而後興)。

    本司帥執馔者奉馔陳於門外。

    參軍事引刺史升自東階,進先聖神座前,西向立,祝以币北向授,刺史受币,參軍事引刺史進,西向跪奠於先聖神座前,興,少退,西向再拜。

    訖,參軍事引剌史當先師神座前,北向立。

    祝又以币西向授,刺史受币,參軍事引刺史進,北向跪奠於先師神座,興,少退,北向再拜。

    參軍事引刺史降複位。

    本司引馔入,升自東階,祝迎引於階上,各設於神座前(笾豆,蓋、幂先徹乃升;簠簋既奠,卻其蓋於下。

    笾居右,豆居左,簠簋居其間。

    羊、豕二俎橫而重於右,臘特陳於左)。

    設訖,本司與執馔者降出,祝還樽所。

    參軍事引刺史詣罍洗,執罍者酌水,執洗者跪取盤,興,承水,刺史盥手,執篚者跪取巾於篚,興,進,刺史帨手訖,執篚者受巾,跪奠於篚,遂取爵,興以進,刺史受爵,執罍者酌水,刺史洗爵,執篚者又跪取巾於篚,興,進,刺史拭爵訖,執篚者受巾,跪奠於篚,奉槃者跪奠盤,興。

    參軍事引刺史升自東階,詣先聖酒樽所,執樽者舉幂,刺史酌醴齊。

    參軍事引刺史詣先聖神座前,西向跪奠爵,興,少退,西向立。

    祝持版進於神座之右,北面跪讀祝文曰:"維某年歲次月朔日,子刺史(縣令,下放此)具官姓名,敢昭告於先聖孔宣父:"惟夫子固天攸縱,誕降生知,經緯禮樂,闡揚文教,馀烈遺風,千載是仰,俾茲末學,依仁遊藝。

    謹以制币牲齊,粢盛庶品,祇奉舊章,式陳明薦,以先師顔子配神。

    尚飨。

    "祝興,刺史再拜,祝進跪奠版於神座,興,還樽所。

    刺史拜訖,參軍事引刺史詣先師酒樽所,取爵於坫,執樽者舉幂,刺史酌醴齊。

    參軍事引刺史詣先師神座前,北向跪奠爵,興,少退,北向立。

    祝持版座於神座之左,西向跪讀祝文曰:"敢昭告於先師顔子:爰以仲春(仲秋),率遵故實,敬修釋奠於先聖孔宣父。

    惟子庶幾具體,德冠四科,服道聖門,實臻壼奧。

    謹以制币牲齊,粢盛庶品,式陳明薦,從祀配神,尚飨。

    "祝興,刺史再拜,祝進,跪奠版於神座,興,還樽所。

    刺史拜訖,參軍事引刺史詣東序,西向立。

    祝各以爵酌福酒,合置一爵,一太祝持一爵進刺史之左,北面立。

    刺史再拜受爵,跪祭酒,啐酒,奠爵,俯伏,興。

    祝各帥執馔者進俎,跪減先師神座前胙肉(各取前腳第二骨),共置一俎上。

    又以笾取稷黍飯,共置一笾。

    興,祝先以飯進,史受以授執馔者;又以俎進,史受以授執馔者。

    刺史跪取爵,遂飲卒爵,祝進受爵,複於坫。

    刺史興,再拜,參軍事引刺史降複位。

    初,刺史獻将畢,贊禮者引亞獻詣罍洗,盥手洗爵,升獻飲福如刺史之儀(唯不讀祝文,亦不受胙)。

    訖,降複位。

    初,亞獻将畢,贊禮者引終獻詣罍洗盥手,升獻飲福如亞獻之儀。

    訖,降複位(自此下至燔祝版,如祭社儀,唯祝取币降西階為異)。

     ◎侯國通祀儀禮州縣釋奠至聖文宣王儀 △時日 州縣以春、秋二仲上丁,釋奠至聖文宣王。

    前一月,檢舉關所屬排辦。

    (新潭本增雲:"釋奠前期,行事、執事官集肄儀,祝習讀祭文及視币,贊者分引行事於學之講堂訖。

    退。

    ") △齋戒 前釋奠五日,應行事官、執事官散齋三日,治事如故,宿於正寝,不吊喪、問疾、作樂、判書刑殺文書、決罰罪人及與穢惡。

    緻齋二日,一日於廳事,其一日質明赴祠所宿齋,唯釋奠事得行,其馀悉禁。

    獻官各以州縣長吏(阙以次官充),已齋而阙者,通攝行事。

    (新潭本增雲:"其陪位諸學生皆齋於學館。

    ") △陳設 前釋奠三日,有司設行事、執事官次於廟門外,随地之宜(今定此日再滌祭器)。

    前二日,有司牽牲詣祠所。

    前一日,掃除廟之内外,設登歌之樂於殿上稍南,北向(應頒樂州府則設)。

    釋奠日醜前五刻,執事者陳币篚各於神位之左(币以白絹,長一丈八尺),祝版各於神位之右,置於坫(祝版長尺二寸,廣八寸,梓楸或柏為之)。

    次設祭器,掌馔者實之,每位各左十笾,為三行,以右為上(第一行幹{艹撩}在前,乾棗、形鹽、魚鱐次之;第二行鹿脯在前,榛實、乾桃次之;第三行菱在前,芡、栗次之);右十豆,為三行,以右為上(第一行芹菹在前,筍菹、葵菹、菁菹次之;第二行韭菹在前,魚醢、兔醢次之;第三行豚拍在前,鹿臡、兔醢次之);俎二,一在笾前(實以羊腥七體:兩髀、兩肩、兩脅并脊。

    兩髀在兩端,兩肩、兩脅次之,脊在中),一在豆前(實以豕腥七體,其載如羊);又俎六,在豆右,為三重,以北為上(第一重:一實以羊腥腸、胃、肺、離肺一,在上端,肫肺三次之,腸三、胃三又次之。

    一實以豕腥膚九,橫載。

    第二重:一實以羊熟腸、胃、肺。

    一實以豕熟膚,其載如腥。

    第三重:一實以羊熟十一體:肩、臂、臑、肫、胳、正脊一、直脊一、橫脊一、長脅一、短脅一、代脅一,皆二骨以并,肩、臂、臑在上端,肫、胳在下端,脊、脅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