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七十七

關燈
年立秋後、刑部照例選差前去、務要霜降後俱到地方、會同各巡按禦史、審決重囚。

    北直隸去京稍近、冬至以後、限三箇月。

    南直隸地方隔遠、限六箇月。

    各事完復命、如有違限者、查參處治 禁刑時月 立春以後     秋分以前每月禁刑日期 初一       初八日 十四日      十五日 十八日      二十三日 二十四日     二十八日 二十九日     三十日 恤刑 國朝慎恤刑獄、每年在京既有熱審、至五年又有大審之例、自成化間始。

    至期刑部題請敕司禮監官、會同三法司審錄。

    南京則命內守備會法司舉行。

    其矜疑遣釋之數、恆倍於熱審。

    其在外、則遣部寺官、分投審錄。

    北直隸、一員。

    南直隸江南北、各一員。

    浙江、江西、湖廣、河南、山東、山西、陝西、四川、福建、廣東、廣西、各一員。

    雲南、貴州、共一員。

    各奉敕會同巡按禦史行事、其例具後凡在京五年大審。

    天順四年、令法司將見在監累訴冤枉者、會同三法司堂上官、刑科給事中各一員。

    審錄○成化十七年、命司禮監太監一員、會同三法司堂上官、於大理寺審錄。

    以後每五年一次、著為令○嘉靖四十三年題準、今後每遇五年熟審、將在監一應追贓軍徒人犯、各加詳審、除侵欺數多情重、例當變賣家產、與家產未盡、不及五年者、仍舊監併。

    其有坐贓不及百兩、監追已踰五年、節經行勘、果無家產者、免其監追。

    即定衛廠遣配。

    其有訪贓疑似、引例牽強、情或冤枉者。

    亦要勘酌辯理凡在外五年審錄。

    洪武二十四年、差刑部官、及監察禦史、分行天下、清理獄訟 ○正統六年、令監察禦史、及刑部、大理寺官、分往各處、會同先差審囚官、詳審疑獄 ○十二年、差刑部大理寺官、往南北直隸、及十三布政司、會同巡按禦史、三司官、審錄。

    死罪可矜可疑、及事無證佐可結正者、具奏處置。

    徒流以下、減等發落。

    若禦史別有公務、督同所在有司審錄。

    原問官故入等罪、俱不追究 ○成化八年奏準、今後五年一次、請敕差官往兩直隸、各布政司、錄囚 ○嘉靖七年議準、偽造印信、並竊盜三犯者、審錄官不得用可矜之例 ○十五年、鑄審錄關防十五顆、給恤刑官 ○二十六年令、凡經審錄官奏審過重囚、奉有欽依饒死者、撫按官即遵照發遣、不許仍執決單、故行奏擾。

    二司官如有故違欽恤、敢為番異、竟緻人於死者、巡按禦史指實具劾、本部察訪參奏、○又題準、各該司府州縣、遇五年一次、刑部差官審錄、將充軍人犯、除已經解發著伍外。

    其餘不分曾否詳允、及雖經定衛、尚未起解者、逐一開送審錄。

    其經審錄官辯釋者、務要遵照發落、不許問官偏抑阻撓 ○四十四年題準、審錄官必候事完、方許陞遷○萬曆三年議準、各審錄官量地遠近、嚴立程限、分為四等。

    出京之後、北直隸、限三箇月。

    山東、山西、陝西、河南、限四箇月。

    江南、江北、浙江、江西、福建、湖廣、限五箇月。

    四川、兩廣、雲貴、限六箇月。

    入境。

    以辭朝日為始。

    復命、以出境日為始。

    俱先具不違揭帖、送部查考。

    如違前限、從重參究。

    堂上官仍不時體訪、如有不諳刑名、行事乖方者、即行參奏降黜 ○四年、敕審錄官、軍罪有不用全例、摘引例文、及不分首從濫坐者。

    如未發遣、即附入矜疑疏內題請開釋雜犯死罪、準徒五年者、並已徒而又犯徒。

    律該決訖所犯杖數、總徒四年者、各減去一年。

    例該枷號者、就便釋放。

    其餘徒流等罪、各減等擬審發落。

    笞罪放免。

    其贓犯除侵盜係官錢糧五十兩、糧一百石以上者、照舊監追。

    如還官銀不足五十兩、並入官給主百兩以上、各贓監追至五年、或正犯身故、逮及子孫、勘無家產者。

    俱許審實具奏開豁。

    其各處查盤坐贓、追陪銀兩草束、亦聽查勘正犯存亡、家產有無、具奏裁奪。

    每一府事完、即便奏請、不必等候通完 ○五年、令各審錄官、候一省事完之日、通查前後所奏已經覆議、依準改駁件數多寡、通行考覈。

    若刑名未諳、改駁數多者、照舊例參究降黜 ○十一年議準、在差官、係員外者、得陞郎中。

    係寺副者、得陞寺正。

    令以陞職管原差事務、差滿通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