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一 學校考二

關燈
、有裨時用者,加以厚賞。

     宣武時,複诏營國學,樹小學於四門,大選儒生以為小學博士,員四十人。

    雖黉宇未立,而經術彌顯。

    時天下承平,學業大盛,故燕、齊、趙、魏之間,橫經著錄,不可勝數。

    大者千馀人,小者猶數百。

    州舉茂異,郡舉孝廉,對揚王庭,每年逾衆。

    正光三年,始置國子生三十六人。

     齊時,師保疑丞皆賞勳舊,國學博士徒有虛名,唯國子一學,生徒數十人耳。

    胄子以通經進仕者,唯博陵崔子發、廣平宋遊卿而已。

     周武帝保定三年,幸太學,以太傅、燕公于謹為三老而乞言焉。

     天和元年,诏:"諸胄子入學,但束脩於師,不勞釋奠。

    釋奠者,學成之祭。

    自今永以為式。

    " 隋文帝開皇中,令國子寺不隸太常。

    自前代皆屬太常也。

     仁壽元年,诏:以天下學校生徒多而不精,唯簡留國子學生七十人,太學、四門及州縣學并廢。

    前殿内将軍河間劉炫上表切谏不聽。

    又改國子為太學。

     水心葉氏曰:"仁壽元年減國子學生,止留七十人,太學、四門、州縣學并廢。

    當時國子千數,則所散遣者數千萬人,豈不駭動。

    雖有谏者,皆不聽。

    史臣以為其暮年精華稍竭緻然。

    時方遣十六使巡省風俗。

    而诏以為徒有名錄,空度歲時,未有德為代範,才任國用,良由設學之理多而未精。

    至三年七月,下诏令州縣搜揚賢哲,則雲:'雖求傅岩,莫見幽人;徒想崆峒,未聞至道。

    惟恐商歌於長夜,抱關於夷門'。

    旨意懇切,且'限以三旬,鹹令進路。

    徵召将送,必須以禮。

    '則所謂精華将竭、有所厭怠者亦未然。

    蓋其心實謂空設學校,未足以得人耳。

    古之為教,使材者必由學,舜、周公之論是也。

    漢以後傳經師章句而已,材者由於學則枉以壞,不材者由於學則揠以成。

    教之無本而不行,取之雖驟而不獲。

    則學之盛衰興廢,蓋未易言也。

    " 先公曰:"劉炫上表言學校不宜廢,而帝不納,由其不學故也。

    牛奇章不可辭其責矣。

    其後盜賊群起,經籍道息,而炫亦以饑死,哀哉。

    而水心乃以為帝心實謂空設學校,未足以得人材,然則廢之誠是欤?" 炀帝即位後,開庠序,國子、郡縣之學,盛於開皇之初。

    徵辟儒生,遠近畢至,使相與講論得失於東都之下,納言定其差次以奏聞。

    於時舊儒多已凋亡,惟信都劉士元、河間劉光伯拔萃出類,學通南北,博及古今,後生鑽仰。

    諸經議疏,搢紳鹹宗師之。

    既而外事四夷,戎馬不息,師徒怠散,盜賊群起,方領矩步之徒亦轉死溝壑,經籍湮沒於煨燼矣。

     唐制:凡學六,皆隸於國子監:國子學,生三百人,以文武三品以上子孫若從二品以上曾孫,及勳官二品、縣公、京官四品帶三品勳封之子為之;太學,生五百人,以五品以上子孫、職事官五品期親若三品曾孫,及勳官三品以上有封之子為之;四門學,生千三百人,其五百人以勳官三品以上無封、四品有封及文武七品以上子為之,八百人以庶人之俊異者為之;律學,生五十人,書學,生三十人,算學,生三十人,以八品以下子及庶人之通其事者為之。

    京都學生八十人,大都督、中都督府、上州各六十人,下都督府、中州各五十人,下州四十人,京縣五十人,上縣四十人,中縣、中下縣各三十五人,下縣二十人。

    國子監生,尚書省補,祭酒統焉。

    州縣學生,州縣長官補,長史主焉。

    凡館二:門下省有弘文館,生三十人;東宮有崇文館,生二十人。

    以皇缌麻以上親,皇太後、皇大功以上親,宰相及散官一品、功臣身食實封者、京官職事從三品、中書黃門侍郎之子為之。

    凡博士、助教,分經授諸生。

    未終經者無易業。

    凡生,限年十四以上,十九以下;律學十八以上,二十五以下。

    凡《禮記》、《春秋左氏》傳為大經,《詩》、《周禮》、《儀禮》為中經,《易》、《尚書》、《春秋公羊傳》、《榖梁傳》為小經。

    通二經者,大經、小經各一,若中經二。

    通三經者,大經、中經、小經各一。

    通五經者,大經皆通,馀經各一。

    《孝經》、《論語》皆兼通之。

    凡治《孝經》、《論語》,共限一歲;《尚書》、《公羊傳》、《榖梁傳》,各一歲半;《易》、《詩》、《周禮》、《儀禮》,各二歲;《禮記》、《左氏傳》,各三歲。

    學書,日紙一幅,間習時務策,讀《國語》、《說文》、《字林》、《三蒼》、《爾雅》。

    凡書學,《石經》三體限三歲,《說文》二歲,《字林》一歲。

    凡算學,《孫子》、《五曹》共限一歲,《九章》、《海島》共三歲,《張邱建》、《夏侯陽》各一歲,《周髀》、《五經算》共一歲,《綴術》四歲,《緝古》三歲,《記遺》、《三等數》皆兼習之。

    旬給假一日。

    前假,博士考試,讀者千言試一帖,帖三言,講者二千言問大義一條,總三條通二為第,不及者有罰。

    歲終,通一年之業,口問十義大條,通八為上,六為中,五為下。

    并三下與在學九歲、律生六歲不堪貢者罷歸。

    諸學生通二經、俊士通三經已及第而願留者,四門學生補太學,太學生補國子學。

    每歲五月有田假,九月有授衣假,二百裡外給程。

    其不帥教及歲中違程滿三十日,事故百日,緣親病二百日,皆罷歸。

    既罷,條其狀下之屬所,五品以上子孫送兵部,準蔭配色。

    每歲仲冬,州、縣、館、監舉其成者送之尚書省。

     高祖武德元年,诏皇族子孫及功臣子弟,於秘書外省别立小學。

     太宗貞觀五年以後,數幸國學。

    於門下别置弘文館,於東宮置崇文館,遂增創學舍一千二百間。

    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