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一 學校考二
關燈
小
中
大
太學、四門亦增生員,其書、算各置博士,凡三百六十員。
其屯營飛騎,亦給博士,授以經業。
無何,高麗、百濟、新羅、高昌、吐蕃諸國酋長,亦遣子弟請入國學。
於是國學之内八千馀人。
國學之盛,近古未有。
高宗龍朔二年,東都置國子監。
明年,以書學隸蘭台,算學隸秘閣,律學隸詳刑。
上元二年,加試貢士《老子》策,明經二條,進士三條。
國子監置大成二十人,取已及第而聰明者為之。
試書日誦千言,并日試策,所業十通七,然後補其祿俸,同直官。
通四經業成,上於尚書吏部試之,登第加一階放選。
其不第即習業如初,三歲而又試,三試而不中第,從常調。
武後聖曆二年,鳳閣舍人韋嗣立上言:國家自永淳以來,二十馀載,國學廢散,胄子衰缺,時輕儒學之官,莫存章句之選。
入垂拱已後,文明在辰,盛典鴻休,日書月至,因藉際會,入仕尤多。
陛下誠能下明制,發德音,廣開庠序,大敦學校,三館生徒,即令追集。
王公以下子弟,不容别求仕進,皆入國學,服膺訓典。
崇飾館廟,尊尚儒師,則四海之内靡然向風矣。
中宗神龍二年,敕學生在學,各以長幼為序。
初入學,皆行束脩之禮,禮於師國子、太學各絹三疋,四門學絹二疋,俊士及律、書、算學、州縣各絹一疋,皆有酒脯。
其束脩,三分入博士,二分助教,又每言國子監所管學生國子監試州縣學生當州試,并選藝業優長者為試官,仍長官監試。
洪氏《容齋随筆》曰:"《唐六典》:'國子生初入,置束帛一篚、酒一壺、脩一案,為束脩之禮。
太學、四門、律學、書學、算學皆如國子之法。
其習經有暇者,命習隸書,并《國語》、《說文》、《字林》、《三蒼》、《爾雅》,每旬前一日,則試其所習業。
'乃知唐世士人多工書,蓋在六館時,以為常習。
其《說文》、《字林》、《蒼》、《雅》諸書,亦欲貴以結字合於古義,不特铨選之時,方取楷書遒美者也。
束脩之禮乃於此見之。
《開元禮》載:皇子束脩,束帛一篚五疋,酒一壺二鬥,脩一案三脡。
皇子服學生之服,至學門外,陳三物於西南,少進曰:'某方受業於先生,敢請見。
'執篚者以篚授皇子,皇子跪,奠篚,再拜,博士答再拜,皇子還避,遂進跪取篚,博士受币,皇子拜訖,乃出。
其儀如此,州縣學生亦然。
" 诏宗室三等以下、五等以上未出身,願宿衛及仕國子生,聽之。
其學業成而堪貴者,宗正寺試,送監舉如常法。
三衛番下日,願入學者,聽附國子學、太學及律館習業。
蕃王及可汗子孫願入學者,附國子學讀書。
玄宗開元五年,始令鄉貢明經、進士見訖,國子監谒先師,學官開講問義,有司為設食,清資五品以上官及朝集使皆往閱禮焉。
七年,又令弘文、崇文、國子生季一朝參。
又敕州縣學生年二十五以下、八品子若庶人以二十一以下,通一經及未通經而聰悟有文詞、史學者,入四門學為俊士。
即諸州貢舉省試不第,願入學者聽。
開元十一年,上置麗正書院,聚文學之士。
秘書監徐堅、太常博士會稽賀知章等,或脩書,或侍講,以張說為脩書使以總之。
有司供給優厚。
中書舍人陸堅以為此屬無益於國,徒為靡費,欲悉奏罷之。
張說曰:"自古帝王於國家無事之時,莫不崇宮室,廣聲色。
今天子獨延禮文儒,發揮典籍,所益者大,所損者微。
陸子之言,何不達也。
"上聞之,重說而薄堅。
帝愛鄭虔之材,欲置左右,以其不事事,更為置廣文館,以虔為博士。
虔聞命,不知廣文曹司何在,訴宰相。
宰相曰:"上增國學,置廣文館以居賢者,令後世言廣文博士自君始,不亦美乎?"虔乃就職。
久之,雨壞庑舍,有司不複脩完,寓治國子館,自是遂廢。
天寶十二載,敕天下罷鄉貢舉人不由國子及郡縣學者,勿舉選。
十四年,複鄉貢。
代宗廣德二年,诏曰:"古者設太學,教胄子,雖年榖不登,兵革或動,而俎豆之事不廢。
頃年戎車屢駕,諸生辍講,宜追學生在館習業,度支給廚米。
" 蕭昕時為國子祭酒,建崇太學以樹教本。
帝悟其言,诏群臣有籍於朝及神策六軍子弟肄業者,聽補生員。
二月,釋奠於國子監,命宰相帥常參官,魚朝恩率六軍諸将往聽講,子弟皆服朱紫為諸生。
朝恩既貴顯,乃學講經為文,僅能執筆、辨章句,遽自謂才兼文武,人莫敢與之抗。
國子監成,以魚朝恩行内侍監、判國子監事。
中書舍人常衮言:"成均之任,當用名儒,不宜以宦者領之。
"不聽。
命宰相以下送朝恩上。
先公曰:"先王之禮,受成獻馘於學,漢期門、羽林之士悉通一經,然則釋奠講經,宰相帥常參官、武臣率六軍諸将往聽,未為失也。
而魚朝恩判監事則非也。
以薰腐之馀而列之熊罴之士、不二心之臣之上,豈惟章甫逢掖羞之,介胄之夫亦以為辱矣。
" 德宗貞元六年,時弘文、崇文生未補者,務取阙員以補,速於登第,而用蔭乖實,至有假市門資、變易昭穆及假人試藝者。
乃诏宜遽式考試,假代者論如法。
歸崇敬為國子司業,皇太子欲臨國學行齒胄禮。
崇敬以學與官名皆不正,乃建議:"古天子學曰辟廱,以制言之,壅水環缭如璧然;以誼言之,以禮樂明和天下雲爾。
在《禮》為澤宮。
故前世或曰璧池,或曰璧沼,亦言學省。
漢光武立明堂、辟廱、靈台,号'三廱宮'。
晉武帝臨辟廱,行鄉飲酒禮,别立國子學,以殊士庶。
永嘉南遷,惟有國子學。
隋
其屯營飛騎,亦給博士,授以經業。
無何,高麗、百濟、新羅、高昌、吐蕃諸國酋長,亦遣子弟請入國學。
於是國學之内八千馀人。
國學之盛,近古未有。
高宗龍朔二年,東都置國子監。
明年,以書學隸蘭台,算學隸秘閣,律學隸詳刑。
上元二年,加試貢士《老子》策,明經二條,進士三條。
國子監置大成二十人,取已及第而聰明者為之。
試書日誦千言,并日試策,所業十通七,然後補其祿俸,同直官。
通四經業成,上於尚書吏部試之,登第加一階放選。
其不第即習業如初,三歲而又試,三試而不中第,從常調。
武後聖曆二年,鳳閣舍人韋嗣立上言:國家自永淳以來,二十馀載,國學廢散,胄子衰缺,時輕儒學之官,莫存章句之選。
入垂拱已後,文明在辰,盛典鴻休,日書月至,因藉際會,入仕尤多。
陛下誠能下明制,發德音,廣開庠序,大敦學校,三館生徒,即令追集。
王公以下子弟,不容别求仕進,皆入國學,服膺訓典。
崇飾館廟,尊尚儒師,則四海之内靡然向風矣。
中宗神龍二年,敕學生在學,各以長幼為序。
初入學,皆行束脩之禮,禮於師國子、太學各絹三疋,四門學絹二疋,俊士及律、書、算學、州縣各絹一疋,皆有酒脯。
其束脩,三分入博士,二分助教,又每言國子監所管學生國子監試州縣學生當州試,并選藝業優長者為試官,仍長官監試。
洪氏《容齋随筆》曰:"《唐六典》:'國子生初入,置束帛一篚、酒一壺、脩一案,為束脩之禮。
太學、四門、律學、書學、算學皆如國子之法。
其習經有暇者,命習隸書,并《國語》、《說文》、《字林》、《三蒼》、《爾雅》,每旬前一日,則試其所習業。
'乃知唐世士人多工書,蓋在六館時,以為常習。
其《說文》、《字林》、《蒼》、《雅》諸書,亦欲貴以結字合於古義,不特铨選之時,方取楷書遒美者也。
束脩之禮乃於此見之。
《開元禮》載:皇子束脩,束帛一篚五疋,酒一壺二鬥,脩一案三脡。
皇子服學生之服,至學門外,陳三物於西南,少進曰:'某方受業於先生,敢請見。
'執篚者以篚授皇子,皇子跪,奠篚,再拜,博士答再拜,皇子還避,遂進跪取篚,博士受币,皇子拜訖,乃出。
其儀如此,州縣學生亦然。
" 诏宗室三等以下、五等以上未出身,願宿衛及仕國子生,聽之。
其學業成而堪貴者,宗正寺試,送監舉如常法。
三衛番下日,願入學者,聽附國子學、太學及律館習業。
蕃王及可汗子孫願入學者,附國子學讀書。
玄宗開元五年,始令鄉貢明經、進士見訖,國子監谒先師,學官開講問義,有司為設食,清資五品以上官及朝集使皆往閱禮焉。
七年,又令弘文、崇文、國子生季一朝參。
又敕州縣學生年二十五以下、八品子若庶人以二十一以下,通一經及未通經而聰悟有文詞、史學者,入四門學為俊士。
即諸州貢舉省試不第,願入學者聽。
開元十一年,上置麗正書院,聚文學之士。
秘書監徐堅、太常博士會稽賀知章等,或脩書,或侍講,以張說為脩書使以總之。
有司供給優厚。
中書舍人陸堅以為此屬無益於國,徒為靡費,欲悉奏罷之。
張說曰:"自古帝王於國家無事之時,莫不崇宮室,廣聲色。
今天子獨延禮文儒,發揮典籍,所益者大,所損者微。
陸子之言,何不達也。
"上聞之,重說而薄堅。
帝愛鄭虔之材,欲置左右,以其不事事,更為置廣文館,以虔為博士。
虔聞命,不知廣文曹司何在,訴宰相。
宰相曰:"上增國學,置廣文館以居賢者,令後世言廣文博士自君始,不亦美乎?"虔乃就職。
久之,雨壞庑舍,有司不複脩完,寓治國子館,自是遂廢。
天寶十二載,敕天下罷鄉貢舉人不由國子及郡縣學者,勿舉選。
十四年,複鄉貢。
代宗廣德二年,诏曰:"古者設太學,教胄子,雖年榖不登,兵革或動,而俎豆之事不廢。
頃年戎車屢駕,諸生辍講,宜追學生在館習業,度支給廚米。
" 蕭昕時為國子祭酒,建崇太學以樹教本。
帝悟其言,诏群臣有籍於朝及神策六軍子弟肄業者,聽補生員。
二月,釋奠於國子監,命宰相帥常參官,魚朝恩率六軍諸将往聽講,子弟皆服朱紫為諸生。
朝恩既貴顯,乃學講經為文,僅能執筆、辨章句,遽自謂才兼文武,人莫敢與之抗。
國子監成,以魚朝恩行内侍監、判國子監事。
中書舍人常衮言:"成均之任,當用名儒,不宜以宦者領之。
"不聽。
命宰相以下送朝恩上。
先公曰:"先王之禮,受成獻馘於學,漢期門、羽林之士悉通一經,然則釋奠講經,宰相帥常參官、武臣率六軍諸将往聽,未為失也。
而魚朝恩判監事則非也。
以薰腐之馀而列之熊罴之士、不二心之臣之上,豈惟章甫逢掖羞之,介胄之夫亦以為辱矣。
" 德宗貞元六年,時弘文、崇文生未補者,務取阙員以補,速於登第,而用蔭乖實,至有假市門資、變易昭穆及假人試藝者。
乃诏宜遽式考試,假代者論如法。
歸崇敬為國子司業,皇太子欲臨國學行齒胄禮。
崇敬以學與官名皆不正,乃建議:"古天子學曰辟廱,以制言之,壅水環缭如璧然;以誼言之,以禮樂明和天下雲爾。
在《禮》為澤宮。
故前世或曰璧池,或曰璧沼,亦言學省。
漢光武立明堂、辟廱、靈台,号'三廱宮'。
晉武帝臨辟廱,行鄉飲酒禮,别立國子學,以殊士庶。
永嘉南遷,惟有國子學。
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