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一 學校考二

關燈
懇懇言之,而終不能革清談之俗,還孔、孟之教,任是責者,其庾亮乎。

    " 先公曰:"是時趙亦下書,令郡國立《五經》博士。

    初,勒置大小博士,至是複置國子博士。

    南北之學并興,而江左雖微,中原喪亂,則自若也。

    " 孝武太元初,於中堂立行太學。

    於時無複國子生,置太學生六十人,國子生權铨大臣子孫六十人。

    事訖罷(其國子生見祭酒、博士,單衣角巾,執經一卷以代手版)。

     自穆帝至孝武,并以中堂為太學。

     太元九年,尚書謝石請興複國學,以訓胄子,頒下州郡,普修鄉校。

    帝納其言。

    明年,選公卿二千石子弟為生,增造廟房屋百五十五間。

    而品課無章,君子恥與其列。

    國子祭酒殷茂上言:"臣聞舊制,國學生皆取冠族華胄,比列皇儲。

    而中混雜蘭艾,遂令人情恥之。

    "诏雖褒納,竟不施行。

     秦王堅臨太學考學生經義,上第擢叙者八十三人。

    又作教武堂於渭城,命太學生明陰陽兵法者教授諸将。

    陽平公融坐擅起學舍,為有司所糾。

    高泰謂王猛曰:"昔魯僖公以泮宮發《頌》,齊宣王以稷下垂聲,今陽平公開建學宮,追蹤齊、魯,不聞明诏褒美,乃更煩有司舉劾乎?"乃止。

    自永嘉之亂,庠序無聞。

    及堅之僭,頗留心儒學。

     宋武帝诏有司立學,未就而崩。

     文帝元嘉二十年,立國學,二十七年廢。

     帝雅好藝文,使丹陽尹廬江何尚之立元學,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學,司徒參軍謝元立文學,散騎常侍雷次宗立儒學,為四學。

     司馬氏曰:"《易》曰:'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孔子曰:'辭達而已矣。

    '然則史者,儒之一端;文者,儒之馀事。

    至於老、莊虛無,固非所以為教也。

    夫學者所以求道,天下無二道,安有四學哉!" 齊高帝建和四年,诏立國學,以張緒為祭酒,置學生百五十人,取王公以下子孫年十五以上,二十以下,家上都二千裡為限。

    帝崩,乃以國諱廢學。

     先公曰:"齊高即位之初,求直言,崔祖思以為人不學則不知道,此逆亂之所由生,宜開文武二學,使人依方習業,優殊者侍以不次。

    此國學之所以置欤?《南史 儒林傳 叙》言:'國學時或建置,而勸課未博,建之不能十年,取文具而已。

    '宋、齊一也。

    張緒見謂風流,在清簡寡欲之目,以為有正始之風。

    善清言而已,師道恐不止於清言。

    然當時以為極選矣。

    是春置學,秋以國哀罷,曾不及歲。

    江左之學校如此。

    "武帝永明三年,诏立學。

    初,宋太宗置總明觀以集學士,亦謂之東觀。

    上以國學既立,省總明觀。

    召公卿以下子弟,置生二百二十人。

    其年秋中悉集。

     時王儉領國子祭酒。

    诏於儉宅開學士館,以總明四部書充之。

    又诏儉以家為府。

    自宋世祖好文章,士大夫悉以文章相尚,無以專經為業者。

    儉少好禮樂及《春秋》,言論造次必於儒者。

    由是衣冠翕然,更尚儒術。

    儉十日一還學,監試諸生,巾卷在庭,劍衛、令史,儀容甚盛。

    作解散髻,斜插簪,朝野慕之,相與仿效(儉以宰相領祭酒)。

    令國子生單衣角巾,執經代手版。

     東昏侯永元初,诏依永明舊事廢學。

    時有司奏,國學、太學兩存焉。

     國子助教曹思文上表曰:"今制書始下,而廢學先聞,将恐觀國之光者,有所阙也。

    若以國諱官廢,昔晉武立學,爰洎元始,百馀年中,未嘗暫廢,其間豈無國諱?永明以德太子故廢,斯非古典。

    今之國學,即古之太學,天子入國學,以行禮也;太子入國學,以齒讓也。

    太學之與國學,斯是晉代殊其士庶,異其貴賤耳。

    然貴賤士庶皆須教,國學、太學兩存之可也。

    " 梁武帝天監四年,置《五經》博士各一人,又置胄子律博士。

     五年,置集雅館以招遠學。

    又诏皇太子及王侯之子,年在從師者,皆入學。

    幸國子學,策試胄子,賜訓授之司各有差。

     緻堂胡氏曰:"史稱武帝雅好儒術,至是置《五經》博士,開館宇,招後進,四館所養士逾千人,射策通明者除吏。

    又修孔子廟以示尊師。

    他日,又幸國子監,親臨講肄。

    且令皇太子及王侯之子,年可從師者,皆入學。

    可謂勤矣。

    然儒風不振,人才不出,何也?帝心尚佛,自天監改元,即不肉食,此躬行也,故特以美行興學養士,故人不從其令而從其意。

    意乃身率,令乃文具。

    其後綱維不立,人紀胥廢,國破身隕,為萬世笑,蓋始於此。

    人主心術所尚,可不慎哉!" 陳天嘉以後,稍置學官,雖博延生徒,成業蓋寡。

    其所采掇,蓋亦梁之遺儒。

     後魏道武帝初定中原,始於平城立太學,置《五經》博士,生員千馀人。

    天興二年,增國子、太學生員三千人。

     帝問博士李光曰:"天下何物最善,可以益人神智?"對曰:"書籍。

    "帝曰:"書籍凡有幾何?如何可集?"對曰:"自書契以來,世有滋益,以至於今,不可勝計。

    苟人主所好,何憂不集?"珪從之,命郡縣大索書籍,送平城。

    又命集博士、儒生,比衆經文字義類相從者凡四萬馀字,号曰《衆文經》。

     明年,特改國子為中書學,立教授、博士。

     太武始光三年,别立太學於城東。

    後徵盧元、高允等,令州郡各舉才學,於是人多砥砺,儒術轉興。

     孝文太和中,改中書為國子,又開皇子之學,建明堂、辟廱。

    及遷都洛陽,立國子、太學、四門小學。

    又诏求天下遺書,秘閣所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