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聚
關燈
小
中
大
,皮中時痛,如虱緣針刺,(肺熱氣壅所緻。
)宜大七氣湯加桑白皮、杏仁,兼吞息贲丸。
(按《内經》謂:脅不滿,氣逆,二三歲不已,病名息積。
當是肥氣之屬,非即此證。
) 脾積名痞氣,在胃脘,大如複盤,痞塞不通,心背痛,饑減飽見,腹滿吐洩,久則四肢不收,發黃膽,飲食不為肌膚,足腫肉消,宜大七氣湯下紅丸子,(見傷飲食。
)兼吞痞氣丸。
腎積曰奔豚,發于小腹,上沖至心如豚狀,上下無時,少腹急,腰痛,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宜大七氣湯倍桂,加茴香、炒楝子肉,兼吞奔豚丸。
,在腹内近臍,左右各有一條筋脈急痛,大者如臂,小者如指,有時而現,如弦之狀,故名。
癖,偏僻也,僻居兩肋,有時而痛。
石瘕,生胞中,因寒氣客于子門,惡血留聚,日漸大,狀如懷子。
此氣先病血後病,月事不以時下。
(此血分病。
) 腸覃,寒客大腸外,結瘕,始如雞卵,漸益大如懷孕。
此氣病血未病,故月水不斷。
(此氣分病。
) 上二者皆女子病,似妊娠,治法可用辛熱,如吳茱萸、桂心、附子,加入消塊藥。
脈法 沉弦為積,浮弦為聚,實大有力者生,虛小衰弱者死。
治法 大法:結者散之,客者除之,留者行之,堅者削之,鹹以軟之,苦以洩之,辛以開之。
(莪術、三棱、鼈甲,專治積聚。
)凡磨積之藥,必用補正之藥兼服,積消及半即止,過則傷正。
蓋壯人無積,必正氣不足,邪乃留滞,須分國中末三治。
初起正不甚弱,邪尚淺,可攻;中則邪深正弱,可補瀉疊用;末但補益正氣,兼導達經脈,使氣旺流通,破殘之邪不攻自走矣。
又日久則氣郁已久,其初即寒,至此亦郁成濕熱,積得濕熱愈大,當兼驅濕熱之邪。
胃弱少食,勿與攻下,二賢散常服自消。
張子和謂五積六聚治同郁斷,蓋積聚由于郁滞也。
其治肥氣,吐以獨聖散,(見傷飲食。
) 兼汗,(吐後必有血數滴,勿疑,以肝藏血故也。
)續以磨積藥調之。
治伏梁,吐以茶調散,(見傷飲食。
)兼汗,又以禹功導水(并見腫脹。
)奪之,繼以降火之藥調之。
治痞氣,以瓜蒂散(見傷飲食。
)吐之,以導水禹功下之,末以五苓(見傷濕。
)淡劑調之。
治息贲,吐以瓜蒂散,汗下兼行。
治贲豚,下以導水丸、通經散,次用治血化氣磨積之藥調之。
(贲豚忌吐。
)或言其峻,子和曰:積在髒腑,多着脂膜曲折之處,如陳之在江河,不在中流,多着汀灣洄泊之地,遇江河之溢,一漂而去,積之在髒,理亦如之。
故先以丸藥驅逐新受之食,使無梗塞。
其碎着之積已離未下,次以散藥滿胃而下,如橫江之筏,一湧而盡。
設未盡者,以藥調之。
惟堅積不可用此法,宜以漸除塊癖是也。
因述九積治法于後。
食積:心酸腹滿,大黃、牽牛之類,甚者礞石、巴豆。
酒積:目黃口幹,葛根、麥之類,甚者甘遂、牽牛。
氣積:噫氣痞塞,木香、槟榔之類,甚者枳殼、牽牛。
涎積:咽如拽鋸,朱砂、膩粉之類,甚者瓜蒂、甘遂。
痰積,涕唾稠粘,半夏、南星之類,甚者瓜蒂、黎蘆。
癖積:兩脅刺痛,三棱、廣術之類,甚者甘遂、蠍梢。
水積:足胫腫滿,郁李、商陸之類,甚者甘遂、芫花。
血積:打撲瘀,産後不月,桃仁、地榆之類,甚者虻蟲、水蛭。
肉積:贅瘤核,膩粉、白丁香,砭刺出血,甚者砂、信石。
九積皆以氣為主。
)宜大七氣湯加桑白皮、杏仁,兼吞息贲丸。
(按《内經》謂:脅不滿,氣逆,二三歲不已,病名息積。
當是肥氣之屬,非即此證。
) 脾積名痞氣,在胃脘,大如複盤,痞塞不通,心背痛,饑減飽見,腹滿吐洩,久則四肢不收,發黃膽,飲食不為肌膚,足腫肉消,宜大七氣湯下紅丸子,(見傷飲食。
)兼吞痞氣丸。
腎積曰奔豚,發于小腹,上沖至心如豚狀,上下無時,少腹急,腰痛,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宜大七氣湯倍桂,加茴香、炒楝子肉,兼吞奔豚丸。
,在腹内近臍,左右各有一條筋脈急痛,大者如臂,小者如指,有時而現,如弦之狀,故名。
癖,偏僻也,僻居兩肋,有時而痛。
石瘕,生胞中,因寒氣客于子門,惡血留聚,日漸大,狀如懷子。
此氣先病血後病,月事不以時下。
(此血分病。
) 腸覃,寒客大腸外,結瘕,始如雞卵,漸益大如懷孕。
此氣病血未病,故月水不斷。
(此氣分病。
) 上二者皆女子病,似妊娠,治法可用辛熱,如吳茱萸、桂心、附子,加入消塊藥。
脈法 沉弦為積,浮弦為聚,實大有力者生,虛小衰弱者死。
治法 大法:結者散之,客者除之,留者行之,堅者削之,鹹以軟之,苦以洩之,辛以開之。
(莪術、三棱、鼈甲,專治積聚。
)凡磨積之藥,必用補正之藥兼服,積消及半即止,過則傷正。
蓋壯人無積,必正氣不足,邪乃留滞,須分國中末三治。
初起正不甚弱,邪尚淺,可攻;中則邪深正弱,可補瀉疊用;末但補益正氣,兼導達經脈,使氣旺流通,破殘之邪不攻自走矣。
又日久則氣郁已久,其初即寒,至此亦郁成濕熱,積得濕熱愈大,當兼驅濕熱之邪。
胃弱少食,勿與攻下,二賢散常服自消。
張子和謂五積六聚治同郁斷,蓋積聚由于郁滞也。
其治肥氣,吐以獨聖散,(見傷飲食。
) 兼汗,(吐後必有血數滴,勿疑,以肝藏血故也。
)續以磨積藥調之。
治伏梁,吐以茶調散,(見傷飲食。
)兼汗,又以禹功導水(并見腫脹。
)奪之,繼以降火之藥調之。
治痞氣,以瓜蒂散(見傷飲食。
)吐之,以導水禹功下之,末以五苓(見傷濕。
)淡劑調之。
治息贲,吐以瓜蒂散,汗下兼行。
治贲豚,下以導水丸、通經散,次用治血化氣磨積之藥調之。
(贲豚忌吐。
)或言其峻,子和曰:積在髒腑,多着脂膜曲折之處,如陳之在江河,不在中流,多着汀灣洄泊之地,遇江河之溢,一漂而去,積之在髒,理亦如之。
故先以丸藥驅逐新受之食,使無梗塞。
其碎着之積已離未下,次以散藥滿胃而下,如橫江之筏,一湧而盡。
設未盡者,以藥調之。
惟堅積不可用此法,宜以漸除塊癖是也。
因述九積治法于後。
食積:心酸腹滿,大黃、牽牛之類,甚者礞石、巴豆。
酒積:目黃口幹,葛根、麥之類,甚者甘遂、牽牛。
氣積:噫氣痞塞,木香、槟榔之類,甚者枳殼、牽牛。
涎積:咽如拽鋸,朱砂、膩粉之類,甚者瓜蒂、甘遂。
痰積,涕唾稠粘,半夏、南星之類,甚者瓜蒂、黎蘆。
癖積:兩脅刺痛,三棱、廣術之類,甚者甘遂、蠍梢。
水積:足胫腫滿,郁李、商陸之類,甚者甘遂、芫花。
血積:打撲瘀,産後不月,桃仁、地榆之類,甚者虻蟲、水蛭。
肉積:贅瘤核,膩粉、白丁香,砭刺出血,甚者砂、信石。
九積皆以氣為主。